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参考材料(九).docx

上传人:爱问知识人 文档编号:486782 上传时间:2018-11-1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参考材料(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参考材料(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参考材料(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参考材料(九).docx(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参考材料(九) 特征码 elfvcnaEeyAeMfhFhnHr “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参考材料(九) 安徽省委第十次党代会报告 李锦斌 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次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总 结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科学确立未来五年的奋斗目标 和重点任务,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立足新的历史起 点,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奋力开创安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的美好前景。 一、美好安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全省各级党组

2、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 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 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胜利 完成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经济强省、文化强省、 第 2 页 生态强省建设和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一是理论武装得到新加强。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 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召开 106 次省委常 委会会议、59 次省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举办 10 期市厅级 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组织各级各类理论宣讲 14 万多场次,推 动理论学习步步深入、全面覆盖,广大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大 局意识

3、、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进一步树牢,道路自信、理论自 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 时俱进丰富完善发展目标和思路举措,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 战略性不断增强。 二是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全省 生产总值由 20XX 年的 1.2 万亿元提高到 20XX 年的 2.2 万亿元、 年均增长 10.8%,财政收入由 2064 亿元提高到 4012 亿元、年 均增长 14.2%,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2.4 万亿元、年均增长 2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8908 亿元、年均增长 15.7%。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业现代化深入推进,粮食生产实 现“十二连丰” ,

4、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高新技术产业快速 发展,服务业比重显著提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到 19077 户、居全国第 6 位,高新技术 企业数增长 2.4 倍、总量居全国第 8 位,新兴工业大省地位初 步确立。全省实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全覆盖,成为长三角经济 第 3 页 区重要成员,行政区划调整积极效应充分显现,常住人口城镇 化率提高到 50.5%,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坚持经济工作项 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大力实施“四督四保”推进机制,一 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为长远发展积蓄了力量、 增添了后劲。 三是创新水平得到新提升。创新型省份建设成果丰硕,系 统

5、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启动实 施,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相继建立,量子信 息等前沿领域取得一批性成果。 “十二五”期间,研发经费支出 占生产总值比重由 1.32%提高到 1.96%,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 9.1 倍、总量居全国第 7 位,区域创新能力连续 4 年居全国第 9 位, 创新已成为展示安徽形象的靓丽名片。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人才 153 人,省市扶持高层次人才团队 200 个,建成院士工作 站 114 家,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四是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国家级重大改革试点取得重要 阶段性成果,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于今年

6、年底前 基本完成,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全面展开,医药卫生体制综 合改革试点成效显著。在全国率先推行政府权责清单、涉企收 费清单制度,农村综合改革、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制、新型政 银担合作机制等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财税金融、商事制度、国 资国企等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大众创 业、万众创新掀起热潮, “十二五”期间各类市场主体由 166 万 第 4 页 户增加到 276 万户。积极融入国家“三大战略” ,综合保税区等 重大开放平台建设取得突破,铁路国际货运班列和航空国际货 运航线相继开通,进出口总额累计 2144 亿美元、年均增长 1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 519 亿美元、年

7、均增长 22.1%,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的新格局进一步形成。 五是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意识形态 工作,舆论引导和阵地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日益深入人心,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全国 首家省级好人馆建成开放,荣登“中国好人榜”人数连续 8 年 居全国榜首,全国文明城市新当选数、提名数均居全国第一。 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化体 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3 家企业入选全国文化企业 30 强,对外 文化交流与贸易合作深入开展,打造了一批知名文化品牌。 六是生态文明取得新进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启动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全面完

8、成,长江、淮河、巢湖 水质稳定向好。新安江流域和大别山水环境生态补偿等改革试 点有序推进,水质保持优良。大气、水、土壤等污染整治深入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及“三线三边”环境治理扎实开展,秸秆 禁烧和综合利用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 务超额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用地累计分别下降 21.4%、39.1%。 第 5 页 七是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全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 济增长,20XX 年分别达到 26936 元和 10821 元,年均分别增长 11.6%、13.4%。民生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十二五”期间民生支 出累计近 1.8 万亿元,占财政支出总量 80%以上。义务教育阶

9、 段学校标准化和信息化覆盖率大幅提高,学前、高中阶段和高 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就业形势持续稳定,高校 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 93%以上,城镇累计新增就业 327.9 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474.7 万人。 “两孩政策”全 面实施,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扎实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 可及性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 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 平持续提升。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 215 万套,居全国第 4 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扎实推进,累计减贫 481.2 万人,贫困 发生率由 14.7%下降至 5.72%。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

