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导与练》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师用书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70367 上传时间:2019-12-29 格式:DOCX 页数:157 大小:247.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导与练》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师用书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7页
2020版《导与练》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师用书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7页
2020版《导与练》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师用书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7页
2020版《导与练》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师用书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7页
2020版《导与练》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师用书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导与练》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师用书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导与练》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师用书 Word版含解析.docx(1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主题线索】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不同社会阶层代表阐发不同的治国主张,思想界百家争鸣;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泛流传,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隋唐时期,儒、佛、道相互辩驳、吸收,三教合一的潮流兴盛;两宋时期,理学形成,儒学更加哲理化、思辨化,成为宋元明清时期的官方哲学;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继承、批判传统儒学,倡导求实精神,使传统文化重新焕

2、发生机。(2)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农学、医药学等领域作出独特的贡献;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3)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体现出民族融合、中外交流、多元一体、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社会风尚和作者心声。第30讲百家争鸣(对应学生用书第186页)最新考纲试题角度备考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8全国卷,24:墨子思想的特点(2)2017海南卷,2: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3)2016全国卷,24:儒学的思想渊源(4)2016海南卷,4:从涵养“浩然

3、之气”出发,考查孟子的思想主张(5)2015全国卷,40:从与汉代儒学比较出发考查孔孟儒学的核心主张(6)2015全国卷,24:从儒者批评现实政治出发考查儒学理想化政治诉求的特点(7)2015全国卷,40:从孟子与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的比较出发,考查两者法制观念内容的不同及导致不同的时代背景的差异(8)2015海南卷,1:从诸子百家互相辩驳出发考查儒家、法家思想的共同特点(9)2014海南卷,1:从先秦思想家言论出发考查法家思想1.高频考点:先秦儒学的思想主张。2.教材空白点:(1)先秦儒学丰富的思想内涵。(2)儒家的历史观。3.备考策略:(1)注意对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比较,能够正确判断具体的言

4、论属于哪家思想。(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诸子百家思想的具体主张,并能运用唯物史观对其作简要评价。(3)从先秦儒学及与后世儒学的比较出发,认识先秦儒学的地位及时代特点,并分析具有这些思想特点的社会根源。(对应学生用书第186187页)一、“百家争鸣”出现1.背景:社会大变革,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步形成。(1)经济: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新兴地主阶级兴起。(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2.流派: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流派。3.特点:互相诘难、

5、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4.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内容流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其成就阶级立场特征与贡献儒家孔子(春秋)(1)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爱人”和“克己复礼”。其实现的途径分别是遵循“忠恕”之道和“正名”(2)政治上: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3)哲学观: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4)教育思想:教学原则上,主张“有教无类”;教学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学习方法上,要求学生学思结合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先秦儒学关注现实问题,主要是一些治国原则与道德准则。提倡德治、强调道

6、德感化;批判暴政、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政治秩序,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孟子(战国)“仁政”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主张人性本善;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养浩然之气”新兴地主阶级荀子(战国)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主张“性恶论”哲学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新兴地主阶级道家老子(春秋)哲学观:道是万物本原;朴素辩证法思想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崇尚自然,超越功名利禄,追求精神自由。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

7、战国)逍遥论、齐物论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法家韩非子(战国)政治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与时俱进,不断变法革新新兴地主阶级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求,成为变革图强的理论武器墨家墨子(战国)兼爱、非攻、尚贤、节俭、非乐、非命、节葬、尚同平民阶层讲求实际、功利,一度成为显学1.先秦儒家思想的理性精神(1)西周官学的神学性质为儒学的人本思想所取代。殷商以来遗留的尊崇鬼神的迷信观念,以及西周时期流行的天命观都对西周学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经过春秋时期人本主义思潮的酝酿后,儒家明确提出了反对神秘主义的口号,如荀子天论中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等。(2)“仁”

