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17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之高频考点解密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96571 上传时间:2020-01-0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密17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之高频考点解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解密17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之高频考点解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解密17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之高频考点解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解密17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之高频考点解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解密17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之高频考点解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密17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之高频考点解密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密17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的抗争-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之高频考点解密 Word版含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试题考查内容命题角度难度2018北京卷,5题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探索通过名人著作考查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抗争中等2018天津卷,5题地主阶级的抗争通过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相关言论考查地主阶级的抗争中等2017新课标,41题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通过史料文献考查近代中国人民的探索中等2017海南卷,10题清末预备立宪通过相关的史料考查清末预备立宪的实质中等2016新课标卷,29题洋务运动由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西方人士对战局的预测考查洋务运动的成效中等2016上海卷,20题维新运动通过图片材料考查维新派的相关活动中等2016北京卷,17题辛亥革命通过图片材料,考查辛亥革命中等2016新课标,29题清末新政

2、通过张之洞拟奏定学堂章程,考查清末新政较难2016江苏卷,6题太平天国运动通过相关史实考查天朝田亩制度中等2015北京卷,17题清末预备立宪通过清末政治现象考查清末预备立宪中等2015浙江文综,19题辛亥革命通过社会现象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中等分析解读这一部分内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从近几年高考对这一部分内容的考查和命题角度看,题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也有所涉及。复习备考时抓住主线中国人民的抗争,并将其放到国际大背景下去分析、认识,将世界近代史与中国近代史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贯通古今、关联中外”考点一 近代地主阶级的抗争(2018年天津卷)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

3、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解题思路】【要点解密】具结是旧时对官署提出表示负责的文件,即对自己的行为愿意承担法律责任的表示。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在广州采取了“缴烟、具结”的外贸政策,旨在断绝外来鸦片,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对于禁烟态度的坚决,究其原因是清政府为了统治的长治久安。因此在解题的过程中通过题干中的具结分析当时政府官员的态度,即可获取答案。 (2016年全国新课标)甲午

4、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建成了当时亚洲第一的北洋海军,从实力对比上来讲中国相对于日本是占据上风的。由“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可知西方人士判断中国最终取胜的依据主要是他们认为洋务运动受到较大成效,故答案为C项。洋务运动中虽然对中国军队进行了西式改革,但也局限于部分,并没有对全部军队实现西式改革,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集权制度将权力集

5、中在少数人手中,虽然能够提高决策效率,但不利于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所以集权制度对中国的影响不全是积极的,所以B项错误;当时中国是列强侵略掠夺的主要对象之一,所以中国不可能获得广泛的外部援助,所以D项说法错误。【要点解密】本题以甲午中日战争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洋务运动的认识和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近代化改革,其改革的内容主要表现在洋务企业和军事国防上,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建成了北洋海军在内的三支海军,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相对于日本来讲是占据上风的,所以某些西方人士对中国的获胜抱积极态度。但洋务派只是从表面上进行了改革,未变革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所以表面强大,实际还是不堪一击。其失败的最根本原

6、因就是没有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变革,这就决定了洋务运动最终必然失败。由此就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决定事物发展的本质条件,从而对历史问题进行正确分析。(2016年新课标卷)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解题思路】【要点解密】本题以西学新名词为切入点,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体现了新课标高考能力定位的命题思路。本题反映的逻辑现象是“西学新名词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解

7、题思路是“表象实质”。这启示我们平时复习备考时加强对考生的解题能力的训练,一定要掌握根本目的类试题的解法,一般规律就是维护统治。(2015年北京卷)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后,上呈公文,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地。公文中有“仰慕天恩,准予改拨“等语。该公文应出现于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预备立宪时期 D中华民国时期【解题思路】【要点解密】准确提取和解读信息是考生应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要求,解答本题需要考生从题干中提取出“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原用于科举考试”、“仰慕天恩”,并得出民主政治形式出现、封建朝廷还存在和科举考试已废除等三个信息。所以考生在平时的学习和

8、复习中,注意培养准确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考点二 近代资产阶级的探索(2018年北京卷)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解题思路】结合所学可知,“1903年”正值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已经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面临着

9、严重的民族危机。结合材料中的“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可知,作者旨在提醒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故A正确。从材料中分析可知,作者旨在提醒国人警惕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不是颂扬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呼吁列强保护弱国,排除B、C。题干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排除D。故选A。 (2016年北京卷)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1和图2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图1 图2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民主共和已成

10、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A B C D【解题思路】【要点解密】本题是图片类历史选择题,解读此类题目时要从图片(包括图片的标题、内容、出处)中获取有效信息,将所得信息融入课本相关知识,并综合题干的要求分析判断选项,从而得出答案。如本题要将广告词和辛亥革命等知识结合起来,才能排除。(2015年浙江卷)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潮流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解题思路】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社会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而

