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24题专练——中华文明的勃兴与社会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764836 上传时间:2019-12-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2.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24题专练——中华文明的勃兴与社会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24题专练——中华文明的勃兴与社会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24题专练——中华文明的勃兴与社会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24题专练——中华文明的勃兴与社会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24题专练——中华文明的勃兴与社会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24题专练——中华文明的勃兴与社会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24题专练——中华文明的勃兴与社会转型 Word版含解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2+2+3”专项练第24题专练中华文明的勃兴与社会转型1.(2019山西一模,24)在商朝,征伐、祭祀、施政等政治要务都要进行占卜;西周时期,君主管理国家往往关注百姓的议论。这反映了()A.商朝政治制度被西周抛弃B.国家管理不再借助神权C.西周治国理念发生了变化D.君主利用民意加强集权2.(2019吉林吉林三模,24)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据此可知,分封制()A.有利于通过地缘政治加强统治B.是典型殷人血缘政治的延续C.加强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D.是西周时期的官僚体制创新3.(201

2、9福建宁德期末,24)春秋战国之际,姬姓封国晋国逐渐被异姓的韩、赵、魏三家新兴的大夫势力所瓜分,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晋国灭亡。“三家分晋”实质上反映了()A.异姓诸侯日益坐大B.宗法分封制趋向瓦解C.大夫势力左右政权D.周王室权威得以加强4.(2019四川内江二模,24)商周时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这一方法()A.表明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领先世界B.是科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的产物C.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D.反映了农业生产工具的精湛工艺5.(2019宁夏银川高三一模,1)从铁农具出土的

3、分布范围看,春秋早期仅在西北和河南西部的秦、虢等国发现,中晚期已遍布周、郑、秦、燕、齐、鲁、吴、越、楚等国,尤以南方出土为多。这说明此时期()A.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B.兼并战争南移趋势明显C.冶铸技术取得巨大进步D.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6.(2019河南新乡三模,24)春秋时期的著名商人范蠡指出:“贸易货物时,容易腐败变质的食用货物不要滞留,更不要囤积待贵。”由此可知,他主张()A.国家要加强食物安全监察B.食物商品应禁止进入市场C.市场秩序应得到法律规范D.商品贸易应该注重时效性7.(2019山东济南二模,24)据春秋公羊传记载,公元前603年晋灵公派一勇士杀大夫赵盾,勇士从赵府窗户里偷看

4、到赵盾正在吃只有鱼的晚饭,惊叹其“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飨”,不忍杀之,遂拔剑自刎而死。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春秋时期战乱频繁民生凋敝B.晋灵公专制残暴残害忠良C.春秋时社会有崇俭尚贤之风D.鱼已成为民众的基本食物8.(2019河北唐山二模,24)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稷下学宫()A.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B.繁荣了春秋时期的文化教育C.成为当时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D.成为荀子法家思想的发源地9.(2019四川凉山一模,24)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后在西周,儒通礼乐射御书

5、数六艺,并以此教民。由此推断出()A.早期儒是一种职业身份B.丧葬习俗产生儒学C.儒通晓各类知识和技能D.儒学的来源多元化10.(2019四川乐山一模,24)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即“道”遵循客观规律,不任意妄为,所以无所不为。它有别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这表明道家思想()A.蕴含了科学和人文精神B.反对征服和利用规律C.不利于天人关系的和谐D.符合当时的政治现实11.(2019安徽“皖南八校”第二次联考,24)韩非在五蠹中把以往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这实际上表明韩非()A.认识到历史的变化B.要求继承历史传统

6、C.要求国策与时俱进D.抨击社会礼崩乐坏12.(2019四川教考联盟三诊,24)商代和西周的文字是统一的。春秋以降,关东各国文字日趋分化,俗体流行。到战国时,各国“文字异形”,与传统写法大相径庭,只有周王室和秦国文字是在传统的正体写法基础上稳健发展。这反映出()A.秦国对西周制度与文化的坚守B.经济发展道路差异导致文字分化C.秦国对传承华夏文化有所贡献D.正体俗体之别是华夷之辨的表征答案与解析“12+2+3”专项练第24题专练中华文明的勃兴与社会转型1.C解析 西周的王位世袭制承袭商朝制度,故A项错误;西周时期依然有图腾崇拜,国家管理中神权和王权相结合,故B项错误;商朝政治事务中带有鬼神等神秘

