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课件:第1部分 第8讲 .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50137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2.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课件:第1部分 第8讲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课件:第1部分 第8讲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课件:第1部分 第8讲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课件:第1部分 第8讲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课件:第1部分 第8讲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课件:第1部分 第8讲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生物二轮课件:第1部分 第8讲 .ppt(9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二轮专题突破,第一部分,专题四 遗传与进化,第8讲 生物变异与进化,1.基因重组及其意义() 2.基因突变的特征和原因() 3.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4.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5.转基因食品的安全() 6.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7.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栏,目,导,航,所有生物,减I的四分体时期和后期,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染色体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隔离,(1)在基因b的ATGCC序列中插入碱基C可导致基因b的突变。 ( ) (2)有丝分裂中期不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 ) (3)染色体缺失有利于隐性基因表达,可提高个体的生存能力。 (

2、) (4)人工诱变育种可提高突变率,但不一定出现人们所需要的性状。 ( ) (5)单倍体育种过程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才能得到可育植株。 ( ), ,(6)在多倍体育种中,用秋水仙素处理的目的是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 ) (7)自然选择是物种朝不同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 (8)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 ) (9)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 ) (10)若两个动物可以进行交配并产生后代,则说明它们之间一定不存在生殖隔离。 ( ), ,1说出染色体组的概念。 提示: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协调,

3、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的一组染色体。, ,2某一年生观赏植物的花色有红色、白色、紫色三种表现型。现将一株开红花的植株和一株开白花的植株杂交,F1全为紫花,F1自交,所得F2中有81株紫花、27株红花和36株白花植株。要获得能稳定遗传的紫花植株品系,如何从上述材料中选育?用文字简要叙述杂交育种的方案。 提示:让F2紫花植株自交,筛选出后代中的紫花植株继续自交,直至不发生性状分离,即可获得能稳定遗传的紫花植株品系(或答:让F2紫花植株自交,单株收获每棵植株所结种子,每株所有种子单独种植在一起可获得一个株系,选择全为紫花的株系即能稳定遗传的紫花植株品系)。,3同一种群不

4、同个体间的差异不是由自然选择引起的,如何解释。 提示:同一种群不同个体间的差异是由变异引起的,尤其是可遗传的变异,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为进化提供更多的原材料,而自然选择发生在后,不是差异化的原因。,1(2018全国,T6)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 A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 B突变体M

5、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 C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 D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C,解析:突变体M需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可以说明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可能丧失,从而不能自身合成氨基酸甲,而导致必须在添加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A正确;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B正确;M和N的混合培养,致使两者间发生了DNA的转移,即发生了基因重组,因此突变体M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是由于细菌间DNA的转移实现的,而不是突变体M的RNA,C错误,D正确。,2(2016全国,T6)理论上,

6、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C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D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解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与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等,但在理论上应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平方,A、B错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平方,C错误;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则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

7、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正确。,3(2015全国,T6)下列关于人类猫叫综合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病是由于特定的染色体片段缺失造成的 B该病是由于特定染色体的数目增加造成的 C该病是由于染色体组数目成倍增加造成的 D该病是由于染色体中增加某一片段引起的,A,解析:人类猫叫综合征是人类的第5号染色体片段缺失导致,A正确。,4(2016全国,T32)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是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两种来源。回答下列问题: (1)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所涉及的碱基对的数目不同,前者所涉及的数目比后者_。 (2)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_为单位的变异。

8、(3)基因突变既可由显性基因突变为隐性基因(隐性突变),也可由隐性基因突变为显性基因(显性突变)。若某种自花受粉植物的AA和aa植株分别发生隐性突变和显性突变,且在子一代中都得到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则最早在子_代中能观察到该显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_代中能观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最早在子_代中能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纯合体;最早在子_代中能分离得到隐性突变纯合体。,少,染色体,一,二,三,二,解析:(1)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异,只涉及一个基因中部分碱基对的数目或排列顺序的改变;而染色体变异涉及染色体某一片段的改变或染色体组性增减或个别染色体增减,所以往

