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优化探究历史(人教版)练习:专项测评(选修4) 含解析.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816205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优化探究历史(人教版)练习:专项测评(选修4)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最新]优化探究历史(人教版)练习:专项测评(选修4)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最新]优化探究历史(人教版)练习:专项测评(选修4)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最新]优化探究历史(人教版)练习:专项测评(选修4)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最新]优化探究历史(人教版)练习:专项测评(选修4)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优化探究历史(人教版)练习:专项测评(选修4) 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优化探究历史(人教版)练习:专项测评(选修4) 含解析.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9学年度2020年编精选历史备考资料2019学年度专项测评(选修4)1明末清初,明廷重臣洪承畴兵败被俘,初宁死守节,经清太宗反复劝降后降清。以下是对他的不同评价: 材料一我朝开创之初,明末诸臣望风归附,如洪承畴不可胜计。盖开创大一统之规模,自不得不加以录用,以靖人心,而明顺逆。朕思此等大节有亏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功勋谅之于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后人原之于死后。今惟准情酌理,自应于国史内另立贰(变节)臣传一门。 清贰臣传表乾隆上谕 材料二承畴负时誉久,生平疵行,亦少概见,一旦变节,殊出意外。吾人若舍民族国家之观念而论断之,似属人之常情,惟当君主专制时代,则不免遗贰臣之羞耳运筹策划,经略四方,篼

2、理机要,创制规模者,如范文程、洪承畴、金之俊、冯铨辈,虽以汉人投效,行节有亏,史书所载,黜之贰臣;然经营勤劳,亦不失为开国之良辅。 民国萧一山清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乾隆皇帝、萧一山对洪承畴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历史评价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解析:(1)据材料一“朕思此等大节有亏之人,不能念其建有功勋谅之于生前,亦不能因其尚有后人原之于死后。今惟准情酌理,自应于国史内另立贰(变节)臣传一门。”得出乾隆皇帝认为洪承畴虽然对清朝有功但仍是变节之臣,因为它背叛了明朝;据材料二“筹策划,经略四方,篼理机要,创制规模者,如范文程、洪承畴、金

3、之俊、冯铨辈,虽以汉人投效,行节有亏,史书所载,黜之贰臣;然经营勤劳,亦不失为开国之良辅”得出萧一山认为洪承畴才能出众,功劳巨大,是开国功臣。 (2)从乾隆和萧一山的不同评价得出个人身份、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会对同一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价有所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历史评价还受时代背景的影响。答案:(1)不同评价:乾隆皇帝认为洪承畴虽对清朝有功,但背叛明朝,属变节之臣。萧一山认为洪承畴才能出众,功绩卓著。原因:乾隆身为统治者,倡导三纲五常,维护专制统治。萧一山是民国时期的历史学家,主张抛弃狭隘民族观念和忠君思想,从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出发评价历史人物。(2)因素:历史评价受时代背景;思想文化;政治

4、立场;个人身份;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在不同立场、角度上,对同一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评价会有所不同。2材料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仁寿四年(604),隋文帝驾崩,汉王叛逆,“从反者十九州”,都城长安局躇西北,“关河悬远,兵不赴急”。而洛阳“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足”。遇荒年,关中经济难以供应时,君臣即领到洛阳“就食”。大业元年(605),隋炀帝下诏开工营建东都洛阳,“恃其富强,不虞后患”“每月役丁二百万”“结怨于民”,经十个月完成,“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运河建成后,洛阳成为全国的漕运中心。后来,唐朝也长期以洛阳为东都,五代时的后梁、后唐、后晋也先后定都于此。

5、 据王家范大学中国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隋炀帝营建东都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炀帝营建东都的影响。解析:(1)据材料中“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得出隋朝国库充盈,据材料中“汉王叛逆”“都城长安局躇西北,关河悬远,兵不赴急”得出平定叛乱、巩固政权的需要,据材料“遇荒年,关中经济难以供应时,君臣即领到洛阳就食”得出洛阳比长安更具地理和经济优势。 (2)据材料中“洛阳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足”得出加强了隋对全国的控制,据材料中“洛阳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足”“后来,唐朝也长期以洛阳为东都”得出提升了洛阳的经济、政治地位,据材料中“运河建成后,洛阳成为全国的

