文言文全解全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诗文全解.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756326 上传时间:2019-12-08 格式:PDF 页数:50 大小:338.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全解全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诗文全解.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言文全解全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诗文全解.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全解全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诗文全解.pdf(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伤仲永 【知作者与作品】 1.作者简介 王安石(公元1021 年) ,卒于元祐元年(公元1086 年)北宋。字介甫,晚号半山,小 字獾郎,谥号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被列宁称为“中国11 世纪 的改革家”。抚州临川(今属江西省)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 革家、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韩愈,苏轼,苏洵,苏辙(三苏)王安石,曾巩, 欧阳修。) ,强调为文“以适用为本”。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 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 文集 、 王临川集 、 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 伤仲永本文就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官至 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 梅花等最为著名。 2.作品透视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 叙事 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 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 育的重要。 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本 文题目中 “ 伤 ” 字,是哀伤,叹息的意思。“ 伤” 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 才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层意思是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

3、教育,思 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层意思是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终连普 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辙的人哀伤。 【赏主旨与亮点】 1.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方仲永才华泯灭的事例,指出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时弊,强调了后 天的学习和教育对人才成长的重要性。 2.文章亮点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二百三十四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 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 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 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 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

4、,既衬托了方 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 书具的儿童情态; “忽” “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 纸上;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 愚昧无知之态; “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 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 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 句体察、品味。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

5、之事,说 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 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品译注与评析】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 地名(现在江西金溪)平民百姓人名世代属于耕种劳作生长岁 (指年龄) 第 2 页 判断句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出生五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不,没有曾经认识书写的工具(笔、墨、纸、砚)忽然大哭索要书写的工具 (动作状)(代) 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 )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 对感到诧异他(仲永)就近借来。附近,这里指邻居给

6、他 (形容词意动)(代)(代)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 以 养父母、收族为意, 立即 书写并且自己题写诗歌这把赡养团结作为主旨 (省略句,省主语“仲永” ) (仲永 )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传一 乡秀才观 之。自 是 指物作诗立就, 传送全指一般学识优秀的士人看 诗歌从此(让仲永)立刻完成 (副)(代)(代)(省略句) 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 )立即完成,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 人 奇之, 代指诗作文采道理值得 观赏的地方(方面)同乡对感到惊奇 (代)(形容词意动

7、)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 稍稍 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 利其然也, 渐渐用宾客的礼仪款待仲永的父亲有的人用求取 它认为是有利的这样 (名词意动)(代,仲永的诗) (名词意动) 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每天通“ 攀” ,牵,引,拉。这里有强要的意思。(p n) 四处拜访(y ) 到让 (仲永) (名作状)(介)(省略句) 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评析 写方仲永才华初露时的情形,用语精准简省。 余 闻之也久。明道中,从 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十二三矣。

8、 我 听说 它宋仁宗(赵祯)年号跟随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在(仲永) (代)(代,代指这件事)(介)(省略句,省主语)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 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 )十二三岁了。 令作 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 扬州, 让(仲永)符合 (ch n) 以前的传闻过了七年(我,王安石)回来从 (助)(介) (介词结构后置) 让(他)作诗, (写出来的诗已经 )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 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 第 3 页 又,再询问消失的样子常人 (语助)回答(语助) 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 (他

9、已经 )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评析 写方仲永才能衰竭,终于成了普通人。 王子曰:仲永之 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王安石自称通达聪慧(于)他胜过,超过比 有才能的人 (结助)(代)(介) (材通“才” )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卒之 为众人,则其受于 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 (他)最终平凡的人他后天的教育他(于)先天的禀赋 (语助)(语助)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 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 天生聪慧(于)后天教育尚且现在(于) (语助) 如此

10、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 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本来 (语气词) 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评析 生发议论,阐明虽有先天的聪明,但后天的学习更重要。 【积梳理与巩固】 1.通假字 (1)日扳 仲永环谒于邑人() 。 (2)贤于材 ()人远矣。 答案 (1) “扳”通“攀” ,牵,引。(2) “材”通“才” ,才能。 2.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或()以钱币乞之。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稍稍()宾客其父。 (5)泯然众人()矣。 答案 (1)古

