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广东版:古代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

上传人:螺丝刀 文档编号:4899293 上传时间:2020-01-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广东版:古代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广东版:古代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广东版:古代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广东版:古代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广东版:古代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广东版:古代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广东版:古代诗歌鉴赏-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精品精品资料精品精品资料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广东版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第2讲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题展示1(2012课标全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思远人晏几道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2(2012福建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望江南宋李纲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图画若为工。云水暮,归去远

2、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注:玉花:喻雪花。(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2)下阕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词句简要谈谈。3(2011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1)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2)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源:学科网考向分析2011年考查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2012年继续从考查诗歌

3、内容理解方面命题。从命题的变化趋势看,广东卷在诗歌鉴赏的五个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中,作者在诗歌中的观点态度考得不多,其余四方面是重点考查对象,是2013年备考的主要方向。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鉴赏诗歌的“形”,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是评价诗歌的“神”。由“形”入“神”,“神”寓于“形”,是古代诗歌的重要特征。该考点常见的题型设置和答题角度有:诗眼概括型,意象导入型,题材识别型和知人论世型。热点题型一 诗眼概括型抓住诗眼,概括内容“诗眼”指的是作品中点睛传神之笔。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

4、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诗歌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诗眼的获得,需要提炼字词和诗句,务必要使提炼的字词和诗句,最能表现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达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而且这样的词句,要在诗词的关键部位,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所以,诗眼的锤炼,要立足于全篇,不可孤立地在字句上下工夫。【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对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

5、”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思路分析:阅读这首诗后不难看出,这首诗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首联写海天、山、川,为远景,仰视和远眺之景;颔联写城中灯火和水中星河,颈联写古木、平沙,这两联为近景,俯视之景。以上三联所写景物,皆望中所见,均为傍晚时分(夕)的景物。尾联由所望的“夕”景生发感想,邀请朋友来此“消暑”。答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对全诗的每一联进行简单分析,点明各联跟“夕”或“望”的关系。答案示例:(1)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

6、的江楼能够消暑,故作者在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诗题中“招客”。(2)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都是俯视之景;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技法解密 1明确诗眼的价值。诗眼是洞察诗歌旨意的窗口,是诗歌的灵气所在。或者一字传神,或者统摄全篇。2一字传神型,重在透过诗眼,分析诗歌旨意,传达作者情感。字句的解说要具体,要联系描写情境、上下文意、诗作标题、作者情感等方面加以理解。3统摄全篇型,要结合全诗,逐联(句)解说诗眼的体现。诗句解说要扣紧诗眼,充分体现诗眼“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

7、热点题型二 意象导入型审明意象,领会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一般来说,入诗的景或物大多染上了诗人的喜怒哀乐,品读这一类诗词,可由景而悟情。同时,以景传情达意的意象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比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羁旅之苦”,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有情有意,有意有情,情随意生,情意交融。可见,抓住意象探求诗词情感不失为一种好的途径。【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琅琊溪 宋欧阳修空山

8、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来源:学科网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思路分析:此诗开头两句描绘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结尾两句从溪水漂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顺水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由此可推导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答案示例: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技法解密 1借助景物、

9、意象传达作者情感,从情感表达角度来说,属于间接抒情,具体可分为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两种类型。2借景抒情重点把握写景句,要抓住景物特征揣摩含蓄之情。3托物言志重点把握状物句,要抓住双层情感: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热点题型三 题材识别型辨别题材,把握观点古诗词常见的题材有:题赠送别类、山水田园类、咏史怀古类、边塞征战类、羁旅行役类、思妇闺情类、建功立业类、悼亡游仙类、谈禅说理类。不同题材的诗词所抒发的情感不尽相同。比如咏史怀古诗词多感叹昔盛今衰、物是人非,边塞征战诗词多表达厌战思乡之情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把握诗词情感可先弄清楚诗词的类别,因为在某一类别的诗词中,诗(词)人所表达

10、的情感有很多相似之处。【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张孝祥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注:此词作于作者请祠侍亲获准后,乘舟沿江东归途中。累:无罪被迫而死。杜若:一种芳草。下片抒发了吊古伤今的情怀,试结合全词进行分析。思路分析:本题侧重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从题材看,属咏史怀古类,应根据题目要求,联系全词分析,依托上下片中一些关键的词和句,如“湖海倦游客”“远思渺难收

11、”“徒倚栏干久”“吊沉累”“哀此写离忧”“回首叫虞舜”等,进行分析归纳。答案示例:作者凭吊屈原,感其身处浊世而不被重用的遭遇,抒发自己宦海漂泊的倦意和怀才见弃的幽怨情思,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期盼。技法解密 1综合分析题目、作者、文中意象以及注释,利用明示或暗示信息,确定诗歌题材。2了解常见诗歌题材在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的特点。比如山水田园诗,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退)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等,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等,语言风格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等。3结合文中意象,按照题干要求,具体阐释诗意,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热点题型四 知人论世型知人论世,透视思想分析作品

