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1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之高频考点解密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896573 上传时间:2020-01-0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密1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之高频考点解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解密1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之高频考点解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解密1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之高频考点解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解密1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之高频考点解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解密1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之高频考点解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密1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之高频考点解密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密19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之高频考点解密 Word版含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高考试题考查内容命题角度难度2018天津卷,6题中体西用思想以相关史实切入,考查中体西用的思想中等2018江苏卷,9题马克思主义以陈独秀的相关演讲内容切入,考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状况中等2017天津卷,4题新思潮萌发通过相关历史现象考查鸦片战争后的新思潮容易2017海南卷,9题中体西用清末科举特科考试的论题为切入点,考查中体西用思想中等2016海南卷,27题维新思想通过文献材料考查梁启超的思想中等2016浙江卷,18题新文化运动本题以学者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新文化运动中等2015新课标,29题维新思想通过康有为著作新学伪经考风行后被禁止这一现象,考查康有为思想较难2015新课标,28题洋务运动通过

2、社会现象考查对洋务运动的认识中等2015海南卷,13题新思潮萌发通过魏源的言论考查魏源的思想主张中等分析解读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过了“学器物仿制度学思想文化”的历程,这一部分内容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考查形式兼顾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复习时要注意将这部分内容与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西方的文艺复兴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在复习这一部分内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一条主线:一条主线就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的渐进过程。(2)三个联系:三个联系就是联系当时的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形势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联系当时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了解政治、经济的变化对思想的影响;联系各阶段的学习层次,注意分析每个历

3、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从而认识到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3)五个重点:五个重点就是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思潮、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及其后期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考点一 新思潮萌发(2017年天津卷)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解题思路】【要点解密】林则徐、魏源(抵抗派

4、):“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2)内容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还仿制西方战舰,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他提倡的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进一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和方法。 (2015年新课标)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

5、映了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解题思路】【要点解密】本题出题的思路比较清晰,关键就是找到洋务运动的弊端。我们知道群众基础是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有群众基础雄厚,才能使改革自上而下顺利进行。材料中人们对洋务运动的态度反映出了洋务运动脱离人民群众,没有认识到群众思想的顽固会使改革受到阻力。这也反映出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形态的影响。考点三 维新思想(2016年江苏卷)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

6、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解题思路】【要点解密】复习中要掌握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为主线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线索: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 (2016年海南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 1896年,梁启超曾说,“今夫五洲万国之名,太阳、地球之位,西人五尺童子,皆能知之”,而中国即使“近今之通人”也知之甚少,其中原因是“书之备与不备也”。他说:“今以西人声光、化电、农矿、工商诸学,与吾中国考据、词章、帖括、家言相较,其所知之简与繁,相去几何矣。”而“西国一切条教号

7、令,备哉灿烂、实为致治之本,富强之由。今之译出者,何寥寥也?彼中艺术,日出日新,愈变愈上,新者一出,旧者尽废。今之各书译成,率在二十年前,彼认视之,已为陈言矣。”因此,他认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着欲自离,臆度读西书为功。”据饮冰室合集(1)根据材料,概括粱启超对引进西学的认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启超引进西学主张的意义。【参考答案】(1)西方科技较中国发达,思想、学术成果丰硕;需大量引进西学;应不断吸取西学的最新成果。(2)推动西学传播;促进思想启蒙和社会观念转变;为戊戌变法做舆论准备。【解题思路】【要点解密】本题以梁启超的观点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维新变法思想的理

8、解和认识。中国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不断深化的过程,康梁维新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最大意义是思想的启蒙,因此近几年各地高考试卷多次对其进行考查,复习备考时我们应重点关注。本题从题目设计上来说,第(1)问的解答基本紧扣材料,第(2)问的解答则更多地运用所学知识,题目难度不大。考点四 新文化运动(2018年江苏卷)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B已