11、义: “ 自是 ” 组合意为 “ 从此 ” 。今义:判断动词。 ( 2)古义:不定代词,有的。 今义:或许,或者。 (3)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4)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5)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3.一词多义 (1)自:自己;从。 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伤仲永) 答案 自己。从。 第 4 页 (2)闻:听说;名声; 余闻()之也久。( 伤仲永) 不能称前时之闻() 。 ( 伤仲永) 答案 听说。名声。 (3)其:代词,这;代词,他的;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其()诗以养父母。 ( 伤仲永) 稍稍宾客

12、其()父。( 伤仲永) 其()真无马耶。 ( 马说) 答案 代词,这;代词,他的;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4)然: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父利其然()也。 ( 伤仲永) 泯然()众人矣。( 伤仲永) 答案 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名词,客人 稍稍宾客()其父。( 伤仲永)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 伤仲永) 答案 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4.重要实词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答案 (1)聚,团结。 (2)拜访。 5.重要虚词 (1)之 忽啼求之 () 。 借旁近与之() 。 传一乡

13、秀才观之 () 。 不能称前时之()闻。 受之 ()人。 卒之 ()为众人。 答案 代词,书写工具。人称代词,他,仲永。代词,仲永写的。助词,的。兼 词,之于。助词,不译。 (2)于 环谒于 ()邑人。 于 ()舅家见之。 贤于 ()材人远矣。 受于 ()人者不至。 答案 介词,到。介词,在。介词,比。介词,被,引出动作的对象。 (3)自 并自 ()为其名。 第 5 页 还自 ()扬州。 答案 自己。从。 (4)闻 余闻 ()之也久 不能称前时之闻 () 。 答案 动词,听说。名词,名声。 (5)然 父利其然 ()也。 泯然 ()众人矣。 答案 代词,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6.词类活用 (

14、1)邑人奇 ()之。 (2)父异 ()焉。 (3)父利()其然。 (4)宾客 ()其父。 (5)日 ()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忽啼 ()求之。 答案 (1)奇:形容词意动,以 为奇。 (2)异:形容词意动,对 感到惊异。(3)利: 名词用作意动,以为利。 (4)宾客:名词用作意动,把 当作宾客。(5)日:名词 作状语,每天。 (6)啼:动词作状语,哭着。 7.特殊句式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不使学。() (3)还自扬州。 () 答案 (1)判断句。(2 省略句,省略宾语,不使“之”学。(3)倒装句,自扬州还。 8.重点语句翻译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文: (2)并

15、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文: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文: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文: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文: (6)泯然众人矣! 译文: 答案 (1)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仲永。(2)并且在诗(后) 第 6 页 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奉养父母,团结宗族作为诗的内容。(3)从此,只要有人指定 事物让他写诗, 仲永立刻完成,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4)同县的人感到 惊奇, 纷纷把他的父亲以宾客之礼相待,还有的人用钱币求取仲永的诗。(5)他的父亲认为 这样是有利可图

16、的,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6) (仲永)的特 异之处消失净尽,已成为了普通的人。 【思课后练习解答】 一 、 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本题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观点。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 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

17、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 浅,而“不使学” 。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 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见“作品透视” 。 二、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这是一道诵读训练题,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句中停顿的诵读能力,但也可以培养理解句意的能 力。 1.借旁近 /与之,即 /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 /久。 三 、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线的词的意思。 这些句子中加点的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法特殊的(“奇” “宾客”“利

18、” ),一种是文言常 用虚词 (“于” )。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奇: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做有利可图。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于:比。于:被。 四、以“ 由方仲永所想到的” 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 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19、【拓文体文化常识】 1.收族: 仪礼 丧服郑玄注: “收族者, 谓别亲疏, 序昭穆。” 礼记 大传孔颖达正义:“ 收 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 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 第 7 页 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养父母”,是“孝”的表现, “收族”,是“仁”的表现。五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 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 2.秀才: 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

20、的生员不同。“一乡”, 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 3.指物作诗: 即作“咏物诗” 。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 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 4.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明道”,宋仁宗年号 (10321033)。 “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 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 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 13 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 元二年 (1039),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 )通判任上。王安石此

21、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 称“先人”。 【链中考接轨体验】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 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 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 无济于天下。 子曰: “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 犹

