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课件:3.1.1 种群的特征 .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89595 上传时间:2019-12-31 格式:PDF 页数:43 大小:1.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课件:3.1.1 种群的特征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2020版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课件:3.1.1 种群的特征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2020版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课件:3.1.1 种群的特征 .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2020版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课件:3.1.1 种群的特征 .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2020版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课件:3.1.1 种群的特征 .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课件:3.1.1 种群的特征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中生物苏教版必修三课件:3.1.1 种群的特征 .pdf(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 第1课时 种群的特征 目标导读 1.说出种群的概念。 2.列举种群的特征,并分析其内在联系。 3.阅读教材P6163,学会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重难点击 1.种群的基本特征及内在联系。 2.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课堂导入 方式一:方式一:蜜蜂没有冬眠的习性,作为个体,也无法维持必要的体温。但 是只要外界气温下降,蜂巢里的蜜蜂就会以蜂王为中心抱成“团”,不 停歇地爬来爬去,形成一个由蜜蜂的血肉之躯构筑的球体。外层与里层 的蜜蜂会循环往复地互换位置,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蜂团的温度。蜜蜂 正是依靠这种团队精神和消耗大量的蜂蜜来度过寒冷的冬天。那么种

2、群 具有哪些个体没有的特征呢?怎样预测种群的发展趋势呢? 方式二:方式二:分析以下各项是不是一个种群: 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2.某集市上卖的全部的同种白菜。 3.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 4.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 当从群体水平来看,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个体的特征能代表种群 的特征吗? 个体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对一个种群来说,会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 失呢? 总结:种群的不同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 这时种群就表现出个体不具有的特征。到底种群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 我们就来学习。 一、种群的特征 当堂检测 二、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内容索引 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

3、的概念: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 生物的所有个体。 2.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包括 、 等。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有 、 、 和 等。 3.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内某一种群全部个体的数量,是种群最 基本的数量特征。 同种 知识梳理 空间特征数量特征 年龄结构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 4.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常用的方法是_和_。 (2)样方法:通过计算若干样方中某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数,然后以其 _估算种群的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这种方法常适用于调查个体分布 比较均匀的植物(如双子叶植物)或移动能力较低的动物(如蜗牛)的种群密度。 (3)标志重

4、捕法适用于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的种群 密度调查,其前提是_。 估算公式为: 样方法标志重捕法 平均密度 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概率相等 1.观察下图,理解取样方法 问题探究问题探究 (1)图1属于 取样法;图2属于 取样法。 (2)取样原则:取样时要做到 取样。 五点 随机 等距 则N4样方中x 株/m2。 2.完善下面计数表,学会样方法的计数和计算 学习小组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计数结果如下表: 8 样方N1N2N3N4N5 种群密度(株/m2)3715x4 其中第四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如下: 3.通过模拟实验,理解标志重捕法的原理和方法 (1)模

5、拟实验 材料与用具:黄豆一包,与黄豆大小相近的红豆50粒,大小烧杯和培养 皿若干。 方法步骤 a.将一包黄豆倒入大烧杯中,红豆倒入小烧杯中,从大烧杯中取出黄豆50 粒,然后将50粒红豆放入大烧杯中,充分搅拌,使红豆与黄豆混合均匀。 b.闭上眼睛每次从大烧杯中随机抓取一粒豆子放入培养皿中,随机将大烧 杯中的豆子再充分 ,再随机抓取一粒豆子放入培养皿中。依此方法, 连续抓取豆子20次。 c.若培养皿中共有红豆5粒,则大烧杯中黄豆总数为 粒。重复测算三次, 求 作为估计大烧杯中黄豆总数。 d.通过数清大烧杯中黄豆的实际数与其估计值比较发现两数值 ,说明 了标志重捕法是一种科学的估算方法。 混匀 平均

6、值 200 接近 (2)标志重捕法的基本步骤 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志后放回 ,一段时间后 ,根据重捕 到的个体中 占总个体数的比例估计种群密度。 计算公式 个体总数(N)/标志个体数(M)重捕个体数(n)/重捕中标志个体数(m)或 NMn/m。 原来环境 标志个体数 重捕 (3)要使标志重捕法计算所得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数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 间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多选)。 A.标志物和标志方法不能影响被标志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与死亡 C.标志符号牢固,不易脱落,但应醒目,易于捕捉 D.有较多个体迁入或迁出调查区 答案 4.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一定用标志重捕法吗? 答案

7、 不一定,比如蜗牛、蚜虫、跳蝻等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用标 志重捕法不合适。 5.事实上,研究对象在被捕捉过一次后会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 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大还是偏小? 答案 偏大。 活学活用 1.对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的是样方法,下列选项中,灰点表示统 计的个体,白点表示未统计的个体,其中取样的统计方法有误的是 答案解析 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该统计样方内和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上的植 物个体数。 样方法计数原则样方法计数原则 样方法计数时,同种植物无论大小都应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个 体,即只计数样方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 方法链接方法链接 2.

