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新课标新高考历史教案: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819248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新课标新高考历史教案: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最新]新课标新高考历史教案: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最新]新课标新高考历史教案: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最新]新课标新高考历史教案: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新课标新高考历史教案: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新课标新高考历史教案: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9学年度2020年编精选历史备考资料2019学年度选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P154】课时高考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备考方略】1命题特点全国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命题并不局限于考纲所列的6项改革,而是以有关改革的材料为载体,全面考查考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力要求的层次一般是第(1)问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考查相关改革的内容、特点等;第(2)问一般是分析、比较和探究问题,多集中于对影响、经验的分析。随着当前改革的深入,总结历史上改革的经验教训成为命题的重点。2复习方法鉴于改革史的考查不会拘泥于考纲所列考点,在备考中应

2、注意对改革中的学习方法进行规律性总结,掌握分析改革史问题的一般规律;注意将不同类型同时代的改革进行比较,分析异同;注意与必修内容的联系,学会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综合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要懂得举一反三。【重难突破】对历史上改革的认识一、改革的定义和分类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2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3

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北魏孝文帝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

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三、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1)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

5、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3改革的规律性(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4)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

6、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真题演练】【例1】(2016全国)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06年,兵部与

7、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据清史稿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第(1)问应最大限度地挖掘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回答。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的特点,首先要根据材料概括得出新军在哪些方面比八旗军新,材料展示的内容有西法训练与新式装备、实行的是全国招募与固定服役期限等。第(2)问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要考虑改革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

8、果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从军队近代化建设和瓦解清王朝统治的角度思考。【参考答案】(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例2】(2016全国)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南北朝时,士族族谱是选任官员的重要依据。唐朝初年,旧士族虽已没落,但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等数家所谓“山东士族”,仍凭借其祖先的影响,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这些家族编写族谱,标榜为华夏“高门”,自诩“家风”优良,相互间通婚。唐初那些以军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

9、与他们通婚视作荣耀。唐太宗决心从谱牒入手,改变这种状况。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渊源,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排出等级,但不作为任用官员的依据。编写者受习惯影响,将当时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为第一等。这让唐太宗颇不高兴,下令:“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于是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当时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从草原南迁,也因此跻身“高门”之列。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解析】第(1

10、)问,提取材料信息“他下令修撰全国总谱氏族志”“收集当时全国各地具有影响的293个家族”“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皇族被列为第一,外戚次之,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等概括回答。第(2)问,可以从对皇室地位、政治秩序、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等影响的角度回答直接与间接作用。【参考答案】(1)朝廷主持修撰全国总谱;扩大入选范围;否定谱牒在选任官员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门第标准。(2)加强皇室地位;肯定现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维持政权稳定;抑制旧士族的影响;有利于维护统一;巩固民族交融的成果。【考点延伸】对改革成败的学术探究古代的改革“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现象是常有的,这正是造成改革暂时失败的一

11、个重要原因。它告诉我们,改革的成功有几个必不可少的条件:首先一点是必须有最高领导层的支持,才能保证改革方案的实施其次,改革家坚定不移的奋斗精神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再次,改革吏治是改革必不可少的内容还有一点,要将改革进行到底,就必须使政策的连续性有所保证。【真题演练】【例3】(2016全国)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

12、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等信息概括。第(2)问结合时代背景从孝文帝改革的意图、决心等方面分析。【参考答案】(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