22、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孤陋 片面、浅陋。资盘缠。 审详细。 稽 探究、考察。庶几 差不多。 子羔、原宪 孔子的弟子。邑地方, 丘孔子。 勉勤勉,努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 分) 卒之为众人卒: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 终无济于天下济: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3甲文谈 “ 成才 ” ,乙文谈 “ 做学问 ” ,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 体有什么不同。 (3 分) 4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4

23、分) 甲文: 乙文: 参考答案 1终于达到地方(答 “ 疆界 ”“区域 ” 也算对)帮助( 2 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 分) 2他的天资, 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人们做学问, 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4 分。每句 2 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第 8 页 3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 受之天 ” 外,更要 “ 受之人 ” 。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 要认真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3 分。答对甲文所强调的重点得1 分,答对乙文所强调重点的两个方面即可得2 分 4甲文: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乙文:论述了 “ 为学 ” 不进则退的道理(4 分,各 2

24、分) 参考译文 乙人的学业 ,如果不是天天进取,那就是在天天退步。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 难以学成。 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会不知不觉染上某些习气。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 坐马车的费用, 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看到古人的观点,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 否,这样一来,差不多得到学问的十分之五六。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象一个 面墙的人一样, 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 原宪那样的贤能, 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 孔子说 : “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 了。 ”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仍须努力地学习,今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

25、? 木兰诗 【知作者与作品】 1.作者简介 郭茂倩,(1041-1099) ,字德粲,宋朝人( 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郓州须城(今山 东东平)人( 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 。劝孙,源明子。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时 为河南府法曹参军( 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 。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 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木兰诗又称木兰辞, 木兰歌。作者及产生时代不 详,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陈)释智匠古今乐录已著录此诗,故其产生时代不会晚于 陈代, 可能经过隋唐文人的加工润色。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记述了木兰 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乡的故事,充满传奇

26、色彩。 2.作品透视 木兰诗 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 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 木兰既是奇 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 良又坚毅勇敢, 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一千多年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诗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全诗以“木兰是女郎” 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富有浪漫 色彩。繁简安排极

27、具匠心,虽然写的是战争题材,但着墨较多的却是生活场景和儿女情态, 富有生活气息。 诗中以人物问答来刻画人物心理,生动细致; 以众多的铺陈排比来描述行为 情态,神气跃然; 以风趣的比喻来收束全诗,令人回味。 这就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赏主旨与亮点】 1.文章主旨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 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 第 9 页 战斗的精神, 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 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它对木兰的讴歌,

28、显 然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它|“事奇诗奇”(沈德潜 古诗源) ,富有浪漫色彩, 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诗中用拟问作答来刻画心理活动,细致深刻; 用铺张排比来描述行为情态,神气跃然;而运用精练的口语,不仅道出一个女子口吻,也增 强了叙事的气氛,更显民歌的本色。它代表了北朝乐府民歌杰出的成就。 2.文章亮点 描写有繁有简,剪裁精当而结构严谨。作者根据人物刻划的需要,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下展 示木兰的形象。从时间上说,长达十多年之久;从地域来说,从家乡,到战场,从朝廷,到 故乡,空间十分广阔。如此丰富的内容,本来很费笔墨,但诗歌处理得很好。突出出征前、 征途中、战场上和归

29、来后几个场面,描写有详有略。其详处运墨如泼,如出征前备置鞍马的 铺排描写, 便烘托出一种跃跃欲试的精神和忙忙碌碌的气氛;征途中也同样是不惜笔墨,表 现木兰温柔、善良的心性和对父母的拳拳深情;归来后的一大段描写,更是铺排特甚、 不厌 其详,从而制造出一种热烈而欢乐的气氛,充满浓郁的人情味和生活气息;而战场上的描写, 则以“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 数语一带而过, 可谓惜墨如金, 然而战场上的肃杀气氛、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以及木兰的英风豪气,无不涵盖其中。 通过人物的行动和气氛的烘托来刻划人物的心理、性格,将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这是一首叙事诗,但抒情的成分却很浓

