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三维设计》一轮人教版历史检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检测(四)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71184 上传时间:2019-12-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三维设计》一轮人教版历史检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检测(四)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版《三维设计》一轮人教版历史检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检测(四)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版《三维设计》一轮人教版历史检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检测(四)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版《三维设计》一轮人教版历史检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检测(四)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版《三维设计》一轮人教版历史检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检测(四)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三维设计》一轮人教版历史检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检测(四)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三维设计》一轮人教版历史检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检测(四)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时检测(四)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初()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解析:选A本题可用排除法。明太祖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是皇权加强而非受到了制度化制约,故B项错误;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故C项错误;材料中“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

2、,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是内阁,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故D项错误。故选A项。2内阁在明朝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于裁决权和执行权之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这表明明朝内阁制()A实现了分权与制约平衡B有利于国家机器合理运作C缓和了国家的阶级对立D有效地限制了君主的专权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所以它既不能实行分权与制衡,也不能限制君主专权,排除A、D两项。材料所述为内阁“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而非缓和

3、国家的阶级对立,故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内阁缓和了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间的对立,这有利于国家机器的合理运作,故B项正确。3(2019石家庄模拟)“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A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B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解析:选C材料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变化趋势,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与朱元璋的小农意识无关,故B项错误;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

4、然趋势”,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涉及宰相制度的废除,故D项错误。4明代的乡试和会试,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其中策一项,对其内容明确界定:“凡对策,须参详题意,明白回答,如问钱粮即言钱粮,如问水利即言水利,孰得孰失,务在典实,不许敷衍繁文。”据此可知明代的科举考试()A形式僵化限制严格B考核内容注重“经世致用”之学C不再重视儒家经典D要求考生所学的知识全面务实解析:选D“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表明形式没有僵化,也不是注重“经世致用”,故A、B两项错误;明代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儒家经典,故C项

5、错误;“考试内容除了经义和八股文外,还有史、策、论、律诗等”表明考核内容全面,故D项正确。5明代中期曾出现过皇帝的“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皇帝如越过内阁发布旨意会被认为不合成例。这反映出当时()A皇帝权力受到严格限制 B内阁掌握决策大权C中枢权力运行较为有序 D相权一度得以恢复解析:选C据材料“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可知决策权仍旧在皇帝手中,故A项错误;据材料“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和“采纳内阁票拟”可知内阁只具备建议权而不是决策权,故B项错误;据材料“批红都会采纳内阁票拟的现象,甚至 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可知

6、中枢权力的运行有序,故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宰相具备一定的决策权,内阁只有建议权,故D项错误。6明史职官志记载;“凡内官司礼监掌印,权如外廷元辅秉笔、随堂视众辅。”这本质上反映了()A内阁制彻底瓦解 B宦官操纵威柄C皇权专制的痼疾 D内阁首辅无权解析:选C结合“凡内官司礼监掌印”与“权如外廷元辅”说明原本无权内官因为掌握象征皇权的玉玺而获得内阁首辅一样的权力,这种现象本质是皇帝专制的结果,故C项正确。7明太祖曾指出:“圣人之治天下,四海之内,皆为赤子,所以广一视同仁之心。朕君主华夷,抚御之道,远迩无间。”(明太祖实录)明成祖朱棣也认为:“人性之善,蛮夷与中国无异夫好善恶恶,人情所同,岂间于华夷

7、。”(明太宗实录)以下对史料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古代史料中关于“夷夏之防”的记载有失公允B明史籍中关于民族关系缓和的记载较为真实C两部实录均意识到中原民族与夷族并无区别D明朝统治者的民族观仍需其他史料加以印证解析:选D明朝是一个漫长的封建王朝,其“明朝统治者的民族观”不能因两位皇帝的观点而以偏概全,故D项正确。8(2019吉林一模)清代内务府是独立于政府行政机构之外,自成体系,管理皇室、皇族一应事务的机构。内务府官员属流官,定期更换。另外,内务府财政收入不仅来源于皇帝私产,也来源于国家财政收入;内务府的财政支出,不仅用于宫廷,也用于军费、赈济等。材料表明()A清政府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B皇室

8、特权是清政府腐败的根源C清朝中央权力处于分散状态D内务府是国家行政机构的补充解析:选A从材料中内务府是管理皇室事务的自成体系机构,但是它的收入与支出却是既有皇帝也涉及国家,体现出家国一体的特征,故A项正确。9(2019南宁摸底)明清时期,各级官吏莅位与离任之时,都要先祭告于城隍,始终受到城隍老爷的“监察”,成为定制,于是,城隍监察百官与司民之神权,便正式确立。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监察制度更加完善 B专制统治得到加强C民间信仰发生变化 D封建迷信甚嚣尘上解析:选B据材料“各级官吏莅位与离任之时,都要先祭告于城隍”可知君主加强思想控制从而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正确。10有清一代,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

9、统治的各个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朝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A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 B吏治逐渐走向了腐败C朝廷公信力遭到破坏 D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解析:选C题干并没有反映雍正帝对法律的弱化,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清朝皇帝在决策方面更具有随意性,而没有反映吏治腐败,故B项错误;皇帝对官员处理的随意性和政策实施的摇摆性,即反复无常会使朝廷的公信力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而材料没有涉及军机处,故D项错误。11“廷寄”上谕是清代军机处官员日常工作之一,其内容大都是告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

