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二轮复习生物江苏专版:考前预测押题专训 8道非选择题增分练(四) Word版含解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38462 上传时间:2019-12-24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82.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二轮复习生物江苏专版:考前预测押题专训 8道非选择题增分练(四) Word版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版二轮复习生物江苏专版:考前预测押题专训 8道非选择题增分练(四) Word版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版二轮复习生物江苏专版:考前预测押题专训 8道非选择题增分练(四) Word版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版二轮复习生物江苏专版:考前预测押题专训 8道非选择题增分练(四) Word版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版二轮复习生物江苏专版:考前预测押题专训 8道非选择题增分练(四) Word版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二轮复习生物江苏专版:考前预测押题专训 8道非选择题增分练(四) Word版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二轮复习生物江苏专版:考前预测押题专训 8道非选择题增分练(四) Word版含解析.pdf(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8 道非选择题增分练(四)道非选择题增分练(四) (限时:限时:60 分钟 满分:分钟 满分:65 分分) 1(8 分分)科学家利用细胞融合技术研究细胞膜的结构特性,进行了下列实验。科学家利用细胞融合技术研究细胞膜的结构特性,进行了下列实验。 (1)将鼠细胞和人细胞在将鼠细胞和人细胞在_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用培养箱中培养一段时间,用_处理,获取实验 用的单细胞悬液。 处理,获取实验 用的单细胞悬液。 (2)将两种细胞在将两种细胞在 37 下混合培养, 在培养液中加入下混合培养, 在培养液中加入_诱导融合, 形成融 合细胞,一般两两融合的细胞有 诱导融合, 形成融 合细胞,一般两两融合的细胞有

2、_种。种。 (3)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将连接了荧光染料的 抗体与融合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培养, 抗体与融合细胞的膜蛋白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将连接了荧光染料的 抗体与融合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培养, 抗体与融合细胞的膜蛋白(抗原抗原) 特异性结合, 其目的是标记膜蛋白, 以便于显微镜观察。 用荧光显微 镜观察融合细胞表面荧光的颜色和 特异性结合, 其目的是标记膜蛋白, 以便于显微镜观察。 用荧光显微 镜观察融合细胞表面荧光的颜色和_, 开始时, 鼠的细胞为绿 色, 人的细胞为红色, 两种颜色不混合 ; 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红绿荧 光交替分布的“嵌合体” 。统计 , 开始时, 鼠的

3、细胞为绿 色, 人的细胞为红色, 两种颜色不混合 ; 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红绿荧 光交替分布的“嵌合体” 。统计_,结果如图所示。,结果如图所示。 (4)科学家据此提出两种假说解释嵌合体的形成。科学家据此提出两种假说解释嵌合体的形成。 假说一:融合细胞合成了新的膜蛋白;假说一:融合细胞合成了新的膜蛋白; 假说二:原有膜蛋白在细胞膜平面上运动。假说二:原有膜蛋白在细胞膜平面上运动。 使用使用_抑制剂和抑制剂和 ATP 合成抑制剂分别处理融合细胞,均对嵌合体形 成没有显著影响,这个结果否定了假说一。 合成抑制剂分别处理融合细胞,均对嵌合体形 成没有显著影响,这个结果否定了假说一。 在在 15 、2

4、0 和和 26 的培养温度下重复上述实验,这些实验的结果为的培养温度下重复上述实验,这些实验的结果为 _,为假说二提供了证据支持。,为假说二提供了证据支持。 解析:解析:(1)动物细胞培养需要一定的气体环境,因此需要放到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 由于胰蛋白酶能水解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因此常用胰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使组织细胞 分散开,进而制成细胞悬液。 动物细胞培养需要一定的气体环境,因此需要放到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 由于胰蛋白酶能水解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因此常用胰蛋白酶处理动物组织,使组织细胞 分散开,进而制成细胞悬液。(2)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常用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常用(灭活的灭活的)病毒病毒(或

5、或 PEG); 融合后的细 胞一般有 ; 融合后的细 胞一般有 3 种。种。(3)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抗体与荧光染料结合后抗体被标记, 当抗体与融合细胞的膜蛋白 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和蛋白质组成;抗体与荧光染料结合后抗体被标记, 当抗体与融合细胞的膜蛋白(抗原抗原)特异性结合时,膜蛋白就被标记;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融合 细胞表面荧光的颜色和分布,并观察和统计嵌合体比例。 特异性结合时,膜蛋白就被标记;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融合 细胞表面荧光的颜色和分布,并观察和统计嵌合体比例。(4)假如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和假如用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和 ATP 合成抑制剂分别处理融合细胞,嵌合体形成会受影响则支持假说一