9、往会改变多个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涉及的碱基对的数目较多。因此基因突变所涉及的碱基对的数目往往比较少。 (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所以在染色体数目变异中,既可发生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变异,也可发生以染色体为单位的变异。,(3)AA植株发生隐性突变后基因型变为Aa,而aa植株发生显性突变后基因型也可变为Aa,题目中已知在子一代中都得到了基因型为Aa的个体,所以不论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在子一代中的基因型都有Aa,该基因型个体表现显性性状,故最早可在子一代观察到该显性突变的性状;该种植物自花受粉

10、,且子一代基因型为Aa,则子二代的基因型有AA、Aa和aa三种,故最早在子二代中观察到该隐性突变的性状(aa);子二代虽然出现了显性突变纯合体(AA),但与基因型为Aa的杂合体区分不开(都表现显性性状),需要再自交一代,若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才可证明基因型为AA,故最早在子三代中分离得到显性突变纯合体(AA);只有隐性突变纯合体(aa)才表现隐性性状,所以该性状一经出现,即可确定是纯合体,故最早在子二代中分离得到隐性突变纯合体(aa)。,5(2014全国,T32)现有两个纯合的某作物品种:抗病高秆(易倒伏)和感病矮秆(抗倒伏)品种,已知抗病对感病为显性,高秆对矮秆为显性,但对于控制这两对相对性

11、状的基因所知甚少。回答下列问题: (1)在育种实践中,若利用这两个品种进行杂交育种,一般来说,育种目的获得具有_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2)杂交育种前,为了确定F2代的种植规模,需要正确预测杂交结果,若按照孟德尔遗传定律来预测杂交结果,需要满足3个条件:条件之一是抗病与感病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其余两个条件是_、_。,抗病矮秆,高秆和矮秆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离定律,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3)为了确定控制上述这两对性状基因是否满足上述3个条件,可用测交实验来进行检验,请简要写出该测交实验的过程。 将纯合的抗病高秆与感病矮秆杂交产生F1

12、,让F1与感病矮秆杂交。 解析:(1)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从题意知,抗病与矮秆(抗倒伏)为优良性状。(2)孟德尔遗传定律研究的是真核生物细胞核基因的遗传特点,故控制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应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自由组合定律要求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3)测交是用F1与隐性纯合体杂交,故先用纯合的抗病高秆与感病矮秆杂交获得F1,然后再进行测交实验。,6(2018全国,T29)回答下列问题: (1)大自然中,猎物可通过快速奔跑来逃脱被捕食,而捕食者则通过更快速的奔跑来获得捕食猎物的机会,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

13、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_。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_ _。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_ _。分解者通过_ _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协同进化(或共同进化),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解析:(1)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 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

14、也是共同进化。 (2)“精明的捕食者”是指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收割理论”是指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途径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7(2015全国,T32)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

15、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_。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_,A基因频率为_。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_。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 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_。,11,121,0.5,A基因纯合致死,11,解析:(1)该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相等,且只有一种基因型Aa,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那么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0.5。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依据遗传平衡公式,子一代AA基因型频率0.520.25,Aa基因型频率20.5

16、0.50.5,aa基因型频率0.520.25,故AAAaaa121,子一代A基因频率0.251/20.50.5。(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子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可推断A基因纯合致死。由于AAAa21,则子一代中A基因频率为1/3,a基因频率为2/3,子一代随机交配,子二代中AA基因型频率为1/9,Aa基因型频率为4/9,aa基因型频率4/9,因A基因纯合致死,故子二代中Aa和aa两种基因型,比例为11。,考点一 生物的变异,1生物变异种类的判断 (1)关于“互换”问题 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

