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原文.docx

上传人:peixunshi0 文档编号:47574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宗金鉴原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医宗金鉴原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医宗金鉴原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医宗金鉴原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医宗金鉴原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医宗金鉴原文篇一:中医从什么书读起-熊继柏 中医从什么书读起 “和解藿香正气汤,苏叶白芷共藿香,陈半茯苓大腹草,厚朴桔梗引枣姜。”“藿香正气白芷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腹皮加姜枣,感伤岚障并能驱。”这两本方剂书我都能背。 读完方剂后开始读内科学的书。内科第一本书是陈修园的时方妙用。“中风风者,主外来之邪风而言也。中者,如矢石之中于人也。”像这样的话都要背,这就是接触内科学。 接触内科学以后,老师就开始跳跃式地教我了, 他说我能读书,不能跟大家一起读,要开小灶,因为我们那时候是一个班。让我开小灶就是学习伤寒论,读的是伤寒论新注。开始是读原文,老师的标准就是背。 背的同时也讲,比如给我讲猪肤汤,我

2、问过一个问题,我问老师:猪肤是不是就是猪皮,老师回答说是,我说:“那是不是随便哪里的皮都可以?”“哎呀,你怎么问这样的问题呢?”老师说:“你怎么问这样的话,你问得出奇呀。”他感到奇怪。 又比如“五苓散,白饮和服”,我问“白饮”是什么,老师说:“白饮就是米汤啊。”就问这些东西,都是当时读书的灵感,所以永远都记得。就这样伤寒论我背下来了,背下来后就觉得这书读得差不多了,这样的书都能背下来,而且是搞不懂的书。我为什么现在始终念念.我这个老师,就是因为我这个老师引我人正门。如果没有这样的老师,我对经典不可能读得这么好。伤寒论读完了,接着就是金匮要略,又是要求背。我一年内把这两本书背完,半年背一本,其中

3、金匮要略好背,就是伤寒论不好背,尤其是太阳篇,把人背得晕头转向。这两本书读完后,赶上1958年开始“大跃进”,我就当医生去了。 我当时就读了这么多书开始去当医生。那时刚开始当医生看不好病,当然也可能偶尔看好一两个,但总是不满意。人家老医生看了几十年,病人天天找他看,因为看得好啊。 我就问那个老医生:“你怎么看得好病,我怎么就看不好呢?”我问他读些什么书,是不是书比我读得多些。他问我都读些什么书,我说读了伤寒论金匮要略,他说:“谁读那样的书啊,那书有什么用,那书没用。那书是讲理论的,不是看病的。”我说:“你怎么知道啰?”他说:我们都不读,你看我们哪个读,一个都不读。” 这就是说当地的医生没一个读

4、过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但他们就能看得好病。于是我就问他读些什么书,他告诉我只读过医宗金鉴我又问他医宗金鉴怎么读,他说就读杂病心法要诀。好,我就找到医宗金鉴,把它借来。 我一看,杂病心法要诀基本出自金匮,但它在金匮方基础上加了一些时方,就成了一些常用方了。 另外一位医生又告诉我,医宗金鉴里面值钱的是它的妇科学和幼科学。我在读医宗金鉴时又发现一个问题,伤寒心法要诀把庞大复杂的伤寒论原文精化精简了。于是我把伤寒心法要诀认真读了,比内科杂病心法要诀读得要熟得多。这样,我就花力气读了伤寒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和幼科心法要诀。所以我的学生都知道,我经常用伤寒方、金匮方,用得很熟,妇科、儿科基本上用医宗金鉴的方

5、 读完了这些书我才真正开始当医生。在农村当医生,你要应付各方面的病人,尤其是当你出名以后,比如我那时每天要看将近一百个病人。那时候很多怪病就开始遇到了,师傅不在身边,我没处去请教,农村那些老医生我跟他们讲伤寒论和金匮他们不懂,所以我只能自己解决。 我看病没人带,都是自己闯出来的,所以我的经验都是实践中反复摸爬滚打出来的。跟我上门诊的这些学生得到我的经验好像很容易,其实我是吃过大苦的,所以我现在用起来,学生们一下就学到了,好像非常简单,其实我是经过几十年磨炼得来的,其中既有正面的,更有反面的,它是不断地升华、总结出来的东西,它不光是书本上的东西。对于一个方,我怎么加,怎么减,已经形成了一个规律