6、,否则不支持假说 一。 若随着温度增加, 嵌合体比例增加 合成抑制剂分别处理融合细胞,嵌合体形成会受影响则支持假说一,否则不支持假说 一。 若随着温度增加, 嵌合体比例增加(或随着温度降低, 嵌合体比例降低或随着温度降低, 嵌合体比例降低)则支持假说二。则支持假说二。 答案:答案:(每空每空 1 分分)(1)二氧化碳 胰蛋白酶 二氧化碳 胰蛋白酶 (2)(灭活的灭活的)病毒病毒(或或 PEG) 3 (3)分布 嵌 合体比例 分布 嵌 合体比例 (4)蛋白质合成 随着温度增加,嵌合体比例增加蛋白质合成 随着温度增加,嵌合体比例增加(或随着温度降低,嵌合体 比例降低 或随着温度降低,嵌合体 比例降

7、低) 2(8 分分)研究人员利用三角叶滨藜进行了光合作用有关的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 了图 研究人员利用三角叶滨藜进行了光合作用有关的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 了图 1、图、图 2 所示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所示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图 1 中, 用中, 用 NaCl 溶液处理后短时间内,溶液处理后短时间内, A、 B、 C 三组三角叶滨藜的叶绿体基质中三组三角叶滨藜的叶绿体基质中 C5 含量的大小关系是含量的大小关系是_; 用; 用 NaCl 溶液处理后,三角叶滨藜光合作用强度变化 的原因是 溶液处理后,三角叶滨藜光合作用强度变化 的原因是_ _。 (2)图图 2 中 ,

8、 用中 , 用 NaCl 溶 液 处 理 后 , 丙 组 光 合 作 用 强 度 基 本 不 变 , 原 因 是溶 液 处 理 后 , 丙 组 光 合 作 用 强 度 基 本 不 变 , 原 因 是 _ _。 (3)结合图结合图 1、图、图 2 分析,随着分析,随着 NaCl 溶液浓度增大,三角叶滨藜光饱和点的变化情况是溶液浓度增大,三角叶滨藜光饱和点的变化情况是 _; 两图所示光合作用强度为三角叶滨藜的; 两图所示光合作用强度为三角叶滨藜的_(填“净”或“总”填“净”或“总”)光合速率, 理由是 光合速率, 理由是_ _。 解析 :解析 : (1)图图1中,中, NaCl溶液处理后, 光合作

9、用强度都下降, 说明植物细胞液浓度低于溶液处理后, 光合作用强度都下降, 说明植物细胞液浓度低于NaCl 溶液浓度,植物细胞都失水,引起气孔开放度下降,导致溶液浓度,植物细胞都失水,引起气孔开放度下降,导致 CO2吸收量下降,吸收量下降,NaCl 溶液浓度 越高,气孔开放度越低, 溶液浓度 越高,气孔开放度越低,CO2吸收量越低。吸收量越低。CO2吸收量下降,吸收量下降,C5消耗减少,故消耗减少,故 C5含量增加, 因此 含量增加, 因此 A、 B、 C 三组三角叶滨藜的叶绿体基质中三组三角叶滨藜的叶绿体基质中 C5含量的大小关系是含量的大小关系是 A 组组B 组组C 组。组。 (2) 图图

10、2 中, 用中, 用 200 mmolL 1 NaCl 溶液处理后, 溶液处理后, 100 lx 光照组光合作用强度基本不变, 说明光照组光合作用强度基本不变, 说明 200 mmolL 1NaCl 引起 引起 CO2吸收量减少后不影响光合作用强度,原因可能是吸收量减少后不影响光合作用强度,原因可能是 CO2供应量不是 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 故该组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很可能是光照强度。 供应量不是 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 故该组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很可能是光照强度。 (3)随着随着 NaCl 溶液浓 度增大,气孔开放度越来越小, 溶液浓 度增大,气孔开放度越来越小,CO2吸收量也越来越少,暗反应速率

