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荣辱观及其当代价值.docx

上传人:西安人 文档编号:478689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荣辱观及其当代价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传统荣辱观及其当代价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荣辱观及其当代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荣辱观及其当代价值.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中国传统荣辱观及其当代价值 特征码 CHDXzVJAGOcfFXrCBRwc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行动动机在道德评价和道德生活中的 决定性作用,强调“为仁由己” ,强调修身齐家治国而平天下。 这一特点尤其表现在中国传统哲学的荣辱观上。今天重温传统 荣辱观的有关思想,对于我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卓有成效 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义以为上”的荣辱观 “荣”和“辱”本身是指道德行动主体内心的一种心理状 态。 “荣”是情感上的一种满足感, “辱”是道德行动主体的羞 耻之心,它们构成行动主体的行动动机。中国传统哲学荣辱观 (这里

2、主要谈的是儒家的荣辱观)强调的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以当荣之事为荣,以当辱(耻)之事为辱(耻) 。在儒家看来, 当荣之“荣”是指履行道德责任或义务所应有的满足感;当辱 之“辱”则是指做了违反道义之事之后所应产生的羞恶感。这 里所讲的“满足感”和“羞恶感” ,实际上就是道德行动主体内 第 2 页 心的某种道德动机或影响实际动机的动机。因此,儒家的荣辱 观主要是关于道德动机的学说。 儒家的荣辱观强调“义以为上” (论语阳货 ) ,其“义” 不仅是指道德原则,更强调这些原则要转化为行动主体的道德 动机,认为只要行动主体有了正确的道德动机,就会有正确的 行为。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述而

3、) “苟 志于仁矣,无恶也。 ”(论语里仁 ) “志于仁”就是以行动 主体的意志来确立“仁”的动机,一旦有了这个动机,在具体 的行为中就可以趋当荣之荣,避当辱之辱。所以,孔子强调 “为仁由己” 。孟子也有类似的思想,他认为有了恰当的道德动 机,知荣辱,则很难去做不道德的事情,因为, “今恶辱而居不 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 ”(孟子公孙丑上 )他甚至认为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孟子离娄下 ) ,强调行动者的动机(即“惟义” ) ,而不是行动后果,是判断 行为道德与否的标准。朱熹说:“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 有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甚大。 ”(孟子集 注卷十

4、三)因此,儒家的道德学说特别强调培养正确的道德 动机在道德生活中的重要性。 荣辱观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 3 页 传统的荣辱观把修身主要看成是一种培养正确道德动机的 过程。 “修身”一方面要反省内求,反省内求首先要“知耻” 。 孔子认为有道德的人应“行己有耻” ,即要有羞耻心。孟子认为,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 )陆 九渊则认为“明耻”和“知荣”是相辅相成的,知荣才能明耻, 只有知耻,才能自觉趋荣避辱。另一方面, “修身”需要践行, 通过践行来巩固道德信念,包括正确的荣辱观念。荀子曰: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 人莫不贵。 ”(荀子修

5、身 )荀子主张把培养正确的荣辱观和 日常修身处世原则结合起来,把知荣辱视为修身之本。在修身 的过程中,儒家还强调道德行动主体的意志力在形成荣辱观乃 至道德行为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孔子说,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 儒家强调修身为本,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看来, 社会是由个人所组成的,每个个体如果能够做到“行己有耻” , 家庭就会和睦,天下就会太平。儒家强调道德动机的修炼,其 积极意义是不可否认的,但是往往过于强调道德行动主体的 “为仁由己” ,而忽视了社会体制和国家治理状况对人们道德观 和荣辱观的影响。 正确荣辱观产生的内部和外部条件 第 4 页 儒家认为

6、荣辱观,或者说道德观的产生于人之本性。人们 的道德观念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上,与人的本性相一致的,即内 在于人的本性之中。孔子说,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性相近” 即指人人具有相近的本质(性) ,因而具有知荣明耻,实现理想 人格的可能。但能否达到主要靠人们后天的习俗,不同的习俗 会有不同的结果,即“习相远”之意。孟子进一步将孔子的 “性相近”引申为“性本善” 。他认为人之本性所以相近在于凡 人均有善端,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 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 其有四体也。 ”(孟子公孙丑上 )四端人人具有,扩而充之 便成四德,即仁义礼智,正确荣

7、辱观的可能性正是建立在人之 本性的基础上。由此,孟子提出了“人皆可为尧舜”的著名命 题。 但以孔孟为代表的正统儒家把道德观、荣辱观建立在人性 乃至“天命”的基础上,忽视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荣辱观的 影响,虽然他们有时也看到了这种影响。如孔子主张,使民先 富之,再教之。孟子曰:“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 恒产者无恒心。 ”(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看到了“恒心” (长久不变之意志或道德观念)和“恒产” (物质生活条件)之 间的关系,但他又认为“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 第 5 页 (孟子梁惠王上 )如此,至少对真正的道德之士来说, “恒产”并非“恒心”之必要条件。因此,总体上,儒家更强

8、 调道德行动主体内部不依赖外部环境的意志力对形成道德动机 的作用。所以,儒家强调舍生取义,士可杀不可辱,路之饿人 耻受嗟来之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孟子滕文公下 ) 法家主张积极进行社会改革,发展社会生产力,在他们看 来,荣辱观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上的。战国 思想家管仲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 (管子牧民 )把荣辱观和人的物质生活水平联系起来。这 一命题突破了儒家的人性论和“天命观” ,比较合理地解释了荣 辱观产生的前提问题。 传统荣辱观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荣辱观虽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但在塑造中 华民族的优良品质方面起过重大的

9、作用,培养了许多志士仁人, 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重温中国传统的 荣辱观,对其进行现代性转换或合理性重建,具有非常重要的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 6 页 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家学说,强调形成正确的动机在 道德生活中的作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道德的合理性 是西方学者极力想证明的一个重要问题。他们论证的结果表明, 无论对道德的合理性的证明如何充分,这种证明只对有基本道 德感(即仁爱之心和正义感)或具有基本的道德动机的人起作 用,能够使这些具有基本道德感的人形成实际行动的道德动机, 即打动这些人;但对缺少起码的道德感,缺少起码的羞耻之心 的人来说,这种论证就好比“对牛弹琴” ,*材料,尽在*知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