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课件: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41608 上传时间:2019-12-24 格式:PPTX 页数:73 大小:51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课件: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课件: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课件: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课件: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课件: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课件: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课件: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x(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02019年高考全国卷考情一览表,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考点9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考向一 先秦儒学 1.(2018全国2,24,4分,难度)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 )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 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解析题干设计的是一种历史情景,此情景体现了商汤对生命的关爱,这是仁爱思想的体现,故A项说法体现了题干情景的主旨

2、;夏商时期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并非捕猎,故B项说法错误;从题干情景来看,突出了商汤的行为在争取人心方面的作用,故C项说法与题意不符;夏商更替的主要原因在于夏桀统治残暴,并非是资源争夺,故D项错误。,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2.(2018北京,12,4分,难度)“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 C )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解析题干中孟子认为军事征伐者可成为霸主,推行德治仁政的人才能称王,

3、显然孟子认为统治者应为政以德,这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故C项正确。甲骨文中的“王”字象征军事权力,而孟子主张的“王”是推行德治仁政的君主,二者本义明显不同,故A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故B项错误;宗法制度强调父系血缘关系,题干中孟子的观点并没有涉及这种制度,故D项错误。,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3.(2016全国1,24,4分,难度)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C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

4、.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五经”大多成书于孔子儒学思想产生之前,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古老的文献,将其尊为儒家经典,以此来论证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C项正确;秦始皇焚书并没有使儒学传统断绝,西汉初年儒家思想得到复苏,故D项错误。,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4.(2016海南,4,2分,难度)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5、 A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解析“浩然之气”是一种个人品德,故A项正确。孟子强调的是人的品德,而非性格,排除B项。儒家重视礼的作用,C项错误。材料与反抗暴政无关,排除D项。,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5.(2015全国2,24,4分,难度)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C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古代儒家学者“言必称三

6、代”,希望出现圣明的君主,这一历史现象背后体现了儒家学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即明君贤相,故C项正确。儒学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是符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正统思想,A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儒学家反对社会变革的要求,B项错误;儒家学者希望统治者实行仁政、德治,实现儒学的治国理念,不是希望恢复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D项错误。,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古代儒家学者对现实的批评与近代民主思想家对现实的批评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古代儒家学者对现实的批评往往以古非今,希望统治者能像尧、舜一样圣明,而不是否定君主的权力;近代民主思想则是站在否定君主专制的立场上要求限制君权,实现主权在民。,考点9,考点10,考点

7、11,考点12,6.(2015安徽,12,4分,难度)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 )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解析由田子方和魏太子对待对方的态度、田子方认为“贫贱者”应当骄傲和“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的解释可以看出,士人得到诸侯国的重用,故A项正确。“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表明士人重视功名利禄,故B项错误。由文士田子方(臣)对魏太子(未来的君)的态度

8、看出,分封制下森严的等级已遭破坏,但忠君思想并未形成,故C、D两项错误。,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7.(2015山东,13,4分,难度)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C )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解析兼爱尚贤是墨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强调的是民主思想,而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故B项错误;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而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儒家“民本”思想与现代“以人为本”理念是有本质区别的。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以维护“君”为中心,没有现代民主思想意识,而现

9、代“以人为本”则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8.(2014天津,2,4分,难度)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A )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 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即儒家经典记述这些内容,关键在于安定人民,人民富足后再来教导人民,反映出儒家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体现出生产工具改进的意义,但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故B项错误;“尧

10、命四子,敬授民时”,反映出历法与农业的关系,但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故C项错误;生产工具的改进、历法的传授都体现出农业技术的重要性,但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故D项错误。,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9.(2014山东,13,4分,难度)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A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解析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故A项正确;兴办私学有利于教育的发展,与宗法制和分封制度关系不大,故B项错误;动摇周王室统治基础的应该是井田制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儒家思

11、想不适应战争年代的需要,故D项错误。,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首创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10.(2012海南,2,2分,难度)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B )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 解析题干材料认为统治者只要做到“礼、义、信”就能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强调的是一种治国手段,即仁政治国,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对人民的重视,A项错误。C、D两

12、项均不能全面反映题干的意思。,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11.(2011全国,24,4分,难度)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C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有效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