11、非专制与民主。“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是在强化君主专制,而“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说明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已经是历史潮流,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当然不能起决定作用,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故答案为B。【要点解密】从命题角度看,本题在立足学科能力考查的同时,重在培养、拓宽学生学习的思路和空间,大跨度的考查“历史变迁”,作为考生一定要知道本题的重心并不在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而是侧重于对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之,天下共击之”的理解,这就告诉我们在以后的复习备考中对于“历史变迁”类的试题往往要从“变迁后”的史实做文章,当然

12、,也得具备一些基本的历史阶段特征的知识,例如,传统社会主要矛盾并不是专制与民主的矛盾,而是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2)学习过程经历了由鸦片战争前盲目排外到鸦片战争后被动接受(林则徐、魏源和地主阶级洋务派)再到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主动选择(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各进步思想之间体现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3)体现主题:救亡图存是主题。近代前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也是中国近代社会各阶层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过程,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关联、思想启蒙与救亡图存相结合,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4)

13、学习目的: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考点一 近代农民阶级的抗争1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对清朝在全国统治的继续和其间的变嬗都有很大影响,但它没有摆脱千百年来农民起义历史循环的结局,并不体现新的生产关系的生长。以下结论与上述观点不一致的是A资政新篇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B天朝田亩制度试图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理想化C太平天国运动使晚清中央集权被削弱D太平天国运动是小生产者兼小私有者的运动【答案】A2曾国藩在讨伐太平军时,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到:“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土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速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

14、辟以来名教之奇变。”由此可见曾国藩讨伐太平军意在A捍卫中华民族的独立B提高汉族官僚的地位C维护中华文化之正统D巩固清王朝封建统治【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由材料“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以西方基督教文化,冲击中国数千年来的礼仪人伦、纲常名教等传统文化,可见曾国藩以封建卫道士自居,其讨伐太平军意在维护中华文化之正统,故选C。A、B、D三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3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他认为关系甚大的事务,应“立法以为准”,立法者应“洞悉天人性情,熟谙各国风教”。他注意到美国

15、“邦长”“五年一任”,并非终身制,国家大事则由“各省”公议决定。他认为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选举是实现“权归于一”的重要手段。据此可知A洪仁玕提出了一个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B其主张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的迫切愿望C洪仁玕接受了西方民主共和思想D洪仁玕对外国了解有限,其主张不切实际【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的资政新篇。材料反映了洪仁玕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革新主张,认为应学习西方的以法治国、选举官员的制度等良好的做法,表明其对外国有所了解,但不符合中国的社会实际,故选D。材料信息仅体现了洪仁玕的政治革新主张,不能体现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故A项错误;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根本无法实

16、施,故B项错误;C项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41862年5月8日,敌视太平军的中国邮报写道,“断言太平军占据的地区已是赤地千里未免有点夸大其词。他们占领了生丝的主要产区浙江湖州。长期以来运到上海的生丝大部来自他们的占领区;绿茶产区杭州和安徽太平也有相同的情况。”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该报是要揭穿那些敌视太平军的夸大不实之词B太平天国对列强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C太平军占领区的农作情况比清政府统治时期好D当时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区的经济秩序相对稳定【答案】D5知识精英的背离、统治合法性危机的加深和社会动员乏力,使晚清政府尝试通过激发强烈的民族情绪,来维护王朝权威。但是“民心可恃”背后是

17、政府权威的流失,由民族主义动员起来的基层社会的失控,对原有社会秩序构成巨大威胁。这段话旨在强调A太平天国兴起的背景B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C义和团运动加速了清朝的灭亡D辛亥革命能够成功的社会基础【答案】C6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我也是义和团一文中提出:“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和团站在一起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美国也发生了义和团运动B西方与中国应彼此隔绝,互不往来C中美两国义和团立场一致D义和团抗击西方侵略是正义的【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依据材料中“我也是义和团” “外国人不需要中国人,中国人也不需要外国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吐

18、温在文中鞭挞了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和镇压义和团的强盗行径及其非正义性,侧面反映了义和团抗击西方侵略的正义性,故选D项。A、B两项均不符合史实,C项说法明显错误,故排除。 8魏源曾写道,中国之官炮,之官船,其工匠与监造之员,惟知畏累而省费,炮则并渣滓废铁入炉,安得不震裂?船则脆薄腐朽不足至中程,不足遇风涛,安能遇敌寇?官设水师米艇,每艘官价四千,已仅洋艘五分之一,层层扣蚀,到工又不及一半。这段话表明魏源已认识到A鸦片战争失败的制度层面的原因B船炮质量的好坏是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C只有学习西方才能强国御侮D清政府不可能战胜西方列强【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和新思潮,意在考查考生调动

