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5讲课时跟踪练 Word版含解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38466 上传时间:2019-12-24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400.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5讲课时跟踪练 Word版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5讲课时跟踪练 Word版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5讲课时跟踪练 Word版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5讲课时跟踪练 Word版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5讲课时跟踪练 Word版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5讲课时跟踪练 Word版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 金版学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习题: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5讲课时跟踪练 Word版含解析.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时跟踪练课时跟踪练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共共 12 小题,每小题小题,每小题 4 分,共分,共 48 分分) 1(2019广东二模广东二模)19 世纪前期, 澳门新闻报载:鸦片入口, 议定规银,每箱若干。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 关口所得最多。 此项银两, 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船上, 以便分派。 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据此可知当时 世纪前期, 澳门新闻报载:鸦片入口, 议定规银,每箱若干。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 关口所得最多。 此项银两, 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船上, 以便分派。 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据此可知当时( ) A鸦片走私导致白

2、银大量外流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B虎门销烟后鸦片走私禁绝虎门销烟后鸦片走私禁绝 C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认识不足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认识不足 D腐败统治潜伏着民族危机腐败统治潜伏着民族危机 解析:解析:材料中鸦片进口向当地及海关官员缴纳白银,说明政治腐 败,同时也表明官员为满足个人利益置民族利益于不顾,放任鸦片进 口,使中华民族潜伏着民族危机,故 材料中鸦片进口向当地及海关官员缴纳白银,说明政治腐 败,同时也表明官员为满足个人利益置民族利益于不顾,放任鸦片进 口,使中华民族潜伏着民族危机,故 D 项正确;项正确; A、C 两项在材料中 未体现,排除; 两项在材料中 未体现,排除; B 项与史实不

3、符,排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答案:D 2(2019蚌埠模拟蚌埠模拟)1841 年,美国议员亚当斯发表演说:“一般 的看法都以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为了英国商人输入几箱鸦片,中国政府 因其违法输入而予以查抄,但是我却认为这完全是错误的看法战 争的原因是磕头!”亚当斯认为鸦片战争的本质原因是 年,美国议员亚当斯发表演说:“一般 的看法都以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为了英国商人输入几箱鸦片,中国政府 因其违法输入而予以查抄,但是我却认为这完全是错误的看法战 争的原因是磕头!”亚当斯认为鸦片战争的本质原因是( ) A中英双方关于外交礼仪之争中英双方关于外交礼仪之争 B鸦片走私激化中英矛盾的结果鸦片走私激化中

4、英矛盾的结果 C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突 D中英两国关于双边贸易的分歧中英两国关于双边贸易的分歧 解析:解析:“磕头”体现了中国外交是朝贡外交而西方拒绝磕头是条“磕头”体现了中国外交是朝贡外交而西方拒绝磕头是条 约外交,反映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故约外交,反映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不同,故 C 项正确;外交礼仪是 表现而非本质,故 项正确;外交礼仪是 表现而非本质,故 A 项错误;鸦片走私是中英矛盾的表现,是推动鸦 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而非本质原因,故 项错误;鸦片走私是中英矛盾的表现,是推动鸦 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而非本质原因,故 B 项错误;中英双边贸易的 分歧是

5、表现,故 项错误;中英双边贸易的 分歧是表现,故 D 项错误。项错误。 答案:答案:C 3(2019汕头模拟汕头模拟)1846 年,耆英等人在奏折中称:“各国运往 内地通商货物每岁只有此数,赴广州者十之六七,赴上海者十之三 四彼有所丰则此有所歉,实为事理之必然。 ”这反映出当时 年,耆英等人在奏折中称:“各国运往 内地通商货物每岁只有此数,赴广州者十之六七,赴上海者十之三 四彼有所丰则此有所歉,实为事理之必然。 ”这反映出当时( ) A通商口岸数量已不能满足需要通商口岸数量已不能满足需要 B统治阶层对世界大势缺乏认知统治阶层对世界大势缺乏认知 C不平等条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不平等条约并未得到全面