13、响深远,故选C项。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而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较大独立性,A项错在“有效控制”;周王对诸侯缺乏有效的控制,不可能大权独揽,B项不符合史实;土地与人口控制在受封者手中而非国家手中,D项错误。,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12.(2011广东,12,4分,难度)“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C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解析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界

14、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从材料意思上看,孟子主张解决“田界”即土地问题,并没有涉及“轻徭薄赋”“均贫富”“贵民轻君”等问题,故排除A、B、D三项,选C项。,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考向二 法家、道家、墨家及其与儒家的关系 1.(2018全国1,24,4分,难度)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C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解析材料强调了墨子在科技方面的

15、成就,其共同特点是均与日常生活劳作有密切关系,联系墨子所代表的是平民阶层的利益,可知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科技成果,未涉及思想内容,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科技重视实践经验的总结,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2.(2018浙江,2,2分,难度)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B )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解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符合墨家思想。A项是儒家孟子的思想主张,故错误;墨子提出了尚贤

16、、尚同、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故B项正确;C项是儒家孔子的思想主张,故错误;D项属于道家的思想主张,故错误。,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3.(2015海南,1,2分,难度)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B )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解析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主要是由法家提出的,故A项错误;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倡导实行法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儒家倡导“为政以德”,在治国方面强调“仁”“礼”,注重维护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厚古

17、薄今”主要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法家主张进行社会变革,反对厚古薄今,故C项错误;重视道德与人伦是儒家的主张,故D项错误。,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4.(2015四川,1,4分,难度)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B ) A.克己复礼 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 D.选贤举能 解析“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主张,而题干给出的时间是“战国中后期”,故A项错误;“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荀子提出的思想主张,该思想融合了儒家与法家的观点,故B项正确;“民贵君轻”是战国孟子提出的,该观点没有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故C项错误;“选贤举能”是战国墨子提出的,该观

18、点也没有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故D项错误。,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5.(2014海南,1,2分,难度)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D )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君主集权,不是无为而治,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血缘等级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有难则用其死”说明君主不是推行“礼乐仁政”,故C项错误;材料“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说明对人民统治严苛,这属于法家思想,故D项正确。,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6.(2014海南,2,2分,难度)

19、“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 B ) A.礼制观念淡化 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C.崇尚法家思想 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解析材料主张礼法并用,说明礼制观念并没有淡化,故A项错误;“相为表里者也”说明该主张是儒法两家思想的结合,故B项正确;“相为表里者也”说明不单独崇尚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D项表述应出现于中国近代。,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7.(2012山东,9,4分,难度)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D ) A.儒家

20、B.道家 C.墨家 D.法家 解析材料“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说明此学派代表地主阶级利益,反对贵族特权,主张社会变革,倡导重农抑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符合法家思想的特点,故选D项。,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8.(2011福建,16,4分,难度)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D )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解析“德礼为政教之本”,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说明德礼是政教的本体,不是刑罚的本体,排除A项。“刑

21、罚为政教之用”,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而不是德礼的体现,排除B项。“相须而成者也”,说明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排除C项。故选D项。,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9.(2010海南,1,2分,难度)“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C )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解析由“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来看,材料体现的是“非攻”主张,故选C项。,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10.(2010山东,9,4分,难度)“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B ) A.

22、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解析题干材料认为人们应消除贵贱亲疏的区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这属于墨子的“兼爱”思想。,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下层平民的利益。,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考点10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2019全国2,25,4分,难度)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

23、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C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学术思想发展的原因。汉初,道家杂采各派思想精华,形成黄老之学,满足了统治阶级休养生息的需要,而西汉中期,董仲舒杂采各派思想精华,形成新儒学,满足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共同点都是为满足现实统治需要而主动兼容各种思想,故C项正确;西汉中期,王国问题已得到解决,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强调了各派思想的融合,故B项错误;学术上的兼收并蓄不能表明统治者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故D项错误。,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2.(2019全国

24、3,25,4分,难度)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D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影响。西汉时期儒学确立了正统地位,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就面临着一个处理好与儒家思想关系的问题。题干材料反映了佛教在中国传播早期的造像,明显带有异域风格;洛阳龙门石窟主要开凿于北魏迁都以后,其造像更符合当时社会主流阶层的审美观念,这种观念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本题材料主旨是佛教造像的外部表现,与经济发展