8、与“礼”的提出是先秦儒家理性精神的又一重要表现。“仁”是对个体的要求,“礼”则是人的社会性标准。例如,论语雍也中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孟子告子中的“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从孔孟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仁”主要是要求人们成为合乎理性的人。(3)从孔子的重“礼”到荀子的礼法并用,反映了儒家对社会发展的理性思考。2.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

9、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3)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4)教育特征: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对应学生用书第187188页)礼崩乐坏的世界百家争鸣的背景材料一周室衰而王道废,儒墨乃始列(裂)道而议,分徒而讼。淮南子俶真训材料二“士”从最低级的贵族转变到四民之首(士农工商),是一个最重要的历史发展,从此以后,“

10、士”便从固定封建秩序中获得了解放“士”不再受固定的身份的束缚,因此在思想上也解放了他们过去是“思不出其位”,现在则可以“思出其位”了。 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材料三吾(孔子)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左传昭公十七年【问题】 归纳材料中的历史现象,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解析】 据材料一,可知当时周王室衰微,等级制崩溃;据材料二可知士阶层崛起,材料三表明学术下移。这一切说明当时社会的大动荡、大变革。社会根源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参考答案】 现象: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等级制崩溃;摆脱等级秩序束缚的“士”追求思想自由;私学兴起打破“学在官府”,学术下移。社会根源:

11、春秋战国是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冶铁和牛耕技术的发明与推广,使生产力获得巨大提高,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崩溃。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建立。3.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文学艺术,百花争艳;传统科技,世界领先。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材料一在政治上,“有道”代表了孔子的理想政治和基本政治原则。与之相对则称之为“无道”。孔子的“有道”具有两个特点:所有的人按照礼制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靠“仁”来实现和谐

12、,具体表现为富民足君和先德后刑的政策。这一理论在当时以及其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都成为统治者自我认识、自我批评和自我调节的理论依据。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材料二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白寿彝中国通史等【问题】 依据材料,说明儒墨两家治理社会的方案,并加以简要评价。【解析】 材料一体现孔子“仁”“礼”思想,“仁”表现为“富民足君和先德后刑”,“礼”体现在“贵贱有等,上下有序”。材料二体现墨子节俭、兼爱、非攻等思想。两家思想均为挽

13、救当时失坠的社会秩序而提出,但因与时代不符难以实现。【参考答案】 方案:孔子主张“仁”“礼”结合;贵贱有序、富民足君和先德后刑。墨家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主张兼爱、非攻。评价:孔子主张实行“仁、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和维护社会秩序,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提供理想政治的标准和基本原则;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统治者自我认识与反思的理论依据。但在春秋后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保守主张不利于社会关系变革,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墨家“节俭”“兼爱”“非攻”等主张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愿望,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缓和;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难以实现。一、仁和仁政、礼和礼治1.仁

14、和仁政: “仁”是一种道德概括,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仁政”要求首先使百姓得到温饱,称之为“小康”。2.礼和礼治:“礼”是指周礼,是实现仁而具体化的制度或者行为方式,是修身的手段。“礼治”就是要通过“正名”,使每个人都按照“礼”的要求,规范言行,履行义务,从而规范社会秩序。礼治就是人治,即仁治。 二、诸子百家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王道”。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

15、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帝道”。吸收借鉴、融合创新百家争鸣的特点材料公元前4世纪中叶,田氏齐国在都城临淄的稷门之外筑起了高门大屋,广延天下饱学之士来此讲学授徒、著书立说、参议国政,使这里迅速成为列国学术文化中心,史称稷下学宫。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主要学派在稷下都发生了分化。同以往那种“儒分为八”“墨离为三”的一个学派内部在传承中发生的自然分化不同,稷下的学派分化主要是不同学派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借鉴、互相吸取而产生的,形成了很多犹如现代科学所