6、某个病一来,我立刻能想到用什么方,这些经验是我几十年积累的东西。病人一来诊察之后,我的方就出来了,为什么这么快呢?因为我搞了几十年啊,我看了几十万人了。 在这个实践过程中我又读了一些书,比如傅青主女科,我读得很熟,傅青主女科里面的方我经常用,当然是有选择地用。治妇科病我基本上就是用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和傅青主女科的方,治儿科病我基本上就用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的方。 曾经有一本幼科专著叫幼科铁镜,我读过,我个人觉得不怎么样。还有一本书是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这本书过于复杂,把妇科复杂化了。 我经常说我们中医学本来就够复杂的了,我们现在有不少的中医,甚至于号称中医学家,他把中医学人为地复杂化。难

7、道还嫌它复杂不够吗?把它人为地搞复杂了,我们的后人还怎么来学啊!一看到就怕它,一看到就住后退缩,进一步退三步,他还怎么学?这人为的复杂给后人带来的弊病,只能给中医学术带来摧残作用。 我的第一位老师教我通读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到1961年,我又拜第二位老师了,他是陈文和老师,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院毕业的,他是在国内学中医,然后到日本去深造。 陈老师发现我读书读得好,但有明显的缺陷,第一,没学过温病学;第二,没读内经。温病学和内经讲些什么东西,我确实都不知道。我后来见到我第一位老师胡老师时,我就问他为什么不教我读内经?他说:“你那么小,读什么内经,那是你读的啊?到时候你自然就可以读。”我问他要到什么时

8、候?“当几年医生以后,到20多岁30岁时再读吧”, 在陈老师那里,他就教我读内经知要,其实我原来真正的内经功底就是内经知要,温病功底就是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拿到手以后,我的感觉就不一样,这都是我原先不知道的。所以我就在温病条辨上下了功夫。我对温病条辨是读得很熟的。我们学校的温病教研室主任谢凤英教授,她的温病学水平是很不错的,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了我对温病也很熟,她说:“你怎么对温病条辨那么熟啊?”我开玩笑说:“难道就只允许你一个人熟啊!” 现在我就可以告诉大家了,我治病用的方来自哪些地方。开始不是讲了两本方剂学吗, 跟陈老师重点就读了温病条辨和内经知要,陈老师告诉我一个重要的道理:要想当一个好医

9、生,必须大量读方剂。他有个手抄本,有2021多首方,当时他要我抄下来,我那时因为记性好得很,全记得,就没抄。那时又没有复印机,否则的话就复印下来了,真可惜啊! 自从跟陈老师学了温病学后,回去当医生就大不一样了。当时我们那里乙脑、流脑流行,我治好几个危重病例,在石门县西北地区的医名就打开了,所以我出名是在1963年以后,是因为治乙脑、流脑。 上面所谈的就是学徒读书。分析学徒读书的特点是: 第一,读的是原著,没有水分,至少没有现在的书这么多水分。我不是读的现在的书,我读的是原著,现在的教材里面有很多是人为的错误,人为的复杂。 第二,我读中医书,并且读得比较熟。恐怕大部分人虽然读是读过,但没有读得这

10、么深,读得这么熟,尤其是现在科班出身的,尽管对某一门很熟,比如讲金匮的对金匮很熟,讲伤寒的对伤寒熟,但是讲金匮的不熟悉伤寒,讲伤寒的不熟悉金匮,他还不一定做到了纯熟,因为他没有背书本,仅仅局限于教材的一点点,教材以外的不注意去读。 当然全部中医学徒都像我熊某人一样读书是不可能的。第一,不可能人人都有很好的记忆力,有很好的悟性;第二即使有这个记忆力,下不了这个决心,不能像我这样不要命地去读书,去搞临床实践。因为我有一个环境所迫,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 我学医时吃什么?吃红薯。我睡什么?一床棉絮,既没有被套,也没有床单。那个时候都是两个同学一起睡,一个出盖被,一个出垫被,但是谁都不愿意和我睡,为什

