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导与练》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教师用书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70368 上传时间:2019-12-29 格式:DOCX 页数:187 大小:297.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导与练》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教师用书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7页
2020版《导与练》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教师用书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7页
2020版《导与练》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教师用书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7页
2020版《导与练》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教师用书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7页
2020版《导与练》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教师用书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导与练》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教师用书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导与练》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历史:第十四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教师用书 Word版含解析.docx(1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十四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及新中国的科教文化【主题线索】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中国先进分子为救亡图存,不断探求独立、富强之路。新中国成立后又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艺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各行各业取得辉煌成就。【主要表现】 (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学器物。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基本未实践;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秉持“中体西用”的思想, “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发起洋务运动。学制度。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2、。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起辛亥革命。学思想。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2)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成为国共两党合作进行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3)新中国的科技、教育、文艺:从“两弹一星”到“神舟五号”胜利返回,表明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推

3、动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双百”方针在改革开放后大放异彩,科学研究与文艺事业迎来春天。第38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对应学生用书第233页)最新考纲知识点试题角度备考分析维新思想开眼看世界2015海南卷,13:从魏源的海防主张考查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西方列强1.高频考点:维新变法思想。2.教材空白点:(1)西学东渐。(2)五四运动后中国思想界演变的特点。3.备考策略:(1)纵向梳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从技术(洋务运动)到制度(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再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历程、特点及其影响。(2)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在政治舞台上非常活跃,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和实业派是最主要的四个派别,复

4、习过程中注意比较四个派别的政治主张,理解它们本质的相同点。(3)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并对中国产生重要影响,为中国革命转型奠定思想基础。(4)从综合的角度看,维新思想要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相联系,新文化运动要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相联系,认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5)近代西方启蒙思想是反对封建专制的产物,近代中国的启蒙思想则是民族解放的工具。学习过程中注意横向比较中国维新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的异同点。“中体西用”思想(1)2017海南卷,9:从清末科举特科考试论题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出发,考查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2)2

5、016全国卷,29:从张之洞等拟的奏定学堂章程的规定考查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主张(3)2013海南卷,13:从郭嵩焘的奏折内容,考查其思想对中体西用思想的突破维新思想(1)2018全国卷,28:严复翻译进化论的目的(2)2016全国卷,28:从梁启超的“诗界革命”考查维新派救亡图存的呼号(3)2016海南卷,27:从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关于西书翻译的议论,考查梁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及其意义(4)2015全国卷,29:从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内容考查其思想主张及特点(5)2014全国卷,29:从梁启超等请废八股引发的社会反响考查维新思想传播的社会环境(6)2014海南卷,15:从19001901年上海

6、地区人们的言论出发,考查当时政治改良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想新文化运动(1)2015海南卷,21:从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的变化,考查向西方学习逐渐深化的主要原因(2)2015海南卷,16:从申报报道某议员抨击北大某教授,考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3)2013全国卷,40:从20世纪初期中国的“爱因斯坦热”,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2018全国卷,29: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2016海南卷,18:从两份报刊的观点入手,考查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对应学生用书第233235页)一、“师夷长技”1.背景(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严重

7、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2)主观原因: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2.表现(1)“开眼看世界”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含义: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筹划建设近代海军,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3.评价(1)“师夷长技”冲击了传统观念,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2)“中体西用”洋务思想是对“师夷长技”思想

8、的继承和发展,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经济近代化的起步。(3)“师夷长技”思想的主体仍然是中国传统封建思想体系,没有认识到中西之间根本的制度差距。二、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2)代表:王韬、郑观应。(3)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4)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2.维新思想发展(1)背景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严重。经济上,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产生;西学在中国的传播。(2)代表人物及思想

9、特点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托古改制: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梁启超:著有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严复:将西方进化论思想引入中国,宣传变法救亡。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国家属于人民。(3)影响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使资产阶级大受鼓舞,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三、新文化运动1.背景(1)政治: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试图寻找新的出