16、谓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例如,道家的黄老之学以道家学说为哲学基础,在政治上主张法治,吸收融合了儒家、墨家、阴阳家、名家等学派的学术思想,集各家学说的优势于一身。再如,稷下儒家大师荀子吸取了道家黄老之学调和儒法的积极成果,以儒家“为国以礼”和“为政以德”的基本理念为本位,将儒家的礼治主张同法家的法治主张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使礼与法由过去的排斥对立变为联手互补,提出了礼主刑辅、阳儒阴法、王霸并用的政治模式理论。白奚稷下百家争鸣的学术成就和历史启示【问题】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百家争鸣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的意义。【解析】 材料体现稷下讲学中各派思想诘难辩驳,融合吸收,产生

17、了新的学派分化与治国理念,推动了思想解放。【参考答案】 特点:相互诘难、相互吸收借鉴、分化创新。意义:推动学派分化与创新,产生新学派和新的治国理念;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应学生用书第188190页)角度一儒学的思想渊源【典例1】 (2016全国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试题分析】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由孔子

18、在古代文化典籍的基础上整理而成,植根于文化典籍。而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汉代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体现了儒学思想植根于古代文化典籍的历史传统,C项正确。孔子整理了“五经”,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B项错误;秦始皇焚书对儒学来说是个灾难,但儒学传统并未断绝,D项错误。答案:C角度二孟子的主张及其评价【典例2】 (2016海南卷,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试题

19、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儒家“内圣”的主张,强调个人要不断提高内在的道德修养,而非坚持个人独特性格,故A项正确,B项错误;孟子的学说是在继承孔子学说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主张通过个人品德的修养来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故C项错误;孟子提倡养“浩然之气”,主要目的是培养个人品德,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统治,与反抗专制暴政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教材补缺】 先秦儒学丰富的思想内涵1.仁爱思想。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统治者要爱民,得民心。2.强调整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

20、、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都占有重要地位。3.提倡人伦价值。孔子强调“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义务。4.注重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齐之以礼。5.注重道德修养。追求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儒家把“至善”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把“圣人”作为最完善的理想人格。6.强调修养践履的重要性。儒家认为修身、躬行是达到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儒家关注现实政治,具有理性精神。角度三儒家的理想政治与社会追求【典例3】 (2015全国卷,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

21、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试题分析】 儒家学者在批评现实政治时,以夏、商、周三代“圣世”作为对现实的评判标准,以尧、舜作为专制君主的榜样,但儒家的精神实质并非返古,而是对现实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政治与社会的追求,这影响了后世儒者的价值观念。故C项正确,D项错误。儒家学者的上述主张虽然充满了理想化的色彩,但他们对现实政治的批评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进行社会变革,适应了现实政治的需要,A、B两项错误。答案:C【教材补缺】 儒家学派的历史观1.“春秋笔法”:儒家思想家

22、只重视政治变迁而忽略社会经济基础,这就导致了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封建王朝治乱兴衰的真正原因经济运行。因此他们只能用他们那套陈腐的仁义道德观念去剪裁历史事实。所以一旦王朝兴盛,他们便齐声赞皇上英明,大臣贤良,是施行儒家的仁义礼教的结果;一旦王朝灭亡,他们便咒骂皇帝昏庸,奸臣当道,是仁义不施的结果。因此,儒家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是经过裁剪的历史,是不完整的。2.厚古薄今:孔子主张“厚古薄今”,他要求人们效法夏商周的奴隶制“法先王”,要人们“克己”以恢复夏商周三代的“礼”。3.道德理想主义: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以“内圣外王”为君主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虽然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无

23、法实现。但是,它却为一代代儒家知识分子提供了批判现实的精神力量,使中国古代君主制带有“开明”的色彩。角度四儒家与法家思想的比较【典例4】 (2015海南卷,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儒家和法家思想的比较分析能力。先秦诸子百家本质上都是治世之学,都是为治理国家出谋划策,所不同的是治理国家的办法,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强调仁和礼,法家主张君主专制,强调法治,B项正确。重农抑商在先秦时期是法家的主张,A项错误。厚古薄今是儒家的历史观,是法家极力反对的,C项错误。重视道德与人