11、下降,即单位时间内 可以消耗的 吸收量也越来越少,暗反应速率下降,即单位时间内 可以消耗的H和和 ATP 将减少,此时只需要较弱的光照就能与最大的暗反应速率实现同步, 因此,此时的光饱和点下降。净光合速率表示在光照条件下人们测得的植物从外界环境吸 收的 将减少,此时只需要较弱的光照就能与最大的暗反应速率实现同步, 因此,此时的光饱和点下降。净光合速率表示在光照条件下人们测得的植物从外界环境吸 收的 CO2总量,图总量,图 1 和图和图 2 表示的是在光照条件下直接测量的数值,因此表示的是净光合 速率。 表示的是在光照条件下直接测量的数值,因此表示的是净光合 速率。 答案:答案:(除标注外,每空

12、除标注外,每空 1 分分)(1)A 组组B 组组C 组 组 NaCl 溶液处理后,三角叶滨藜细 胞液浓度低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导致气孔开放度下降, 溶液处理后,三角叶滨藜细 胞液浓度低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导致气孔开放度下降,CO2吸收量减少,从而使光 合作用强度下降 吸收量减少,从而使光 合作用强度下降(2 分分) (2)丙组三角叶滨藜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 而不是丙组三角叶滨藜光合作用的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 而不是 CO2浓 度 浓 度(供应量供应量) (3)降低 净 有光时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 又进行呼吸作用, 直接测量的是 净光合速率 降低 净 有光时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

13、 又进行呼吸作用, 直接测量的是 净光合速率(2 分分) 3(8 分分)下图为某遗传病的系谱图,该遗传病受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下图为某遗传病的系谱图,该遗传病受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和和 X 染染 色体上的等位基因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控制,其中隐性基因均为致病基因,即控制,其中隐性基因均为致病基因,即 a 或或 b 都会导致该遗传病 发生;另外, 都会导致该遗传病 发生;另外,A 和和 B 基因皆不含的个体会在胚胎期死亡。在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请回答 下列问题: 基因皆不含的个体会在胚胎期死亡。在不考虑突变的情况下,请回答 下列问题: (1)在胚胎期就死亡的个体, 其基因型有在胚

14、胎期就死亡的个体, 其基因型有_种, 患者的基因型可能有种, 患者的基因型可能有_ 种。种。 (2)A、a 和和 B、b 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_(填“遵循”或“不遵循”填“遵循”或“不遵循”)基因 的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 基因 的自由组合定律,原因是_。 (3)若若2含有基因含有基因 b,则,则4的基因型为的基因型为_;若该;若该2与健康男性婚配,所生子 女中 与健康男性婚配,所生子 女中_(填“男孩”或“女孩”填“男孩”或“女孩”)患病概率较高。患病概率较高。 (4)若若1与与2曾生育过一个胎死男婴, 则曾生育过一个胎死男婴, 则1的基因型为的基因型为 A_XbY 的概率为的

15、概率为_。 解析:由题干分析可知,在胚胎期就死亡的个体的基因型有解析:由题干分析可知,在胚胎期就死亡的个体的基因型有 2 种:种:aaXbXb、aaXbY; 患者的基因型可能有 ; 患者的基因型可能有 7 种 :种 : aaXBXB、 aaXBXb、 AAXbXb、 AaXbXb、 aaXBY、 AAXbY、 AaXbY。 (2) 依题意可知:依题意可知:A、a 和和 B、b 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 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因此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 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3)3和和3均为正常的男性,说明二者性染色体上的基因

16、组 成均为 均为正常的男性,说明二者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组 成均为 XBY;男性将;男性将 X 染色体遗传给女儿,据此可推知:若染色体遗传给女儿,据此可推知:若2含有基因含有基因 b,该基因,该基因 b 一定 来自 一定 来自4,而,而3遗传给遗传给4的的 X 染色体上携带有基因染色体上携带有基因 B,3遗传给遗传给2的的 X 染色体上也携带 有基因 染色体上也携带 有基因 B,所以,所以4的基因型为的基因型为 aaXBXb,进而推知,进而推知2 的基因型为的基因型为 AaXBXb。该。该2(AaXBXb) 与健康男性与健康男性(A_XBY)婚配,因婚配,因 AaA_,子代男女患病概率相同;,子代

