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外交单元训练B卷含解析.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38859 上传时间:2019-12-24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305.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外交单元训练B卷含解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外交单元训练B卷含解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外交单元训练B卷含解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外交单元训练B卷含解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外交单元训练B卷含解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外交单元训练B卷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外交单元训练B卷含解析.pdf(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B)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B)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外交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外交 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卷第卷 本卷共 24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

2、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本卷共 24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前不久,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于我国目前主要矛盾做出了新的判断,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56 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也曾对我国当时的主要矛盾做出了分析,对二者的看法符合史实的是 A都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有益探索 B八大分析造成此后经济建设的冒进 C都是根据具体国情做出的正确分析 D生产力发展促使生产关系发生质变 21954 年 6 月 16 日,人民日报刊登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社论,号召全国人民讨论宪法草案, 参加

3、讨论的人数达 1.5 亿,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由此说明 A群众参政能力大为提高 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广泛建立 C人民民主意识显著增强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得以确立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之城), 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的牧场)。这主要说明新中国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B贯彻各民族平等原则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赋予少数民族自治权 4为了制定 1954 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读一些主要参考文 件 国剧宪法 苏俄(联)1918 年宪法:1935 年宪法 中华民国1913 年天坛

4、宪法案;1923 年曹混宪法;1945 年中华民国宪法 法国1945 年宪法 其他罗马尼亚,波兰,捷克等国宪法 材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B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 C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 D深受“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影响 51949 年 8 月,北平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时,有人评论说“过去被人瞧不起的穿着短衫 和“工装的工人、农民,现在能够同穿着西服和长袍的人坐在一起,平等地共商大事, 是过去根本无法想象的。”这表明此次“代表会议” A实现了社会各阶层的平等 B以广大工农阶级力量为主体 C体现了无产阶级领导地位 D完全仿效了苏联苏维埃体制

5、61949 年 10 月 3 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下图),对这幅 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71956 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 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A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趋于法制化 B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C加强法制建设是为了巩固新政权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施 8下表为第一届中国人

6、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各方参会代表组成情况,此表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A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全民意志 B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C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协商会议中居于领导地位 D政治协商会议代表是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的 9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成立后,政务院副总理和政务院领导成员中各民主党派人士的比例超过 50%,政务院下属机构正副职中各民主党派人士的比例超过 40%。这说明 A各民主党派积极参与国家政权建设 B新中国建立了有自己特色的民主政治 C新中国实现了所有政党联合执政 D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中居领导地位 10据统计,1948 年当选的“国立中央研究院”第一届 81 名院士中

7、,有 60 人选择了留在大陆或在 新中国建立之初回到大陆。 当时在美国的老舍、 曹禺、 钱学森等人,经过努力也纷纷回到了祖国。 1949 年前后,这一批知识分子 A吹响了“向科学进军”的号角 B承担着完成民主革命的重任 C响应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感召 D成为打破中美关系僵局的关键 11被誉为“画中兰亭”的富春山居图,因故一分为二,分别存于大陆和台湾。2011 年 6 月, 两部分画作在台湾同时展出,实现了山水合璧。“山水合璧”反映了 A两岸政治经济交流成为常态 B海协会与海基会开始对话 C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D两岸分离阻碍了文化交流 12下面是 19782008 年我国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8、的数量统计表。据该表可知,改革开放后 全国人大国务院地方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特区 制定的法律制定的行政法规制定的规章制定的自治条例制定的法规 229 部682 部7000 余件600 余部200 余部 A法制建设成就巨大 B人民法律意识提高 C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D基层民主政治扩大 13下列日程是周恩来参加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 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加强了中国与不结盟国家的合作 C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D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4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被作为最高规格的国礼赠送给外国(见下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年份1957196519721972197319

9、7419781980 接受国苏联朝鲜美国日本法国美国西班牙联邦德国 A熊猫外交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B中国外交重心从倒向苏联转为倒向西方 C亚非拉国家不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 D美国先于日本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1519781979 年,我国先后与法国、西德、英国、意大利、美国签订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并多 次邀请美籍华人科学家访华和对外派遣高级别科技访问团。这反映出当时我国 A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B外交服务于国家战略 C科技水平显著提高 D已全面融入世界舞台 16由下表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后,下列两个时期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数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年份建交数量 196944 197288 A对外交政策