24、伦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法家并不重视,D项错误。答案:B【教材补缺】 儒、墨、道、法的救世方案1.孔孟的以德治国方案的本质是道德救世。其途径是通过统治者及其附属的知识阶层榜样的力量,调动起人们心中向善的根基,使全社会都成为道德人,进而实现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和对外和谐。西周初年的“礼治”是他们心目中的德治样板。2.墨子的以爱治国方案的本质也是道德救世,不过他的道德不是孔孟的忠孝仁义,而是全社会成员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之心。其途径是教育全社会成员都有“爱心”和爱的行动,建立政长系统和宗教信念以保证爱心的普遍实施,以爱维护社会秩序,实现和谐。3.老庄的“以道治国”方案的本质是理念救世。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

25、人们的心理变化规律都必须遵守,不可人为地予以破坏,这是他们的基本理念;为追求人的精神自由,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必须遵守,这是他们的另一基本理念。遵守自然规律,实现“风调雨顺”;遵守社会规律,实现“国泰民安”;遵守心理变化规律,实现“心态平衡”,是他们社会和谐方案的基本内容。4.法家的“以法治国”方案的本质是制度救国。其途径是制定法律,建立执行法律的行政系统,激励民众正当地争取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制裁民众有碍社会利益的行为,整个社会在权力制约下有序发展。角度五法家的思想主张【典例5】 (2014海南卷,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

26、.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解读史料的能力。“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的意思是君主对于民众,危难时就要他们拼死作战,安定时就要他们尽力生产(耕作),可知材料体现出统治者对人民统治的严苛,强调“民”对“君”的绝对义务,属于法家思想,故D项正确。A项是道家的思想,B、C两项属于儒家思想,故均与题干内容不符。答案:D角度六墨子思想的特点【典例6】 (2018全国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

27、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墨子内容的历史解释。墨家是诸子百家中唯一代表着劳动人民利益的思想流派,从材料的内容看,其记载体现了劳动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智慧,C项正确。墨家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其思想与贵族阶层的旨趣有质的差异,与生产劳动相关的实用科技一直为士大夫阶层所鄙弃,不可能汇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A、D两项错误。中国古代科技属于实用科技,缺乏理论分析,没有完整的科学体系,B项错误。答案:C(对应学生用书第190页)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1儒家思想与宗法制2孟子的“

28、仁政”思想3墨子“尚同、尚贤”的思想4法家思想受统治者重视的原因5民族融合推动思想观念变迁61.(2018山西太原二模)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解析:C据材料“春秋战国之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分化推动了新兴阶层的兴起,推动了社会变革,故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是百家争鸣产生的根源,故A项错误;铁器牛耕的使用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29、,故B项错误;士阶层是分封制的产物,士阶层出现分化是社会转型的结果,故D项错误。2.(2018江西九校联考)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这是孔子的重要主张。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主张均反映出()A.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B.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结合 C.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D.儒家实现了信仰和社会规范的统一解析:B材料中“孝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实质上都体现出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特征,是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结合的体现,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

30、遏制人欲思想,故A项错误;仁是维护等级秩序的体现,不是掩盖,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被统治者采纳,不可能实现信仰和社会规范的统一 ,故D项错误。3.有学者评论古代某思想家说:“孔子论政,以仁为主。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申发展而成。故人皆可以为尧舜,而仁心乃人类所共有。”该思想家应是()A.孟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解析:A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并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这与题干材料中“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及“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

31、申发展而成”相对应,因而该思想家应为孟子,故A项正确。董仲舒的儒学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而非“仁政”学说,故B项错误。朱熹的思想主张为“理学”而非“仁政”学说,故C项错误。王阳明的思想主张为“心学”,故D项错误。4.(2018湖北武汉调研)古代一位思想家主张尚贤、尚同,认为天下之乱是起于人们思想不同,“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他倡导:百姓“闻善而不善,皆以先告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皆非之。”他是()A.墨子B.董仲舒C.朱熹D.李贽解析:A据材料这位思想家“主张尚贤、尚同”,可知是墨家思想主张,故A项正确;其余三人思想主张皆与“尚贤、尚同”无关,排除。5.(2018河北衡水调