11、么呢?因为我一没盖的,二没垫的,一床破棉絮,并且还有几个洞,我就一床棉絮一裹,就是这么睡觉,哪像现在的年青人生活这么幸福。我当时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读书。 后来当医生的时候我连煤油灯都点不起,经常在月光下看书。所以我经常讲,一个人要成功,要两点,第一,要聪明;第二,要勤奋。用我们的土话讲就是发狠,不要命地去干。你说现在的聪明人多不多?像现在的硕士、博士,哪一个不聪明啊?但是你能下这个狠功夫吗?这一点很难。篇二:中医十大经典丛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

12、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2.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这些都已用现代科

13、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3.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原题秦越人撰。“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 ”解。“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

14、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7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积,泄痢等病多有阐发,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全书内容简扼,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并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 4.伤寒杂病论是一部论述传染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典籍,东汉张仲景约撰成于公元2世纪末3世纪初。该书编成后不久,晋王叔和析为伤寒论与金匮要

15、略二书,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刊,历代刻印数10次而流传至今,对中医学治疗急慢性传染病、流行病以及内科杂病等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曾产生过极其深远的影响。 5.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著述的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重卷则论杂病,下卷记在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3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 6.内经知要为明-李中梓辑注。全书2卷。

16、上卷有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藏象5篇;下卷有经络、治则、病能3篇。书中将内经重要原文节录归类,并加以注释。所选内容少而精,可概括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又分类清楚,注释简要,为研究内经各家所推崇。 7.脉经是中医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三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全书共分十卷、九十八篇。本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先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分门别类,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全书共十卷。卷一论三部九候,寸口脉及二十四脉;卷二、三则以脉合脏腑经络,举其阴阳之虚实,形证之异同,作为治疗依据;卷四诀四时、百病死生之分,并论脉法;卷五述仲景、扁鹊脉法;卷六列述诸经病证;卷七-九讨

17、论脉证治疗,其中卷七以伤寒、热病为主,卷八为杂病,卷九为妇产科、小儿病证;卷十论奇经八脉及右侧上下肢诸脉。原有“手检图三十一部”,今已亡佚。本书的最大贡献有二。其一:首次将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二十四种,并对每种脉象均作了具体描述。其二:本书将晋以前的诊脉方法、脉象所反映的病理变化以及脉诊的临床意义等许多重要文献资料均收集保存下来。 8.删补名医方论,医方著作。八卷。本书即医宗金鉴卷二十六-三十三(亦有单行本)。书中共选录清代以前临床常用方方剂篇三:四诊心法要诀-中医经典 前言 四诊心法要诀是医宗金鉴一书中的一部

18、分内容,主要讲的是在临床上如何应用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 原文采用四言歌诀,叙述比较简括,便于初学的人诵记;每节后又有“注”,基本上阐明了原歌诀的意义,但是由于原文歌诀和注都是用文言写成,对一般初学中医的读者来说,阅读时并不是没有困难的。1961年初,笔者为了使西医学习中医的同志便于阅读,曾将四诊心法要诀分为十二篇,用“释义”形式,将原文作了必要的阐述,在浙江医学杂志上分期发表。这木四诊心法要诀白话解,它的对象是以初学中医诊断的读者为主,文字上更要通俗些,因此就在四诊心法要诀释义的基础上,全部加以改写,尽量容纳原注的意义,并且补充了现在中医临床上习用的而原书中却没有提到的诊断方法。 我们学习前人的知识,为的是古为今用,不能毫无取舍的崇古泥古。所以对原书中某些理上推理与实际结合不上或没有临床参考价值的内容删节了;某些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讨论的内容,则在译注里作了必要的说阴。但由于笔者水平所限,时间比较匆促,一定会有很多解释不妥当甚至错误的地方,希望读者指正。 何任 1981年6月 一)总纲 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吉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中医/养生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