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标Ⅰ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件.ppt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32609 上传时间:2019-12-23 格式:PPTX 页数:100 大小:591.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件标Ⅰ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00页
课件标Ⅰ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00页
课件标Ⅰ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00页
课件标Ⅰ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00页
课件标Ⅰ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件标Ⅰ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件标Ⅰ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课件.pptx(10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二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高考历史 (课标专用),考点一 维新思想,五年高考,A组 课标卷题组 (2015课标,40,15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 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 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 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 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

2、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 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 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 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 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 (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

3、通之处。(8分)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7分),答案 (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 儒学为现实服务。(8分) (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 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7分),解析 (2)比较两则材料,从二人对儒学探讨的内容入手,分析其特征回答。 (3)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即可。,方法技巧 明确儒家思想发展的阶段性,把握每一个阶段儒家思想得到发展或者受到打击的 时代背景,将思想文化成就的取得与社会存在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解题。,B组 课标、课标、自主命题省

4、(区、市)卷题组,1.(2019江苏单科,6,3分)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 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 )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答案 D 本题考查“中体西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试题以清末某师范学校的校歌为背景材料,考查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理解优秀传统文 化的继承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材料“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强调体用兼通,旧学与新知兼顾。这 说明歌词体现的理念是崇尚中体西用,D项正确。

5、全面复兴旧学、排斥西方新学、新学消解 旧学与“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不符,A、B、C三项错误。,2.(2019课标,28,4分)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 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 时 ( )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答案 D 本题考查维新变法,以一份英文报纸中的报道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 知识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历史解释。本题有助于学生从 历史的角度

6、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 报道中“滑稽剧”的说法,说明部分西方人反对慈禧太后的幕后统治,支持光绪帝发起的变法 运动,故D项正确。当时君主立宪制并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清政 府对外国的态度,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列强干涉中国内政,故C项错误。,3.(2018课标,28,4分)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 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 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在 ( ) 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 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 C.传播“中体西

7、用”思想 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答案 D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救亡图存日益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 的共识。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严复认为,生物界 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适用于人类社会,目的就是要唤醒处于深刻民族危机中的国人, 使之感到“亡国灭种”的危机而奋起自救,从而适应了当时中国人要求变法图存的愿望,故D 项正确。严复将生物进化论与人类社会联系起来,并不是纠正它的错误,故A项排除;严复是维 新思想家,与康有为、梁启超一样,主张变法维新,其主张既不同于革命派的反清革命,也不同 于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故B、C两项排除。,方法技巧 (

8、1)注意人物思想与时代背景的关联,把人物的思想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下思考, 如本题把严复的思想放到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深重的背景下,就不难理解他“煞费苦心”的原 因了。(2)注意中国近代史上不同派别的主张,如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维新派主张君主立 宪、变法维新,革命派主张反清斗争。区分了不同派别的主张,不难得出正确答案。,4.(2018天津文综,6,4分)据学者研究,晚清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以上,其中翻译多于创作,翻 译的数量占总数的三分之二。但18401899年中国翻译的外国小说仅7部,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 ) A.闭关锁国状态刚刚被打破 B.西方文化的传播遭到顽强抵制 C.国人更关注西学中

9、的器物与制度 D.中国古典小说具有强大影响力,答案 C 晚清时期,小说翻译多于创作,但18401899年翻译的外国小说只有7部,主要原因 是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使国人更关注西方的器物与制度,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 与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无关,A项错误;18401899年,西方科技、制度等传入中国,西方文化的 传播并未遭到顽强抵制,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人对西方文化关注重点的不同,而不是中国 古典小说的影响力问题,D项错误。,5.(2016课标,28,4分)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 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

10、反映出 “诗界革命” (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答案 C 甲午战后的“诗界革命”反对长期以来诗坛的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 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梁启超的这首诗反映了甲午战后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适 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故应选C项。,6.(2016江苏单科,8,3分)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 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 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 )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