10、进行了调整 B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综合国力实现快速增长 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进行了 136 次。中方代表是驻波兰大使王炳南,美方代表是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约翰逊,双方就彼 此关注的问题进行接触和交换意见。中美大使级谈判 A反映国际形势逐步缓和 B标志中国外交政策改变 C体现中国外交的灵活性 D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 18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在与中国达成的某项声明中指出:美国将“不定期地派遣美国高级代表前 来北京,就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进行具体磋商并继续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这一声明 A促成了中国重返联合国 B标志着中美正式建交 C有利于中日关系的改善 D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局面 1

11、9上表为 19501955 年亚非和西方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表中数字变化说明 195019511952195319541955 亚非30.629.7517.3414.912.1611.11 欧美35.94.872.486.655.96.74 A国际政治风云影响经济发展 B当时我国对外贸易较为落后 C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全面展开 D国民经济形势已经基本好转 201949 年 4 月 30 日,毛泽东发表声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人民政府愿意考虑同各国 建立外交关系。这种关系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首先是不 能帮助国民党反动派。”这一声明 A标志着新中

12、国外交的成熟 B蕴含了“另起炉灶”的精神 C打破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 D促使西方国家与新中国建交 211949 年和 1950 两年间,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间的贸易曾一度恢复和发展,甚至出现了中 国的公私贸易机构还同在华的外国工商业者,陆续订立了各种贸易合同及加工订货合同。但到 1950 年底,这些贸易基本就不存在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苏联的大力援助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帝国主义的封锁 D国民经济的调整 22毛泽东提出中间地带,最初是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亚非拉国家。20 世纪 60 年代, “中间地带”内涵发生了变化,不但包含亚非拉国家,还包含欧洲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13、这种变化的主要背景是 A冷战扩展到亚洲地区 B中美关系趋向正常化 C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D中国周边环境的恶化 23从 1972 年起,我国的外贸、金融及与之有关的其他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个建国以来对外引进技 术设备、开展经济交流的第二次高潮。第二次高湖的到来 A是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结果 B得益于中国外交环境的改善 C利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 D促成了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 24下表是特定时间中“国际国内”密切联系的重大历史事件,促成这一联系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变化决定国际变化 B国际变化影响国内变化 C意识形态差异根本不同 D国家利益决定国际联系 第 II 卷第 II 卷 本卷包括 25、26、

14、27 三个大题,共计 52 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本卷包括 25、26、27 三个大题,共计 52 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 分) 材料一 1919 年 1 月 27 日,顾维钧指出:“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 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胶州为中国北部之门户,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在国 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 口既已稠密,竟存已属不易”,“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 石源华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 材料二 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

15、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 ; 同时, 我们也要求其他国家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我们。 只要世界各国都遵守这些原则我们认为, 在 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的发言 (1)材料一中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哪一正义要求?结合所学,指出该要求的结局及其对中国产 生的直接影响。(8 分) (2)据材料二指出周恩来的主要外交思想。结合所学,本次会议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在新中国外交 史上有何重大意义?(8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 甲午战后,清政府清醒地认识到铁路是“富强之本”,必须“精心策划”。1895 年 12 月 6 日,清政府颁布上谕:“各省富商

16、如有能集股至千万两以上者,著准其设立公司,实力兴筑。 事归商办,一切赢绌,官不与闻。”1896 年,创立北洋铁路官学堂。1898 年又设立矿物铁路总局, 主管铁路事宜。1903 年后,收回利权思潮遍及全国,成为官员、士绅及留学生的一致共识。由中国 民间自主筹集资金来建造铁路的商办模式应运而生。清政府顺应时势,于 12 月颁布了铁路简明章 程:无论华商、洋商,均可禀请开办铁路。1905 年清政府引进机车、铁轨,任命留美归国的詹天 佑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 摘编自江沛主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选辑 材科二“吾国向来闭关自首,深绝因拒,故当铁路萌芽之时,人民则惊疑,政府则顾虑,遂致 买而拆卸之,弃其铁路于

