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中学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2辛亥革命单元整合含解.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51638 上传时间:2019-12-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衡中学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2辛亥革命单元整合含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衡中学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2辛亥革命单元整合含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衡中学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2辛亥革命单元整合含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衡中学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2辛亥革命单元整合含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衡中学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2辛亥革命单元整合含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衡中学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2辛亥革命单元整合含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衡中学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12辛亥革命单元整合含解.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12讲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2019安徽A10联盟)武昌起义爆发后,“那时帝国的最大官僚一个接着一个地开始转到共和国方面。对自己政府的普遍背叛开始了,纷纷抹去自己衙门上的大清字样”。这一现象(B)A减缓了革命成功的进程B客观上减少了革命阻力C瓦解了封建统治的根基D消除了与革命派的分歧解析面对革命的蓬勃发展,清廷官吏采取附和态度,顺应革命形势,混进革命队伍,客观上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减少了革命阻力,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现象只是导致清政府众叛亲离,“瓦解封建根基”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D项“消除分歧”说法绝对,排除D项。2(2019广东揭阳模考)1911年11月,袁世凯面谒各国公使,探询其

2、对中国政体选择的意向。各国公使“均谓中国革命之惨祸,势将与满洲君主相终始,满洲君主一日不去,即革命一日不能止息。吾辈甚愿清政府识机知命,速行允许共和,永绝扰乱中国之种子”。该材料说明(A)A各国对清廷已普遍失望B列强已选中袁世凯为新的代理人C列强同情理解中国革命D革命已危及列强在华利益解析从材料“势将与满洲君主相终始,满洲君主一日不去,即革命一日不能止息”明显可以看出,列强对清廷已普遍失望,认为清帝应该退位,实行共和制度,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列强已选中袁世凯为新的代理人,排除B项;材料表明列强不希望中国动荡,根本目的是保护其在华的既得利益,并非同情中国革命,排除C项;材料表明列强对清廷

3、已普遍失望,认为清帝应该退位,实行共和制度,不希望中国动荡,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3(2019江苏如皋调研)卿云曲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简短的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A)A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B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巨大成就C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D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荣光解析根据“中华民国的国歌”“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结合所学,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制度,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思想方面和社会习俗方面,排除B、C项;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指的

4、是兰芳共和国,D项错误。4(2019安徽江淮十校联考)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该诏书(B)A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尊号和待遇B标志着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C任命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D表明了袁世凯与革命派达成和解解析根据材料“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等信息可知,清帝退位诏书颁布宣告清王朝灭亡,宣告着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B项正确;清帝退位诏书颁布宣告帝制结束,而不是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尊号,排除A项;1912年南京参议院

5、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而不是皇帝任命,排除C项;袁世凯与革命派达成和解要早于溥仪退位,排除D项。5(2018安徽安庆市二模)1915年12月15日,袁世凯颁册命令:“光复作见,肇始武昌辛亥首义立功人员,勋业伟大照约法第二十一七条特沛荣施,以昭勋烈。黎元洪着册封武义亲王”。结果,黎元洪坚辞不受,并请辞一切官职,愿回黄陂原籍休养。黎元洪此举的原因是(C)A袁世凯两面三刀不足信任B不敢居武昌首义之功C民主共和为大势所趋D临时约法主张共和政体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映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C项正确。A、B两项只是局部具体因素,与材料强调民主共和为大势

6、所趋不符,排除。D项中所说的临时约法此时已为袁世凯所废除,而代之以中华民国约法,材料中所言“约法”,应是指此宪法,排除。6(2018安徽芜湖市模拟)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独立,并提出召开会议组建中央政府。而在政体实践中,各省的政体模式不尽相同。根据下表概括当时中国的政治特点是(D)省份整体模式湖北民主共和制江苏单一的中央集权制浙江议会为权力核心的代议制A先有独立的地方民选政府,再有统一的中央政府B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日渐明确,效仿美国的联邦制C地方权力是由中央权力赋予,中央拥有绝对权力D存在着革命派、立宪派与旧官僚的政治力量博弈解析依据表格中信息“民主共和制”“中央集权制”“代议制”说明辛