8、在一片约33 hm2的林地内,调查者第一次捕获了25只大山雀,各用一个 标志环套在了大山雀的腿上作为标记,然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33只 大山雀,其中有5只是有标记的。据此推算,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 (只/hm2)约为 A.165 B.160 C.5 D.15 答案解析 设种群数量为x,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则可知: ,可以计算出 x165,故该林地中大山雀的种群密度为165/335只/hm2。 (1)如果标志物是一个较重的铁环,大山雀被捕获的机率会_,因此 算出的值比真实值可能_。 (2)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计算所得数 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_。 一一题多变

9、题多变 增大 偏小 偏小 种群密度调查数据的偏差分析种群密度调查数据的偏差分析 (1)偏高:一般情况下,导致第二次捕获中标志个体数比实际数值小的因 素,都会导致最终的调查数据偏高,如被标志的个体不容易再次捕获、 标志物脱落等,都会导致调查数据偏高。 (2)偏低:若被标志的个体标志明显,第二次更容易被捕获,或者捕捉时 只捕捉某种个体(如用大网眼渔具捕获大鱼)会导致调查数据偏低。 方法链接方法链接 二、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种群数量的变动受到 的影响,此外个体的迁入或迁出也 会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2.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 的个体数量的比例。它对种群 数量的变化有很大影响,一般用

10、年龄金字塔来表示。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 为 、 和 三种类型。 3.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 数量的比例。如 的 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失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的变化。 出生率和死亡率 各年龄段 知识梳理 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雌雄个体具有生殖能力 (1)图示中A: ;B: ;C: 。 1.观察下面种群年龄结构图,理解年龄结构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问题探究问题探究 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 类型各年龄分布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A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_ B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出生率死亡率基本不变 C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出生率死亡率_ (3)种群C的密度会_ ,我国实行计划生

11、育是因为我国人口的年龄结 构是图中_(填代号)所示的类型,若不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种群密度会逐 年_。人口控制的目标是力争使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图中_(填代号)所示 的类型。 (4)濒临灭绝的生物其年龄结构可能是图中_ (填代号)所示的类型。 (2)据图分析各年龄结构类型的特点及种群密度变化的趋势。 增大 减小 越来越小 A 增大B C 2.阅读下面材料,分析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1)无公害蔬菜的培育过程中,当预测到昆虫种群密度增加时,可以利用人 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雄性个体,破坏害虫正常的 ,使很多雌 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降低其 ,使害虫的种群数量得到有效控 制。由此可见种群的 也是

12、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含义为种 群中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2)类型 种群密度 ; 种群密度 ; 种群密度 。 性别比例 出生率 性别比例 增长快 相对稳定 增长慢 活学活用 3.下图中表示了种群的各个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答案解析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结构,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青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其他特征都会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 种群的数量特征中有种群密度、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年 龄结构和性别比例,能够决定种群密度并

13、同时与其他特征相关的为出生 率和死亡率,则甲为出生率,乙为死亡率; 丙为通过影响出生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性别比例; 丁为同时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年龄结构,它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个 体三部分; 种群密度是由迁入率和迁出率以及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一一题多变题多变 (1)图中丁是如何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 答案 年龄结构(丁)是通过影响出生率(甲)和死亡率 (乙)来影响种群密度的。 (2)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除了甲、乙以外 还有哪些因素?答案 迁入率和迁出率。 题后总结题后总结 种群特征间的相互关系图解种群特征间的相互关系图解 4.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分为图示三种类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答

14、案解析 A.在我国近年的人口调查中,获知人口出生率每年在下降,说明我国人口年龄 结构一定为图表述类型 B.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种 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图表述类型 C.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 结构为图表述类型 D.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图所 示类型 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只知道出生率不能判 断种群的年龄结构,A错误; 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该水域鱼种 群剩余的鱼主要为幼年个体,年龄结构可能为图所示的增长型,B正确;

15、 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会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 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结构为图所示衰退型,C正确; 在某一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各种 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图所示的稳定型,D正确。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 种群特征在生产中的应用种群特征在生产中的应用 (1)城市人口的剧增迁入率迁出率造成的。 (2)中国人口的增长出生率死亡率造成的,不能单纯地说是出生率 高造成的。 (3)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降低出生率。 (4)利用性引诱剂诱捕雄蛾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 _ _ 样方法 课堂小结 年龄结构 增长型 五点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和迁出 稳定

16、型 衰退型 性别比例 标志重捕法 等距 数量 空间 _ _ 当堂检测 2345 1.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A.种群密度 B.性别比例 C.种群的空间特征 D.形态特征 种群并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有机单元,它具有种群 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及空间 特征等特征。 答案解析 1 2.下图表示的是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 度可能会越来越小的是 答案解析 23451 种群年龄结构有三种类型,其中衰退型年龄结构的种群密度将越来越小。 3.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的动态信息主要来自 A.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结构 B.现有人口的

17、数量和密度 C.现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D.现有人口男女的性别比例 23451 答案解析 年龄结构、性别比例以及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特征都能 影响种群密度,但只有年龄结构可用来预测种群未来的动态信息,根据 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A项错误; 一般而言,北温带地区每个样方的大小,乔木为100 m2,灌木为16 m2, 草本为1 m2,所以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应划分为100 m2左右,B项错误; 调查蒲公英,除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外,还要把样方两个相邻的边及 顶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C项错误

18、。 4.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23451 答案解析 5.回答下列有关种群的问题: (1)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分布如图所示。三种分 布方式是对种群_特征的描述。 答案 23451 空间 解析 研究种群主要是研究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而种群的分布属于空间 特征。 (2)据右图分析,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_(填“正”或“负”)相关,种 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是_。 答案 23451 正 解析 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种群密度是 种群数量最基本的特征,所以种群密度越大, 种群数量越多; 通过图中可以看出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和密度 的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本课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