17、异中的易位。,(2)关于“缺失”问题 DNA分子上若干“基因”的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基因内部若干“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 (3)关于变异的水平问题 分子水平: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细胞水平:染色体变异是细胞水平的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4)关于可遗传变异对基因种类和基因数量的影响 基因突变改变基因的种类(基因结构改变,成为新基因),不改变基因的数量。 基因重组不改变基因的种类和数量,但改变基因间的组合方式,即改变基因型。 染色体变异改变基因的数量或排列顺序。,2有关突变体的判断 (1)染色体变异突变体与基因突变体的判别 判别

18、依据 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的是染色体变异,不能观察到的是基因突变 具体操作 制作正常个体与待测变异个体的有丝分裂临时装片,找到中期图进行染色体结构与数目的比较可以判断是否发生了染色体变异,(2)基因突变体中显性突变与隐性突变的判定 理论基础 受到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影响,AA个体如果突变成Aa个体,则突变性状在当代不会表现出来,只有Aa个体自交后代才会有aa变异个体出现,因此这种变异个体一旦出现即是纯合子。相反,如果aa个体突变成Aa个体,则当代就会表现出突变性状 判别依据 a选择突变体与其他已知未突变体杂交,通过观察后代变异性状的比例来判断基因突变的类型 b植物还可以利用突变体自交观察后代

19、有无性状分离来进行显性突变与隐性突变的判定,3“两看”法界定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1)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 替换:除非终止密码提前出现,否则只改变1个氨基酸或不改变。 增添:插入位置前不影响,影响插入后的序列,以3个或3的倍数个碱基为单位的增添影响较小。 缺失:缺失位置前不影响,影响缺失后的序列,以3个或3的倍数个碱基为单位的缺失影响较小。,(2)基因重组一般发生在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间,至少两对等位基因,如果是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后代出现新类型可能来源于性状分离或基因突变,而不会是基因重组。 (3)自然条件下,细菌等原核生物和病毒的可遗传变异只有基因突变;真核生物无性繁殖时的可遗传变异有基

20、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题型1 涉及各种变异类型特点的考查 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发现,是现代医学史上重要的事件。假设正常血红蛋白由H基因控制,突变后的异常血红蛋白由h基因控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是 ( ) A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该病的症状可利用显微镜观察到 B造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一个氨基酸发生了替换 Ch基因与H基因中的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比值不同 D利用光学显微镜可观测到基因H的长度较基因h长,A,解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由中央微凹的圆饼状变成了弯曲的镰刀状,而红细胞呈红色,可在显微镜下看到其形态,因此可用显微镜观察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A正确;造

21、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分子中的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替换,从而引起所编码的蛋白质的改变,B错误;在双链DNA分子中,AT,CG,因此AGCT,即嘌呤与嘧啶的比值等于1,因此h基因与H基因中的嘌呤碱基和嘧啶碱基的比值相同,其比值均等于1,C错误;基因在光学显微镜下是观察不到的,D错误。,2下列有关遗传变异和繁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环境引起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变异,不能传给后代 B21三体综合征可能由于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异常引起 C基因异常可引发遗传病,不带有致病基因的人不患遗传病 D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性状分离,该变异属于基因重组,B,解析:环境引起的变异,若遗传

22、物质也发生了改变,则属于可遗传变异,A错误;21三体综合征患者比正常人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可能是由于精子或卵细胞染色体异常引起,B正确;不带有致病基因的人也可能患遗传病,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C错误;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其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D错误。,3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是一种抑癌基因,杂合子(Rr)仍具有抑癌功能。杂合子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旦体细胞的杂合性丢失形成纯合子(rr)或半合子(r)就会失去抑癌的功能而导致恶性转化。下图为视网膜母细胞增殖过程中杂合性丢失的可能机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B,A1是由减数分裂导致含R的染色体移到另一个

