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生物总复习练习: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7-24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63955 上传时间:2019-12-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33.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三生物总复习练习: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7-24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20届高三生物总复习练习: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7-24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20届高三生物总复习练习: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7-24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20届高三生物总复习练习: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7-24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20届高三生物总复习练习: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7-24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高三生物总复习练习: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7-24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三生物总复习练习:第七单元 生物的变异、育种和进化7-24 Word版含解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7-24(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7分,共70分)1(2018云南省玉溪市玉溪一中高三下学期期末考试)下图是某昆虫基因pen突变产生抗药性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基因pen的自然突变是定向的B杀虫剂的使用促进昆虫发生抗药性的变异C昆虫种群抗药能力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D昆虫遗传多样性的上升有利于生物的适应性进化【解析】 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A项错误;杀虫剂只是对原有的抗药性的变异起了选择作用,不能促进昆虫发生抗药性变异,B项错误;昆虫种群抗药能力的增强是杀虫剂选择的结果,属于自然选择,C项错误;昆虫遗传多样性为自然选择提供了原材料,昆虫遗传多样性的上

2、升有利于生物的适应性进化,D项正确。【答案】 D2(2018“超级全能生”全国卷26省9月联考乙卷)下表所示为海南岛上某动物种群体色的基因型频率变化情况,由这些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时间1980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AA频率0.990.810.640.490.360.250.160.09Aa频率0.010.110.200.300.280.260.200.10aa频率00.080.160.210.360.490.640.81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基因型,aa频率才会逐年上升B2005年,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49%Ca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更适应新环境D该种群的进化

3、使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解析】 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表现型,A错误;2005年,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0.491/20.2662%,B错误;根据表格分析可知,a的基因频率逐渐升高,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可能更适应新环境,C正确;自然选择使得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D错误。【答案】 C3(2018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生物就进化了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表现为共同进化C突变和基因重组、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D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发生基因突变

4、【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要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生物进化的范围,A项正确;共同进化是发生在不同物种生物之间的,黑色与灰色桦尺蠖是同一物种,二者不会发生共同进化,B项错误;突变隔离与新物种形成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适者生存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C项错误;细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出现了超级细菌感染病例,是因抗生素起到了选择作用,D项错误。【答案】 A4(2018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高三上学期诊断)关于生物进化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A随机交配可以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B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

5、速率和方向C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自然选择常常改变变异的方向【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随机交配不能改变种群基因频率,所以不可以改变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外来物种的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率和方向,B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变异的方向是不定向的,D错误。【答案】 B5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则下列对图示的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定会形成新物种B图中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解析】

6、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可推断A、B、C分别表示可遗传的变异、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定会导致生物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形成,A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B错误;地理隔离不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错误。【答案】 D6(2018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五中学高三上学期入门诊断考试)某大型封闭种群中基因型为AA个体占30%,A占60%(没有自然选择和突变),则()A自交三代后种群中A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随机交配三代后种群中A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自交三代后种群中AA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D随机交配三代后种群中AA的基因型

7、频率不发生改变【解析】 由于此种群是大型封闭种群(没有自然选择和突变),所以种群基因频率无论是自交还是随机交配,种群的基因频率都不会改变,A、B错误;自交若干代,纯合子不分离,杂合子后代则同时形成等量AA,aa,如此A基因频率不变,但AA比例不断增加,C正确;随机交配达到遗传平衡,每代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D错误。【答案】 C7(2018甘肃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第一次联考)某种群产生一个突变基因F,基因频率在种群中的变化如图。以下推断正确的是()A该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因为环境改变使之产生了定向变异BF基因决定的性状在生存斗争中占有优势CFF的幼体存活率一定高于杂合子D该种群中F

8、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变化表示新物种的产生【解析】 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A错误;曲线图表明进化过程中F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无限趋近于1,说明F基因决定的性状在生存斗争中占有优势,B正确;曲线不能表明FF的幼体存活率一定高于杂合子,C错误;基因频率发生变化只能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不表示新物种的产生,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出现生殖隔离,D错误。【答案】 B8(2018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某地区共同生活着具有捕食关系的甲、乙两种动物,两者的个体数长期保持稳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乙物种的灭绝必然导致甲物种的灭绝,反之亦然B在长期进化中,甲、乙两物种必然互为选择因素C甲

9、物种基因的突变必然导致乙物种基因的突变,反之亦然D甲、乙个体数的长期稳定说明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改变【解析】 甲、乙间具有捕食关系,捕食者灭绝不会导致被捕食者灭绝,A项错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在相互影响、相互选择过程中共同进化,B项正确。两种生物之间基因的突变互不影响,变异是不定向的,C项错误。甲、乙个体数长期稳定说明两者对环境及两者间的适应性未改变,但甲、乙两个种群在相互选择过程中都可能发生了进化(即种群基因频率可能发生了改变),D项错误。【答案】 B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绝灭,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B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C生

10、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D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进行有氧呼吸的单细胞生物【解析】 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若干其他物种的进化,因为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A正确;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生存斗争或种间互助实现的,B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C错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物是进行无氧呼吸的单细胞生物,D错误。【答案】 A10(2018河南省焦作市博爱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被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B只要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不