10、、责问刑法之失当等。这体现了军机处的职能是()A传达皇帝旨意 B参与行政决策C总领全国政务 D负责监察百官解析:选A“廷寄”上谕是传达皇帝的旨意,故A项正确;军机处无决策权,故B项错误;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不是总领全国政务,故C项错误;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无监察权,故D项错误。12(2019济宁模拟)据载,从1748年始,奏折与题本成为清朝两种并行的上行文书。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用题本报告一般例行公事。清朝“奏折”制度的创立()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减少了决策失误C确保了政治清明 D削弱了中枢权力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

11、机密事务”得出奏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故A项正确;决策失误的减少体现在多人参与,故B项错误;政治清明体现在多人参与决策,题目中并未牵涉,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目中“中央和地方官员往往用奏折向皇帝密报机密事务”不相符,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太原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贞观十四年(公元 641 年),魏征上书唐太宗,说:“臣闻君为元首,臣做股肱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唐太宗也经常对臣下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贞观时期被后世称道的原因在于君主给了臣子更多的尊重和参政机会

12、,让这些臣子在君臣道义的要求下去参与社会治理,进而在制度设计上为君臣共治的实现提供了许多条件。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研究材料二在明代,以官员批评皇帝为核心的君臣冲突表现得尤为突出。成化四年,宪宗为满足生母周氏愿望,命大臣于帝陵外另选址以葬英宗嫡后钱氏。此事有违礼制,群臣极谏争之,“伏哭文华门,竟得如礼”。明中期以后,“占夺民业,而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于是“科道”谏言,“天子以四海为家,普天率土莫非所有,何必置立庄田与贫民较刀锥之利哉”?宪宗迫于群臣压力,对弊政有所厘清。天启年间,熹宗纵容魏忠贤介入朝政,南北诸臣纷纷上疏要求惩处魏忠贤,熹宗皆不纳。摘编自张廷玉明

13、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时期君臣共治得以实现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君臣冲突加剧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12分)(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到明君臣关系演变的根源。(5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的第二个省略号分层,结合两层的信息和唐朝的政治体制综合分析原因所在。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命大臣于帝陵外另选址以葬英宗嫡后钱氏。此事有违礼制,群臣极谏争之”,可知群臣对皇室有违礼仪加以谏争极力反对;根据材料二“占夺民业,而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宪宗迫于群臣压力,对弊政有所厘清”,群臣对皇室等占夺民业的现象予以反对;根据材

14、料二“熹宗纵容魏忠贤介入朝政,南北诸臣纷纷上疏要求惩处魏忠贤”,群臣反对宦官专权。第二小问,官僚对皇室、宦官集团的指责,不利于政局的稳定,易引发党争加剧。第(3)问,由材料一唐代君臣共治到材料二的君臣冲突,可知君主专制强化,引发官僚集团对权力的向往与争夺。答案:(1)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政治环境宽松,君主善于纳谏;三省六部制成熟完备,提供制度保障;儒家思想有关君臣之道的约束。(2)表现:群臣针对皇室的礼仪、财用问题大加指责;官僚集团和宦官集团争权。影响:导致党争加剧,朝政混乱;统治危机日益严重。(3)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官僚集团争权夺利。14(2019邢台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5、下面是中国古代公文文种演变概况表时期 文书概况 西周 周王通过诰、誓、命、训、令等文书来管理国家,这一时期文种简单,划分粗略 秦汉 秦汉时期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划分也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有两类,一类是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一类是臣对君的专用文种。从下行文种来看,秦代的诏敕文书主要有“制”和“诏”,据史记解释:“命为制,令为诏。”“制”和“诏”分别是皇帝颁布重大命令和一般命令时使用的文种。到了汉代,诏敕文书的文种有所增加,蔡邕独断卷上记载:“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唐朝 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主要的变化在君臣专用文种。其中皇帝专用的文种除原有的制、诏、令、册外,新增

16、和变动的主要有批答和敕,需要指出的是,在“王言之制”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堂贴”,是开元后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独立指挥百司的公文文种,“堂贴”不必奏请皇帝批准,由三省宰相直接裁决,集体签署,其公文效力相当于国家最高政令 明清 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有十种,新增了谕旨,又称圣谕(上谕),有宣谕、口谕、手谕,其中手谕如需保密,可以不抄发,而到了清代,这种保密谕旨逐渐制度化。而在臣子上奏的文种中,有一特殊的公文“密疏”,是可直达御前的 整理自何庄古代公文文种变迁原因探析等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12分)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的题目,从材料“

17、这一时期文种简单,划分粗略”“秦汉时期文书的文种体系日益庞大,划分也越来越细,比例最大的有两类,一类是君对臣的专用文种(诏敕类),一类是臣对君的专用文种”“唐代的正式公文有15种,主要的变化在君臣专用文种”“明代皇帝专用文种有十种,新增了谕旨”中分析归纳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具体分析观点即可。答案:论题:古代公文的演变适应了古代君主专制加强的趋势。阐述:秦汉时期,随着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中国的君臣、中央与地方的概念才逐渐强化,因此这一时期的中国公文才开始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出现了君臣专用文种;唐代“堂贴”的出现,表明三省六部制下宰相协助天子处理政务的权力增强;明清时期,皇帝的谕旨和大臣上疏的保密化,则体现了明清君主专制继续强化的事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