6、落实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 解析: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的清朝统治阶层只看到了西方国家对 某几处通商口岸的经济侵略,没有认识到当时西方国家随着工业革命 的进行要加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说明清朝统治阶层对当时世界大势 没有清醒的认识,故 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的清朝统治阶层只看到了西方国家对 某几处通商口岸的经济侵略,没有认识到当时西方国家随着工业革命 的进行要加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说明清朝统治阶层对当时世界大势 没有清醒的认识,故 B 项正确。项正确。 答案:答案:B 4(2019孝义模拟孝义模拟)1856 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前,清政府与联 军代表进行通州谈判,

7、接受了联军提出的所有不平等条款,但在礼节 问题上寸步不让,在联军代表拒绝了见皇帝时必须跪拜的要求后,清 政府遂扣押 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前,清政府与联 军代表进行通州谈判,接受了联军提出的所有不平等条款,但在礼节 问题上寸步不让,在联军代表拒绝了见皇帝时必须跪拜的要求后,清 政府遂扣押 39 名联军代表作为人质。这些事件名联军代表作为人质。这些事件( ) A体现出清政府军事外交失据体现出清政府军事外交失据 B折射出晚清近代民族意识淡薄折射出晚清近代民族意识淡薄 C加快了中国殖民地化的进程加快了中国殖民地化的进程 D成为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借口成为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借口 解析:解析:近代英法联军进

8、攻北京,清政府军事政治失败,同时在外 交方面并不注重如何尽量减少损失,却从维护体面出发,强调英法代 表必须跪拜清朝皇帝,还不顾“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古训,扣押对 方谈判代表,说明外交也存在失误,故 近代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清政府军事政治失败,同时在外 交方面并不注重如何尽量减少损失,却从维护体面出发,强调英法代 表必须跪拜清朝皇帝,还不顾“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古训,扣押对 方谈判代表,说明外交也存在失误,故 A 项正确。项正确。 答案:答案:A 5(2019怀化模拟怀化模拟)中英天津条约第十六款规定:“英国民人 有犯事者,皆由英国惩办。中国人欺凌扰害英民,皆由中国地方官自 行惩办。两国交涉事件,

9、彼此均须会同公平审断,以昭允当。 ”这一规 定表明 中英天津条约第十六款规定:“英国民人 有犯事者,皆由英国惩办。中国人欺凌扰害英民,皆由中国地方官自 行惩办。两国交涉事件,彼此均须会同公平审断,以昭允当。 ”这一规 定表明( ) A被告人适用英国法律被告人适用英国法律 B被告人由中国政府管辖被告人由中国政府管辖 C案件由中英两国会审案件由中英两国会审 D治外法权的进一步强化治外法权的进一步强化 解析:解析:“英国民人有犯事者,皆由英国惩办”即治外法权,从鸦 片战争后一直在强化,故 “英国民人有犯事者,皆由英国惩办”即治外法权,从鸦 片战争后一直在强化,故 D 项正确;项正确;A、B、C 三项

10、与材料信息不符, 排除。 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排除。 答案:答案:D 6(2019宝鸡模拟宝鸡模拟)马勇在百年变局:乱世晚清与民国乱象一 书中说,根据江宁条约 虎门条约形成了所谓的“治外法权” , 之所以如此,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 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 样运用这项权利。从中可以看出“治外法权” 马勇在百年变局:乱世晚清与民国乱象一 书中说,根据江宁条约 虎门条约形成了所谓的“治外法权” , 之所以如此,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中国政 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知道怎 样运用这项权

11、利。从中可以看出“治外法权”( ) A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B真实表明了中国人以夷制夷心态真实表明了中国人以夷制夷心态 C集中反映了中国政府的弱势局面集中反映了中国政府的弱势局面 D全面体现了中外势力勾结的事实全面体现了中外势力勾结的事实 解析:解析:据材料“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据材料“从中国方面看,怎样管理这些在中国的西洋人, 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 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说明当时的清政府仍有“华夷”心态,故 中国政府似乎并没有想好,他们不是愿意让渡自己的司法权,而是不 知道怎样运用这项权利”说明当时的清

12、政府仍有“华夷”心态,故 B 项正确;项正确;A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 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答案:B 7(2019漳州调研漳州调研)1871 年,李鸿章代表中国与日本签约,双方 均开放通商口岸,对方军舰可自由驶入; 年,李鸿章代表中国与日本签约,双方 均开放通商口岸,对方军舰可自由驶入;1881 年,李鸿章代表中国与 巴西签约,互给最惠国待遇而取消协定关税等内容。这表明晚清政府 年,李鸿章代表中国与 巴西签约,互给最惠国待遇而取消协定关税等内容。这表明晚清政府 ( ) A主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主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意在改