17、男女患病概率相同;XBXbXBY,子代女孩均 正常,男孩患病概率为 ,子代女孩均 正常,男孩患病概率为 1/2,因此所生子女中男孩患病概率较高。,因此所生子女中男孩患病概率较高。(4)系谱图显示:系谱图显示:1为正 常的男性,其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为 为正 常的男性,其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为 XBY,而其女儿,而其女儿2为患者,据此可推知:为患者,据此可推知:2的基 因型为 的基 因型为 aaXBX 。若 。若1与与2曾生育过一个胎死男婴,则该胎死男婴的基因型为曾生育过一个胎死男婴,则该胎死男婴的基因型为 aaXbY,由 此推知: ,由 此推知:1与与2的基因型分别为的基因型分别为 AaXBY

18、 和和 aaXBXb。可见,男性患者。可见,男性患者1的可能基因型及 其比例为 的可能基因型及 其比例为 aaXBYAaXbY11,所以,所以1的基因型为的基因型为 A_XbY 的概率为的概率为 1/2。 答案:答案:(除标注外,每空除标注外,每空 1 分分)(1)2 7 (2)遵循 它们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遵循 它们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3)aaXBXb 男孩 男孩 (4)1/2(2 分分) 4(8 分分)AS 综合征是一种由于患儿脑细胞中综合征是一种由于患儿脑细胞中 UBE3A 蛋白含量缺乏导致的神经系统发 育性疾病。 蛋白含量缺乏导致的神经系统发 育性疾病。UBE3A 蛋白由位于蛋白由位

19、于 15 号染色体上的号染色体上的 UBE3A 基因控制合成,该基因在人脑细胞 中的表达与其来源有关:来自母方的 基因控制合成,该基因在人脑细胞 中的表达与其来源有关:来自母方的 UBE3A 基因可正常表达,来自父方的基因可正常表达,来自父方的 UBE3A 基因由 于邻近的 基因由 于邻近的 SNRPN 基因产生的反义基因产生的反义 RNA 干扰而无法表达干扰而无法表达(如图所示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请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 (1)UBE3A 蛋白是泛素蛋白是泛素蛋白酶体的核心组分之一,后者可特异性“标记”蛋白酶体的核心组分之一,后者可特异性“标记”P53 蛋白并 使其降解。由此可

20、知 蛋白并 使其降解。由此可知 AS 综合征患儿脑细胞中综合征患儿脑细胞中 P53 蛋白积累量较蛋白积累量较_。检测。检测 P53 蛋白 的方法是 蛋白 的方法是_。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的另一途径是通过。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的另一途径是通过_(细胞器细胞器) 来完成的。来完成的。 (2)由于由于 UBE3A 基因和基因和 SNRPN 基因基因_,所以它们的遗 传关系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对绝大多数 ,所以它们的遗 传关系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对绝大多数 AS 综合征患儿和正常人的综合征患儿和正常人的 UBE3A 基因进行测序, 相应部分碱基序列如上图所示。由此判断绝大多数 基因进行测序, 相应部分碱基

21、序列如上图所示。由此判断绝大多数 AS 综合征的致病机理是:来自综合征的致病机理是:来自_方的方的 UBE3A 基因发生基因发生_,从而导致基因突变发生。,从而导致基因突变发生。 (3)研究表明,人体非神经组织中的来自母方或父方的研究表明,人体非神经组织中的来自母方或父方的 UBE3A 基因都可以正常表达, 只有在神经组织中才会发生 基因都可以正常表达, 只有在神经组织中才会发生UBE3A基因被抑制的现象, 说明该基因的表达具有基因被抑制的现象, 说明该基因的表达具有_性。性。 (4)现产前诊断出一个现产前诊断出一个 15 号染色体为“三体”的受精卵是由正常卵细胞与异常精子受精 形成的,其 号

22、染色体为“三体”的受精卵是由正常卵细胞与异常精子受精 形成的,其 UBE3A 基因全部正常。该受精卵可随机丢失一条基因全部正常。该受精卵可随机丢失一条 15 号染色体而完成胚胎发育, 则发育成 号染色体而完成胚胎发育, 则发育成 AS 综合征患者的概率是综合征患者的概率是_(不考虑基因突变,请用分数表示不考虑基因突变,请用分数表示)。 解析:解析:(1)UBE3A 蛋白是泛素蛋白酶体的核心组分之一,后者可特异性“标记”蛋白是泛素蛋白酶体的核心组分之一,后者可特异性“标记”P53 蛋白并使其降解;蛋白并使其降解;AS 综合征患儿脑细胞中综合征患儿脑细胞中 UBE3A 蛋白含量缺乏蛋白含量缺乏,因