11、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答案 B 19世纪,中国已出现近代报刊,如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报 纸之一,A项错误;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国内外采访,表 明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B项正确;虽然材料中提到了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 报,但并不能据此推断出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C项错误;对国内的采访“偏重于北方各省” 并不能说明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D项错误。,7.(2015课标,29,4分)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

12、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答案 C 新学伪经考将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斥为伪经,其目的是摧毁封建专制统 治的思想理论依据,为维新变法扫清障碍,因而遭到清政府的禁毁,C项符合题意。,知识归纳 康有为宣传变法的特点:借助经学,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8.(2019北京文综,37,12分)(节选)历史记忆 历史记忆与时代使命 材料二 黄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两百年后其政治思想备受推崇。梁启超与谭嗣同等曾将 明夷待访录“节钞”送人。革命党人陈天华认为,明夷待访录“虽不及民约论 (又译社会契约论)之完备,民

13、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该书中的原君原臣也曾 被用作兴中会的宣传品。 民国时期,梁启超反思说:“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 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所固有。其实今世共和、立宪制度之为物,即泰西亦不 过起于近百年比附之言,传播既广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 义之所存。” (2)评析清末民初关于黄宗羲的“记忆复兴”这一现象。(12分),答案 (2)答案示例: 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民本)。 晚清时期,维新、革命志士主张开启民智,反对君主专制,宣传民主思想。他们一方面引入西方 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另一方面又积极发掘中

14、国传统思想中的近代因素,作为自己政治主张的理 论依据。黄宗羲的思想符合维新派和革命派的需要,因此受到重视。他们将明夷待访录 与卢梭民约论相比附,宣传“人民主权”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从而赋予黄宗羲的思想以近 代意义,社会上出现了对黄宗羲“记忆复兴”的现象。 进入民国后,封建王朝已被推翻,共和政体建立,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时代的要求以及 国人关注热点已发生变化,对黄宗羲政治思想的关注逐渐淡化。 总之,清末民初对黄宗羲的“记忆复兴”是对时代需求的 回应。,解析 第(2)问以清末民初的中国为背景,考查历史上的优秀思想成果在此背景下的复兴与传 承以及仁人志士面对时代使命的探索与实践。材料呈现了中华

15、民族的优秀文化,展示了中华 民族的时代精神,意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时代使命感。 解答第(2)问时,要结合清末民初的时代背景和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分析。黄宗羲的核心思想是 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符合晚清维新派和革命派的需要,因此受到重视。,9.(2019江苏单科,22,13分)翁仕朝(18741944),一位乡村塾师,世居香港,历经英国殖民扩张、 日本攻陷香港等重大世局之变,始终秉持志节,期望政治清明、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充满着时 代赋予的家国情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翁氏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出于其手编亲辑之简明著作为天下寰球中外交 通分五大洲图,简明清晰,并系史志了解世界,求取新知

16、,自以阅览世界地志为重要入手, 自鸦片战争时期,魏源、徐继畬、梁廷枏、姚莹等均循此途,当知知书儒生多具共同意趣,翁氏 遗留著作,惟此一种最有贡献。 王尔敏儒学世俗化及其对于民间风教之浸濡 材料二 孙逸仙,想报仇,行革命,灭满洲。数十年,不变志,以三民,为主义前者仆,后者继, 不自由,枉人世。 若学买卖,是为商家,有人办丝,有人办茶中国所用,多是洋货,利归外国,每年甚多。 翁仕朝授课教材新三字经 三、四、五字书(20世纪初),材料三 民国政府纪念期,列明以后:正月一号,南京政府成立纪念。二月一号,北京宣布共和 纪念(五月)九号,条约(廿一条)国耻纪念(八月)廿九号,南京和约国耻纪念。九月 七号,

17、辛丑条约国耻纪念。 翁仕朝手稿(20世纪30年代)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翁仕朝和魏源等人具有怎样的“共同意趣”,并分析这种 “意趣”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翁仕朝的家国情怀提炼观点,并从内涵和成因方面进行论证。(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答案 (1)意趣:关注世界地理;了解世界,获取新知。 影响:推动思想解放;促使人们不断探寻强国之路。 (2)略,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特征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 养为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本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