13、变外交屈辱地位意在改变外交屈辱地位 C初步具备近代主权国家意识初步具备近代主权国家意识 D推动弱势国家走向联合推动弱势国家走向联合 解析:解析:材料中要求实行双方互惠以及取消协定关税,说明我国已 经具备近代主权国家意识,故 材料中要求实行双方互惠以及取消协定关税,说明我国已 经具备近代主权国家意识,故 C 项正确;我国近代是在列强的侵略下 被迫融入世界市场的,故 项正确;我国近代是在列强的侵略下 被迫融入世界市场的,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双方的互惠,并 未说明中国外交处于屈辱地位,故 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双方的互惠,并 未说明中国外交处于屈辱地位,故 B 项错误 ; 材料中不是国家的

14、联合, 故 项错误 ; 材料中不是国家的联合, 故 D 项错误。项错误。 答案:答案:C 8(2019江西质检江西质检)下列两幅图片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同一战役 的不同报道。这说明 下列两幅图片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同一战役 的不同报道。这说明( ) A画报不能客观反映史事画报不能客观反映史事 B交战双方记载史事方式不同交战双方记载史事方式不同 C研究历史需要甄列史料研究历史需要甄列史料 D史学研究不能复原历史真实史学研究不能复原历史真实 解析:解析:不能客观反映的说法武断,故不能客观反映的说法武断,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同一战 役的不同报道”表明记载史事方式相同但内容不同,故 项错误;材料中

15、“同一战 役的不同报道”表明记载史事方式相同但内容不同,故 B 项错误;材 料中“同一战役的不同报道”相互矛盾,故 项错误;材 料中“同一战役的不同报道”相互矛盾,故 C 项正确;不能复原的说 法武断,故 项正确;不能复原的说 法武断,故 D 项错误。项错误。 答案:答案:C 9(2019大连模拟大连模拟)甲午战后有人认为:“欲图自强,莫亟于广兴 学校,而学校中本原之本原,尤莫亟于创兴女学。 ” 甲午战后有人认为:“欲图自强,莫亟于广兴 学校,而学校中本原之本原,尤莫亟于创兴女学。 ”1898 年维新志士创 办经正女学,以期“相夫教子、宜家善种、兴国智民。 ”这一时期兴办 女学 年维新志士创

16、办经正女学,以期“相夫教子、宜家善种、兴国智民。 ”这一时期兴办 女学( ) A开启了教育近代化进程开启了教育近代化进程B服务于维新变法运动服务于维新变法运动 C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结果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结果D提高了妇女社会地位提高了妇女社会地位 解析:解析:根据题干“欲图自强” “兴国智民”等关键词可知女学兴办 的时代背景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故 根据题干“欲图自强” “兴国智民”等关键词可知女学兴办 的时代背景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故 C 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 新式学堂的创办是教育近代化的标志,故 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 新式学堂的创办是教育近代化的标志,故 A 项错误;题干没有论述甲 午

17、战后兴办女学服务于维新变法,故 项错误;题干没有论述甲 午战后兴办女学服务于维新变法,故 B 项错误;提高了“妇女的社会 地位”属于推理过度,故 项错误;提高了“妇女的社会 地位”属于推理过度,故 D 项错误。项错误。 答案:答案:C 10(2019揭阳模拟揭阳模拟)甲午战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美国传教 士李佳白等人, 纷纷向清政府上书, 希望清政府聘请外国人为顾问,“亟 行变通改革” ,实行“新政” 。这种现象反映 甲午战后,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美国传教 士李佳白等人, 纷纷向清政府上书, 希望清政府聘请外国人为顾问,“亟 行变通改革” ,实行“新政” 。这种现象反映( ) A传教士关心中