12、思想内容时,要结合作家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国家不幸诗家幸”,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人的诗词,无不深深地烙上了诗人身世和时代的印痕。所以,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把握。【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岁暮 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来源:学科网ZXX

13、K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思路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思想情感的分析的能力。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而且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答案示例: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赏析:公元763年为唐代宗广德元年,这一年杜甫52岁。这年十二月作者客居梓州。其间曾经到阆州(今四川阆中)。在阆州,听到了吐蕃进犯

14、的消息,于是心忧国家的杜甫写下了这首岁暮。首联交代诗人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传来的外族入侵的消息。岁尾年末,不能跟家人团聚,还是漂泊异乡。“边隅还用兵”,一个“还”字,多少无奈忧愤尽含其中。颔联紧承首联,具体写吐蕃兵势的浩大,写出了诗人听到外敌入侵后内心受到的强烈冲击,把诗人心系国家百姓的那份真挚情感含蕴其中。颈联先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灾难,天天在流血,真是惨不忍睹,再发出自己的忧叹“朝廷谁请缨”,这里用汉代终军请缨故事。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家一片乱象,如今面临强敌入侵,让诗人感受到当时朝廷中并没有能奋不顾身以身殉国难的人。尾联先来一个反问句,一个真正心系国家的人,是不会顾及个人生死荣辱的

15、,尽管年过半百,他的胸中依然跳动一颗不已的“壮心”!一个“惊”字,把他在听到外敌入侵之后,豪情顿起的心情表露无遗。技法解密 1了解重要作家的生活经历、主要思想倾向以及创作的主要风格。2充分利用诗歌后的注释,领会诗歌特定的创作背景。3结合文中意象,按照题干要求,具体阐释诗意,揭示诗歌主旨或诗人的思想感情,避免任意拔高或硬性比附。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临江仙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1)“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有人说“夜阑风静

16、縠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的写景句子,其实却是作者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即情景相融)。请作简要赏析。【学生试做】_答案扫描(1)写作者身不由己以及厌倦官场的心境。(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感。名师点评(1)本题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一般而言,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可以通过意象(景物)或借助关键词(例如能够直抒胸臆的字词)来品味。原答案过于简略,在作答本题时,应该结合“恨”字,写出作者“恨”什么,想要“忘却”的又是什么。因为苏轼是学生熟知的诗人,虽然题目没有给出注释,但在回答作者心境时,学生还是要结合作者的相关经历作答。(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把握作者情

17、感的能力。题目已经明确要求学生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进行鉴赏,而原答案只侧重情感,且理解停留在表面上。在答题时学生可以按照情景交融这种类型题的答题模式(先结合景物特征,再现诗句内容,然后点明景物下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具体内容作答。答案修正(1)这两句着眼于一个“恨”字,抒发了作者历尽宦海浮沉之后对世事纷扰的怀疑、厌倦以及无法解脱而又渴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2)这一句描写的是深夜江上风平浪静的情景,此时的作者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所陶醉。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世事困扰,寄情自然,实现精神解放(心灵自由)的遐想。眼前之景其实象征着作者所追求的那个宁静、安谧、自由的理想境界。

18、(意思相近即可)易错警示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常见失误类型有:1不能通过知人论世,把握作者思想情感,对题材特点视而不见,忽视对注释的利用,架空分析,理解出现偏差。2不能深入分析蕴含的情感。有些诗歌蕴含的情感较为单一,相对容易分析;而有些诗歌含有多层情感,甚至有着矛盾而复杂的情感,就要逐层分析,防止简单处理,造成失分。3回答问题时针对意识不强,或者答非所问;分析问题时结合原诗不够,答案比较空洞而不切实际;抓分意识较差,答题时思路不清晰,条理性不强;组织语言表述时不注意规范,或概括性不强,或很少使用诗歌鉴赏术语。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夕次盱眙县 韦应物落帆逗淮镇

19、,停舫临孤驿。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注:次:停泊。逗:停留。(1)全诗紧扣“夕”字写景,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2)“听钟未眠客”中“客”指何人?请结合诗句分析“客”的情感。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望蓟门 祖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1)诗以“惊”字开头,并贯穿全篇,请简要说明。(2)这首边塞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夜思中原 刘过中原邈邈路何长,文物衣冠天一方。独有孤臣挥血泪

