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专题7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习.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96082 上传时间:2020-01-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专题7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专题7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专题7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专题7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专题7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专题7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专题7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习.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7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专题作业一、选择题1(2018安徽六安一中三模)右图(选自新华社照片)为1952年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一生产合作社的妇女识字小组在上课的情形。这部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建国初期农业改造的完成B新中国大众教育成绩显著C新中国对公民人权的重视D新中国义务教育逐渐开展答案C解析教育是人们实现劳动权的关键,是公民政治素质的养成所,是人们享有文化权利的中介,受教育权也是一项公认的人权。对生产合作社的妇女开展识字教育,反映了新中国对公民人权的重视,故选C项。农业改造完成于1956年,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大众教育的效果,排除B项;1986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

2、国义务教育法,排除D项。21953年4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办法,决定开展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这次人口普查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计划生育工作B作为实行普选的基本数据C为三大改造做准备D为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依据答案B解析计划生育政策正式执行于20世纪80年代而非建国之初,故A项错误;当时的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正在筹备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全国人口的普查是在为各个地区的人大代表数目提供依据,故B项正确;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与人口普查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新中国的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是针对政治而非经济和文化领域,故D项错误。3(

3、2018安徽蚌埠模拟)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与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谈时,指出“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没有中央政府,它归还祖国,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由此说明()A“一国两制”思想的雏形已经出现B海峡两岸关系的坚冰得以打破C和平统一祖国是建国以来的一贯方针D“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提出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毛泽东认为台湾如果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则容许台湾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这说明“一国两制”思想的雏形出现,故A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海峡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宽,海峡两岸关系的坚冰得以打破,排除B项;材料只

4、是提到新中国1961年这个时段处理台湾问题的态度,而且还只是一种政治承诺,反映不出和平统一祖国是建国以来的一贯方针,排除C项;“一国两制”方针是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来的,排除D项。4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的原则分配;到2010年“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进行分配。”这一变化反映了()A农村经济的发展 B民主政治的发展C城市化水平提高 D城乡人口的变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城乡代表名额由1953年的14变成2010年的11,说明民主范围扩大,反映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故选B项。5下面为中国公

5、民普通护照主要版本“备注”栏变化情况统计表,由此得出的最准确的历史结论是()版本备注1949中俄文对照1953从1956年8月13日起分为因公、因私两类护照1971中法英文对照,印章有“革命委员会”字样(这一时段因私护照几乎为零)1975同上。前面印有“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1980前面印有“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地有效”A与我国建交的国家不断增多B我国外交的阶级斗争色彩浓厚C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D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得到提升答案A解析题中表格“备注”栏中从1949年版“中俄文对照”到1971年版“中法英文对照”,说明我国逐渐与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再到1980年版“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地

6、有效”,说明我国与世界大部分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故A项正确。B项只符合“文革”期间的护照,排除;C、D两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6(2018云南检测)1978年邓小平访美,在卡特总统陪同下检阅仪仗队之后,就在讲话中强调:“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远远超出两国关系的范围。”这意味着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助于()A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B共同维护世界和平C在联合国里友好合作 D平衡美苏两国的关系答案B解析材料“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远远超出两国关系的范围”表明中美关系的发展有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故B项正确。A、C两项属于中美两国关系的范围,排除;D项属于中国与美苏两国的关系。71980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

7、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强调:“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党员在党章和党纪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依法规定的平等权利和义务,谁也不能占便宜,谁也不能犯法。”这表明中国()A新时期法制不断完善B坚持立法为民的原则C以法治作为反腐的工具D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心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这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法制的真实性和平等性,显示了依法治国的决心,故D项正确。A、B、C三项材料不能体现。81982年邓小平对印度代表团说,中国有句话:愈富的人愈悭吝。要富国多拿点钱出来,它不肯,技术转让更不愿意。所以,第三世界仅寄希望于南北问题的解决是不够的,南南之间还要进

8、行合作。这反映了()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正式提出B中国需要加入世贸组织C第三世界对我国经济提供帮助D发展中国家合作的必要性答案D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加入世贸组织无关,排除B项;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据“第三世界仅寄希望于南北问题的解决是不够的,南南之间还要进行合作”可知,D项正确。9(2018中原名校联考)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使本次修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据此可知,这次修宪“新”在()A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B体现对人文主义的一贯追求C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D反映了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答案A解析把“

9、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反映出国家对公民权利的保障意识增强,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故答案为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D两项在我国宪法中早已明确,不符合题干“新”的要求,排除。10(2018山东、湖北名校联考)香港回归祖国两年前,美国财富杂志曾发表封面文章预言“香港已死”。香港回归十周年时,美国财富杂志又公开发表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诚认错。这一变化反映了()A中美关系由对抗到正常化的转变B香港回归是“一国两制”政策的首次实践C“一国两制”政策保障了香港的繁荣稳定D美国政府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失败答案C解析根据预言“香港已死”到“香港回归十周年时,美国财富杂

10、志又公开发表哎呀,香港根本死不了的文章坦诚认错”可知“一国两制”政策保障了香港的繁荣稳定,打消了人民的疑虑,故C项正确。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1997年香港回归,材料所述变化与中美关系正常化无关,排除A项;B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材料无法体现“美国政府企图干涉中国内政”,排除。11中国反分裂国家法颁布后,西方媒体却蓄意将其描述为是一部“授权发动战争”的法律。而台湾当局也正是看重了海外媒体的这一特征,竭力利用国际媒体来拓展“国际生存空间”,妄图使台湾问题国际化。这说明在解决台湾问题上()A应加强对外宣传的影响力B避免直接出现武力争端C揭露国际媒体的错误导向D应构建舆论战传播