10、路。(2)经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制度,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3)思想:随着新式学堂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4)直接原因:袁世凯梦想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不能容忍。2.兴起(1)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宣传民主与科学,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2)旗手: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蔡元培等。(3)主要阵地:新青年。(4)活动基地:北京大学。3.内容

11、(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道德”是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道德,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鲁迅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结合。4.特点(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批判封建正统思想,实质是实现民主政治。(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氛围。(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

12、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5.影响(1)积极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动摇了专制思想的统治基础(最大功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促进了民众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和普及。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倾向。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原因(1)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2)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

13、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3)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表现(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2)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思想、组织基础。1.洋务派只布新不除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洋务运动的领导者自己不要彻底,他们都出身于旧社会,受的是旧教育。他们不能完全了解西洋文化,却能毅然决然推行新事业,这已经很了不起。

14、但他们觉得中国的政治制度及立国精神是至善至美,无须学西洋的。(2)时代不容许他们“除旧布新”,旧制度和旧观念是主要的障碍。洋务派的那种不彻底的改革已遭到一般人的反对,若再进一步,阻力会更大。从当时对铁路、对科学的争论,以及郭嵩焘的命运可以清楚地看到,守旧的士大夫阶层极力阻挠洋务运动。严格来说,民众的迷信也是中国近代接受西洋文化的巨大阻碍之一。2.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异同(1)相同点: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富国强兵;都注重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2)不同点: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政治制度;维新派则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民族工商业。(3)分歧的根源在于所代表

15、的阶级利益不同。3.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时期新文化运动前期,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权、平等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旗号,开展思想启蒙运动,所以前期仍然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可以说是对辛亥革命的补充;但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新民主主义的曙光开始显现。因此,新文化运动既是中国人学习西方失败的终点,也是中国人学习俄国的起点,呈现出新旧交替的突出特点。4.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和阶段(1)特征从学习内容看:由学习科技、器物层面到学习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制度层面,再到学习思想文化层面。从学习主体看:从地主阶级到资产阶级。从学习背景看: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经济结构的变化

16、而不断深入。从学习目的看:为救亡图存、民族崛起而学习。(2)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属于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主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从戊戌变法至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主要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其中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民主共和。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对应学生用书第235236页)学习西方的深入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材料中国第一位驻英法的公使郭嵩焘是另一位提倡渐进式改革的人,他对西方的直接观察使他公开承认,西方国家有他们自己独特的二千多年的历史、优秀的政治体制和

17、道德学说。他在谴责自强运动局限性的同时,赞扬日本派学生赴英国学习法律和经济学,并敦促李鸿章接受西方的教育体制、政治制度、法学和经济学。郭嵩焘主张,这些知识,而不是军事,才是一个良好政府和繁荣国家的基石。他的呼吁没有引起多少关注,因为李鸿章认为自己已被委以保家卫国的重任,所以别无选择,只能加强军事方面的现代化。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问题】 根据材料指出郭嵩焘在学习西方问题上有何突破?李鸿章为什么不接受郭嵩焘的建议?【解析】 第一小问需要对比郭嵩焘的主张与洋务派主张的不同。材料“他在谴责自强运动局限性的同时,赞扬日本派学生赴英国学习法律和经济学,并敦促李鸿章接受西方的教育体制、政治制度、法学和经济学”

18、反映了郭嵩焘与洋务派不同的是学习西方的教育体制、政治制度、法学和经济学,认为这才是西方的“本”。第二小问可从材料“李鸿章认为自己已被委以保家卫国的重任”看出:李鸿章出于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强调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参考答案】 突破:学习西方的教育体制、政治制度、法学和经济学。原因:李鸿章以维护清朝统治为目的,强调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 中体西用内涵的演变发展1.洋务运动时期的“中体西用”“中学”指的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等。“中体西用”论的持有者既看到了清王朝变的一面,同时也坚持清王朝的不变一面。他们认为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及文教举措才能更好