25、、绘画技术、政治权力没有直接的关系,故可排除A、B、C三项。,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3.(2019北京,13,4分,难度)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 )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 解析本题考查儒家经典。诗书等儒家经典在春秋时期为私学教材,至汉代上升为官方史书认可的经典,这体现了儒家思想得到官方认可和推崇,结合史实可知,这是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结果,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汉代儒家经典地位的上升,“百家争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焚书坑儒”是在秦朝

26、,故A、B两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所涉史书为汉书。,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4.(2014全国1,24,4分,难度)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B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为考查范围,通过设计新情景,旨在考查考生对材料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能力,以及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能力。统治者举行祭天大典,其目的是神化皇权,巩固统治,而官员

27、、百姓祭拜自己的祖先,则体现了宗法原则的影响。综合上述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了人伦秩序来巩固其统治,故B项正确。秦汉时期中国并不存在宗教权威,故A项错误;祖先崇拜在秦汉以前就已出现,故C项错误;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崩溃,故D项错误。,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天人合一 董仲舒认为,天、地、人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三个基本要素,人类社会与宇宙是一个整体,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天,因此他的政治理论的出发点便是如何调节天人关系。在董仲舒看来,天似乎具有人一样的意志感情,天的运行规律也有道德含义,而这正是人的形体和内在思想的来源。这种观点把天人格化,使儒学具备了类似宗教的束缚力。,考点9,

28、考点10,考点11,考点12,5.(2014江苏,1,3分,难度)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 B ) 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 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 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 解析题中“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含义是臣民要绝对服从君主,君主要绝对服从上天的意旨。这一思想与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相背离。因此A项错误。C、D两项与题意无关。,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 (1)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之学、黄老之学

29、、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并改造了先秦儒学。 (2)从与统治者的关系看,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3)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思想和伦理学说,但带有相当多的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不占统治地位。而董仲舒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6.(2013重庆,1,4分,难度)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30、。该学者应该是( C )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解析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学说形成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为基础发展儒家思想,带有明显的神学色彩,故C项符合题意。,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7.(2013福建,14,4分,难度)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解析材料中说的是贫富

31、差距与治国难易的关系,但材料中没有强调均贫富的问题,B、C、D三项都是在强调均贫富的问题,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材料强调的是适当缩小贫富差距,以保证上下相安,维护社会稳定,故选A项。,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8.(2010天津,2,4分,难度)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D )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解析材料只提及了公孙弘,无法得出A项。B项出现在西汉初年,排除。C项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公孙弘因研习儒家经典春秋而成为三公,说明儒学地位

32、提高,故选D项。,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9.(2010北京,13,4分,难度)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D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解析先秦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的是董仲舒,故选D项。,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考点11宋明理学 考向一 三教合一 1.(2015海南,5,2分,难度)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

33、)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解析“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体现了将佛教的“治心”与儒学的“治世”思想相结合,从而使佛教获得了新的发展,故A项正确;三教合流出现于南北朝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儒学自汉至清前期始终居于主流地位,故D项错误。,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宋明理学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带有明显的思辨化特点。宋明理学的思辨化更多的是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作

34、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2.(2014全国1,25,4分,难度)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C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通过唐高祖、武则天、唐武宗时期不同的宗教政策,说明儒家思想是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从材料提供的信息看

35、,道教在李渊的时候地位最高,武则天的时候则在佛教之后;佛教在李渊的时候,位列道教、儒学之后,武则天时期超越道教,唐武宗时大规模灭佛。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道教、佛教在唐代的地位时有变化,十分不稳固,因此B、D两项的说法错误;“决定宗教兴亡”表述过于绝对,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之后,佛教并没有走向消亡,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态度的变化,再结合汉代以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可得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C项正确。,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3.(2014全国2,25,4分,难度)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

36、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D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解析本题从法律对父母私拿养子、亲子财物的规定这一历史现象,考查中国古代法律的特征。从材料信息看,秦朝父母不能私拿养子的财物,但可以拿亲子的,西晋时养子、亲子的财物父母都可以私拿,这说明父母对子女的支配权增大。而这一变化发生在秦朝到西晋,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儒家思想中的伦理道德渗透到法律中,故本题选D项。A项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题干体现的是对待养子与亲子态度趋同,但不表示与亲子血缘关系淡化,B项错误;养子也属于家族成员,养子与