10、健全,特殊 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老字号” 、以船为家渔民等群体 生活问题得到一揽子解决。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进一步提升,今 年抗击严重洪涝灾害取得全面胜利。平安安徽建设持续深化, 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 点稳步实施,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健全,安庆 油气管廊迁建等重大工程顺利实施, “铸安行动”扎实开展,人 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第 6 页 八是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新进展。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 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法定职权,立法主导作用充分 发挥,设区的市行使地方立法权实现全覆盖。推进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创新实

11、施年度民主协商计划, 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充分发挥。爱国统一战线 进一步巩固壮大,民族、宗教、侨务、港澳和对台工作不断加 强。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发挥。 全面依法治省扎实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稳步推开。国防动 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持续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大好局面不断巩固。 九是全面从严治党开创新局面。制定实施深入推进全面从 严治党的若干意见,管党治党力度不断加大。党的群众路线教 育实践活动、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 实开展,取得了一批重要的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严格执行 20 字好干部标准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领导班子和 干部队伍

12、建设持续加强,市县乡党委集中换届风清气正、圆满 完成。基层党建不断强化, “三级联述联评联考” “三个清单” 制度等深入实施。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制定实施 省委、省政府“三十条” , “四风”整治成效明显。切实以“不 贰过”的决心,加大中央巡视和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 力度,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全面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九届省 委巡视全覆盖任务全面完成,市县巡察有序开展,审计监督、 第 7 页 重要岗位干部交流轮岗、制度规范全覆盖扎实推进,一批违纪 违法案件得到严肃查处,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 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 过去的五年,是我省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 善

13、的五年,是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创新活力加速迸发的五年, 是管党治党深入推进、政治生态不断优化的五年,是“三个强 省”建设成效彰显、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阔步前进的五年。 五年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 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全省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党员 和干部群众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安 徽省第九届委员会,向全省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各民主党 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皖解放军和武警官兵、 公安民警,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安徽发展的朋友们,表示衷心感 谢和崇高敬意! 总结五年来的工作,我们的主要体会是:必须以党的最新 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

14、动工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 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 ,坚决落实 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以习近平同志 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牢固树立和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 新常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不懈调结构转方式 促升级,着力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必须把创新摆在 第 8 页 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变中求新、 新中求进、进中突破,在创新创造中培育竞争新优势。必须把 改革开放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更新 观念,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以自我革命的

15、勇 气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 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问政、问计、问需于民,真正做到发展为 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坚定不移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严字当头、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 管长严,真正把全省各级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 领导核心,为全省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 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的 问题仍较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较为明显;教育、就业、医 疗、养老等领域的供需矛盾依然存在,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制 约和影响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弊端尚未根本破除,治理体

16、系 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亟待提升;少数党员干部思想不够解放, 群众观念不强,不敢为、不想为、不会为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从严管党治党责任需要进一步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 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等等。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问题 导向,努力在实践中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二、坚定地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 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我省视察 第 9 页 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安徽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 性问题,在安徽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 要求我们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加强改革创新、努 力闯出新路,并提出“五个扎实”的任务要求,这“一大目标、 五

17、大任务”是指引我们站上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实现新跨越 的行动纲领,是加快建设美好安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 思想武器。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 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 话精神结合起来,与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结合起来,贯彻 到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各方面,确保习近平总书 记重要讲话精神在江淮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 遇期。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新的产业革命正 在孕育突破,为我们引领新常态、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提 供了难得机遇。国家深入实施“三大战略” ,推进供给侧结构

18、性 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为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 高发展质量效益提供了难得机遇。我省是长三角和中部地区重 要成员,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为我们发 挥“左右逢源”的优势,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集聚配置要 素资源提供了难得机遇。经过多年努力,我省发展已经站在新 的历史起点上,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有基础,推动深化改 革、内陆开放有闯劲,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优势,实现 第 10 页 更好更快发展、创造更加美好前景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同时 要认识到,世界经济仍在深度调整,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我国 经济正处在“三期叠加”阶段,新一轮增长动能尚在孕育,我 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任

19、务艰巨,前进道路上面临不少风险挑 战。我们要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攻 坚克难,不断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 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 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 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适 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定地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 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 心,坚持创新

20、驱动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坚持统筹协调增 强发展平衡性,坚持绿色优先增强发展可持续性,坚持扩大开 放拓展发展新空间,坚持共建共享增进群众获得感,坚持全面 从严治党强化政治保证,不断开创美好安徽建设新局面。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坚定地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中闯出 新路,奋力在全国发展方阵中走在前列,圆满完成“十三五” 发展规划,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不 断深入,加快建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美好安徽。概括起 第 11 页 来就是“五大发展”闯出新路、全国方阵走在前列、全面小康 决战决胜、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美好安徽开创新篇。 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五大发展”的美好安徽,就要 扩