6、漕运中心”,结合所学得出利于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管理,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据材料中“每月役丁二百万”“结怨于民”得出劳民伤财加速了王朝的衰败。答案:(1)背景:隋朝国库充盈;平定叛乱、巩固政权的需要;洛阳比长安更具地理和经济优势。(2)影响:加强了隋对全国的控制;利于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和管理;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提升了洛阳的经济、政治地位;劳民伤财加速了王朝的衰败。3材料一颜元,清初思想家、教育家。颜元十分重视人才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在他看来,“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也”,颜元认为,“令天下之学校皆实才德之士,则他日列之朝廷者皆经济臣”,若“今天下之学校皆无才无德之

7、士,则他日列之朝廷者皆庸碌臣”,因此,在其主持的漳南书院里,教学内容包含天文、地理、数学、兵法、水学、火学、工学等自然科学。颜元强调“习行”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躬行实践,唯有如此,学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 材料二1869年,汤顿委员会(英国四大皇家委员会之一)把文法学校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类实行寄宿制,以升学为目的,为上层资产阶级服务。第二类培养军队、医务、法律、文官、工程和商业方面的人才,课程包括拉丁文、英语、政治、经济学、数学、科学,学生离校年龄为16岁。第三类为下层阶级而设,课程包括拉丁文或一门外语、英语、历史、初等数学、地理和科学,学生离校年龄14岁。 摘编自刘新科外国教育史 (

8、1)依据材料一,概括颜元关于学校教育的主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颜元和汤顿委员会关于学校教育主张不同的社会背景及这两种教育主张的本质区别。解析:(1)颜元关于学校教育的主张,据材料一,由“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也”得出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由“他日列之朝廷者皆庸碌臣”得出主张教育要服务于社会,造福民生;由“教学内容包含天文、地理、数学、兵法、水学、火学、工学等自然科学”“学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得出关注自然科技和实用知识,强调学以致用。 (2)第一小问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比较,1869年英国已经确立代议制,工业革命发展,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推动思想解放,而中

9、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思想僵化。第二小问区别,在于服务于不同的社会阶级。答案:(1)主张: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教育要服务于社会,造福民生;关注自然科技和实用知识;强调学以致用。 (2)背景:政治: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英国:政治民主化程度高,工人运动的兴起。经济:中国:商品经济虽有发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英国:工业革命发展。思想文化:中国:理学和八股取士制度僵化;英国:自然科学的进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解放了人的思想。区别:颜元的教育目的是为封建统治服务;汤顿委员会的主张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4材料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锷与唐继尧等人于12月15日宣

10、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举义时,他向滇军将士泣血致辞:“袁势方盛,吾人以一隅而抗全局明知无望,然与其屈膝而生,毋宁断头而死。此次举义,所争者非胜利,乃中华民国四万万众之人格也。”1916年3月16日,蔡锷令右翼赵又新梯团自白节滩经双合场进攻纳溪侧背,为主攻;中路顾品珍梯团一部由渠坝驿沿叙永河向纳溪正面佯攻,朱德、张煦两支队从侧翼向兰田坝迂回前进,阻击泸州援纳之敌,刘存厚师进窥牛滚场,威胁江安守敌,掩护主力攻纳。17日,几路部队同时向敌发起进攻,连战皆捷,朱德一路甚至挺进到距泸州仅几公里的地方。经此一战,敌主力“第七师将校伤亡殆尽,士兵损失过半,已无再战能力。”22日,袁世凯被迫取消