18、国政治传教士关心中国政治 B维新变法成了时代主流维新变法成了时代主流 C列强干涉中国内政列强干涉中国内政 D英美意图夺取对清政府的控制权英美意图夺取对清政府的控制权 解析:解析:A 项表述有违史实,故项表述有违史实,故 A 项错误;项错误;B 项表述与题目中“英 国传教士李提摩太、 美国传教士李佳白等人, 纷纷向清政府上书” 无关, 故 项表述与题目中“英 国传教士李提摩太、 美国传教士李佳白等人, 纷纷向清政府上书” 无关, 故 B 项错误;根据题意,并非列强干涉中国内政,是借用传教士表达 自身意图,故 项错误;根据题意,并非列强干涉中国内政,是借用传教士表达 自身意图,故 C 项错误;根据

19、前面的分析,故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 D 项正确。项正确。 答案:答案:D 11(2019宣城调研宣城调研)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 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 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 建立了“东南互保” 。可见当时 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 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 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 建立了“东南互保” 。可见当时( ) A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 B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

20、重压制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 C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 D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 解析 :解析 : 据材料 “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 除个别例外, 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 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 东南互保 ” 可以得出当时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 故 据材料 “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 除个别例外, 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 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

21、作,建立了 东南互保 ” 可以得出当时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 故 A 项正确。项正确。 答案:答案:A 12(2019湖北三市联考湖北三市联考)鲁迅说过,抽在中国人身上的三鞭,除 了甲午战争,就是这两次鸦片战争。这种痛不仅是身体上的痛,更是 心灵上的痛。下列最能反映当时统治阶级“心灵上的痛”的一项 是 鲁迅说过,抽在中国人身上的三鞭,除 了甲午战争,就是这两次鸦片战争。这种痛不仅是身体上的痛,更是 心灵上的痛。下列最能反映当时统治阶级“心灵上的痛”的一项 是( ) A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 100 万银元万银元 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增开

22、天津为商埠增开天津为商埠 D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解析 :解析 : 天津条约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统治者认为是有损 “天 朝上国”的颜面,故而造成“心灵上的痛” ,故 天津条约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统治者认为是有损 “天 朝上国”的颜面,故而造成“心灵上的痛” ,故 B 项正确;项正确;A 项是第一 次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内容,但是并未引起统治者足够的震撼, 故 项是第一 次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内容,但是并未引起统治者足够的震撼, 故 A 项错误;增开商埠在统治者看来是“身体的痛” ,故项错误;增开商埠在统治者看来是“身体的痛” ,故 C 项错误

23、;项错误;D 项是开设工厂,并未触动统治者的心灵,故项是开设工厂,并未触动统治者的心灵,故 D 项错误。项错误。 答案:答案:B 二、 非选择题二、 非选择题(共共 2 小题, 第小题, 第 13 题题 25 分, 第分, 第 14 题题 12 分, 共分, 共 37 分分) 13(2019邹城模拟邹城模拟)(25 分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教士们进入中国后,常常游历四方,到处传教,因而 对中国有了比较切实的认识。 他们根据自己的见闻和经历写下的札记、 日记、书信等等,在欧洲人眼前展开了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大大开 阔了欧洲了解东方的视野。利玛窦留下的关于

24、中国的札记,内容包括 了当时明代中国的各方面情况,以及耶稣会自沙勿略以来在华传教的 过程。 材料一 传教士们进入中国后,常常游历四方,到处传教,因而 对中国有了比较切实的认识。 他们根据自己的见闻和经历写下的札记、 日记、书信等等,在欧洲人眼前展开了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大大开 阔了欧洲了解东方的视野。利玛窦留下的关于中国的札记,内容包括 了当时明代中国的各方面情况,以及耶稣会自沙勿略以来在华传教的 过程。1614 年,比利时籍耶稣会金尼阁将这部札记带回欧洲,并将它 由意大利文译成拉丁文,于 年,比利时籍耶稣会金尼阁将这部札记带回欧洲,并将它 由意大利文译成拉丁文,于 1615 年在德国奥斯堡出

25、版。年在德国奥斯堡出版。 摘编自任继愈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摘编自任继愈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二 材料二 1900 年,基督教在华北广泛地受到攻击,然后攻击者被 一次多国的外国入侵所镇压,在这一转折期以后,传教运动发现自己 进入了一个具有良机的新时代。通过 年,基督教在华北广泛地受到攻击,然后攻击者被 一次多国的外国入侵所镇压,在这一转折期以后,传教运动发现自己 进入了一个具有良机的新时代。通过 1860 年中法天津条约中的一 个花招取得的“在所有的省租地和购地”的权利,可以越来越频繁地 加以利用, 以便在限制其他外国人的远离条约港口的地方建立布道站。 如下表 年中法天津条约中的一 个花招取