9、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解题思路】(2016年浙江卷)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B提倡使用白话文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解题思路】解题时紧扣“20世纪初”,再结合“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可得出作者旨在提倡使用白话文,故B项正确;读经问题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项排除;材料中只是通过张三与李

10、四做古文来说明要使用白话文,而非纠正“文学革命”,故C项排除;材料中提倡使用白话文,并不是反对使用白话文,曲解题意,故D项排除。【要点解密】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通过历史现象获取历史本质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学生能够通过材料获取关键信息,如时间“20世纪初”,内容“一目了然”等。其次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作者的本质意图。这就告诉我们平时复习备考时加强对历史基本理论的复习,特别是加强解题能力的训练,一定要掌握表明、反映类试题的解法。这类试题在近几年高考选择题中比重很大,其考查的是“现象和本质”的逻辑思维,题目给出的是现象,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2016年海南卷)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

11、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解题思路】【要点解密】本题以1919年的进步报刊的刊文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表明类”的选择题的解答技巧是把握“现象本质”的逻辑关系,关键是弄清逻辑关系。本题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12、真正的解放是靠自己的努力”“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这实质上说明知识分子认识到自我觉醒是社会变革的关键。本题的解题关键是排除,老师在指导学生做题时要有意识的训练其排除的技巧。 (2016年天津卷)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解题思路】【要点解密】解答本题可以运用逆向思维,中国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开始关注社会主义学说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相继发表了庶民的胜利等文

13、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显然导致新文化运动知识分子这种认识变化的直接原因是十月革命的胜利,四个选项中与之对应的只有A项。考点一 新思潮萌发1洋务运动史话的作者丁贤俊认为洋务运动的纲领萌芽于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主要在于二者A都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提出的救国纲领B都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之间的差距C都沿着“师夷长技”的方向探索救国真理D都通过西方的政治体制看到了自身的不足【答案】C【解析】洋务运动的纲领是“师夷长技以自强”,这与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相比,二者共同之处在于“师夷长技”,而且洋务派的主张更加深刻,C项正确。21839年,林则徐在

14、给英国国王的照会中,称:“我大皇帝抚绥中外,一视同仁”, “茶叶大黄,外国所不可一日无也”,如果中国停止出口,则“夷人何以为生”,所以夷人应感谢天朝的恩德。照会最后说:“我天朝君临万国然不忍不教而诛”,要英王“诘奸除慝,益昭恭顺之忱,共享太平之福”。材料反映了林则徐A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B深谙外交策略,对敌国恩威并施C个人品质浮华虚伪,虚骄自大D天朝上国观念浓厚,对世界了解不多【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我大皇帝抚绥中外,一视同仁”“夷人应感谢天朝的恩德”“天朝君临万国”可知,当时的林则徐天朝上国观念深厚,对世界了解不多,D项正确。 91866年郭嵩焘奏称:“夫将欲使中国火轮船与

15、洋人争胜,徒恃官置之一二船无当也。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洋人之利,能与洋人分利,即能与争胜无疑矣。”这一认识A表明洋务思想有新发展B反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C加快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否定【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思想。材料中的“1866年”即洋务运动的初期阶段,依据“夫将欲使中国火轮船与洋人争胜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轮洋人之利,能与洋人分利,即能与争胜无疑矣”可知郭嵩焘主张鼓励“商民”的私人资本投资、发展轮船运输业,以达到抵制外国资本对中国轮船运输业的垄断、维护民族权益的目的,可见材料反映了洋务运动的有识之士对洋务思想的新发展,故选A。材料反映的时代及思想主张均与维新派所

16、处的时代及其政治主张不符,此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尚未产生与取得较大发展,故B、C两项错误;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郭嵩焘不可能否定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故D错误。10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中国保守主义思想的发展,可以说是魏源开其端,李鸿章为达其盛,张之洞奠其终。该学者意在说明他们A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B都是近代保守势力的代表C仅停留在器物之学的层面D对近代化的探索最终失败【答案】C考点三 维新思想1119世纪末、严复首次在中国系统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法哲学思想等,借卢梭的人权论反对君权,这一时期他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1909年,欣然接受了淸政府所賜“进士出身”的