23、细胞中所形成的半合子(r) B2可能是由分裂时染色体分离不正常而导致纯合子(rr)的产生 C1、2、3、4的变异都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出来 D1、2、3、4的变异有的对身体有利,有的对身体不利 解析:视网膜母细胞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1是有丝分裂导致含R的染色体移到另一个细胞中所形成的半合子(r),A错误;2可能是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分离不正常而导致的,B正确;4属于基因突变,显微镜下观察不到,1、3的变异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出来,C错误;据题干可知,图中无论哪种变异都会形成纯合子(rr)或半合子(r),对身体都是有害的,D错误。,4有一玉米植株(二倍体),它的一条9号染色体有缺失,另一条9号染色体正

24、常。该植株9号染色体上决定糊粉层颜色的基因是杂合的,缺失的染色体带有产色素的显性基因A,而正常的染色体带有无色隐性基因a。已知含有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能成活。若以该杂合玉米植株为父本,在测交后代中,有10%的有色籽粒出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 A减数分裂时正常染色体的基因a突变为A B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 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自由组合 D染色体组数目整倍增加,B,解析:根据题意,该杂合玉米植株为父本,正常情况下能产生分别含A、a基因的两种配子,其中A基因在缺失的染色体上,且含缺失染色体的配子是不育的,所以该植株测交后代正常情况下都是无色籽粒,但由于部分初

25、级精母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产生了含A基因的正常染色体,使测交后代中部分出现了有色籽粒,B正确;如果是减数分裂时正常染色体的基因a突变为A,则测交代应全部为有色籽粒,A错误;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之间,C错误;染色体组数目整倍增加,可育的配子中也不含A基因,测交后代不会出现有色籽粒,D错误。,题型2 涉及变异突变体类型的判断 5(2018广东揭阳一模)经X射线照射的紫花香豌豆品种,其后代中出现了几株开白花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有利于香豌豆的生存 BX射线不仅可引起基因突变,也会引起染色体变异 C通

26、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 D观察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A,解析: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错误;X射线不仅可引起基因突变,也会引起染色体变异,B正确;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C正确;通过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D正确。,6一个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突变纯合导致胚胎畸形且无法存活。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此突变为隐性,则突变基因携带者均为雌性果蝇 B若此突变为显性,则在存活的个体中存在突变的纯合果蝇 C若此突变为显性,则突变雄果蝇和野生型雌果蝇杂交子代只有雄果蝇 D若此突变为隐性,两个突变

27、基因携带者产生的子代中雌性个体占一半,D,解析:若此突变为隐性,因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突变基因携带者为雌性果蝇或雄性果蝇,A错误;一个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突变,若此突变为显性,则在存活的个体中不存在突变的纯合果蝇,B错误;基因发生突变导致胚胎畸形且无法存活,若此突变为显性,则突变雄果蝇为杂合子,野生型雌果蝇为隐性纯合子,二者杂交,子代既有雄果蝇,也有雌果蝇,C错误;若此突变为隐性,两个突变基因携带者产生的子代中,隐性突变纯合子死亡,在存活的个体中,雌雄个体的比值为11,即雌性个体占一半,D正确。,7番茄的紫株和绿株由6号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E、e)控制,正常情况下紫株与绿株杂交,子代均

28、为紫株。育种工作者将紫株A用X射线照射后再与绿株杂交,发现子代有2株绿株(绿株B),其他均为紫株。绿株B出现的原因有两种假设: 假设一:X射线照射紫株A导致其发生了基因突变。 假设二:X射线照射紫株A导致其6号染色体断裂,含有基因E在内的片段丢失(注:一条染色体片段缺失不影响个体生存,两条染色体缺失相同的片段个体死亡)。 现欲确定哪种假设正确,进行如下实验: 将绿株B与正常纯合的紫株C杂交,F1再严格自交得F2,观察F2的表现型及比例,并做相关结果分析:,(1)若F2中紫株所占的比例为_,则假设一正确;若F2中紫株所占的比例为_,则假设二正确。 (2)假设_(填“一”或“二”)还可以利用细胞学