21、大战果、积累成果,量变质变、勇于争先,实现更高质量、 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主要指 标增幅和质量效益在全国发展方阵中走在前列,全省生产总值 力争达到 4 万亿元。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新型城镇 化水平明显提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 创新能力全面增强。研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 到 2.5%,重大创新创业平台、产学研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一流 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创新型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 到 60%,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基本建成,科技 强省

22、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文明程度全面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 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文 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 形成,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法治安徽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治 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生态环境全面改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系统稳 第 12 页 定性和环境质量稳步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空 气、土壤、水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防治,城市空气质 量优良天数比例逐年上升,重点流域水质优良比例不断提升。 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健全。 人民福祉全面增进。居民人均收入力争达到全国平均 水平,

2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 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全部摘帽。就业比较充分,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全生命周 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惠及人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 提高。 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五大发展”的美好安徽,就要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实施“五大发展行动” ,努力走 出一条符合中央要求、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安徽特色的发展之 路。 实施创新发展行动,加快建成创新型“三个强省” 。牢 固树立创新第一动力、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的理念, 大力弘扬崇尚创新、宽容失败、鼓励探索的创新文化,积极推 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使

24、创新成为安徽发展最鲜明 的特色、最强劲的动力。 实施协调发展行动,加快建成城乡区域一体发展新体 第 13 页 系。注重统筹兼顾、综合平衡,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 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着力增 强发展的整体性。 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加快建成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 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构建绿色 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 实施开放发展行动,加快建成双向互动内外联动的内 陆开放新高地。进一步强化全社会大开放意识

25、,充分发挥沿江 近海、居中靠东、承南接北的区位优势,以深化长三角一体化 发展为着力方向,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努力把我省打造 成“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打造成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 撑,打造成长三角新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实施共享发展行动,加快建成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美 好家园。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人参与、 人人尽力、人人享有,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持续增加居民收入,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 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阔步迈进。 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五大发展”的美好安徽,就必 第 14 页 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把全面从严 治党

26、作为根本保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 领导核心作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 好政治生态,汇聚起推动安徽发展的磅礴力量。 我们坚信,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不懈奋斗,就一定能 够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胜利,一定能够创造美好安 徽建设更加辉煌的成就! 三、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 重大创新。要深入实施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着力打 造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全面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动 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 (一)全面落实“去降补”五大任务。围绕调结构推进去产 能,大力推动钢铁、煤炭等行业脱困发展和转型升级

27、,积极稳 妥做好职工安置工作。围绕稳市场推进去库存,分类指导、因 城施策,引导新市民住房消费,扩大棚改货币化安置和公租房 货币化保障,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围绕防风险推进去杠 杆,优化融资结构,降低企业负债率,完善全口径政府债务管 理,确保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围绕提效益推进降成 本,打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用能用地成本、物流成本等 “组合拳” ,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围绕增后劲推进补短板, 第 15 页 着力拉长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短 板,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二)加快建设制造强省。深入实施“中国制造 2025 安徽篇” 和战略性新兴产

28、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统筹推进“三重一创” 建设,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机器人、生物医药、 语音技术等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扎实推进太赫兹芯片、精 准医疗等一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组织实施量子通信与量子计 算、智能汽车、石墨烯等一批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加快构建创 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大规模实施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 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实 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 品牌行动,推动安徽品牌向中国品牌、世界品牌升级,加快建 设“质量安徽” 。积极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打通军民技术双向转 移转化通道,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示范企业

29、和产业 发展基地。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 研发设计、信息软件、中介服务等产业,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 延伸。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旅游精品景区、特 色旅游产品、旅游精品线路、旅游新业态、旅游领军企业,把 旅游业培育成重要支柱产业。发展壮大文化创意、信息消费、 健康养老、体育健身等新兴服务业,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 第 16 页 化和高品质转变。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深入实施电商安徽战略,广泛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 移动互联网等创新生产服务模式,积极发展平台经济、分享经 济,

30、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全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多渠道 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生态农业强省跨越。 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 优化农业结构,积极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推动农产品加工 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型 业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 创建,促进农业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 四、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安徽最宝贵的遗传基因。要在新一轮创新发展中勇 立潮头,下好创新“