30、重。作者虽然没有正面写木兰的相貌和武艺,也没有 写她的思想、性格与情感,然而这一切都十分传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诗中复沓、排比、对偶、问答的句式;叠字、比喻、夸张的运用;或叙事、或摹声、或写 景,如百川归海,均服务于木兰形象的塑造。其中既有朴素自然的口语,又有对仗工整、精 妙绝伦的律句。 虽然可能经过后世文人的加工润色,但全诗生动活泼,清新刚健, 仍不失民 歌本色,不愧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 【品译注与评析】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 闻女叹息。 纺织机的声音人名对着门织布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 (形声词)(副)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

31、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 问女 何 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 无所忆。 什么思念什么表示否定不必明言或不可明言的人或事物 (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副) 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 名。 征兵的文书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十二,表示很多和下文“阿爷”同,指父亲 (省略句) 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 阿爷 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没有为此买泛指马和马具征战 (副)(省略句,前省主语) (动) 父亲没

32、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我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评析 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第 10 页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集市马鞍下的垫子驾驭牲口用的嚼子、笼头和缰绳 (省略句,前省主语)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只水流激射的声音早晨 离开当时北方山名 (形声词) 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 燕山胡骑鸣 啾啾。 听到胡人的战马。胡,古代对北

33、方少数民族的称呼。马叫的声音 (形声词) 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评析 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万里赴 戎机,关山度 若飞。朔气传金柝, 不远万里战争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气即刁斗。古 代军中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 (动)(动)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 寒光 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将士们,与下文“壮士”译同 (数词) 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 评析 概写木兰十来年的

34、征战生活。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 指上文的 “可汗”明亮的的厅堂, 此处指宫殿记功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 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十二转:不是确数,形容功劳极高。 (省略句,前省主语)(省略句,省介词“于” )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 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形容数量多有余问(木兰)想要什么不愿意做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 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省略句) 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 愿 驰 千里足,送 儿 还故乡。 希望千里马我回到 (动)(代) 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35、 评析 写木兰还朝辞官。 爷娘闻女来,出郭 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听说回来外城扶持姐姐对女子的艳丽装束 (助词,不译)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 第 11 页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 弟弟模拟磨刀的声音战袍 (省略句,前省主语) 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每间房都打开了门进去看看,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 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 穿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同伍的士兵 (通假字,通“着” )(通假字,通“ 贴” ) 穿上以前女孩子的衣裳

36、,对着镜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在面部贴上装饰物。走出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 火伴 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都 (副) 伙伴们很吃惊, (都说我们)同行数年之久,竟然不知木兰是女孩。 评析 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 我是雄雌? 爬搔眯着眼贴着地面并排跑怎能分辨 (疑问代词) (提着兔子耳朵悬在半空中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分辨。 雄雌两兔一起并排跑,怎能分辨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评析 用比喻作结。 以双兔在一起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多年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37、。 【积梳理与巩固】 1.通假字 (1)著 ()我旧时装。 (2)对镜帖 ()花黄。 答案 (1) “著”通“着” ,穿,动词。(2) “帖”通“贴” ,粘贴,动词。 2.古今异义 (1)阿爷 ()无大儿。 (2)双兔傍地走() 。 (3)出郭 ()相扶将。 (4)木兰当户()织。 (5)雌兔眼迷离 ( ) 。 答案 (1)古义:父亲;今义:爷爷。(2)古义:跑;今义:行走。(3)古义:外城;今 义:姓氏。( 4)古义:门;今义:门第,人家。( 5)古义: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 清楚。 3.一词多义 (1)市:集市;买。 东市 ()买骏马。( 木兰诗) 愿为市 ()鞍马。( 木兰诗) 答

38、案 集市;买。 (2)买:买(东西) ;雇,租。 第 12 页 东市买 ()骏马(木兰诗) 欲买 ()舟而下。( 为学一首示子侄 ) 答案 买(东西) ;雇,租。 (3)愿:愿意;希望。 愿 ()为市鞍马。 ( 木兰诗) 愿 ()驰千里足。 ( 木兰诗) 答案 愿意;希望。 4.重要实词 (1)安 ()能辨我是雄雌? (2)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3)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 ( )在哉? 答案 (1)怎能,疑问代词。 (2)怎么,疑问代词。 (3)哪里,疑问代词。 5.重要虚词 (1)以 以 ()其无礼于晋。 焉用亡郑以()陪邻。 敢以 ()烦执事。 若舍郑以 ()为东道主。 答案 因为,