19、地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2.晚清社会变革中的“中体西用”(1)“维新变法”:光绪帝颁布变法诏书提出“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各学之切于时务者”,“中体西用”作为维新变法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政策颁示天下。(2)清末新政:新政改革的主导者和参与者是清统治阶级的成员,他们的地位、思想、目的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超出“中体西用”的界限,这时期的“西用”已经深化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中体西用”中的“西用”更加深入。3.民国时期的“中体西用”民国建立后,关于中国近代文化的建构,人们依然沿袭着“中体西用”的模式。比如,袁世凯在任民国大总统期间,谈到“体用”关系时说:“立宪国重法律,共和国重道德。故

20、道德为体,而法律为用”。袁世凯之后,其继承者也念念不忘“中体西用”,并将其视为统治中国社会的思想文化武器。孙传芳主张“中学为精神,西学为辅助”;吴佩孚认为,治国者应该以“内圣为体,外王为用”,军人应该以“忠孝为体,顺逆为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国国民党及其南京国民政府,其立国根本与精神支柱也没有脱离“中体西用”。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先后发起了旨在提升民族精神的新生活运动与增强国家实力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关于二者之间的关系,蒋介石指出,前者是体,后者是用。注:近代“中体西用”思想不是僵化不变的,其内容也是随时代而变化的,总体趋势是“中体”越来越宽松,“西用”则是由西学的表层的科学技术深化到西

21、方的制度再深化到西方的思想文化。其趋势是一个“中体”消退、衰弱,“西用”不断上升、深化的过程。回归原典,托古改制康有为对儒学的态度材料这场维新运动的领导人是学者康有为(18581927)和梁启超(18731929),他们印刷了一系列小册子,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为帝国体系下发生的巨变进行辩护。康有为和梁启超追求的并不是保持中国的农业化社会和文化传统,而是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现代工业化社会。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问题】 根据材料,指出维新派变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解析】 第一小问“重新解释了儒家思想”体现维新派宣传手段上托古改制,“再造中国并使之转变为强有力的

22、现代工业化社会”体现维新派的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以救亡图存。第二小问是分析特点形成的原因,要根据时代背景分析。【参考答案】 特点:托古改制,发展资本主义以救亡图存。原因:封建势力强大,为减少变法阻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康梁为资产阶级上层代表,自身的局限性。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2)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进行。(3)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严重的现实,蕴含了救亡图

23、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2.成因(1)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影响有限。(2)主观原因: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有局限性,幻想“中西结合”。新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材料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虽然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但殊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对孔子本人和孔教的价值评判实际上大都能够采取一种历史的、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而并非如一般人印象中误解的那样,是不加区别分析地一概全盘予以否定或简单地予以蔑弃。

24、因此,就新文化运动的“反孔”斗士们对孔子本人的真实态度而言,可一言以蔽之,即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林存光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孔子观念的根本转折【问题】 据材料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解析】 态度可以从材料中,“对孔教批评多于肯定”“大都能够采取一种历史的、一分为二的评判态度和立场”“坚决反对膜拜孔子的偶像,而对作为一代哲人或伟人的孔子本人又是崇敬的”归纳。反对的原因需结合儒学作为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作答,肯定孔子的原因,则从儒学的价值及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能甄别对待儒学的精华与糟粕的理性考量上思考。【参考

25、答案】 态度: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客观辩证看待孔子及儒家思想,反对对孔子偶像崇拜、反对儒家伦理纲常,但尊重和崇敬孔子。反对的原因:儒家纲常伦理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尊重和崇敬孔子的原因:儒家思想蕴含优秀的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代表具有理性精神。 儒学的近代转换1.抵抗派和洋务派:肯定并维护传统的伦理道德、纲常名教,但主张改变对外来文化封闭保守的态度,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挑战传统心态。既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又保留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2.维新派:康有为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结合,利用儒家思想的权威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以减少变法的阻力,从根本上否定了洋务派的“体用”观,实质上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治国指导思想