29、方法加以验证。操作时最好在显微镜下对其有丝分裂_期细胞的染色体进行观察和比较,原因是_。,3/4,6/7,二,中,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清晰,便于观察其结构的完整性,解析:(1)根据题意,正常情况下紫株与绿株杂交,子代均为紫株,则可判断紫株为显性,绿株为隐性。将绿株B与正常纯合的紫株C(基因型为EE)杂交,如果绿株B是基因突变造成的,则F1的基因型为Ee,F1再严格自交得F2,F2中紫株所占的比例为3/4;如果绿株B是6号染色体缺失造成的,则F1的基因型为1/2Ee、1/2EO,F1再严格自交得到的F2中,理论上绿株占的比例为1/8,由于两条染色体缺失相同的片段个体死亡,死亡的个体占1/

30、8,因此在F2中绿株占的比例为1/7,故在存活的个体中,紫株所占的比例为11/76/7。(2)假设二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还可以利用细胞学方法在显微镜下观察,由于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清晰,便于观察其结构的完整性,因此操作时选择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染色体进行观察和比较。,考点二 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1据图理清“5”种生物育种,2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育种的方法 (1)若要培育隐性性状个体,则可用自交或杂交,只要出现该性状即可。 (2)有些植物如小麦、水稻等,杂交实验较难操作,则最简便的方法是自交。 (3)若要快速获得纯种,则用单倍体育种方法。 (4)若实验植物为营养繁殖类如马铃薯、甘薯等,则

31、只要出现所需性状即可,不需要培育出纯种。 (5)若要培育原先没有的性状,则可用诱变育种。 (6)若要定向改变生物的性状,可利用基因工程育种。,(1)杂交育种不一定需要连续自交。若选育显性优良纯种,则需要连续自交筛选直至性状不再发生分离;若选育隐性优良纯种,则只要在子二代出现该性状个体即可。 (2)诱变育种与杂交育种相比,前者能产生新基因,创造变异新类型;后者不能产生新基因,只是实现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3)杂交育种与杂种优势不同: 杂交育种是在杂交后代众多类型中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个体进一步培育,直到获得稳定遗传的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杂种优势主要是利用杂种F1的优良性状,并不要求遗传上的稳

32、定。 (4)杂交种与多倍体的比较:多倍体生长周期长,晚熟;而杂交种可早熟,故根据成熟期早晚可判定是多倍体还是杂交种。 (5)花药离体培养与单倍体育种不同:花药的离体培养仅获得单倍体幼苗,单倍体育种包括花药的离体培养和诱导单倍体染色体加倍。,题型1 涉及各种育种方法及育种特点的考查 1(2018广东汕头期末)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杂交育种所选双亲必须是纯合子 B诱变所得植株若不出现预期性状就应丢弃 C多倍体育种时可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 D单倍体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突变,C,解析:杂交育种的双亲可以为杂合子,A错误;诱变育种所得的植株若不出现预期性状,可能为杂合子,下一代有可

33、能会出现预期性状,B错误;多倍体的获得方法有低温诱导和秋水仙素处理,C正确;单倍体育种的原理为染色体变异,D错误。,2下图为自然界形成普通小麦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甲的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由于甲的体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所以甲高度不育 B甲成为丙过程中,细胞中核DNA分子数目、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组数目都发生了加倍 C若从播种到收获种子需1年时间,且所有的有性杂交都从播种开始。理论上从一粒小麦和山羊草开始,第2年即可产生普通小麦的植株 D普通小麦体细胞中最多可含有12套遗传信息,C,解析:由图可知甲中有两个染色体组,一个来自一粒小麦,一个来自山羊草,因为没有同源染色