17、孤岛。及后知铁路之不能不筑矣,而犹有拒外资,争路权之事,然以 国力不胜,资本缺乏,争之不得,则路机与主权并落于列强之手。”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 坦赞铁路是新中国 “铁路外交” 的典范, 坦桑尼亚建国后第一任总统尼雷尔高度评价说 : “中国援建坦赞铁路是对非洲人民的伟大贡献。”改革开放后,中国铁路依托“一带一路”战略, 以“中国标准”的身份进一步走向国外,凭借高端的技术、低廉的成本、优质的服务、共赢的理念 先后与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多国签订共建合同。中国铁路与世界各国通过发挥各自比较优势, 实现贸易互惠。中国的强大国力将会在更广泛的世界范围被世人认知,中国不再是完全依靠外国进 口的技术弱

18、国, “铁路外交” 正在成为中国搭建与世界各国技术、 经济、 文化等友好往来的友谊桥梁。 摘编自徐飞中国高铁的全球战略价值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为筹建铁路事宜采取的举措。(6 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最终未能完成铁路修建宏愿的具体原因。(6 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铁路外交”取得成功的原因,并简析其意义。(8 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 材料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认真 实行考核、奖惩、升降等制度”。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管理体

19、制, 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加快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为此, 中央组织部先后提出关于干部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文件,进行试点。在此基础上,党中央于 1983 年决定改革过分集中的人事管理体制:一是下放干部管理权限;五是加强和改善对干部工作的 宏观管理,确保改革顺利进行。1987 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会议上,进一步确立了全面改革干部认识 制度的指导思想、具体内容和当前重点,即“三个改变”“三个建立”。具体说就是“改变集中统 一管理的现状,建立科学分类管理体制;改变用党政干部的单一模式的现状,形成各具特点的人事 管理制度;改变缺乏民主法制的现状,实现干部人事的依法管理和公开

20、监督。”2005 年,十届全国 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它是我国第一部人事工作的重要法律,标志 着我国干部人事制度进入了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据 2006 年统计,全国各类人才总量达到 7390.3 万人,其中,公务员、企事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 5975.8 万人,与改革前 1977 年 底的 1658 万人相比, 增加 3 倍多, 人才数量明显提高。 1977 年, 大学及以上学历占干部总数的 18%, 这一比例已达到 35.4%,提高了 17 个百分比,人才素质也明显提高。 摘编自王鼎中国人事制度改革 30 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人

21、事制度改革的背景及特点。(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人事制度改革的影响。(8 分)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B) 历 史 答 案历 史 答 案 第卷第卷 1【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根据这一情况, 十九大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之间的矛盾;根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新形势,中共八大对当时中国社会主要 矛盾进行了正确的分析。 这都是根据具体国情做出的正确分析, 因此 C 选项正确。 A 选项错误, 1956 年八大召开时中国并非是市场经济体制,仍是计划经济体制

22、;B 选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中共八大对于我国的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分析是正确的。 而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 “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才导致经济建设的冒进;D 选项错误,八大召 开时,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十九大召开时,中国仍然是社会主义阶段,生产关系并未发 生质变。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答案】C 2【解析】通过材料可知,参加讨论宪法草案的人数“约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由此可 见人民民主意识、参政意识增强。故 C 项正确。A 项,材料没有涉及群众的参政能力,排除 ; B 项,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打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起

23、了包括全体中国人民在内 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排除;D 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建国时确立的,排除。 【答案】C 3【解析】新中国政府将带有一定轻视观念的名称“归绥”与“迪化”改名,并不是从生态环境保 护的角度出发,而是为表明新中国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材料并没有 涉及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故 C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新中国政府赋予少数民族自治权,故 D 项 错误。 【答案】B 4【解析】从“为了制定 1954 年宪法”,毛泽东要求“各位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阅 读的主要参考文件” 表格中,涉及多个国家和中外的多部宪法,可知 B 项正确。材料要求分析 宪法“起草