7、亥革命后存在着革命派、立宪派与旧官僚的政治力量博弈,D项正确;A、B和C项不符合表格信息,排除。7(2018安徽皖南八校联考)辛亥革命期间,多数省份以“和平光复”的形式脱离清政府而成为革命政权,有学者称之为“廉价革命”。这一革命形式(B)A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覆灭B增加了反封建斗争的难度C促成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D奠定了后来军阀割据基础解析革命党与袁世凯议和,清帝退位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覆灭,故A项错误;从材料“多数省份以和平光复的形式脱离清政府而成为革命政权”可知,辛亥革命爆发后,多数省份没有真正进行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只是顺应革命发展的趋势而成为革命政权,这一状况会导致多数省份反封建不彻底,为日后

8、辛亥革命反封建斗争增加难度,故B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是在多数省份宣布独立的形势下成立的,但与材料多数省份以何种方式独立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多数省以和平方式独立,没有体现这些省份拥有军事力量,不能断定奠定了后来军阀割据基础,故D项错误。8(2018四川绵阳市三诊)1906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说:“我们现在要集合中外的精华,便要采用外国的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加入中国的考试权和监督权,造成一个五权分立的政府,国家有了这样的纯良政府,才可以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这一言论的主要目的是(C)A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B建立五权分立政府C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D保障普遍平等民权解析根据材料

9、中的“才可以做到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说明孙中山所进行的制度设计,主要目的是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故答案为C项。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对将来新国家的制度设计,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通过五权分立形式保障实行民主共和政体,目的仍然是实行民主共和政体,排除B项;D项对材料信息认识片面,排除。9(2018吉林实验中学模拟)1911年12月,南京临时政府组建时,革命军所用的旗帜,湖北方面是共进会的“十八星旗”,南京方面是自制的“五色旗”,广东方面是“青天白日旗”。这反映出(A)A革命军内部缺乏权威领导B全国的革命形势如火燎原C清王朝统治已经土崩瓦解D革命党人防止袁世凯夺权解析根据“革命军所用的旗帜,湖北

10、方面是共进会的十八星旗,南京方面是自制的五色旗、广东方面是青天白日旗”,说明革命军内部旗帜不统一,缺乏权威领导,A项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革命军内部旗帜不统一,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革命军内部旗帜不统一,和防止袁世凯夺权无关,排除D项。10(2018吉林百校联盟联考)辛亥革命中各省纷纷宣布独立,辛亥革命之后,中央政府是否合法有道,其判断的标准已转移到地方,即各省是否承认中央的最高主权权威。这说明辛亥革命(C)A推动了地方自治的进程B宣扬了民主政治理念C加速了中央集权的衰落D推动了民权意识觉醒解析近代中国各省基本上都是处于中央统一领导之下的,地方不具有自治的

11、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各省与中央的关系,没有宣扬民主政治理念,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地方具有了评判或承认中央主权的权力,反映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集权的变化,不是民权意识的觉醒,故D项错误。11(2018江西六校联考)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兴中会上第一次发出“振兴中华”的号召;不久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变法维新运动,也提出振兴中国的问题;后来,义和团运动中农民爱国英雄们也提出“振兴中国”的口号。这表明(B)A民权意识开始不断觉醒B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C革命纲领内容具有继承性D推翻清政府成为大势所趋解析由题干描述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

12、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新派和农民阶级先后掀起运动,挽救民族危亡,体现当时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故选B项;A项不选,题干体现的是救亡图存,不是民主权利;C项不选,题干所述不符合史实,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新派和农民阶级的革命纲领不同;D项错误,维新派不主张推翻清政府。12(2018山东青岛调研)民国初年,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有多种说法,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目繁多。这表明(D)A辛亥革命对封建正统思想批判不彻底B北洋军阀对新兴思想严格控制和打压C民主共和已成为近代思想界主流思想D媒体和舆论对革命的名称未达成共识解析材料