34、体,无法联会,不能产生正常配子,所以甲高度不育,A正确;甲成为丙的过程中,需要用秋水仙素进行处理,细胞核中DNA分子数目、染色体数目和染色体组数目都发生了加倍,B正确;如果从播种到收获种子需要1年时间,且所有的有性杂交都从播种开始,从一粒小麦和山羊草开始,由图可知需要在第2年可产生普通小麦的种子,需要在第3年才能产生普通小麦的植株,C错误;普通小麦体细胞中此时含有42条染色体,每套遗传信息即一个染色体组是7条染色体,普通小麦在有丝分裂后期最多可有84条染色体,最多含有12套遗传信息,D正确。,题型2 有关育种涉及的考查 3(2018广东深圳第一次调考)玉米(2n20)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

35、在遗传学及农作物育种上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1)玉米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的优点有_ _。 (2)欲测定玉米基因组的序列,需对_条染色体进行DNA测序。 (3)单倍体玉米在_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无法联会,导致配子中无完整的_。,材料易获得、生长周期短、易于去雄、子代多、相对性状易于区分等,10,减数,染色体组,(4)在生产中使用的玉米品种,都是具有优良性状的杂合子,现有长果穗白粒和短果穗黄粒品种,请设计快速的育种方案以实现长期培育长果穗黄粒品种的目的,(长果穗对短果穗是显性,用H/h表示相关基因。黄粒对白粒是显性,用F/f表示相关基因)。_ _。,分别种植长果穗白粒(Hhff)、短果穗黄粒(hhFf

36、)玉米,性成熟后,分别取其花药离体培养至单倍体幼苗,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二倍体纯合子,分别自交,选择长果穗白粒 (HHff)、短果穗黄粒(hhFF)玉米分别留种。分别种植长果穗白粒(HHff)、短果穗黄粒 (hhFF)玉米,选择一部分玉米进行杂交,获得长果穗黄粒(HhFf)的杂合子品种。其余另一部分玉米进行自交,获得长果穗白粒(HHff)、短果穗黄粒(hhFF)玉米分别留种。,解析:(1)玉米具有材料易获得、生长周期短、易于去雄、子代多、相对性状易于区分等优点,因此常常作为遗传学的实验材料。 (2)测定玉米基因组的序列时,需对10条染色体进行DNA测序。 (3)单倍体玉米没有同源染色体,因此

37、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无法联会,导致配子中无完整的染色体组。 (4)根据题意分析,已知玉米品种都是具有优良性状的杂合子,则该实验的目的是利用长果穗白粒(Hhff)和短果穗黄粒(hhFf)品种,获得长果穗黄粒(HhFf)品种,若要达到长期培育长果穗黄粒品种的目的,应该先获得HHff和hhFF品种,具体实验方案如下:,分别种植长果穗白粒(Hhff)、短果穗黄粒(hhFf)玉米,性成熟后,分别取其花药离体培养至单倍体幼苗,然后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二倍体纯合子,分别自交,选择长果穗白粒 (HHff)、短果穗黄粒(hhFF)玉米分别留种分别种植长果穗白粒(HHff)、短果穗黄粒 (hhFF)玉米,选择一部分玉米

38、进行杂交,获得长果穗黄粒(HhFf)的杂合子品种。其余另一部分玉米进行自交,获得长果穗白粒(HHff)、短果穗黄粒(hhFF)玉米分别留种。,4(2018陕西西安四模)研究人员在一棵某植物中发现早熟特性变异的枝条,决定以此为基础培育该植物早熟新品种。图示如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要判断该变异枝条的育种价值,首先要确定它的遗传物质是否发生了变化,其中能够直接用显微镜检查的可遗传的变异类型是_。 (2)在选择育种方法时,需要判断该变异枝条的变异类型。如果变异枝条是个别基因的显性突变体,则通常采用的传统的育种方法_(填、),使早熟基因逐渐_,该法缺点是_。为了克服这一缺陷,还可以采集变异枝条_