11、体系答案A解析据材料“西方媒体却蓄意将其描述为是一部授权发动战争的法律。而台湾当局也正是看重了海外媒体的这一特征,竭力利用国际媒体来拓展国际生存空间,妄图使台湾问题国际化”可知,应加强对外宣传的影响力,故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避免直接出现武力争端”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为了揭露国际媒体的错误导向,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构建舆论战传播体系,故D项错误。12(2018山东二模)下表为我国基层直接选举制度的创新统计(单位:个)。这些创新()时间选举方式选举对象乡镇、市19981999年公推公选、代表提名制等乡镇长、党委书记、镇人大主席等10020012002年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等副乡镇长、乡镇

12、党委520032004年公推直选、民推竞选等县(市)长、乡镇党委书记、纪委等14320052008年公推直选、三推一选等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党委委员等7A反映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B表明直接选举成为我国选举制度的主流C诠释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观念D说明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在全国基本普及答案C解析基层直接选举能够最直接的体现出人民当家作主,所以也就诠释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观念,C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基层直接选举制度而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直接选举并不是我国选举制度的主流,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从直接选举的乡镇数量来看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尚未在全国基本普及,D项不符合

13、题意,排除。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尚书周官中提到“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在古汉语中“议”包含了商讨、谋划、评价、抉择等含义。“议”的活动包含了三个要素:第一,通过语言进行协商(“语”);第二,协商过程中有理性的思考(“谋”);第三,协商的目的指向事情自身可能具有的最为恰当的解决方式(“宜”)。在典籍中,“所议之事”主要是政治事务,如“议储”“议兵”“议勋”“议罪”等等,都可以归之为“议政”,即政治协商的范畴。在制度设计上,在上述所论及的先秦“三朝”制度中,“治朝”就是君臣之间每日的例行朝会,凡有官爵者皆可参加,讨论具体的政治事务。秦汉以后,随着皇权专制体制的确

14、立,“朝议”制度就逐渐成为国家决策的关键形式。具体而言,“朝议”又有“廷议”和“集议”之别;皇帝在殿堂听政,百官按例朝见,有事皇帝口传谕旨,有争议的当朝议论,谓之“廷议”;有些事皇帝不在朝会中提出,而“下其议”于一定范围的官员,如九卿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等,然后再将意见上奏,谓之“集议”。摘编自卢兴、吴倩中国古代政治协商传统的思想内涵与基本特征材料二在“一届政协”的政治架构下,一方面正如亨廷顿所说的,“一个现代化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实现了大国秩序的重构,推进了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促进了政治体系的良性运转;另一方面则基于其政治系统的巨大包容性而实现了中国革

15、命力量的大联合、大团结,并激发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的巨大热情,使得建国初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究其原委,“一届政协”是发端于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的实现形式,它根植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凸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摘编自覃敏健试论“一届政协”的历史方位(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政治协商”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立的缘由。(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和新中国关于“政治协商”的不同及二者产生的相同政治影响。答案(1)特点:协商议政形式不断规范,发展固化为政治制度

16、;协商议政的事务广泛;君主是协商议政主导者。(2)缘由:近代中国社会对民主政治有强烈的诉求;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民主为治国思想;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管理需要;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古代治国以和为贵精神的影响。(答出三点即可)(3)不同:协商的根本目的不同:前者实际上是君权的辅助形式,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君权的统治;而后者目的是协调利益关系以实现个体和集团的合法权利。协商主体的地位不同:古代“君”居于主导地位,具有决定权,而“臣”和“民”的地位是从属性的;而现代政治协商在民主制度框架内进行,协商中的个人之间、党派集团之间都具有平等的政治地位,每个协商主体都享有生命、财产、言论等多方面的自由权利。(答出两

17、点不同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影响:政治协商在制度上为政治决策过程规定了理性协商的程序,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执政效率,缓和社会矛盾。解析第(1)问,从古代“议政”的形式、“议政”的内容和“议政”的规范性上分析。第(2)问,据材料二中的句号分层,分析汇总两层材料的含义即为原因所在。第(3)问,可以从组织“政治协商”的目的,组织者的阶层利益,参与者的主体地位来比较分析不同所在;从其对决策正确性的保障上,对社会矛盾的缓和,对执政效率方面进行概括归纳二者产生的相同政治影响。14计量史学是运用自然科学中的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让史学趋于精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对人民日报上相关

18、词汇使用频率进行计量分析,“一边倒”一词在1949年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到了1951年和1952年,这一词汇的使用频率进一步下降,到了60年代,该词汇使用数量下降到个位数,甚至为零。1950年至1952年“帝国主义”一词使用频率呈下降趋势。“和平共处”等词的使用频率在1953年到1956年出现了迅速增长的趋势。摘编自张颖等对建国初期新中国外交方针变化的计量分析从材料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实现了从革命外交向和平外交的转变。阐述:新中国成立初期美苏两极对峙,美国敌视新中国,而苏联承认并支持新中国,在此情况

19、下,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对新中国获得国际承认、发展对外关系、粉碎帝国主义的孤立政策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制约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的发展。这一时期外交带有革命外交的色彩。20世纪50年代以来,外交上迫切需要打破美国的孤立政策,团结新独立国家共同反帝,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经济,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突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限制,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也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由革命外交向和平外交的转变。解析本题需要结合材料及史实进行阐述。根据材料“一边倒一词在1949年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到了1951年和1952年,这一词汇的使用频率进一步下降”“和平共处等词的使用频率在1953年到1956年出现了迅速增长的趋势”可知,革命外交向和平外交转变。据此确定论题并进行阐述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