31、先手棋” ,把制度创新作为根本保障,统筹 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 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性发展。 第 17 页 (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积 极创建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大力推进一流的大科学工程和设 施集群建设,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和科研机构、新 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持高校、企业、开发区建设各类创新型孵 化器,新建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和制造业创新中 心,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继续实施科技重大专项,突 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构建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 制,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精准对接,发挥省产业基金、 各级

32、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作用,健全技术转移转化市 场体系,完善企业主导产业创新研发的体制机制,大幅提高科 技成果转化中科研人才收益的比例,全面落实股权激励和技术 入股有关所得税政策,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后补助政策,扩大股 权激励和分红试点。 (二)加快建设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科教 优势、产业优势、政策叠加优势,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 加快建设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政策先行区。强化基础研究、应 用研究、成果转化及产业化衔接,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加 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推动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培育一 批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中小企业和创新集群,加 快建设产业创新升级引领区。

33、着力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 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加快建设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 第 18 页 (三)聚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充分发挥科教大省优势, 把人才高地建设作为创新发展的引领工程,突出“高精尖缺” 导向,创建“双创”载体,创优发展环境,创新激励机制,广 泛聚集各类人才。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和科技人才团 队支持计划,开辟引进人才绿色通道,畅通各类人才流动渠道, 培养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倡导企业家精神,培 养造就一大批勇于创新、敢于冒尖的创新型企业家。加强职业 教育和技能培训,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加快建设技工大省。高 起点规划建设一批基于产业、生态、人文优势的特色小镇,打

34、 造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区。 五、着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的小康。要加大统筹城乡区 域发展力度,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 化,努力构建城乡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一)积极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推动我省与苏浙沪联动发 展、省内其他城市与合肥联动发展、各城市之间联动发展,提 升放大安徽板块整体效应。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 区建设展期规划,健全拥江发展、两岸联动机制,打造引领全 第 19 页 省转型发展的支撑带。提升合肥都市圈建设水平,支持合肥与 淮南同城化发展,加快合肥与六安、滁州、桐城一体化步伐, 促进合芜发展带、沿江发展带、合铜发展带、合淮蚌发展

35、带建 设,打造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都市圈。完善和落实支持皖北发 展政策体系,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加快皖北地区“四化” 协调发展步伐,实施新一轮南北结对帮扶和园区合作共建,打 造全省发展新的增长极。高水平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 支持黄山、池州、宣城等地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打 造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大力实施大别山 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支 持力度,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二)深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 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全面落实 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在

36、 规划布局、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 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 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着力建设一批名镇名村,打造农民幸 福生活美好家园。 (三)加快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加快创建国家级合肥滨湖新 区,支持合肥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努力打造 第 20 页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支持芜湖加快建成长江经济带具 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支持蚌埠建成淮河流域和皖北 地区中心城市,支持安庆、阜阳、黄山分别打造成皖西南、皖 西北、皖南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支持亳州、宿州、六安、 滁州、宣城打造成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推动芜马宣、宿淮 (北)、

37、安池铜城市组群建设。大力支持淮北、淮南、xx、铜陵 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坚持“一尊重、 五统筹” ,实施“四创一建” ,深入推进“三治三增三提升” ,全 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控, 推进“多规合一” ,强化城市设计和特色塑造,推进“海绵城市” 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动城市集约紧凑 绿色发展。深化城市管理和执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智慧城市、 安全城市。积极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设置,着力推进有条件的县 改市(区)。 (四)全面振兴县域经济。积极推动县城完善功能、提升品 质,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和要素保障,培育一批现代中小城市。 加快县域经济转

38、型升级,提升开发园区发展水平,支持融入中 心城市产业链布局和创新体系,壮大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工业 强县、农业强县、商贸强县、生态名县和旅游文化名县。加强 对县域经济特别是贫困县发展的政策支持。 第 21 页 (五)大力提高基础承载能力。加强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 施建设,推进与苏浙沪等周边地区及省内各城市之间的无缝对 接、互联互通,构建现代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积极实施 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大幅度提高皖北地区农村公路通达水平。 深入实施水利安徽战略,全面建成引江济淮工程,推进长江、 淮河干支流和巢湖流域治理等工程建设,制定实施新一轮水利 建设规划,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城乡排涝 设

39、施建设、湖泊防洪综合治理,改造提升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水 平,全面提高水资源保障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推进储能和智 能电网建设,加快城乡配电网升级改造。实施“互联网+”安徽 行动计划,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经济社会 信息化水平。 六、着力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最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要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 全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一)勇当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深入推进国家级重点改革 试点,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进一步打响安徽 改革品牌。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放大 第 22 页 确权成果效用。深入开展新型