13、中呈现的是不同的报刊的态度,而不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北洋军阀的态度,故B项错误;民主共和已成为近代思想界的主流,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有多种说法,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2019河南天一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早在18世纪中期,掌握政权的辉格党左翼主张议会改革,成为议会中的反对派,并发表了选举制度改革计划。19世纪初期,资产阶级激进派又活跃起来,议会改革的高潮又一次兴起。1829年,伯明翰工业家组成以阿特伍德为首的伯明翰政治同盟。此后,类似组织在其他城市相继成立,议会改革是这些组织活动的主要目标。他们还宣布

14、同工人联合,竭力争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支持。在群众的压力下,1830年重新上台掌权的辉格党人表示赞成改革,提出议会改革法案,1832年6月被议会通过,并经国王批准生效。摘编自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材料二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但没有提到开国会的具体年限。针对开国会这一旧问题,在1907年秋至1911年1月尤其是在1910年,以立宪派人士为代表,各省咨议局为阵地,先后进行了四次请愿活动。期间,各省请愿代表团赴京并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呈递请愿书,吁请“皇上速降谕旨召集国会”,形成了国会请愿的热潮。规模越来越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对清廷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引起当权者的极大恐慌,最终请愿运

15、动在清廷的镇压下偃旗息鼓。据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整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议会改革运动与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的特点及其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结果不同的原因。答案(1)特点:英国,工业资产阶级主导;得到广泛支持。清末,立宪派人士主导;规模不断扩大。背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议会内部权力分配不均。清末,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民众对清政府抱有幻想;预备立宪的开展。(2)原因: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政治同盟组织成立的推动;广大群众的参与;执政党的赞成。清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立宪派将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绝大多数群

16、众对参与请愿热情不高;清廷的镇压。解析(1)第一小问,关于英国英国议会改革运动,由材料“18世纪中期,掌握政权的辉格党左翼主张议会改革”,可见英国由工业资产阶级主导;由材料“他们还宣布同工人联合,竭力争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支持。在群众的压力下”,可见得到广泛支持。关于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由材料“以立宪派人士为代表,各省咨议局为阵地,先后进行了四次请愿活动”,可见清末立宪派人士主导;由材料“规模越来越大的国会请愿运动”,可见规模不断扩大。第二小问,英国要结合工业革命的开展,议会内部权力分配不均,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扩大政治权利。而清朝,由“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可见预备立宪的开展是契机

17、,除此之外,可以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归纳。(2)英国议会改革运动取得成功可以从阶级、政治同盟和人民群众和政党等方面归纳,可见是社会发展的合力。清末国会请愿运动的失败有深刻的经济根源,其逻辑思路是:清末,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立宪派具有软弱性,所以将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由材料“对清廷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引起当权者的极大恐慌,最终请愿运动在清廷的镇压下偃旗息鼓” ,可见清廷的镇压。除此之外,当时由于立宪派的阶级局限性,请愿运动脱离人民群众。14(2019安徽淮南二中月考)材料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当时“激进主义思潮情绪化”的结果,打断了当时通过改良走上近代化的进程。请回答:(1)结合史实评价辛

18、亥革命是当时“激进主义情绪化”的结果。(2)结合史实评价辛亥革命打断了当时通过改良走上近代化的进程。答案(1)该观点错误。辛亥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腐败无能,应当推翻,客观上有利于辛亥革命的进行;清末“新政”等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条件;随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中国同盟会成立后,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四川保路运动造成湖北防务空虚,湖北革命党人乘机策划起义。(2)该观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无法也不可能担当实现中国近代化的使命。辛亥

19、革命不仅没有打断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反而在事实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联系史实可知,“辛亥革命是当时激进主义情绪化的结果”的观点是错误的。本题的回答首先是表明对材料中观点的看法,然后根据教材有关内容,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如民族危机、革命力量的发展、有利的革命时机等方面来论证说明辛亥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本题的回答首先要表明观点,联系史实可知,“辛亥革命打断了当时通过改良走上近代化的进程”的看法是错误的。论证说明过程一方面可以从清政府改良进程的失败,另一方面从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来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