32、研)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解析: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提倡仁爱,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墨家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因此在民间受到较大的支持。但战国时期的战争以兼并为主,相较于春秋时期更加频繁。为了实现富国强兵,避免成为别国兼并的对象,各国需改革变法,努力发展生产,增加人口,扩充实力。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

33、想理论武器。因此,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为应对当时特殊的政治军事形势,故C项正确。6.(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春秋时,孔子提出“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战国时,孟子则逐渐以是否行仁义、知礼仪,是否接受华夏文化来区分华夏与夷狄。这一变化说明()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B.儒家逐渐放弃夷夏观念C.中原文化优于周边文化D.孟子背离孔子的民族观解析:A材料中“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指少数民族不得干预华夏民族的事务,“内诸夏而外夷狄”指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内外措置,这两句明显体现了周边少数民族同华夏的区别,以及深刻的防蛮夷、卫华夏的思想;孟子从华夏族文化的视角来区分少数民族,

34、说明华夷之辨超脱了血缘、地缘标准,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民族杂处、交流的结果,反映了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故A正确。儒家一直未放弃夷夏观念,故B错误。材料没有比较文化的优劣,故C错误。孟子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而非背离,故错误。【新知生成】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夷夏之防”,用于区别华夏与蛮夷,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汉以后,每当中华民族、中华文化遭遇危机之时,华夷之辨就被重新提出和强调,近代中华民族、中华文化遇到了全面危机,华夷之辨被重新提出和强调,近现代以来产生的“中华民族”观念是对“华夷之辨”的转型和超越。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为文明中心,因此逐渐产生了以华夏礼义为标准进行族群分辨的观念,

35、区分人群以礼义,而不以种族,合于华夏礼俗者并与诸夏亲昵者为华夏、中国人,不合者为蛮夷、化外之民。中国历史上“华夷之辨”的衡量标准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血缘衡量标准阶段,地缘衡量标准阶段,衣饰、礼义等文化衡量标准阶段。华夷之辨的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仪礼周礼礼记尚书,以文化礼义作标准。第31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应学生用书第191页)最新考纲知识点试题角度备考分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1)2015全国卷,40:从唐代韩愈对先秦儒学与汉代儒学的不同态度入手,考查两者内容的不同(2)2014全国卷,24:从秦汉天子祭天、祭祖现象出发,考查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的理解(3)2

36、011课标卷,24:从董仲舒对孔子撰春秋的目的出发,考查“大一统”思想的渊源1.高频考点:汉代儒学的内容、影响。2.教材空白点:(1)古代中国法律的伦理化。(2)古代中国的治国理念外儒内法。3.备考策略:(1)学习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重点突出两点:第一、董仲舒新儒学的基本主张。第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汉代以后的历史影响非常深远,包括政治、经济、思想、刑罚、科技文化等。(2)注意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1)2018全国卷,42:儒学对汉代史学的影响(2)2014全国卷,25:从秦律与西晋法律对(养)父子财产关系规定的差异入手,分析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3)2014

37、海南卷,2:从东汉言论出发考查儒法思想的结合(对应学生用书第191192页)一、背景1.国力的恢复和强盛:汉武帝时期,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强盛。2.潜伏的危机: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3.黄老之学过时: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4.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二、标志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三、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1.内容(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2)理论

38、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人君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3)强调以德为主,以刑辅德,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2.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3.汉武帝推广儒学(

39、1)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2)教育: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垄断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儒学取得民间独尊的地位。4.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

40、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1.对董仲舒新儒学的评价(1)“大一统”主张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思想,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应该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3)“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要一分为二地加以评价。(4)“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应该扬弃;“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受到重用的原因、主要表