26、得的“在所有的省租地和购地”的权利,可以越来越频繁地 加以利用, 以便在限制其他外国人的远离条约港口的地方建立布道站。 如下表(1919 年新教各教派的相对力量;显示主要教派的力量而不考虑年新教各教派的相对力量;显示主要教派的力量而不考虑 它们来自何国它们来自何国): 项目项目团体团体传教士人数传教士人数站站圣餐者圣餐者医院医院 圣公会圣公会46357919 11439 浸礼会浸礼会95886844 36731 公理会公理会43453425 81632 路德会路德会1859011632 20923 监理会监理会89468374 00463 长老会长老会121 0809679 19992 中国内

27、地布道会中国内地布道会1296024650 54117 其他其他631 49231520 60329 合计合计1306 6361 037345 853326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上卷上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外国传教士来华的 主要经历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外国传教士来华的 主要经历及其影响。(12 分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 20 世纪初列强在华传教的主 要特点,并就此进行简要评价。 世纪初列强在华传教的主 要特点,并就此进行简要评价。(13 分分) 解析

28、:解析:第第(1)问,第一小问经历,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归纳即可;第 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传教士作为中西方文化传播的使者,首先 可以将西方文明带到中国,其次也能将中华文化带给世界,进而提升 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结合时间是明清时期,传教士们实地考察了中 国的各地文化, 给晚清时期列强侵华提供了不少便利和参考。 第 问,第一小问经历,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归纳即可;第 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传教士作为中西方文化传播的使者,首先 可以将西方文明带到中国,其次也能将中华文化带给世界,进而提升 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结合时间是明清时期,传教士们实地考察了中 国的各地文化, 给晚清时期列强侵华提供了不少便利和参

29、考。 第(2)问, 第一小问特点, 根据材料中表格 问, 第一小问特点, 根据材料中表格 1919 年新教各教派的相对力量等信息 回答即可;第二小问评价,评价往往是一分为二,分为积极性和消极 性两面回答。 年新教各教派的相对力量等信息 回答即可;第二小问评价,评价往往是一分为二,分为积极性和消极 性两面回答。 答案:答案:(1)经历:经历: 周游中国四方;实地考察中国各地文化;到各地 传教;撰写中国札记。 周游中国四方;实地考察中国各地文化;到各地 传教;撰写中国札记。 影响:影响: 给中国带来了西方文明;推动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提 升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便利了欧洲列强的侵

30、华。 给中国带来了西方文明;推动中华文化在欧洲的传播;提 升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便利了欧洲列强的侵华。 (2)特点:特点: 教派众多;涉及多个领域;欧洲国家在华传教占主导; 传教与侵略相结合。 教派众多;涉及多个领域;欧洲国家在华传教占主导; 传教与侵略相结合。 评价 :评价 : 传教士在客观上扮演着西方文明的使者, 利于中国近代化 ; 列强大规模的侵华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教派增多的主要因素;外 国传教士在传教中进行文化渗透,遭到中国民众的强烈抵制。 传教士在客观上扮演着西方文明的使者, 利于中国近代化 ; 列强大规模的侵华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教派增多的主要因素;外 国传

31、教士在传教中进行文化渗透,遭到中国民众的强烈抵制。 14(2019吉林模拟吉林模拟)(12 分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关于甲午战争的相关资料。材料 下面是关于甲午战争的相关资料。 1577 年,丰臣秀吉声称要亲自“率军进入朝鲜,席卷明朝四百余州, 以为皇国之版图” 。佐藤信渊还主张日本天皇“取南京应天府,定为 假皇宫” 年,丰臣秀吉声称要亲自“率军进入朝鲜,席卷明朝四百余州, 以为皇国之版图” 。佐藤信渊还主张日本天皇“取南京应天府,定为 假皇宫” 至甲午战争前夕, 日本海军拥有军舰至甲午战争前夕, 日本海军拥有军舰 32 艘、 鱼雷艇艘、 鱼雷艇 2