39、连词。表顺承,连词。拿,用,介词。把,介词。 6.词类活用 (1)问女何 ()所思。 (2)策 ()勋十二转。 (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答案 (1)何:疑问代词作动词,是什么。(2)策:名词作动词,登记。(3)骑:动词作 名词,战马。 7.特殊句式 (1)愿为市鞍马。 () (2)问女何所思。 () 答案 (1)省略句,愿为“此”市鞍马” , “此”指代父从军这件事。 (2)倒装句,“何所思” 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8.重点语句翻译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译文: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译文: (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译文: 答案 (1) (木兰)不

40、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第 13 页 (2)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铁甲战袍。将军和壮士身 经百战,历经数年,有的战死,有的活下来凯旋。(3)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和贴上装 饰。 【思课后练习解答】 一、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背诵全诗。 本题检查学生是否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内容,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不仅 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 复述也是一种很好的口 语练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要让学生在复述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二、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

41、 这些句子都容易引起学生的误解。本题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句意,并了解古诗词中常 见的“互文”现象。题干已经简要说明“互文”的含义,教师可以明确指出并要求学生画线 加以重点标示。然后通过翻译这四个句子,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互文”的内涵。 翻译这四个句子应注意两个原则:一要理解其“互文”的含义; 二要考虑本课的诗歌特 征,不能为了体现“互文”而使译文变成散文失去诗味。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去集市各个地方买骏马,鞍鞯,长鞭出征马具。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身经百战之后,有的将士战死沙场,有的将士凯

42、旋而归。 这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 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3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打开我东屋的闺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 西阁的床上去坐着。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三、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部分,看看这些句子各有什么句式特点,从诗中再找出一 些类似的句子。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注意这首诗在句式上的一些民歌特色。学生只要注意到这些句子的 特点即可,至于所涉及的修辞手法,可以提及,

43、但不必深究。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这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 同。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 八句,也是复沓。 2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这两句是顶真句。顶真,又称“联珠”。 “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 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也是顶真。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句。此外,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 也是很工整的对偶句(是 很古老的修辞手法, “互文”) 。另有“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4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等不 第 14 页 甚工整的对偶句(古代称“互文”) 。 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 羊。 这几句是排比句。 “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一节四句,也是排比句。 四、讨论: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本题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木兰的形象。认识木兰的形象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的传 奇性, 二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要引导学生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从故事情节中体察木兰的思 想感情,并加以适当概括。 【拓文体文化常识】 1.乐府诗简介: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

45、的新诗体,叫做 “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 享时演唱, 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 中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 胤 征已有采诗的记录。流传至今的诗经,当初就要算是一部官方颁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 准选本。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到了秦代,统一时间短,百 废待兴,虽然已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然没有采诗之实。汉承秦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 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勉强维持而已。经过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变 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

46、模,采诗夜诵。到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 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此种 风尚,在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刘 勰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另有乐府专章。昭明文选、徐陵玉台新咏也 都开辟了乐府专栏。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 诗,统统称为“乐府” 。在这两类诗歌中,民间歌诗是精华所在,并且文人歌诗还是在民间 歌诗的甘露滋润下萌发并壮大起来的,所以我们对民间歌诗应给以高度重视。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 梁鼓 角横吹曲

47、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 内容深刻, 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与南方民歌的细腻委婉清秀大相异趣,显示 出北朝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由于北方各族统治者长期混战, 反映战争的题材就要多些,有描写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苦难的,有歌颂剽悍的尚武精神的。 特别是木兰诗 ,满怀激情地赞美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是个传奇人物,与孔雀 东南飞一起,被誉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汉魏六朝乐府是中国文学史上一支奇葩,具 有强大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了中国诗坛的面貌。它不仅开拓出了五言诗的新领域,而且对七 言诗、歌行体以至律绝,都起了桥梁的作用

48、。 中国北方民风彪悍,不少妇女同样豪迈尚武,北魏时期的李波小妹英勇善战,十分著名, 当时流传着一首李波小妹歌: 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霜,妇女尚如此,男儿安可逢? 可见作为北方乐府民歌代表作的木兰诗,是有着一定的生活依据的。 【链中考接轨体验】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 第 15 页 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孟子曰:“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