24、工作的特点”,A 项所说内容属于“影响”;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主义原则,C 项不 符合题意;材料所说的是参考文件,有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宪法,也有中华民国和法国等资本 主义性质的宪法,没有具体展示宪法内容,无从得出其深受“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影响,D 项错 误。 【答案】B 5【解析】本题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民主政治建设。根据材料“现在能够同穿着西服 和长袍的人坐在一起,平等地共商大事”可知此次“代表会议”实现了社会各阶层身份、地 位的平等,故 A 项正确;广大工农阶级力量的主体地位在材料中未体现,故 B 项错误;无产阶级 领导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C 项错误;完全仿效了苏联苏维埃体制

25、的说法太绝对,故 D 项排 除。 【答案】A 6【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 世纪 40 年代末 50 年代初,世界处于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 两大阵营对峙时期,而中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一方,因此国际社会普遍认可新中国的说法是错 误的,D 选项符合题意。ABC 选项说法是符合史实的,排除。 【答案】D 7【解析】依据材料中“中共八大”、“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 较完备的法律” 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 1956 年,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 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 依”。这表明因为当时

26、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和民主法制建设不健全,许多领域缺乏法律的规范, 所以国家迫切需要建立法制。 这说明了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变化紧密相关。 因此 B 选项正确。 A 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健全法制,不是民主政治建设;C 选项错误,新政权建立的时间 是 1949 年 10 月,1956 年时新政权已经得到巩固;D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健全法制,并未涉 及政治体制改革。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答案】B 8【解析】材料列举了参加会议的代表,体现出政协会议的与会人员涉及各个行业,反映了全体人 民的意志,故 A 正确。这次政协会议确立的国家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故 B 项

27、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中共代表居于领导地位,故 C 错误。材料中仅体现出政协代表的人 员构成,体现不出政治协商会议代表是由全体公民选举产生的,故 D 错误。 【答案】A 9【解析】根据材料“政务院副总理和政务院领导成员中各民主党派人士的比例超过 50%,政务院 下属机构正副职中各民主党派人士的比例超过 40%。”可知,民主党派领导人在中央政府中人数 占比较大。结合新中国政治史有关知识可知,其原因是各民主党派积极参与国家政权建设。故答 案为 A 项;B 项说法错误,新中国有自己特色的民主政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C 项说法 错误,不是所有政党联合执政,而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排除

28、 ; D 项说法错误, 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共是执政党并处于领导地位,排除。 【答案】A 10【解析】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前后大批知识分子留在大陆或者从国外返回祖国,可见这些知识 分子对新中国充满希望,希望振兴中华,选项 C 正确;A 与材料无关,且曹禺、老舍不属于科学 家,排除;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民主革命任务基本完成,选项 B 排除;打破中美关系僵局的是 1972 年尼克松访华,选项 D 排除。 【答案】C 11【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富春山居图在台湾共同展出,实现山水合璧,体现了两岸人民希望 统一的愿望,选项 C 正确;选项 A 不符合两岸交流史实,排除;海基会和海协会开始对话在 1992 年,达

29、成“九二共识”,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 B 排除 ; 材料主旨体现的是两岸文化交流,选项 D 错误。 【答案】C 12【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782008 年我国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和规章,说明我国重视法 制建设,法制建设成就巨大,故 A 正确 ; 材料反映的是我国的法制建设,无法体现人民法律意识, 排除 B;1999 依法治国写入宪法,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C;材料信息民有涉及基层民主政 治问题,排除 D。 【答案】A 13【解析】本题考查日内瓦会议。推动印度支那问题解决的是日内瓦会议,“柬埔寨”“越南” 都属于印度支那地区,中国、苏联、法国和英国都是日内瓦会议的参加国,故 C 项正确

30、;求同存 异方针的提出是在万隆会议上,而万隆会议是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材料中有英国和法 国,故 A 项错误;不结盟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材料中有英国、法国和苏联,故 B 项错误;恢 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 1971 年的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上, 周思来并未参加, 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4【解析】从熊猫外交说明中国由建国初期“一边倒”到 20 世纪 80 年代的“多边外交”的变化, 故 A 正确;熊猫外交体现了中国外交变化,并不是倒向西方,故 B 错误;材料表格中只是列举了 部分国家,并不代表没有亚非拉,故 C 错误;日本与中国建交是 1972 年,美国与中国建交是 1