23、此其中因此其中 P53 蛋白积累量 较多;检测蛋白质常用抗原 蛋白积累量 较多;检测蛋白质常用抗原抗体杂交法;细胞内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溶酶体来降解。抗体杂交法;细胞内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溶酶体来降解。(2)由 图可知, 由 图可知,UBE3A 基因和基因和 SNRPN 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它们的遗传关系不遵循 自由组合定律;由于来自母方的 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它们的遗传关系不遵循 自由组合定律;由于来自母方的 UBE3A 基因可正常表达,来自父方的基因可正常表达,来自父方的 UBE3A 基因不能表 达,再结合图 基因不能表 达,再结合图 2 可推知,绝大多数可推知,绝大多数 AS

24、 综合征的致病机理是来自母方的综合征的致病机理是来自母方的 UBE3A 基因发生碱 基 基因发生碱 基(对对)的替换,从而导致基因突变发生。的替换,从而导致基因突变发生。(3)研究表明,人体非神经组织中来自母方或父方的研究表明,人体非神经组织中来自母方或父方的 UBE3A 基因都可以正常表达,只有在神经组织中才会发生基因都可以正常表达,只有在神经组织中才会发生 UBE3A 基因被抑制的现象,说 明该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 基因被抑制的现象,说 明该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4)该“三体”的受精卵是由正常卵细胞与异常精子受精 形成的,其 该“三体”的受精卵是由正常卵细胞与异常精子受精 形成

25、的,其 UBE3A 基因全部正常。该受精卵可随机丢失一条基因全部正常。该受精卵可随机丢失一条 15 号染色体而完成胚胎发育, 但来自母方的 号染色体而完成胚胎发育, 但来自母方的 UBE3A 基因可正常表达,来自父方的基因可正常表达,来自父方的 UBE3A 基因不能表达,因此只有丢失 来自母方的一条 基因不能表达,因此只有丢失 来自母方的一条 15 号染色体的胚胎会发育成号染色体的胚胎会发育成 AS 综合征患者,发育成综合征患者,发育成 AS 综合征患者的概 率是 综合征患者的概 率是 1/3。 答案 :答案 : (每空每空 1分分)(1)多多(高高) 抗原 抗原抗体杂交 溶酶体 抗体杂交 溶

26、酶体 (2)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或答 : “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或答 : “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母 碱基 母 碱基(对对)的替换 的替换 (3)组织特异组织特异(或答:“组织选择” ,“细胞或答:“组织选择” ,“细胞 特异” ,“细胞选择”特异” ,“细胞选择”) (4)1/3 5(8 分分)由于神经元特殊的连接方式,神经中枢引起的兴奋可能并不会立即消失,而 会延续一段时间,如图为中枢神经元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图中各结构正常,均表 示兴奋性神经元, 由于神经元特殊的连接方式,神经中枢引起的兴奋可能并不会立即消失,而 会延续一段时间,如图为中枢神经元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

27、图中各结构正常,均表 示兴奋性神经元,M、N 为接在神经元外膜的电流计。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为接在神经元外膜的电流计。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形成杯状或球状结构,称为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形成杯状或球状结构,称为 _。该结构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形成突触,则图中共形成。该结构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形成突触,则图中共形成 _个突触。个突触。 (2)在在 A 点未受刺激时,膜外电位为点未受刺激时,膜外电位为_电位;受到刺激时,其电位变化主要是由电位;受到刺激时,其电位变化主要是由 _的跨膜运输

28、引起的。在的跨膜运输引起的。在 A 点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点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M 与与 N 的指针偏转情况分别是的指针偏转情况分别是 _、_。 (3)利用图中利用图中 A 和和 B 两实验位点以及两实验位点以及 M 和和 N 两电流计来验证兴奋在突触位置的传递具 有单向性 两电流计来验证兴奋在突触位置的传递具 有单向性(简要写出设计思路即可简要写出设计思路即可):_ _。 解析:解析:(1)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短而多, 轴突长而少;轴突末端多次分支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的部分称为突触小体。据图可知, 图中神经元的胞体与其左面的 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