26、的地位。3.革命派:批判儒家思想,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但并未在思想领域对儒家思想进行彻底批判。4.激进派:袁世凯掀起反动的“尊孔复古”逆流,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专制统治的护身符。在此背景下,激进派全面挑战封建礼教,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对应学生用书第237238页)角度一清政府的思想控制【典例1】 (2016全国卷,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27、【试题分析】 根据张之洞“中体西用”的主张,分析其学制改革、禁用具有民主色彩的新名词等信息,可以推知其“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之用意,D项正确。维新思想的核心主张是变革政治,建立君主立宪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失败后,转向保守而渐趋沉默,维新思想已经不是清政府主要威胁,20世纪初,革命派已经成为清王朝的主要威胁,A可排除。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中体西用,B、C两项可排除。答案:D角度二中体西用思想【典例2】 (2017海南卷,9)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论题为“大戴礼(即汉代戴德所编辑整理的礼记)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

28、同义论”,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这反映了()A.近代教育体制已经确立 B.中体西用治国理念的推行C.朝廷借科举倡导回归国学 D.西方教育思想成为主流【试题分析】 从题干来看,清末举行的一次科举特科考试,要求论证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同义,说明西方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被清朝统治者认可,同时,又坚持“中学”的优势地位,这是对“中体西用”理念的实践,B为正确项;由以上分析可知,中国传统教育居于主流地位,而西方教育居于次要地位,故可排除D项。近代教育体制在清末尚未确立,A项错误。清朝政府一直没有背离过儒学,也就不存在借科举回归国学一事,C项错误。答案:B【教材补缺】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特

29、点1.角色多样:或由政府规划(如清末新政、预备立宪),或出于个人经历(如洪仁玕与资政新篇、容闳),或由西人主导(如近代来华传教士、商人、学者、使节等)或系华人策划(如早期维新派、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等政治派别与各种民间社团)。2.时代主题鲜明:以改造中国为目的,以社会变革为主线,围绕着了解世界、求强求富、救亡图存、民主革命、科学启蒙等历史课题次第展开,依时兴替。3.方式多种:诸如办学兴教、翻译西书、出版书籍、编辑报刊、派遣留学生和使节到海外学习或工作等。4.内容丰富:涉及军事、科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5.历程层次分明:近代以来,西学的输入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

30、深、逐次递进、不断深入、由具体而抽象的过程。缘此之故,中国对西学的汲取借鉴,也经历了一个以器物、技艺等物质文化为主转到以思想、学术等精神文化为主,从被动接受到自主选择的过程。6.西学的形象与地位不断上升:西学的形象由“夷之长技”而被称为“西学”“新学”,被视为“显学”“救时之灵丹妙药”;西学的地位不断上升,使命不断加重,被视为救国救民的“真理”。角度三严复翻译进化论的目的【典例3】 (2018全国卷,28)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但严复将该书翻译成天演论时,“煞费苦心”地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自然界进化规律同样适用于人类社会。严复意

31、在()A.纠正生物进化论的错误B.为反清革命提供理论依据C.传播“中体西用”思想D.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试题分析】 “中体西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而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C项明显是答非所问。自然规律并不适应于人类社会发展,从科学的角度看,严复是错误的,其目的在于以此来警醒国人,促进国人救亡意识的觉醒,D项正确,A项错误。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反清的革命理论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B项错误。答案:D角度四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及特点【典例4】 (2015全国卷,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32、()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试题分析】 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改革的根基,为维新变法减少阻力,因而不能被顽固派占主体的清政府所容忍,故C项正确。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不是为了考据历史,而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其内容不一定具有真实性,故A项错误;新学伪经考内容是考据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不是介绍西方理论,故B项错误;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没有颠覆孔孟儒学,而是利用儒学为其服务,托古改制,故D项错误。答案:C角度五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典例5】 (2015海南卷,16)1919年3月,申报报

33、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A.抨击尊孔复古B.抨击军阀统治 C.提倡科学精神D.提倡民生主义【试题分析】 1919年3月是五四运动前夕,新文化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和教授大力提倡民主、科学,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该参议员指责的“罪名”是“有离经叛道之鼓吹”,指的是该教授违背儒家伦理道德,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思想领域,不是对军阀统治的抨击,B项错误;提倡科学精神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其针对的是迷信思想,不属于“离经叛道”,C项错误;提倡民生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材料中没有体现,D