11、会发生变化C生殖隔离形成后,种群间仍可进行基因交流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解析】 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选择的是表现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环境条件保持稳定,发生基因突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会发生变化,B错误;生殖隔离形成后,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错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D正确。【答案】 D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30分)11(12分)(2018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收心考试)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下面问题:材料一 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甲虫分成多组,每组再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组的A部分,B部分不接触DDT。处

12、理后选死亡率最低的那一组的B部分饲养繁殖,再把后代分成许多组:每组分成A、B两部分,重复上述实验。这样一代一代选择下去,就可以从B部分选出强抗药性的甲虫。材料二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在幼年时期会夭折,但在疟疾流行的地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基因的携带者对疟疾的感染率比正常人低得多。现对A、B两地区进行调查,其中B地区流行疟疾。(1)材料一的实验说明:抗药性差异甲虫的存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多样性。DDT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选择作用,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其直接作用的是_。(2)材料一中,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发现:产生抗药性差异不同的种群中,雌雄甲虫之间仍然可以产生可育后代。这说明,人工选择的不

13、同甲虫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_。(3)材料二中A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比例如下图:计算A地区中A的基因频率为_。画出B地区流行疟疾后人群中各种基因型的大致比例图。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出现反映了基因对性状控制的途径是_。【解析】 材料一中接触DDT的是A组,B组始终未接触DDT,可见甲虫的抗药性并不来自DDT的诱导,DDT对于甲虫的抗药性具有选择作用;材料二反映出基因突变的有害和有利是相对的。(1)由于每组中的B部分以及重复多次后,它自始至终没有接触过DDT,而其中有较多的抗药性个体,说明抗药性的出现不是来自于DDT的诱导,DDT对其有选择作用。对于强抗药性的甲虫的出现,是由于DDT对甲虫起了选

14、择作用的结果。其中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直接作用的是生物的个体,而且是个体的表现型。(2)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之间可以进行基因交流。(3)由图中数据可知:A的基因频率为:AAAa90%8%94%。Aa对疟疾有较强抗性,所以Aa个体所占比例最大,AA对疟疾抗病能力弱故所占比例较小,aa个体既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又对疟疾无抗性故比例最小。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出现反应了基因对性状控制的途径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答案】 (1)基因生物的个体(或个体的表现型)(2)基因交流(3)94%如图: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性状12(8分)某种地雀喙的形状、深度大小

15、与其食性有关,喙深度小的个体只适于食小坚果,喙深度大的个体容易咬开大坚果,也食小坚果,如图甲所示。科学家自2013年开始,对某岛上该种地雀进行了连续几年的观察、测量,绘制了如图乙所示变化曲线。据图分析回答:(1)自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该地雀种群数量下降了约1 000只,导致数量下降的环境因素有_。(2)与2014年相比,2016年该地雀种群中喙深度大的地雀_(填“数量”或“比例”)一定增加,原因是_。(3)研究发现,20142016年出现了持续干旱现象,试分析地雀喙深度变化的因果关系:_(用序号和箭头表示)。喙深度大的个体生存机会增加气候变化导致雨量的变化种子丰富度的变化,坚果的平

16、均大小与硬度的变化地雀喙的形状、深度大小存在个体差异(4)上述现象说明共同进化发生在_之间。【解析】 (1)据图可知,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种子的丰富度降低,大而硬的坚果比例上升,导致地雀种群数量下降。(2)由于20142016年,地雀种群数量下降,且食物中大而硬的坚果比例增加,喙深度小的个体不适应环境,因此喙深度大的地雀比例一定增加。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表现型,其实质是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变化。(3)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生物个体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各种变异类型,环境对变异进行定向选择,使生物发生定向进化。(4)上述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为环境变化影响坚果大小及硬度,地雀和植物之间存在捕

17、食关系。这种现象说明了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过程。【答案】 (1)种子的丰富度降低,大而硬的坚果比例上升(2)比例地雀种群数量下降,且食物中大而硬的坚果比例增加(3)(4)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13(10分)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种鸣禽进行了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1)种群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_多样性,该多样性的实质是_多样性。(2)在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

18、两个物种是_。(3)该研究发现,种群分布区域的扩大是喜马拉雅山鸟类新物种形成的关键步骤之一,就形成过程而言,种群X分布区域扩大的意义是_。(4)由种群X进化成为两个物种的历程约为7百万年,和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_。下列关于这一进化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_。AX中的个体发生了可遗传的突变B中每个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C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D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X中不同的等位基因E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解析】 (1)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种群内部生物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是基因多样性,基因的差异或基因中脱氧核苷酸序列的差异是其根本原因。(2)因为和是由最近的同一祖先进化而来的,所以和的亲缘关系最近。(3)种群分布区域扩大了,这样的生活环境就可能不同,逐渐形成地理隔离而导致生殖隔离。(4)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存在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形成的原因一般是原有物种变异的不同,再由于生活环境的选择不同,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而渐变形成。【答案】 (1)基因(遗传)基因和基因型或遗传物质或基因中脱氧核苷酸序列(2)(3)有利于在原种群之间形成地理隔离,使原种群之间彼此不能接触,失去交配机会(4)存在生殖隔离A、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