18、义情怀,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 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对于世界地理颇有浓厚兴趣”“了解世界,求取新 知”“魏源均循此途”可以得出答案。第二小问,主要从推动思想解放和促使人们探寻 强国道路等角度归纳总结。 (2)本问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提炼出一个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观点,然后从内涵和成因两方面 论证此观点。在论证时论据一定要充分,逻辑严密,语言精练,且史论结合。,C组 教师专用题组 1.(2014课标,29,4分)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 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

19、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 表明 (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相当多的举人反对梁启超等“废八股取士之制”的建议,这说明科举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选B项。材料仅涉及梁启超等人建议“废八股取士之制”,并不是要废除科举取士制度,A项表述本身错误;材料仅能说明许多举人对“废八股取士之制”的态度而不能说明知识分子在政治上保守,排除C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排除D项。,误区警示 本题易错选C项。1898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抵制废除八股取士,表面上

20、看起来 是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比较保守,但是这些举人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知识分子。像康有为、梁启 超等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就比较激进。,2.(2017天津文综,4,4分)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 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 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答案 A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思想的变化。材料中“寻求经世之道”反映了人们关 注社会现实,“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反映

21、了人们关注世界形势,故A项正 确。B、C两项属于表面现象,均可排除。D项表述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3.(2017北京文综,15,4分)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 ),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 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 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答案 A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西学东渐”。表格中所列谜语涉及社会生活、军事、经济、 科学、制度等多方面,这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故选A项。表格中的“立 宪”属于制度层面,排除B项;猜谜语本身就属于中国

22、的古典文化,排除C项;仅从谜语中出现的 西方词汇不能得出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的结论,排除D项。,命题评审 本题以“猜谜语”这种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入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思想 解放潮流的认识。该题题干简洁,能力要求多样,符合历史学科的考查特点。,4.(2016天津文综,5,4分)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 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 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讯业务方才起步。这反映了 ( ) 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

23、世界市场的发展 A. B. C. D.,答案 C 无线电通讯业务在英国起步的同一年,中国进口、安装了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并投 入使用,说明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正确;中国是引进而不是发明无线电报机, 故不能说明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不正确;当时中国向西方的学习已进入制度阶段, 不正确;英国采用该技术便利了与世界各地的联系,反映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正确。故C项符 合题意。,5.(2018天津文综,13,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 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

24、学 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 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 材料二 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 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8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严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5分) 材料三 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

25、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 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4分) (4)综上,结合当今时代,你认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2分),答案 (1)材料一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的学习价值;材料二否定西方文明,主张回 归中国传统文化。 维新变法时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足以救亡,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变法;新文化运动时期,对 社会现状不满,一战又使其对西方文明失望。 (2)与当时的思想主流不符;新文化运动时期

26、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传播,“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救亡选择,严复的态度相对保守。 (3)不准确。 维新变法时期,严复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全面否定;一战后,严复反思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有 更多的肯定。 (4)答案示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既要继承,也要反思;要增强文化自信;对于传统 文化如何扬弃,既要放到具体时空予以具体分析,也要在一个长时段内加以总体评判。,解析 (1)第一小问可提炼两则材料的核心思想作答,第二小问要结合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 两个时期严复的不同心态分析。 (2)由新文化运动时民主与科学的时代潮流可知严复的思想已经落伍;再结合新文化运动后期 马克思

27、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可进一步说明严复的思想日趋保守。 (3)结合第(2)问的答案可知材料三对严复的评价不准确,其原因要结合材料一、二中严复的不 同态度分析。 (4)为开放性设问,可围绕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一定要言之有理,立论准确,符 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法技巧 评价类材料题的解题方法 回答评价类的试题一般有三种方法:一分为二法,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分阶段评 价法,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分析评价历史事件;主客观评价法,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评价历史事 件。,考点二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A组 课标卷题组,1.(2019课标,29,4分)19151918年,新青年

28、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 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 20。这种变化可说明 (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答案 A 本题以新文化运动前期、后期新青年中典型词汇出现频次的变化为切入点, 考查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同时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体现历史解释素养。 材料表明,19191922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出现的次数远远高于“民主”出现 的次数,说明新文化运动由宣传、追求