34、项错误。答案:A角度六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的影响【典例6】 (2018全国卷,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材料反映的实际上是五四运动后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反对俄国式道路的实际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材料中的观点就是资产阶级的实业救国思想,

35、主张“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的实际上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这一争论让中国人更多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C项正确。A项应该是井冈山道路开辟的意义,错误。材料中的争论重点是俄国的革命道路,并非欧美的社会制度,B项错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救亡道路之争是这场争论的本质,两者的阶级立场不同,救亡方式也一直存在分歧,D项错误。答案:C【教材补缺】 五四运动后中国思想界的发展状况1.思想空前解放,欧美各种思潮流入中国。欧美的启蒙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思想涌入中国,有很多思想甚至相互抵触,观点相反。这无疑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思

36、想界最突出的特点。2.救亡的主题没有变化,救亡的主角却发生了改变。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各种思想都是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工具引进的,救亡的时代背景仍然没有改变。但是,传统知识分子逐渐从思想界的主角位置退下,较少受传统思想影响的年轻知识分子涌现,使五四新文化运动存在着偏激的倾向,但是也具有更彻底的战斗精神。3.传统思想受到猛烈的冲击,也面临着转型的新机遇。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但是,其忧国忧民的使命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却顽强地延续下来。一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促使中国知识分子反思西学,梁启超等近代儒学大师甚至提出用中国传统儒学改造西学,建立新的文化系统,传统思

37、想在危机中面临着转型的机遇。4.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以俄为师成为新的方向。经历了喧嚣与沉淀,众多“主义”销声匿迹,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以俄为师”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提出都受这一思想潮流的影响。(对应学生用书第238页)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鸦片战争后,中国有识之士对西学态度转变1近代民族主义观念逐渐出现2严复从救亡角度出发传播西方民主自由思想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4新文化运动“新中有旧”5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一枝独秀61.(2018河南六市二模)鸦片战争前,国人认为西学是“所格之

38、物皆器数之末”;鸦片战争后,魏源等人主张“师夷长技”。这一变化表明()A.有识之士对西学的态度渐趋务实B.师夷长技成为社会共识C.清王朝对列强的恐惧感逐渐增加D.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动摇解析:A鸦片战争前,国人认为西学“所格之物皆器数之末”反映了国人否定西学。但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有识之士对于西方器物的认识转变为“师夷长技”,说明有识之士对西学的态度渐趋务实,故A项正确。魏源只是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还不是社会共识,故B项错误;材料中观点不代表清政府的观点,故C项错误;儒家思想当时还是正统思想,新文化运动使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动摇,故D项错误。2.(2018山东潍坊二模)郭嵩焘反对“严夷夏之大防

39、”,痛斥士大夫“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主张“中国与洋人交涉,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商情之利病,而后可以师其用兵制器之方,以求积渐之功”。这反映了郭嵩焘()A.坚持传统的“夷夏之辨”B.具有近代民族主义观念C.倡导“中体西用”思想D.主张建立西方政治制度解析:B材料“惟一意矜张,以攘夷狄为义,而置民父于不顾,必使覆国亡家”体现郭嵩焘抨击“天朝上国”思想观念,认识到民族危亡的严重性,具有民族主义思想,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相悖;“当先究知其国政军政之得失”表明郭嵩焘思想已突破“中体西用”局限,排除C项;D项材料体现不出。3.(2018山东潍坊一模)1903年

40、,严复在翻译英国思想家密尔阐述“公民自由”的著作时,对于中文书名,并未采用最直接的译文论自由,几经斟酌,定名为群己权界论。这反映了当时他()A.反对西方自由思想B.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C.引领民众回归传统D.强调国家利益的至上性解析:B“群”指社会,“己”指个人,群己权界论表明社会和个人都有自己的“权”,但他们的权又都有其界限。这是严复站在中国当时的国情与中国的伦理本位的文化层面上创新的解释自由主义,故B项正确,A、C两项错误。据书名群己权界论可知严复考虑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未突出国家利益的至上性,D项错误。4.(2018山东临沂检测)1916年,胡适说:“今日欲为祖国造新文学,宜从输入欧西