19、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材料中魏源不仅认识到清军官船、官炮落后粗糙,而且也认识到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畏累而省费”“层层扣蚀”,即贪污腐败,这显然是机制或制度问题,说明魏源已经认识到鸦片战争失败的深层次原因,A正确。91877年出版的格致汇编中写道:“租界之内,中外大行家,以及办公事处,皆有此器以通消息,更于各马路间设立此器,以便通报火灾及报捕等要事。”材料中的“此器”A说明近代电报业开始兴起B反映了洋务运动的成效显著C说明电话已经传入了中国D反映了中国已建立远洋通讯【答案】C10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时提出“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

20、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B鸦片战争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大生产,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引进了西方的一些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并开展了包括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政治思想上的运动,这符合“转石效应”,故答案选A。B、C、D三项不符材料主旨,排除。111877年,马建忠在自法国上书李鸿章一文中称:“初到之时,以为欧洲各国富强专在制造之精,兵纪之严;及披其

21、律例,考其文事,而知其讲富者以护商会为本。”这表明A洋务派学习西方律例制度B先进人士对洋务运动进行反思C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愿望D顽固派局限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答案】B12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论“中体西用”中说,“用”在“体”中会发酵,势必不断促进事物的新陈代谢。因此洋务运动中的好些人,觉察到桎梏与荆棘,寝寝乎要以“西体”为法,去改变中国的某些旧制。作者意在说明A戊戌维新是对洋务运动的否定B“体用”言论为引进“西体”开路C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历程障碍重重D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根深蒂固【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材料“用在体中会发酵,势必不断促进事物的新陈代谢”表明“西用”与“

22、中体”之间相互促进,推动了对“中体西用”的突破,由此导致洋务派少数人士开始探索学习“西体”、改变中国旧制的道路,可见“体用”言论为引进“西体”开路,故选B。材料信息体现了戊戌思想与洋务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故A项错误;C、D两项均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故排除。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洋务运动在实务层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它全面重构了中国的产业格局,打下了一个基本完备的工业化基础但是,洋务运动的先天性缺陷使它无法让中国真正地告别过去,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来看有四条缺陷:其一,缺乏制度上的顶层设计;其二,从未涉及财政、货币和土地政策;其三,洋务运动不是一个普惠性的经济振兴运动;其四,现代化有余,

23、现代性不足。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根据材料,围绕“洋务运动的先天性缺陷”拟订一个主题,并结合洋务运动失败的相关知识进行说明。(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答案】示例一 主题:洋务运动缺乏制度上的顶层设计。说明:洋务运动并非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地发动,而是由一些在地方任职的汉族官员自发地、缺乏组织性地各自展开,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盛宣怀等洋务派官员从来没有真正执掌过朝政,而慈禧及满族大臣则首鼠两端,一味地以“维稳”为第一要义。因此,洋务派无法从体制设计的高度来完成制度上的顶层设计,变革的随机性很强,常常因人而异,非常容易变型或被打断。结论:洋务运动得不到清政府的支持,自身力量分

24、散,无法进行制度上的顶层设计,这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17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余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已用宝却不收。” 而今人茅海建查阅军机处档案后,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到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 464人次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 555人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康有为的个人回忆和军机处档案都属于第一手资料B康有为是当事人,其回忆具有更

25、高的史料价值C材料关于甲午战争后士大夫阶层的反应相左,为虚假史料D茅海建用档案论证举人自愿发起“上书”,意在打击康有为【答案】A18莫理循任泰晤士报驻中国记者期间(18971912年)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他的观察A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B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C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D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反朝廷的运动”“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可知,莫理循描述的运动是辛亥革命,其影响在于推翻了清王

26、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C项符合题意。A、B、D材料未体现。19梁启超在纪念辛亥革命时说:“一面是同盟会人,暗杀咧,起事咧,用秘密手段做了许多壮烈行为;一面是各省咨议局中立宪派的人,请愿咧,弹劾咧,用公开手段做了许多群众运动。这样子闹了好几年,牺牲了许多人的生命财产,直到十年前的今日,机会凑巧,便不约而同地兴起一种大联合运动。”这反映出A梁启超坚决反对民主革命B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C辛亥革命非革命党一己之功D辛亥革命赢得了各阶层人民的支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同盟会”“立宪派”“不约而同地兴起一种大联合运动”可知,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是多个团体联合开展的运动,故C项正确;材料未反映梁启超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排除A;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D项材料未体现。20据武昌起义当事人回忆,当时掌握革命军军权的同盟会会员黄克强“知中山之将至也,亦意存推让(临时大总统)”,南京的各省代表对总统人选的态度是:“主黎者十之六,主黄者十之三,主孙者十之一二而已。”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筹建全国政权成为革命党人的当务之急B湖北军政府主导了南京临时政府的组建C因临时大总统人选分歧同盟会发生分裂D孙中山已成为众望所归的新政府领导人【答案】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