29、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短而多, 轴突长而少;轴突末端多次分支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的部分称为突触小体。据图可知, 图中神经元的胞体与其左面的 2 个突触小体构成个突触小体构成 2 个突触, 神经元的胞体与其上面的个突触, 神经元的胞体与其上面的 2 个突触小体、右面的个突触小体、右面的 1 个突触小体共形成个突触小体共形成 3 个突触,神经元的胞体与其左面的突触小体 构成 个突触,神经元的胞体与其左面的突触小体 构成 1 个突触,因此图中一共有个突触,因此图中一共有 6 个突触。个突触。(2)在在 A 点未受刺激时,为静息电位,即膜外为 正电位 ; 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膜外由正电位

30、变为负电位。其电位变化主要是由 点未受刺激时,为静息电位,即膜外为 正电位 ; 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其电位变化主要是由 Na 的跨膜运输引起的。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在的跨膜运输引起的。兴奋在突触上的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在 A 处给予一个 适宜的刺激,兴奋向左传递, 处给予一个 适宜的刺激,兴奋向左传递,M 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分析图解可知,图 中都首尾相接,即产生的兴奋可以循环传导,因此在 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分析图解可知,图 中都首尾相接,即产生的兴奋可以循环传导,因此在 A 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

31、,处给予一个适宜的刺激,N 电流计指针将发生多次方向相反的偏转。电流计指针将发生多次方向相反的偏转。(3)利用图中利用图中 A 和和 B 两实验位点以及两实验位点以及 M 和和 N 两电 流计来验证兴奋在突触位置的传递具有单向性的实验设计思路是:刺激 两电 流计来验证兴奋在突触位置的传递具有单向性的实验设计思路是:刺激 A 点,检测点,检测 N 电流 计的指针偏转情况;刺激 电流 计的指针偏转情况;刺激 B 点,检测点,检测 M 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情况。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情况。 答案:答案:(除标注外,每空除标注外,每空 1 分分)(1)突触小体 突触小体 6 (2)正 正 Na 两次方向相反的偏

32、转 多 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多 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3)刺激刺激 A 点,检测点,检测 N 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情况;刺激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情况;刺激 B 点,检测点,检测 M 电 流计的指针偏转情况 电 流计的指针偏转情况(2 分分) 6(8 分分)为研究油菜素内酯为研究油菜素内酯(BR)在植物向性生长中对生长素在植物向性生长中对生长素(IAA)的作用,科研人员以 野生型和 的作用,科研人员以 野生型和 BR 合成缺陷突变体拟南芥幼苗为材料进行探究,实验过程如下:合成缺陷突变体拟南芥幼苗为材料进行探究,实验过程如下: 取三组幼苗水平放置,分别为野生型、野生型和取三组幼苗水平放置,

33、分别为野生型、野生型和 BR 合成缺陷突变体;合成缺陷突变体; 一组野生型幼苗施加外源一组野生型幼苗施加外源 BR,另外两组不施加;,另外两组不施加; 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三组幼苗,测定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三组幼苗,测定 014 h 内三组幼苗胚轴和主根的弯曲度,结果如 图所示: 内三组幼苗胚轴和主根的弯曲度,结果如 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 述 实 验 均 应 在上 述 实 验 均 应 在 _(填 “有 光 ”或 “黑 暗 ”填 “有 光 ”或 “黑 暗 ”)的 条 件 下 进 行 , 目 的 是的 条 件 下 进 行 , 目 的 是 _。其中对照组为。其中对照组为_幼苗

34、。幼苗。 (2)主根和胚轴弯曲的方向主根和胚轴弯曲的方向_。胚轴、主根可最早达到最大弯曲度的一组幼苗是。胚轴、主根可最早达到最大弯曲度的一组幼苗是 _。 BR合成缺陷突变体的最大弯曲度形成的时间较其他两组合成缺陷突变体的最大弯曲度形成的时间较其他两组_, 这种现象说明 , 这种现象说明_。 (3)IAA 可引起可引起 G 酶基因表达,酶基因表达, G 酶可催化某无色底物生成蓝色产物。 科研人员将转入酶可催化某无色底物生成蓝色产物。 科研人员将转入 G 酶基因的野生型和酶基因的野生型和 BR 合成缺陷突变体植株主根用含有无色底物的溶液浸泡一段时间后, 观 察到野生型植株主根的蓝色产物分布于分生区