29、民主平等转变为革命、科学救国,反映出新文化运动的 主流思想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错误;材料 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变化,而非知识界对资本主义政体模式的态度,C项错误;此时 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D项错误。,拓展延伸 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的变化: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是宣传资产阶级 民主与科学,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继续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但马克 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宣传的主流。,2.(2018课标,29,4分)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 国式

30、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 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答案 C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五四运动后,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关于社会问题的讨论,也就是围绕“要不要建立劳农专政的国家”等问题而开展的问题与主义之争,通过争论,坚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故

31、选C项。中国共产党确定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是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A项错误;仅凭一场争论并不能使思想界认清欧美的社会制度,B项错误;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仍然存在分歧,D项错误。,名师点睛 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的不同 (1)五四运动前,其核心内容是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与科学,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2)五四运动后,继续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但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宣传的主流,与 “劳农阶级”打成一片。,B组 课标、课标、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9课标,29,4分)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 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

32、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 陈独秀意在 ( ) A.主张国家至上 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 D.传播马克思主义,答案 B 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的思想主张,同时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辨别历 史事物的能力,体现的核心素养为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本题有助于学生了解并认同中国先 进文化,正确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表明陈独秀追求个 人的自由和民主权利,“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意思是中国传统道德压 抑人们的自由和权利,综合起来可以看出陈独秀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故B项正确。陈独

33、秀强调 的是个人的人格和权利,并未主张国家至上,故A项错误。陈独秀在当时赞成西方民主,故C项 错误。材料内容与马克思主义无关,故D项错误。,解题思路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的中心思想。在材料式选择题中,每一小段材料都有 一个主旨,只有读懂读透材料才能领悟其主旨。,2.(2019课标,30,4分)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 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 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

34、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答案 D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旨在考查考生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 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华载文认为,只要 是“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都知道“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体现了 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思考中国经济性质问题,故选D项。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信 息无法体现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民众普遍关注经 济理论问题,故C项错误。,3.(2018课标,29,4分)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

35、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 )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答案 C 五四运动以后,一些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他们 批评改良主义,主张用革命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改造”。他们把目光投向工人阶级,到工厂 中去,到工人群众中去做宣传组织工作,并积极准备建立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题 干中,主张革命、批评改良主义和深入工人群众正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深入传播和产生重 要影响的两大表现,故C项正确。民主和科学这

36、两大旗帜以及对传统礼教的批判是1919年五 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实业救国运动亦不符合题意,故A、B、D三项错误。,命题立意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甚 巨。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试题中出现马克思主义最初在中国传播的内容,对在学生 中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观不仅必要,而且很有意义。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是在新文化运 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本题考点恰在1920年这个时间 节点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状况。,4.(2018江苏单科,9,3分)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 演讲。该

37、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 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 )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陈独秀认为,劳动者的“觉悟”包括要求待遇和管理权,这表明马克 思主义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故选A项。1920年,中国共产党并未诞生,排除B项;“工农 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 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排除D项。,5.(2017课标,29,4分

38、)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 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 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 )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答案 B 本题以民国时期的广告语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透过现象分析历史本质问题的 能力。1913年,中国正处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追求新思想成为一种社 会时尚。该则广告中“精神日旺,思想日新”正是迎合了这一社会时尚,因此才大获成功

39、。据 此分析B项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故A项错误。本题的主题是商业广告的成 功,与改良社会风俗无关,故C项错误。本题中,商家借用符合时代潮流的宣传语作为广告,其主 要目的是推销商品,而非推进文明,故D项错误。,拓展提升 近代中国报刊最重要的特点是带有民族性:近代中国,列强欺凌,军阀混战,从鸦片 战争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都不是完全独立的。从1840年到1949年的 百余年中,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就是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国人创办报刊都有着鲜明的目的,即通 过舆论宣传来唤醒民众。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近代报刊从它创立的 那一刻起,就从未间断地发挥着联系