31、979 年,故 D 错误。 【答案】A 15【解析】1979 年中国还没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A 错误;19781979 年,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 改革时期,所以当时向西方先进国家派出技术访问团,说明外交服务于国家战略,B 正确; 1979 年我国的科技水平显著提高材料看不出来,C 错误;已全面融入世界舞台是 2001 年加入世 贸组织,D 错误。 【答案】B 16【解析】从表格数据来看,1972 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数量发生较大变化,联系所学可知,这一 现象与中美关系改善有关,是中国外交政策进行调整的结果。故答案为 A 项。中美建交是在 1979 年,排除 B 项;C 项不是这一特定时期与我国建交

32、的国家数量大幅增长的原因,排除;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在 1953 年,排除 D 项。 【答案】A 17【解析】中美大使级会谈由驻波兰大使王炳南和美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约翰逊负责,在两大 阵营对峙的背景下,这说明了中国外交的灵活性,故 C 项正确;此时的国际形势既紧张又缓和, 故 A 项错误;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直没有改变,故 B 项错误;1972 年中美关系正常 化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8【解析】材料中的声明应该是尼克松访华后在上海签署的中美联合公报,公报的发表标志 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缓和,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中日关系的改善,正确;中国重返联合国

33、 是 1971 年,材料中公报发表的时间是 1972 年,错误;中美正式建交是 1979 年的建交公报 的发表,错误;中国重返联合国打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局面,错误。 【答案】C 19【解析】根据图表数据可知,1950-1955 年亚非和西方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占比重都大致呈下 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 年新中国成立 ,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中国实行站在社会主 义阵营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对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比重增加,所以和亚非及西方国家的 外贸比重下降,故 A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亚非和西方国家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无法体 现我国对外贸易落后,社会主义工业全面展开等现象,故排除

34、B、C 两项;根据材料中对外贸易 比重情况无法得出国民经济形势已经基本好转的结论,故 D 项排除。 【答案】A 20【解析】根据材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人民政府愿意考虑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这种 关系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首先是不能帮助国民党反动 派。”可知,它基本符合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 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即另起炉灶。故答案为 B 项;A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排除;C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1949 年 4 月 30 日在 开国大典之前,新中国尚未成立,排除;

35、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当时新中国尚未建立,并且独立 自主外交增加了与西方列强建交的难度,排除。 【答案】B 21 【解析】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 与帝国主义之间贸易不存在的主要是帝国主义经济封锁的加剧, 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 1950 年与帝国主义之间的贸易不存在,与苏联的 援助无关;B 选项错误,1953 年我国制定一五计划开始优先发展重工业,与材料时间不符;D 选 项错误,国民经济的调整是在 1961-1965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答案】C 22【解析】20 世纪 60 年代,毛泽东的“中间地带”内涵发生了变化,不但包含亚非拉国家,还

36、 包含欧洲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一思想后来发展为“三个世界”的划分,这是针对美苏 霸权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这一思想的主要背景是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发动越南战争威胁中国安 全,即中国周边环境的恶化,故 D 项正确;此时美国在亚洲地区搞的是热战,故 A 项错误;中美 关系趋向正常化是在 1972 年, 故 B 项错误 ;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是在 90 年代初两极格局解体后, 故 C 项错误。 【答案】D 23【解析】1972 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及中日邦交正常化,有助于改善对外关系格局,加强 国家之间交流合作,故 B 项正确。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是在 1978 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 重

37、大決策之后,时间晚于题干的 1972 年,故 A 项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是 1971 年, 早于 1972 年,不可能利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C 错误。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是在 1979 年, 与 1972 年间隔较远,不符合题意,D 错误。 【答案】B 24【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外交。材料“新中国建立、中苏建交、告台湾同胞书、中美建交” 反映了新中国、苏联、美国的国家利益决定了中苏、中美关系的变化,故 D 正确;中国国内的变 化并不是国际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故 A 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国内变化与国际变化的紧密联系,不 是国际变化影响国内变化,故 B 排除;当时中苏意识形态相同,故 C