7、色彩,而西周管理国家则注重百姓的议论,鬼神等神秘色彩淡化,这说明西周时治国理念从注重鬼神到注重人事,故C项正确;西周时期还未形成集权,故D项错误。2.A解析 由材料“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可知强化了地缘统治,血缘政治已被突破,故A项正确,B项错误;“西周的封邦建国”不是中央集权体制,故C项错误;由材料“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可知分封制是对前代血缘政治的发展,只不过加大了姬姓贵族的成分,故D项错误。3.B解析 晋国被异姓韩、赵、魏三家所瓜分,这说明异姓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但这是表面现象,不是“三家分晋”问题的实质,故A项错误;姬姓封国晋国被韩、赵、魏三个大夫所瓜分,并且被

8、周王室承认,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步走向瓦解,故B项正确;韩、赵、魏三家分晋只是在晋国出现的现象,不能扩大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被大夫势力所左右,故C项错误;“三家分晋”说明周王室权威的逐渐减弱,排除D项。4.C解析 材料没有关于世界其他国家铸造青铜器的方法,无法判断中国的青铜铸造工艺已经领先世界,故A项错误;这一方法是工匠们实践经验的总结,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采用泥范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包括制模、雕刻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可知这一方法凝聚着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智慧,故C项正确;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很少用于农业生产,且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青铜铸造

9、工艺,无法说明青铜器的用途,故D项错误。5.A解析 铁农具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从材料信息来看,不同地区采用铁农具进行农业生产的时间不同,因此对当地农业发展的影响也有早晚之分,即区域位置影响农业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兼并战争,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铁农具的使用和推广,没有反映冶铸技术的进步情况,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牛耕的耕作方法,排除D项。6.D解析 材料仅体现了范蠡关于商品滞留与囤积的主张,未体现国家对食物安全的监察,故A项错误;食物作为一种商品也属于交易范畴,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范蠡关于商品滞留与囤积的主张,未体现用法律规范市场秩序,故C项错误;材料“容易腐败变质的食用

10、货物不要滞留,更不要囤积待贵”说明范蠡主张商品贸易应该注重时效性,故D项正确。7.C解析 由赵盾吃的简朴不能反映出民生凋敝,二者之间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故A项错误;赵盾为“晋国重卿”,晋灵公不是直接下令杀他,反而是派出勇士暗杀,说明这时晋国还没有实现绝对专制,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勇士看到“只有鱼的晚饭”“惊叹”“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飨”可知,赵盾身为重臣,保持简朴的生活作风,这是勇士不忍杀他,反而自杀的原因,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普通民众的食谱,赵盾吃鱼不等同于民众吃鱼,故D项错误。8.A解析 根据材料“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可知稷下学宫为百家

11、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故A项正确;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的官办高等学府,繁荣了战国时期的文化教育,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可知,稷下学宫成为当时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是当时百家争鸣的平台,故C、D两项错误。9.A解析 由材料“儒源于古代民间主持葬礼的葬师”以及“后在西周,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并以此教民”可知儒是一种职业葬师与教授六艺,故A项正确;丧葬习俗产生儒学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儒只是与丧葬习俗有关而已,故B项错误;由材料“儒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可知儒通晓六艺,而不是各种知识,故C项错误;由材料无法得出儒学来源多元化,故D项错误。10.A

12、解析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遵循客观规律,蕴含了科学精神,“无为而治”“无所不为”,体现了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思想,故A项正确,B项错误;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遵循客观规律,有利于天人关系和谐,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符合当时的政治现实,故D项错误。11.C解析 韩非把以往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是为了区别不同的时代应有不同的政策,故A项错误;“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不能体现对传统的继承,故B项错误;材料“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表明不同的时期应有不同的政策,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社会状况的描述,故D项错误。12.C解析 材料反映出秦国通过文字传承了华夏文化,而秦国在战国时期通过商鞅变法废除了井田制、分封制,并未对西周制度和文化坚守,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各国经济发展道路基本一致,所以并非经济发展导致文字的分化,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关东各国文字日趋分化,而只有秦国继承了商周文字,继续发展,这反映了秦国通过文字的继承传承了华夏文化,故C项正确;西周以来形成华夷之辨,居于东方的六国才被认为是华夏文明的正宗,所以正体俗体之辨并非是华夷之辨的表征,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