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高考历史指导练:(3)及答案 含解析.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826536 上传时间:2019-12-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高考历史指导练:(3)及答案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人教高考历史指导练:(3)及答案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人教高考历史指导练:(3)及答案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人教高考历史指导练:(3)及答案 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人教高考历史指导练:(3)及答案 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高考历史指导练:(3)及答案 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高考历史指导练:(3)及答案 含解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2019学年度2020年编精选历史备考资料2019学年度人教高考历史一轮指导练(3)及答案一、选择题1、(2018河南名校联考)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经常记载分封诸侯的指令,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这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文化的整合B.吸收了当地的法令制度C.扩大了统治的疆域D.传播了西周的思想文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习惯和法令制度”得出有利于文化的整合,故A项正确;指令要求诸侯尊重当地原有的法令制度,而不是指分封制吸收当地的法令制度,故B项错误;扩大统治的疆域是分封制的作用,但题干没体现,故C项错误;题干未体现传播西周的思想文化,故D项错误。2、(2017孝

2、义三模,25)唐代科举制规定:凡在礼部考中进士者,均须在吏部再考一次,主要考“身、言、书、判”。 这说明唐代科举制()A.重视选拔法律人才B.注重官员的综合素质C.促进了文化的繁荣D.体现了经世致用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法律仅是对官员“判”方面的要求,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身、言、书、判”,可知吏部注重官员综合方面的素质,故B项正确;促进文化的繁荣,仅涉及“书”方面的要求,故C项错误;经世致用由明清之际顾炎武提出,故D项错误。3、(2018开封模拟)下图为宋朝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并有元朝赵孟题诗云:“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荣。”下列对此评述,正确的是()A.体现了宋元时

3、期纺织业的发展状况B.反映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多样化C.民营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小农经济下普通民众勤劳安宁的生活状态答案D解析材料中“田家苦作余”表明是家庭手工业,而非整体纺织业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中“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表明是小农经济,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不是经济形态多样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表明是家庭手工业,而非民营手工业,故C项错误;结合“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荣”可知该作品体现了小农经济下普通民众勤劳安宁的生活状态,故D项正确。4、(2017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二模,30)1

4、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A.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B.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C.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答案C解析袁世凯最终能够篡夺辛亥革命果实,与两个“临时”并没有任何关系,而且这也绝非是“本质体现”,故A项错误;两个“临时”与孙中山的个人品质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故B项错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这一时期已然认识到,民主共和之路并非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和循序渐进的过程,两个“临时”正是其不懈探索精神的集中体现,故C项正确;有无“临时”两字与中华民国政权是否获取人民支持同样没有

5、直接的关系,故D项错误。5、20世纪20年代,部分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学生喊出了“与其为奴,勿宁退学”的口号,纷纷离校,广州圣三一学生还组成退学团。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B.民权主义运动的兴起C.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D.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答案C解析实业救国思潮,是中国近代史上主张以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退学并非因为创办实业,与其无关,故A项错误;民权主义偏重于争取民主权利,与材料“教会学校出现退学潮”民族矛盾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教会学校”“与其为奴,勿宁退学”可知,为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列强间的矛盾,所以受到了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20

6、世纪20年代”“广州”等信息可知,并非日本势力范围(东北、山东一带),故D项错误。6、(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14)1950年,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额占中国外贸总额的26%,到1954年上升到80.55%。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释是()A.朝鲜战争爆发后西方对华封锁加剧B.中国优先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C.苏联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经济援助D.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19501954年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额增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正值朝鲜战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经济封锁加剧,故A项正确。7、(2017邯郸高三期末,15)古希腊人所尊奉的诸

7、神,不过是大写的人,呈现出人格化和世俗化的特征。这说明古希腊()A.缺乏神圣的宗教信仰B.哲学研究以人为主题C.具有征服自然的能力D.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答案D解析据材料“古希腊人所尊奉的诸神”,说明古希腊人是有宗教信仰的,故A项错误;哲学研究以人为主题材料不涉及,故B项错误;具有征服自然的能力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错误;据材料古希腊的诸神“呈现出人格化和世俗化的特征”可得古希腊重视人的价值,关注人的尘世生活,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故D项正确。8、“他不主张废除私有制,幻想通过宣传和教育来建立一种以法郎吉为其基层组织的社会主义社会还首次提出妇女解放的程度是人民是否彻底解放的准绳。”材料中的“他”是