38、 排除。 【答案】D 第 II 卷第 II 卷 25(16 分) 【解析】 (1)要求:根据材料“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 宗教”“ 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可知顾维钧要求的是收回中国在山东的主权。结局:根据所学可知 巴黎和会上列强拒绝了中国的正当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影响:中国政府在巴黎 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线。 (2)思想:根据材料可知周恩来主张各国之间互相尊重它国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唯有 如此才能“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体现了周恩来坚持独立自主,和平 共处的外交思想。 成果:根据所学可知在日

39、内瓦会议上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结束了法 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意义: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 的声誉。 【答案】 (1)要求:收回中国在山东的主权。 结局:列强拒绝了中国的正当要求;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交给日本。 影响: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线。 (2)思想:独立自主,和平共处 成果: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 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

40、声誉。 26(20 分) 【解析】 (1)举措:根据材料“铁路是富强之本,必须精心策划”可知清政府提高对铁路重要 性的认识;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为鼓励兴办铁路颁布相关上谕、章程;设立主管机构矿物铁路总局; “由中国民间自主筹集资金来建造铁路”鼓励商办,“无论华商、洋商,均可禀请开办铁路”,可 见其采用多种融资模式;创办北洋铁路官学堂,注重本国人才培养;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引进西方 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发展铁路事业。 (2)原因:根据材料“故当铁路萌芽之时,人民则惊疑,政府则顾虑,遂致买而拆卸之,弃其 铁路于孤岛”可见兴建铁路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 ; “国力不胜,资本缺乏”可知国库空虚,缺乏资金 ; 根

41、据材料“路机与主权并落于列强之手可知列强对中国路权的控制;结合所学知识,20 世纪初中国 政府无能、军阀混战,社会环境不利于铁路修建;孙中山从 1913 年起主要致力于维护民主共和的斗 争,无暇顾及铁路建设事业。 (3)原因:根据材料“中国援建坦赞铁路是对非洲人民的伟大贡献”可知中国与世界多国保持悠久 的友好关系;“中国标准”、“高端技术”、“中国不再是完全依靠外国进口的技术弱国”可知中 国铁路技术先进,保证了铁路质量;根据材料“中国铁路与世界各国通过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实现 贸易互惠”可见中国在外交上坚持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外交理念;根据材料可知改 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影响力上升,

42、同时 “一带一路” 决策推动 “铁路外交” 发展。 意义 : 根据材料 “铁 路外交正在成为中国搭建与世界各国技术、经济、文化等友好往来的友谊桥”“共赢理念”和所 学知识可知铁路外交带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铁路产业和整体经济的大发展;密切了中国与其他国家 的交往和联系;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答案】 (1)举措:提高对铁路重要性的认识;颁布相关上谕、章程;设立主管机构;采用多种融资模式; 注重本国人才培养、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人才。 (2)原因:传统思想的影响;国库空虚,缺乏资金;列强对中国路权的控制;政府无能、军阀 混战;孙中山从 1913

43、 年起主要致力于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3)原因:中国与世界多国有着悠久的友好关系;铁路技术的先进,保证质量;奉行独立自主、 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外交理念;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动。 意义:带动了中国与其他国家铁路产业和整体经济的大发展;密切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和 联系;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27(16 分) 【解析】 (1)背景:回答新时期中国人事制度改革的背景,首先明确新时期指的是改革开放之后,依据 材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认真实行考核、奖惩、升 降等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

44、可知,新时期人事制度改革是由于文革时期所留下的弊端以及新时期党 和政府的重视;特点:依据新时期人事改革的背景以及材料“改变集中统一管理的现状”“改变用 党政干部的单一模式的现状”“改变缺乏民主法制的现状,实现干部人事的依法管理和公开监督” 来回答。 (2)依据材料“是我国第一部人事工作的重要法律”“人才数量明显提高”“人才素质也明显 提高” 来看, 这次人事改革在国内形成了一种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 为以后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答案】 (1)背景: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强人事制度建设 及党和政府的重视。特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相适应;重视继承与创新、改 革与稳定的关系 ; 坚持公平竞争、民主法治的原则 : 指导思想明确,改革层层深入,有计划,有步骤。 (2)影响:初步建立了一套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干部人事管理体制, 为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初步创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 颖而出、健康成长的社会生态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