20、,更无奇杰叫天阊。关河夜月冰霜重,宫殿春风草木荒。犹耿孤忠思报主,插天剑气夜光芒。注:刘过:南宋诗人、词人。他的爱国思想是一贯的,早年曾上书朝廷,陈述恢复中原策略。文物:礼乐典章制度的统称。衣冠:指士绅、世家大族。天阊:天门。剑气:语出晋书张华传,他夜观天象,见牛斗间紫气冲天,派人在江西挖到被埋的宝剑。(1)请从内容和艺术手法两方面对这首诗的颈联进行赏析。(2)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1)词的上片是通过

21、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营造氛围的?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请说说本词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绪和人生态度。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悲秋 黄公度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注: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2)颈联中“山鸟”和“井梧”是带有喻意的艺术形象,指出“山鸟”和“井梧”分别喻指哪类人。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宿芥塘佛祠 贺铸青青麦牟麦欲抽芒,浩荡东风晚更狂。微径断

22、桥寻古寺,短篱高树隔横塘。开门未扫杨花雨,待晚先烧柏子香。底许暂忘行役倦,故人题字满长廊。注:麦牟(mu):大麦。底许:几许,多少。(1)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2)请对“开门未扫杨花雨”中的“雨”进行赏析。参考答案:命题调研明晰考向考题展示1(1)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之情。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解析:第一问,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中的一系列意象来理解。该诗意象鲜明,不难理解。第二问,要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来理解。该句属于以景起兴、借景抒情。(2)参考答

23、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解析:考查对三个动作意象的理解,掌握常见的意象的基本意义是解答该题的关键。来源:学|科|网2参考答案:(1)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2)示例:下阕表现了词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

24、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解析:此词上阕描写了一幅简约朴实的雪天垂钓图,刻画了一个闲适自在的钓翁形象;下阕借着对钓翁生活环境的描写,烘托了钓翁简朴而自在的生活,表达了词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第(1)题考查分析鉴赏古代诗词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这两句主要描写了钓翁雪天垂钓的场景,写出了垂钓的宁静环境以及钓翁垂钓时的专注等,分析时应扣紧词句塑造的钓翁形象,同时也要体现在词句中的具体字的赏析上,如“振”“但”。第(2)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分析能力,解题时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找出打上作者情感烙印

25、的词,挖掘作者隐含在“景语”里面的“情语”,“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小屿”“缩鳊圆鲫”“轻笼”以及“欢笑有儿童”等意象的描写,烘托了钓翁简朴而自在的生活,这正是词句中体现的词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3(1)参考答案:早春,或者初春。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解析:解答本题第一问不能过于笼统,应具体回答出春天的哪一阶段。解答第二问时则应结合词中表现春天特征的词语来作分析。(2)参考答案:趁年轻时潇洒走一回,及时把握青春年华,珍惜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及时行乐,不要到年老时后悔颠倒,无所作为。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应注意

26、结合词中所描写的景物,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另外还要抓住词中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作分析。这首词的上阕描写的是初春的美丽景色,其中渗透的是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下阕中“休辞”“易老”“莫待”等词语则表现了作者对于春天的珍惜之情。创新模拟预测演练1参考答案:(1)首联“落帆”“停舫”意为黄昏时分船要泊岸停靠。颔联“风起波”“日沉夕”描写夜晚江边的景象。颈联“山郭暗”“芦洲白”写夜色降临之景;“人归”“雁下”意为随着夜色降临,在外的人们回到家,高飞的大雁也停下休息。尾联“独夜”“听钟”“未眠”也处处点“夕”,处处写夜。(2)“客”是指诗人自己。这首诗抒发羁旅情愁。诗人旅途漂泊,傍晚泊舟淮水边,驿馆

27、凄清,因思乡而不能成眠。解析:本题考查对诗眼的分析以及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题干提到“全诗紧扣夕字写景”,分析时就应逐联落实,结合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分析情感时要明确诗歌题材羁旅行役,容易联想到诸如作客他乡、寂寞凄清、思乡难眠等字眼。赏析:这首诗写旅途中的客思。诗人因路遇风波而夕次孤驿,在孤驿中所见全是秋日傍晚的一片萧索的景象,夜听寒钟思念故乡,彻夜未眠。一片思乡之情和愁绪全在景物的描写之中。诗的妙处,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诗对旷野苍凉凄清的夜景极尽渲染,把风尘漂泊,羁旅愁思烘托得强烈感人。韦应物是唐代花间派的代表人物,其诗风委婉含蓄,多借物抒情。在夕次盱眙县这首诗中,诗人运用很多意境,如“