41、现及巩固手段(1)原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有利于稳定统治秩序:三纲五常。(2)主要表现:政治上的统治地位,文化中的主流地位。(3)巩固手段:儒者参政、选官标准、教育内容。3.儒家思想在历史上长盛不衰的原因(1)内因自身特点: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和稳定社会秩序。体系开放:能不断吸取其他学派的思想。适应时代:能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造调整。个人贡献:历代儒学家的创新发展。(2)外因: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对应学生用书第192193页)儒学神学化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与特点材料一董仲舒在江都侯国当国相时,“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

42、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求雨”大获成功,也以此证明了“天人合一”理论的应验性。在此基础上,董仲舒在“天人关系”中树立“天”的最高权威:“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董仲舒装神弄鬼滑稽可笑,其行为的理论基础“天人合一”自然也是非理性的。可是,包藏在其深处的政治意图却是现实的、理性的。然而,董仲舒装神弄鬼,想假神权限制君权,纯粹是异想天开。后来他因妄议灾祸触怒了汉武帝,差点被问罪开斩。黄朴民迂得可爱:董仲舒装神材料二秦汉士人面对政治权势时,往往流露出程度不同的怯懦与奴性。这实在是政治大格局使然。即便如此,我们也没有

43、理由就此而贬低秦汉思想的境界与价值。思想家在时代所提供的有限舞台上,依然演出了精彩纷呈的节目,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所在。孙家洲中国古代思想史秦汉卷【问题】 据材料一,分析董仲舒的主张。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主张进行评价。【解析】 依据材料中有效信息分析“主张”:“证明了天人合一理论的应验性”反映出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主张。“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反映出“天人感应”理论神化皇权,论证君主专制合理性;另一方面,反映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后来他因妄议灾祸触怒了汉武帝,差点被问罪开斩”反映出董仲舒妄图通过“天

44、人感应”限制君权的观点未被统治者完全采纳。“流露出程度不同的怯懦与奴性”“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所在”反映出秦汉士人面对政治权势时,虽有怯懦与奴性,但其思想依然体现了社会良知和时代精英的价值所在。【参考答案】 主张:“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人君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评价:“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但是中国古代是皇帝个人专制,汉武帝时,高度集权的专制政体已经定型,董仲舒新儒学假神权限制君权的设想未达到。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1.区别(1)统治术的变化从“以

45、礼理民”到“礼法并用”。(2)人民性逐渐淡化从“民贵君轻”到“三纲五常”。(3)浓厚的神秘色彩从“不语怪力乱神”到“天人感应”。经过汉代儒家学者改造后的新儒学,大大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选择与统治者合作的儒家学派最终为统治者所选择。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儒学的官方化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材料汉武帝为封建帝国找到更为适用的政治理论。儒学的尊君、礼制等级和忠孝思想有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儒家的德治教化则是束缚人们思想的重要手段。儒家的德治仁政学说又能为君主政治进行某种修

46、饰和补充。因此,武帝之崇儒并非以儒家政治学说作为全部政策的出发点,而是注重儒术的“文饰”的功能。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问题】 依据材料,说明汉武帝尊崇儒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尊崇儒学的影响。【解析】 依据材料中有效信息“武帝之崇儒并非以儒家政治学说作为全部政策的出发点,而是注重儒术的文饰的功能”分析特点。“影响”则要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思想等角度概括。【参考答案】 特点:注重儒学的“文饰”功能,而不是以儒家政治学说作为其全部政策的出发点。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儒学官方化的影响1.积极影响(1)使中国古代士人地位较高,推动社会形成重视教育的普遍价值观念。(2)使中国社会能有效地建立文官政治,避免了军人政权长期统治。(3)儒学成功地哺育了无数豪气干云的民族脊梁,每每面临民族危难,总有士人挺身而出。(4)儒学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渗透到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5)儒学注疏章句之学培养了求证求实的学风。(6)儒学创造了一套独特的思想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