40、和沟通中西文化、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双重作用。所以说, 不管是近代创立的报刊也好,还是当代的各类新闻媒体也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树立一种民 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6.(2016天津文综,7,4分)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 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 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 )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 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 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 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答案 A 1917年初,新青年认为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可缓于欧洲,因为此时社会主义还停 留在理想阶段,尚未成为现实

41、,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对比中欧经济,B项错误;社会主义理 论学派复杂只是材料中体现的部分信息,不全面,C项错误;“社会主义,理想甚高”,说明新 青年对社会主义持肯定态度,D项错误。,7.(2016海南单科,18,2分)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 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时期的 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 )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

42、传播,答案 C 材料强调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解放,才能通向光明,并且需要有干涉政治的勇 气,这表明当时进步知识分子认识到打破旧势力的重要性,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故选 C项。,C组 教师专用题组,1.(2010课标全国,30,4分)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 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 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答案 C 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先

43、于日本 向西方学习,所以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到了20世纪初,日本明治维新学习 西方的深度和力度均已超过中国,故日本明治维新是导致这一变化出现的根本因素,C项为正 确答案。A项并非决定性因素,B项与这一变化无直接关系,D项表述错误,故均可排除。,2.(2016浙江文综,18,4分)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 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 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 )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 B.提倡使用白话文 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

44、义偏向 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答案 B 解读题干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张三李四为同时人,却用古典来做古文,“何妨老实 说出,一目了然”。结合“20世纪初”这一时间信息,迁移所学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知识可 知,该学者旨在提倡使用白话文,故选B项。,3.(2012课标全国,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 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 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

45、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答案 示例1 观点:我认为这一模式是片面的。西方冲击对中国社会近代化有促进作用,但中国社会也有自 身内在的发展特点。 (1)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存在巨大惰性,例如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意识形态,“闭关锁国”的对外 政策,“天朝上国”的心态,政治的君主专制抑制社会活力。中国近代化确实有西方冲击的作 用和一定的被动性。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知识分子有觉醒,但只停留在表面,目的是“师夷长 技以制夷”。但随着外来势力侵略加剧,中国的学习日益加剧,从器物向制度、思想层面转 变。西方入侵确实和中国近代社会改变具有一定同步性。西方入侵是中国近代化

46、的外在条 件,加速了中国近代化。 (2)在肯定西方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西方冲击并非中国近代化的根本原因,内因才是事物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不缺乏突破的内在动力,中国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内涵,比如明清时期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外贸易在世界中占据重要地 位;王夫之、黄宗羲等人思想具有反专制的色彩;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起了中国人民不断的反 封建斗争。,综上所述,这一模式过于强调西方的外部冲击和中国的被动适应,是片面的。正确看待这一问题应该坚持辩证的唯物史观,既要看到历史发展的外来力量,也不可忽视内部的主观能动性。西方冲击是中国近代化的加速剂而非最终原因。材料中的观

47、点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夸大了西方冲击的作用。历史研究要从事实出发,全面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停留在理论上。 示例2 观点:西方冲击对中国社会近代化有促进作用,我赞成这一模式。 “冲击反应”模式认为中国传统历史发展是停滞的,中国社会自身是无法产生进入近代社 会的动力,所以中国要进入近代社会就需要外在的力量,需要外在的“冲击”。这种模式凸显 了外部的“冲击”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如材料中所指中国自鸦片战争冲击后,依然引不 起足够的“反应”,于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巨大的“冲击”下,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始了“自 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一步一步向西方学习,由学习“器物”到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 的“

48、制度”,再到五四运动时期的“思想”,在这种学习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外部巨大的“冲 击”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凡尔赛和约签订等事件的发生。不能不说外部的“冲击”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影响。从上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轨迹可以得知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国外的“冲击”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这种模式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解析 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考查近代思想解放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 探究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提取材料中的观点,作者认为,由于西方对中国的冲击,中国思想 观念发生重大变化,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和思想现代化的进程。联系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思 想、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变化分析回答。注

49、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4.(2016江苏单科,22,15分)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 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 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 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 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 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 “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 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