40、城镇化试点省建设,统筹推进户 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常住人口市民化激励 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加强医疗、医保、医药 “三医联动” ,在分级诊疗、全科医生培养、现代医院管理等领 域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全面推进以完善司法责任制为重点的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进一 步提升司法公信力。 (二)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攻坚。深化行政管理体制 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 化服务,动态完善权责清单、涉企收费清单,实施全方位公共 服务和全口径中介服务清单,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改革,大力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提升

41、政府服务管理 效能。进一步加大国资国企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 织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优 化国有资本布局,积极推进整体上市和兼并重组,开展国有控 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职业经理人制度、规范董事会建 设等试点,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坚决破除制约民间投资体制机制障碍,支 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机制,构建“亲” “清”新型政商关系,营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 境、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亲商安商的市场环境。深化财税体 第 23 页 制改革,统筹推进预算管理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事 权和支出

42、责任相适应的制度。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农村 商业银行优化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建设,积极推动组建民营银 行,完善政策性担保体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推动企业上市 挂牌,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发展、技术创新有效融合,建立健 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产业创新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坚持农 村基本经营制度,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主线,积极稳妥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探索“三权分置”有效办法,推进农村集 体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开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 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建立改革任务落实“三察三单” 制度,确保各项改革举措有效落地。 (三)深度融入国家“三大战略”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 设,扎实开展

43、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多领域合作。主动对接京津冀 协同发展。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统筹水、路、港、岸、 产、城布局建设,推动皖江港口一体化发展,优化整合和高效 利用长江港口岸线资源,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带、 创新驱动带和协调发展带。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强化产业、 资本、人才、技术的深度合作,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市场体系统一开放、生态环境联防联控、社会管理互通互认, 与苏浙沪地区实现全方位等高对接,共同打造具有较强国际竞 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第 24 页 (四)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 建设,大力发展多式联运、江海联运,建设中德合作产业园, 推进与苏浙沪共建

44、合作园区,推进各类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区 建设,全面实施通关一体化,大力推动单一窗口建设。复制推 广上海等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积极争创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 和合芜蚌金融服务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优化进出口商品 结构,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 方式,促进对外贸易提质增效升级。加大精准招商力度,深化 与央企、知名民企、外企合作,高水平办好国际徽商大会,支 持企业走出去,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积极 推进各领域对外合作,构建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七、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要坚持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

45、机统一,大力发展更加广泛、更加 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进一步形成生动活泼、安定团结 的政治局面。 (一)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加强立法工作组织协调, 第 25 页 加强对宪法、法律实施情况和“一府两院”的监督,健全人大 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完善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充分发挥 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积极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 商民主体系,重点加强政党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积极 开展人大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探索社会组织协商,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人民

46、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 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继续实施协商年度工作计划, 巩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政协积极承办、各方分工 负责的政协协商民主格局。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 坚持党建带群建,推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改革创 新,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 (二)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 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深化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不断完善和拓展自治功能。完 善落实党务、政务、村务、厂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建立 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健全完善企事业单位职工民主管理 制度,提升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

47、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 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发挥基 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 第 26 页 (三)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大力支持民主党 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创新新的社会阶 层人士和留学人员统战工作,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扎 实推进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战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 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 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扎实做

48、好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和侨务工作,广泛凝聚海内外同 胞共同推进兴皖富民大业。 (四)大力推进全面依法治省。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加快立法进程,提高立法质量。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综合执 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完善 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公正 司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实施“七五”普法规划,开展江淮普法行 动,增强全民法治观念。积极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 公司律师制度。推进落实法治建设责任制,党员干部特别是各 级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

49、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努力建设更加崇法、 善治、公正的法治安徽。 第 27 页 (五)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健全军民融合组织管理体系、 工作运行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 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加强新形势下全民国防教育和双拥 工作,积极配合完成跨军地的国防和军队改革任务,进一步营 造“爱我人民爱我军”的浓厚氛围。 八、着力推进文化繁荣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要坚 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持续推进“八个强”建设,深 入打造创新型文化强省。 (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严格落实意识 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把握正确政治方向 和舆论导向,深入开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重大主题宣传,宣传中国梦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在安徽的成功实践,唱响主旋律,筑牢主阵地。坚持 把网络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网络内容 建设工程,努力营造繁荣清朗的网络空间和文化环境。加强党 的新闻舆论阵地建设,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打 第 28 页 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形成立体多样、一体发展的现代传播体 系。 (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加强教育引导、 舆论宣传、文化熏陶、行为实践、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事务文书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