28、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在这一点上与马致远之作如出一辙。2参考答案:(1)“惊”是“震惊”“震撼”之意,写出了诗人初到边塞的特有感受,领起下文的景物描写。边塞景象和稳固军营是诗人产生“惊”的缘由,结尾两句抒发“惊”后的感慨。(2)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要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思想情感。解析:本题考查对诗眼的理解及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回答此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诗句,逐句分析诗眼在诗中的体现,结合诗歌选材特点(边塞诗),揣摩诗人的思想感情。3参考答案:(1)笼罩在一片月色之中的河山冰重霜凝;春风吹来,本是草木争荣的时候,然而宫殿却是一片荒凉。颈联借景抒情,“冰霜重”既点明了天气

29、严寒,又饱含了对宋军无力恢复中原的感慨;“草木荒”描写了金人统治下的北方的凄凉景象。(2)这是一首沉郁悲壮的爱国诗篇。首联破题,诗人遥望中原,怀念汴京,思绪绵长,感慨深沉。“路何长”“天一方”尤其令人黯然销魂。颔联追怀当年自己以及辛弃疾、陈亮上书陈述恢复之策不被采纳,于今“万马齐喑究可哀”,更令人感到悲愤。颈联借景抒情,以“冰霜重”含无力恢复中原的感慨,以“草木荒”写金人统治下的北方凄凉景象。尾联表现出诗人“忠君”“报主”的精神始终没有泯灭。解析:本题是对理解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能力的综合考查,注释中的人物介绍是对人物思想情感的重要提示,答题时要知人论世并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解说。4参考答案:(1)

30、上片主要通过对月、桐、人、鸿等事物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2)本词反映了词人苏轼抑郁寂寞、孤独痛苦的心绪,同时也反映了词人孤高自赏、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解析:(1)抓住描写月、桐、人、鸿等事物时使用的缺、疏、静、孤等词语,就能较容易把握作者营造的氛围。(2)“无人省”“不肯栖”是作者心绪和人生态度的体现。赏析:经历了乌台诗案后,苏轼是捡了一条性命。苏轼到达黄州时,是没有地方居住的。先就是寄居在定慧院里。上片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

31、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下片,更是把鸿与人同写,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有谁能理解我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找不到可以栖身的树枝,只能在这样使人寂寞的沙洲上将就一晚,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吧!这是苏轼刚到黄州时的词作,可以看出作者心内的紊乱。可正是在黄州,作者得以自己处世哲学的形成。赤壁怀古赤壁赋等篇章,才是作者对人生乐观冷静的态度。而写作此词时,应该还没有完成这种成熟。所以,从词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冷清与寂寞的情怀。5参考答案:(1)颔联融情于景,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寄寓了诗人怅

32、惘、孤独的情感。(2)“山鸟”喻指那些只求一时的欢乐和和平、沉湎于偏安局面的权贵们,“井梧”喻指那些看到暂时繁荣背后隐伏着危机的、关心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解析:(1)解题时要注意从题目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景”的赏析区域为颔联,但“情”的赏析要注意联系上下诗句。(2)解题时要注意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的身世遭际。作者关切时事,借眼前实景委婉曲折地表达对朝廷投降政策的不满。“雨意欲晴”和“寒声初到”,是自然气候的变化,又实中寓虚,隐喻政治气候的变化。诗人赋予“山鸟”“井梧”以人的性格,用带有喻意的艺术形象,抒情的笔调,告诉人们:山鸟只是为目前的晴天而高兴,井边的梧桐却敏感地觉察到季节

33、的变易。作者借此表现在宋金对峙的那个时代,那些沉湎于偏安局面的权贵们,仅希求一时的欢乐和和平,唯关心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才能看到隐伏着的危机。6参考答案:(1)首联写大麦抽芒,日暮风狂,诗人行役劳倦。颔联写“寻古寺”的过程。“微径断桥”,把人们引进一个僻静冷落、略带荒凉感的幽深世界,环境之荒芜深僻,羁旅之寂寞疲困,尽在不语之中,而“短篱高树”又给人柳暗花明的感觉。颈联写进入庭院,寺僧为来客焚香净室,待客的殷殷情意使诗人在寂寞与困顿之中,意外地得到温暖。尾联写诗人在这里发现了老朋友的题字,更令他感到欣慰。旅途的风尘、仕途的失意,此刻都消融了。(能结合诗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2)“杨花雨”既承上一句“高树”而来,又和第二句的“东风晚更狂”相呼应,而且着一“雨”字,就把眼前所见的杨花堆积的静态画面,变为一个纷纷扬扬飘落的动态画面,从而为全诗平添了风韵和情致。来源:学&科&网解析:本题要求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赏析文中的意境。分析情感时要关注题干中的“变化”二字,说明诗歌含有多层情感,要逐层分析,防止简单处理。同时不管是情感还是意境,都要结合诗句具体阐释。学科网w。w-w*k&s%5¥u学科网w。w-w*k&s%5¥u精品精品资料精品精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