17、荣誉称号。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严复主张推翻君主制度B资产阶级的民权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C淸末新政符合历史潮流D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严复的思想。根据材料“19世纪末、严复首次在中国系统介绍达尔文的进化论、孟德斯鸠的法哲学思想等,借卢梭的人权论反对君权”可知,严复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政治制度,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反映了他的思想具有进步性;根据材料“他先后四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1909年,欣然接受了淸政府所賜进士出身的荣誉称号”可知,严复为自己没有科举功名而气馁,最后接受了清政府赐予的称号,反映了他的陈旧思想;综合上述现象可知,严复的思想具有新旧

18、杂陈的特点,D项正确。严复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保留君主,而不是推翻君主,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资产阶级的民权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清末新政”,排除C项。12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说,“窃闻与日本议和下震动”,需“迁都”“练兵”,以备日后“不必割地”,“可以言战”。此言A意在表明封建势力妥协退让B实现了民权政治的总体目标C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D表达革新和救亡图存的愿望【答案】D【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面对与日本的议和,中国应采取措施如迁都、练兵等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D正确。材料并不是要说明清政府无能,A对材料理解有误;康有为只是提出了变法的要求,未实现民权政治的目标

19、,B项错误。C项是新文化运动的结果,与题意无关。 13严复在1913年发表的思古篇中写道:“且诸公所以醉心于他族者,约而言之,什八九皆其物质文明已耳。不知畴国种之阶级,要必以国性民质为之先,而形而下者非所重也。中国之国性民质,根源盛大,岂可厚诬?”材料表明严复A重拾“中体西用”思想B质疑中国之“国性民质”C主张学习西方政治文明D批评晚清以来的西潮澎湃【答案】D14谭嗣同的仁学力图从圣教之旨、自然之理、孔子改制之道、春秋“三世”之义等方面,证明“变化”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谭嗣同论证这些的主要目的在于A促进社会制度变革B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C为引进西方理论造势D批判封建顽固思想【答案】A15阅读材料,

20、回答问题。材料一 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甚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激进人士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材料二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

21、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概述“激进的改革”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的历史动因。(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试论维新变法思想的历史作用。【答案】(1)事件:中日甲午战争。动因:洋务运动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剧。(2)爱国;进步;启蒙。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解析

22、】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1894年的那场大败”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它是指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可得出民族危机加剧;根据材料一“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和所学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可得出,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根据材料一“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可得出洋务运动失败。第(2)问,根据材料二“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惊醒于民族危机”可分别得出启蒙、进步、爱国,回忆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客观上有利于资

23、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考点四 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161918年,胡适发文呼吁:“我所最期望于你的是一种真益纯粹的为我主义。要使你有时觉得天下只有关于我的事最要紧,其余的都算不得什么。”这一主张在当时的意义在于A推动个人主义思潮兴起B有利于民众的个性解放C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促进社会道德水平提高【答案】B171919年,胡适倡导“整理国故运动”,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这有助于A抵制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B实现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的C推动国学研究向理性化发

24、展D引导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可知,胡适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整理、探究,这一主张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的是解放人们的思想、维护民主共和制,B项错误,排除;D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要靠自己的努力”“有干涉政治的决心”等可知,当时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的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具有更强的自觉意识,故选C项。20五四运动前后搬入中国的种种社会主义学理(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虽曾一度汇成涌流之潮,极其明显地影响过那个时候的社会思想和学术思想,但在短短几年之后就风平浪静,了无痕迹了。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中国社会。这说明A当时的北洋政府倡导思想自由B五四运动证明资本主义不可行C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国是历史的必然D马克思主义完全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