35、和伸长区, 而 合成缺陷突变体植株主根用含有无色底物的溶液浸泡一段时间后, 观 察到野生型植株主根的蓝色产物分布于分生区和伸长区, 而 BR 合成缺陷突变体植株主根的 蓝色产物仅分布于分生区,说明 合成缺陷突变体植株主根的 蓝色产物仅分布于分生区,说明 BR 能能_。 解析:解析:(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油菜素内酯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油菜素内酯(BR)的含量,因变量是主根和胚轴的弯曲角度, 为了避免光照影响生长素的分布,因此本实验均应在黑暗的条件下进行,其中对照组为野 生型幼苗。 的含量,因变量是主根和胚轴的弯曲角度, 为了避免光照影响生长素的分布,因此本实验均应在黑暗的条件下进行,其中对照组为野

36、生型幼苗。 (2)根据曲线图可知, 主根和胚轴弯曲的方向相反根据曲线图可知, 主根和胚轴弯曲的方向相反(或主根向下, 胚轴向上或主根向下, 胚轴向上), 胚轴、 主根可最早达到最大弯曲度的一组幼苗是施加外源 , 胚轴、 主根可最早达到最大弯曲度的一组幼苗是施加外源 BR 的野生型;的野生型;BR 合成缺陷突变体的最 大弯曲度形成的时间较其他两组延迟, 这种现象说明 合成缺陷突变体的最 大弯曲度形成的时间较其他两组延迟, 这种现象说明 BR 促进胚轴和主根的向性促进胚轴和主根的向性(弯曲弯曲)生长。生长。 (3)科研人员将转入科研人员将转入 G 酶基因的野生型和酶基因的野生型和 BR 合成缺陷突

37、变体植株主根用含有无色底物的溶 液浸泡一段时间后, 观察到野生型植株主根的蓝色产物分布于分生区和伸长区, 而 合成缺陷突变体植株主根用含有无色底物的溶 液浸泡一段时间后, 观察到野生型植株主根的蓝色产物分布于分生区和伸长区, 而 BR 合成 缺陷突变体植株主根的蓝色产物仅分布于分生区, 说明 合成 缺陷突变体植株主根的蓝色产物仅分布于分生区, 说明 BR 能影响能影响 IAA 的分布的分布(或促进或促进 IAA 的极性运输的极性运输)。 答案 :答案 : (每空每空 1 分分)(1)黑暗 避免光照影响生长素的分布 野生型 黑暗 避免光照影响生长素的分布 野生型 (2)相反相反(或主根向下, 胚

38、轴向上 或主根向下, 胚轴向上) 施加外源 施加外源 BR 的野生型 延迟 的野生型 延迟 BR 促进胚轴和主根的向性促进胚轴和主根的向性(弯曲弯曲)生长 生长 (3)影响影响 IAA 的分布的分布(或促进或促进 IAA 的极性运输的极性运输) 7(9 分分)葡萄收获的季节性较强,易腐烂变质,不易运输,将其加工制作成果汁、果酒、 果醋等可解决这个问题。图 葡萄收获的季节性较强,易腐烂变质,不易运输,将其加工制作成果汁、果酒、 果醋等可解决这个问题。图 1 是简单的生产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是简单的生产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若从含有酵母菌、醋酸菌、青霉菌的土壤中分

39、离出较纯 的酵母菌,最简便的方法是在 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若从含有酵母菌、醋酸菌、青霉菌的土壤中分离出较纯 的酵母菌,最简便的方法是在_条件下选择培养,为使酵母菌可以反复利用,可利用条件下选择培养,为使酵母菌可以反复利用,可利用 _法,将其固定化。法,将其固定化。 (2)若 想 对 初 步 筛 选 得 到 的 酵 母 菌 进 行 纯 化 并 计 数 , 可 采 用 的 接 种 方 法 是若 想 对 初 步 筛 选 得 到 的 酵 母 菌 进 行 纯 化 并 计 数 , 可 采 用 的 接 种 方 法 是 _法。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在酵母菌的酒精发酵过程中, 一般将温度控制在