41、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据此,胡适认为“造就新文学”的关键在于()A.遵循西方经典著作的创作模式B.打破中国传统文学的基本框架C.传承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优势D.借鉴西方经典著作的创作思维解析:D据材料“宜从输入欧西名著入手,使国中人士有所取法,有所观摩,然后乃有自己创造之新文学可言也”可知,胡适认为“造就新文学”需借鉴西方名著,D项正确。胡适主张借鉴西方经典著作的创作思维,并非遵循西方经典著作的创作模式,A项错误;材料中胡适的观点并不是要打破中国传统文学的基本框架,B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要传承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优势,C项错误。5.一位学者评价说

42、:“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A.维新派借助传统文化宣传维新变法思想B.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成为近代中国文学主流C.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化”,新中有旧D.袁世凯的“尊孔复古”行为遭人唾弃解析:C维新思想重在改良中国社会,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与材料论及的民间文学无关,故A项错误;“重要内容”“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并不等于成为近代中国文学主流,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

43、统重现光芒”可知新文化运动虽提倡新文化,但“新中有旧”,故C项正确;材料论述与袁世凯无关,故D项错误。6.(2018四川乐山二调)十月革命后到五四运动前,介绍新思潮的刊物只有几种,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寥寥无几。五四运动后,全国各地出版的刊物猛增至400余种,其中相当数量的刊物以介绍新思潮、改造社会为己任,马克思主义思潮一枝独秀。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B.一战暴露资本主义本质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D.时局变动激发新的探索解析:D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显示了中国劳工阶级的力量,促使知识分子更加关注“劳工问题”和“劳工运动”,明确了中国社会改造的根本力量。五四

44、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因此出现了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一枝独秀的现象,故D项正确,C项错误。A项从属于D项,仅反映了时局变动的一个方面,A项错误;材料中变化的转折点是五四运动而不是一战,B项错误。第38讲巩固练(对应学生用书第317318页)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1魏源海国图志与洋务运动2西学东渐推动中国教育转型与近代化3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推动西学东渐4严复重新审视东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5近代教科书中救亡图存的价值取向6近代民族危机推动救亡思潮7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蔡元培的教育理念8近代中国开放进取的文化精神9新

45、文化运动的必要性10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11五四运动推动个性解放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2018湖北武汉调研)徐继畲在1844年瀛环志略手稿中,“英吉利”一节写了2 429字,使用了21个“夷” 字;而1849年最后辑著成的书稿中,这一节长达7 620字,却没有使用一个“夷”字。这种情况说明当时的中国 ()A.鄙视西方的心理转向崇洋 B.朝贡外交转向了近代外交 C.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 D.向西方学习已成时代潮流解析:C材料中没有使用一个“夷”字,不能体现崇洋,A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B项错误;材料中“夷”字使用情况的前后变化,说明这一时期传统的夷夏之辨观念受到近

46、代观念的冲击,C项正确;结合所学,当时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已经出现,但没有成为时代潮流,D项错误。2.(2018广东惠州调研)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奏仿钦天监用西洋历官之例,行取弥利坚、佛兰西、葡萄亚三国各遣头目一二人,赴粤司造船局,而择内地巧匠精兵以传习之”,“并延西洋陀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据此可知魏源()A.形成了系统学习西方的思想 B.是近代化运动实践的先驱C.改变了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 D.为洋务思想形成奠定基础解析:D题干中主要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没有提及学习其他方面的内容,所以并没有形成了系统学习西方的思想,故A项错误;近代化运动实践的先驱是洋务派,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人物,故B项错误;魏源书中只能看出学习西方技术,并不能看出他改变了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故C项错误;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主要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为后来洋务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故D项正确。3.(2018天津和平区一模)恭亲王认为:“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欺蒙。”1863年后,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和广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