8、指()A.伏尔泰 B.卢梭C.傅立叶 D.马克思答案C解析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的思想属于资产阶级思想,不符合材料中要求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张,故A项错误;卢梭也属于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同样不符合材料中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张,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不主张废除私有制”“幻想通过宣传和教育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判断是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故C项正确;马克思创立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主张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故D项错误。9、(2017漳州二模,34)1958年,苏共中央通过决议,取消粮食及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扩大集体农庄的经营自主权,推行小

9、组包工奖励办法。这些举措()A.改变了苏联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状态B.成为苏联经济体制变革的开端C.一定程度上提升苏联农业生产能力D.借助市场关系推动农业的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中措施主要涉及农业领域,无法体现改变了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的状态,故A项错误;苏联经济体制变革是从1953年赫鲁晓夫改革开始,故B项错误;材料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斯大林模式给农业带来的消极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中措施没有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故D项错误。10、(2017黑龙江哈三中二模,35)下图漫画意在说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其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依然存在B.自身资源

10、匮乏以及产业结构落后C.经济全球化加剧金融投机的风险D.发达国家控制着国际贸易定价权答案D解析漫画反映的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看不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依然存在,故A项错误;发展中国家自身资源并不匮乏,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发达国家通过剪刀差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并没有体现经济全球化加剧金融投机的风险,故C项错误。二、非选择题(2018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新考试大纲适应性调研,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英国人以为在华通商所遇着的困难都是广州地方官吏作出来的。倘若有法能使乾隆知道,他必愿意改革。一七九二年正是乾隆帝满八十岁的一年,英国乃派马戛尔尼侯为全权特使来华。英政府给马戛尔

11、尼的训令要他竭力迁就中国的礼俗,惟必须表示中英的平等。在乾隆帝方面,他也十分高兴迎接英国的特使,但是乾隆把他当作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跪拜礼。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有条件的答应。中国不接受他的条件,也就拒绝行跪拜礼。乾隆帝很不快乐,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天津谈判中,中方谈判者桂良争辩说,外交使节驻京于天朝体制不合,对此额尔金的助手李泰国直截了当地宣称:“你们将肯定会看到,这项条款既对我们有好处,也将对你们有好处。良药固然苦口,但后效极佳。我的态度越是严厉,我对你们的贡献就越大。”1858年6月11日,李泰国警告说,除非即日接受条款,否则将进军北京。桂良别无

12、他法,只得同意让英国外交代表驻京。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三中国驻外使馆设立后,又相继在一些国家的商埠设立领事馆,以保护中国侨民的利益。光绪三年清廷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首先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清廷于光绪十九年采纳薛福成的建议,为照顾旅外侨商归国居住方便,废除了海禁旧例,颁布新章程,允许“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一概准由出使大臣或领事馆给予护照,任其回国谋生,置业与内地人民一律看待,并听其随时经商出洋”。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1)据材料一指出马戛尔尼特使来华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目的未能实现的原因。(2)材料二、三表明清朝外交发生了很大变化。概括其特点,结合所学知识

13、加以简要评述。答案(1)目的:解决与中国通商困难的需要;与中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原因:文化传统差异:英国主张主权国家平等,清政府固守天朝上国思维;社会经济差异:英国工业革命开展,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对外需求不大。(学生若能从外交政策等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特点:由被动妥协外交到主动走向近代外交;由维护等级制的世界秩序到融入世界国家体系。评述:认可外国公使驻京、设立驻外使馆、废除海禁旧例、实施保护华侨政策,一方面促使传统华夷秩序的解体,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推动了中外关系的近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又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不可能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解析(1

14、)第一小问目的,根据材料一“英国人以为在华通商所遇着惟必须表示中英的平等”可以看出其目的主要为解决与中国通商困难的需要;与中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主要从当时的时段特征方面考虑,尤其是经济方面的差异,即社会经济差异:英国工业革命开展,需要扩大海外市场;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对外需求不大。(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可以看出在外交方面清政府逐步由被动妥协外交到主动走向近代外交,由逐步维护等级制到融入世界国家体系;第二小问评述,主要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三个角度来回答,如认可外国公使驻京、设立驻外使馆、废除海禁旧例、实施保护华侨政策,一方面促使传统华夷秩序的解体,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推动了中外关系的近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又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不可能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