39、进行处理,获得高度纯合的后代,这种方法称为_育种。 (3)如果该早熟枝条属于染色体变异,检测发现是三倍体枝条,则最好选择育种方法,其法最大的优点是_。不能采用育种方法和,理由是_。 (4)新品种1与新品种3均具有早熟性状,但其他性状有差异,这是因为新品种1选育过程中基因发生了多次_,产生的多种基因型中只有一部分在选育过程中保留下来。,染色体变异,纯合,育种年限长,花药,单倍体,快速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三倍体减数分裂联会紊乱,不易产生可育配子,重组,解析:(1)生物的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其中只有染色体变异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 (2)如果变异枝条是个别基因的突变体,则该

40、突变体为杂合体,可采用杂交育种的方法使早熟基因逐渐纯合,培育成新品种1,该方法的主要缺点是育种年限长;而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因此为了加快这一进程,应该采用单倍体育种的方法,即采集变异枝条的花药进行处理,获得高度纯合的后代,选育成新品种2。,(3)育种方法是植物组织培养,其最大的优点是快速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三倍体减数分裂联会紊乱,不易产生可育配子,因此不适宜选择杂交育种和单倍体育种的育种方法。 (4)新品种1是杂交育种产生的,由于选育过程中基因发生了多次重组,产生的多种基因型中只有一部分在选育过程中保留下来,因此除了早熟性状外,其他性状有差异。,考点三 生物的进化,1理清生物进化脉络

41、,(1)生物进化物种的形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 生物发生进化,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但是新物种的形成要经过生物进化,即生物进化是物种形成的基础。 (2)物种形成与隔离的关系: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但必须要经过生殖隔离。,(3)“新物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与原物种间已形成生殖隔离(不能杂交或能杂交但后代不育)。 物种必须是可育的。如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子均不可称为“物种”,因为它们均是“不育”的,而四倍体西瓜相对于二倍体西瓜则是“新物种”,因它与二倍体西瓜杂交产生的子代(三倍体西瓜)不育,意味着二者之间已产生生殖隔离,故已成为另类物种。,(

42、2)“公式法”求解基因频率(以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A、a为例): A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 a基因频率aa基因型频率1/2Aa基因型频率 (3)运用遗传平衡定律求解基因频率: 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p代表A基因的频率,q代表a基因的频率,则:(pq)2p22pqq21。 其中p2是AA(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2pq是Aa(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q2是aa(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区分自交和自由交配时基因型频率及基因频率的变化,题型1 涉及生物进化及物种形成的考查 1(2018广东深圳第一次调考)下列有关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43、 ) A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B一种新药使用一段时间后,疗效就会下降,原因是用药后病原微生物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体色有浅色型(s)和黑色型(S),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 D自然选择使种群发生定向的变异,A,解析: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一种新药使用一段时间后,疗效就会下降,原因是用药后对病原微生物产生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选择,B错误;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体色有浅色型(s)和黑色型(S),属于同一个物种的性状,不能体现物种的多样性,C错误;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D错误。,2下图表示某群岛上蝉的物种演化

44、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戊分别代表不同种的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由乙形成丙和丁的过程说明变异是不定向的 B物种戊的形成是基因频率不定向改变的结果 C由甲形成乙和戊的过程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群岛上各种蝉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相互影响,B,解析:乙形成丙和丁的过程是由于乙发生了突变和基因重组,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而A岛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最终选择了丙和丁两物种;新物种的形成是通过定向的自然选择形成的,自然选择是通过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淘汰了不利变异,保留了有利变异,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变化;新物种是通过定向的自然选择形成的,由于环境的不同,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自然选择的实质是环境对变异所对应的基因的选择,因而可以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题型2 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 3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在一个由600只长翅果蝇和400只残翅果蝇组成的种群中,若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40%,那么隐性基因v在该种群内的基因频率为 ( ) A20% B40% C60% D80%,C,解析:根据题意,vv有400只,Vv有400只,VV有200只,依据基因频率的计算方式,v的基因频率为(40024001)(1 0002)100%6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