11、帝制。6月6日,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随之结束。 摘编自白寿彝白寿彝史学二十讲:近代前编 (1)根据材料,指出蔡锷在护国战争中的作为。(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护国战争的历史意义。解析:(1)据材料中“与其屈膝而生”“毋宁断头而死”“几路部队同时向敌发起进攻,连战皆捷”等可得出答案。 (2)据材料中“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随之结束”能答出政治意义,结合所学从思想角度和日本角度去回答。答案:(1)作为:勇于担当,不计个人得失;面对危局,指挥得当,以少胜多。(2)意义: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美梦;捍卫了民主共和政体;民主共和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一定

12、程度上阻止日本独霸中国的计划;革命精神激励后人。5材料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1959年12月21日斯大林80诞辰之际在下院发表演说:“对俄罗斯万幸的是,在她经受艰难考验的年代里,领导她的是天才而且坚韧不拔的统帅约瑟夫斯大林。他是一位杰出的人物,赢得了他所生活的我们这个残酷时代的敬仰”“他的著作有一股磅礴无比的力量。这股力量在斯大林身上是如此巨大,以至在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的领导人中,他都是无与伦比的”“斯大林缔造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并使其臣服于他。斯大林的确是一个世界上无人可与之相比的最大的独裁者。但他接手的是一个犁耕手种的、落后的俄国,而留下的却是装备有原子武器的苏联”。 据百度百科整理 在“伟大卫国

13、战争”胜利 70 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俄罗斯独立民调机构 “列瓦达中心”在 2015 年 3 月进行了题为“斯大林和他在国家历史中的作用”的调查,结果显示普通民众对斯大林的态度明显改变。本世纪初,民众普遍对斯大林持负面态度,而目前大部分受访者(39%)积极评价他,同意为斯大林建立纪念碑的比例由 2010 年的 24%上升到 2015 年的 37%。年长的受访者中有 43%的人对斯大林持尊重态度, 年轻人则相对比较淡然;中等教育程度以下民众中 43%的受访者对斯大林持尊敬态度。1989 年,斯大林在历史上最伟大人物投票中只获得12%的选票,2012 年则排在第一位,获得 49%的选票。 摘编

14、自杨军斯大林在卫国战争胜利 70 周年之际“回归”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丘吉尔所说的斯大林“是一位杰出的人物,赢得了他所生活的我们这个残酷时代的敬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20世纪以来俄罗斯人民对斯大林态度的因素。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内部(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形成斯大林模式、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并为二战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二战后为苏联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做出了重要贡献)、外部(帮助欧亚国家共产党的成长,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回答。 (2)根据材料得出20世纪俄罗斯人民对斯大林的态度分为:正面和负面,结合所学知识正面的影

15、响因素可以从苏联解体、美国构建单极世界对俄罗斯利益的威胁的角度进行论述;负面的影响因素可以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阻碍了苏联民主政治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角度进行论述。答案:(1)理解:斯大林带领苏联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领导苏联人民赢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模式苏联式社会主义;战后领导人民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把苏联建成一个可以同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帮助欧亚国家共产党的成长,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2)因素:苏联解体使其大国地位急剧下降,斯大林被认为是一个

16、强有力国家的象征,俄罗斯人对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国际地位的怀念;美国谋求建立单极世界,威胁了俄罗斯的国家利益。对斯大林持负面态度的原因: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阻碍了苏联民主政治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6材料1956年初,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时,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订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订了第一个星际航空

17、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钱学森的努力带领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摘编自百度百科钱学森 (1)根据材料,概括钱学森的杰出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钱学森的贡献。解析:(1)根据材料“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得出为国家科技发展建言献策;根据材料“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得出组建科研机构,负责或参与制定科研项目规划;根据材料“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得出参与“两弹一星”等研究并取得成功;根据材料“参与制订了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得出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2)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推动了中国科技的发展;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答案:(1)贡献:为国家科技发展建言献策;组建科研机构,负责或参与制定科研项目规划;参与“两弹一星”等研究并取得成功;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2)评价:推动了中国科技的发展;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