32、4 艘, 总排水量艘, 总排水量 72 000 吨,超过了北洋海军;日本海陆军频繁进行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军 事演习。 吨,超过了北洋海军;日本海陆军频繁进行以中国为假想敌的军 事演习。1890 年,在爱知县举行规模空前的陆海军联合大演习,天皇 亲自担任统监,从此日军将野外军事演习制度化和全方位化,而且演 习次数增加,且针对性、实战性更为加强 年,在爱知县举行规模空前的陆海军联合大演习,天皇 亲自担任统监,从此日军将野外军事演习制度化和全方位化,而且演 习次数增加,且针对性、实战性更为加强 1887 年, 小川又次制订出 清国征讨策案 , 提出 “以五年为准备之期, 然后待可乘之机而攻击之” 。

33、年, 小川又次制订出 清国征讨策案 , 提出 “以五年为准备之期, 然后待可乘之机而攻击之” 。1890 年年 6 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 朋抛出所谓“利益线”理论:“国家独立自卫之道,其途有二,第一 是守卫主权线;第二是保护利益线。何谓主权线?国家之疆域是 也。何谓利益线?即与我主权线的安全紧密相关之区域是也” 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 朋抛出所谓“利益线”理论:“国家独立自卫之道,其途有二,第一 是守卫主权线;第二是保护利益线。何谓主权线?国家之疆域是 也。何谓利益线?即与我主权线的安全紧密相关之区域是也” 甲午战争的胜利使得日本的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国际地位得到发展, 为其在 甲午战

34、争的胜利使得日本的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国际地位得到发展, 为其在 20 世纪世纪 30 年代发动的再次侵华做了最初的铺垫。经济是日本 发动再次侵华的基础,但也必须看到“态度在解决行为方面是根本性 的” 年代发动的再次侵华做了最初的铺垫。经济是日本 发动再次侵华的基础,但也必须看到“态度在解决行为方面是根本性 的” 据林伟功主编日藏甲午战争秘录等整理据林伟功主编日藏甲午战争秘录等整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个论点,并运用中国近代 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说明。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个论点,并运用中国近代 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说明。(要求:论点明确;逻辑严密;史实准确要求:论点明确;逻

35、辑严密;史实准确) 解析:解析:概括归纳材料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资料内容,结合中国近 代史上日本两次侵华战争的史实,可提取观点为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均 是长期预谋的和有计划性的,运用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的相关史 实进行论述。 概括归纳材料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资料内容,结合中国近 代史上日本两次侵华战争的史实,可提取观点为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均 是长期预谋的和有计划性的,运用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的相关史 实进行论述。 答案:答案:示例示例 论点: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均是长期预谋的和有计划性的。论点:日本两次侵华战争均是长期预谋的和有计划性的。 说明:日本早在说明:日本早在 16 世纪就已经形成了侵略中国的观

36、念,如世纪就已经形成了侵略中国的观念,如 1577 年丰臣秀吉声称要亲自“率军进入朝鲜,席卷明朝四百余州” 。明治维 新促使日本实力增强,具备了侵略中国的实力,在发动甲午战争前, 日本进行军备扩张、军事演习来加紧备战,相关人员制定了详细的侵 华计划, 为侵略炮制了冠冕堂皇的殖民理论。 年丰臣秀吉声称要亲自“率军进入朝鲜,席卷明朝四百余州” 。明治维 新促使日本实力增强,具备了侵略中国的实力,在发动甲午战争前, 日本进行军备扩张、军事演习来加紧备战,相关人员制定了详细的侵 华计划, 为侵略炮制了冠冕堂皇的殖民理论。 20 世纪世纪 30 年代的侵华虽 然经济危机是重要原因,但日本自甲午战争后为吞并中国,一直致力 于经济、军事和政治准备,也制定了详细计划;甲午战争的胜利,增 强了日本的实力和信心,也使得日本侵略的欲望更加膨胀,故“态度 在解决行为方面是根本性的” 。 年代的侵华虽 然经济危机是重要原因,但日本自甲午战争后为吞并中国,一直致力 于经济、军事和政治准备,也制定了详细计划;甲午战争的胜利,增 强了日本的实力和信心,也使得日本侵略的欲望更加膨胀,故“态度 在解决行为方面是根本性的”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