40、法。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在酵母菌的酒精发酵过程中, 一般将温度控制在_。 (3)图图 2、图、图 3、图、图 4 表示酵母菌接种的过程。在图表示酵母菌接种的过程。在图 2 操作后,等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应 将平板如何放置? 操作后,等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应 将平板如何放置?_。原因是。原因是_。新配制 的培养基可以用 。新配制 的培养基可以用_的方法灭菌, 图的方法灭菌, 图 4 培养基上培养基上_(填图中编号填图中编号)区域出现 了单个菌落。 区域出现 了单个菌落。 解析:解析:(1)果酒的制作原理是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生产上通常用海藻酸钠 做载体包埋酵母细胞。 果酒的制

41、作原理是利用酵母菌的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生产上通常用海藻酸钠 做载体包埋酵母细胞。(2)稀释涂布平板法既能分离微生物也能对微生物进行计数。稀释涂布平板法既能分离微生物也能对微生物进行计数。20 左 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酵母菌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 左 右最适合酵母菌繁殖,酵母菌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 1825 。(3)在倒平板操作中, 平板冷凝后,要将平板倒置,其原因是防止皿盖上的冷凝水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培养基 通常可以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图 在倒平板操作中, 平板冷凝后,要将平板倒置,其原因是防止皿盖上的冷凝水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培养基 通常可以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图 3 是平板划线分离获得单菌

42、落,根据图示,划线先后顺序 是,最容易获得单菌落的是区域。 是平板划线分离获得单菌落,根据图示,划线先后顺序 是,最容易获得单菌落的是区域。 答案:答案:(除标注外,每空除标注外,每空 1 分分)(1)无氧 包埋 无氧 包埋 (2)稀释涂布平板 稀释涂布平板 1825 (3)倒置 防止皿盖上的水珠滴落到培养基上,造成污染 倒置 防止皿盖上的水珠滴落到培养基上,造成污染(2 分分) 高压蒸汽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 8(8 分分)乳糖是奶粉中特有的糖,但有些婴儿由于体内缺乏足够的乳糖酶,无法消化 乳糖,导致喝奶后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腹泻等。我国利用体细胞克隆动物技术和转基 因技术成功研制含有乳糖分解

43、酶基因的奶牛 乳糖是奶粉中特有的糖,但有些婴儿由于体内缺乏足够的乳糖酶,无法消化 乳糖,导致喝奶后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如腹泻等。我国利用体细胞克隆动物技术和转基 因技术成功研制含有乳糖分解酶基因的奶牛拉克斯牛,其培育过程如图所示。请据图 回答下列问题: 拉克斯牛,其培育过程如图所示。请据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涉及三次细胞培养,在进行细胞原代培养时,细胞增殖表现出图中涉及三次细胞培养,在进行细胞原代培养时,细胞增殖表现出_和和 _等特点;第三次培养液成分不同于前两次的主要是等特点;第三次培养液成分不同于前两次的主要是_。 (2)要获得乳糖分解酶基因,必须要用限制酶切割。在图中的、两个酶切

44、位点,常 常选用不同的限制酶进行酶切,这样做的优点是 要获得乳糖分解酶基因,必须要用限制酶切割。在图中的、两个酶切位点,常 常选用不同的限制酶进行酶切,这样做的优点是_ _; 在用在用 PCR 技术对该基因扩增前,要设计两种引物,设计引物序列的主要依据是技术对该基因扩增前,要设计两种引物,设计引物序列的主要依据是 _;图中“转染”成功的关键是;图中“转染”成功的关键是_。 (3)重组胚胎移入受体母牛体内会生出与图中的黑白花奶牛性状并不相同的犊牛,原因 可能有 重组胚胎移入受体母牛体内会生出与图中的黑白花奶牛性状并不相同的犊牛,原因 可能有_(至少答 出两点 至少答 出两点)。能证明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的过程是。能证明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的过程是_(填“”“”或“”填“”“”或“”)。 解析:解析:(1)悬液中分散的细胞很快就贴附在瓶壁上,称为细胞贴壁;当贴壁细胞分裂生 长到表面相互接触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这种现象称为细胞的接触抑制。第三次培 养需要诱导重组细胞形成重组胚胎并进一步分化,故第三次培养液成分中需要加入某些诱 导分化的物质促进分化过程。 悬液中分散的细胞很快就贴附在瓶壁上,称为细胞贴壁;当贴壁细胞分裂生 长到表面相互接触时,细胞就会停止分裂增殖,这种现象称为细胞的接触抑制。第三次培 养需要诱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