37、亲子的财产同样体现宗族利益,C项错误。,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全国卷命题依托的是主干知识,但命题立意却常常突破固定的模式,这要求考生在平时学习中要突破思维定式:如本题的出发点是考查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深远影响。结合秦晋法律对父亲私拿养子财物的不同处罚,体会古代法律中浸透的儒家伦理思想。这一视角突破了教材知识的范畴,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4.(2012海南,4,2分,难度)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D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

38、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解析魏晋时期,儒学发展受挫,面临来自佛教和道教的冲击。题干中“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正是儒家的伦理观念,而题干斥责佛教思想,说明佛教思想与儒家伦理观念相抵触,D项正确;A项夸大了佛教传入的影响,说法错误;B、C两项题干材料无从反映。,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5.(2011广东,14,4分,难度)“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 )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39、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解析从“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现象,A项符合题意;B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是在两汉之际,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题意无关;D项绘画风格的写实在材料中无法体现。,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6.(2018江苏,21,12分,难度)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

40、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材料二 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

41、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3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参考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

42、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解析本题以儒家文化为载体,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第(1)问考查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不同,比较的视角要抓住“文化区域”的角度。根据材料一可知中国文化融合的第一次是中国内部文化的融合,第二次是中国与印度等东方其他国家文化的融合,第三次是中国与西方文化的融合。第(2)问属于开放型试题,要求写一篇小论文。首先要有明确的观点,其次要结合宋明理学的发展论述其“包容力”和“生命力”,在论述“包容力”时要侧重理学吸收佛教思想以及道教思想的史实,论述“生命力”时要注意侧重理学的历史地位及其历

43、史影响。在论述的过程中要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论证有力,语言畅通。,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考向二 程朱理学 1.(2019全国2,26,4分,难度)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B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理学的思想观点。题干以程颢的诗为材料,其中“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反映了理学“格物致知”的思想,即对万事万物进

44、行观察思考从而获得“理”,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从自然界获得理的过程,即认识论,而不是与自然界和谐共存的目的论,故A项错误;材料“富贵不淫贫贱乐”体现的是理学自我约束思想,故C项错误;程朱理学是积极入世的思想,故D项错误。,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2.(2018天津,1,4分,难度)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B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解析“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均关系到“君之尊之存亡”,

45、说明朱熹强调人民对君主统治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影响君主统治存亡的因素,不是君主至尊的观念,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灭人欲”的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中朱熹的思想只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不是创新,故D项错误。,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3.(2016海南,7,2分,难度)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 C )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 解析民众崇

46、拜的形成与民众自身的利益和政府的提倡有关系,故A项错误;由“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可知关羽被世人称颂不仅仅是因为皇帝个人的好恶,故B项错误;关羽的忠勇,符合理学宣扬的价值观,因而被统治者加封,故C项正确;由材料可知关羽地位的提高主要与官府的加封有关,故D项错误。,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4.(2014全国1,26,4分,难度)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D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 解析宋明理学家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性善论,并对其加以发挥,主张先天性善,认为天命之性善而气

47、质之性恶,因此需要“存天理,灭人欲”,C项错误,D项正确。人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人性本恶是荀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A、B两项错误。,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5.(2014广东,15,4分,难度)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解析明清时期,理学居于统治地位,从题干中“只是先把四书一

48、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可以看出,“四书”更受重视,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儒学仍是官方的正统思想,孔子的权威地位不可能动摇,故B项错误;C项在题干信息中没有体现;红楼梦是清代小说,不可能反映宋代生活,故D项错误。,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6.(2013全国1,25,4分,难度)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C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论证与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一要从“变化”的角度切入分析,

49、从“周(公)孔之道”到“孔孟之道”不变的是“孔子”,变化的是从“周公”到“孟子”。二要联系教材相关知识,南宋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四书章句集注包括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孟子地位提升,由此选择C项。宗法血缘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逐步瓦解,排除A项;仁政理念早在西汉时期就已深入人心,排除B项;陆王心学兴起于宋明时期,排除D项。,考点9,考点10,考点11,考点12,周孔之道 相传周公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是孔子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孔子以周公事业的继任者自居,终其一生都致力于恢复“周礼”,主张“克己复礼”。自汉朝“独尊儒术”之后,直至隋唐,周公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