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江宁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doc

上传人:飞猪 文档编号:49026 上传时间:2025-07-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市江宁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南京市江宁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南京市江宁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南京市江宁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南京市江宁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南京市江宁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 (2分) (2017九上安岳期中)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 秀颀q 阔绰chu 恹恹欲睡ynB . 皲裂jn 漪郁y 瘦骨嶙峋lnC . 蕈菌yn 矜持jn 颓垣断壁yunD . 狡黠ji 哽咽y 锲而不舍qi2. (2分) 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他屈折地穿过了悬岩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B . 这时他只想休憩,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C . 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

2、消溶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D . 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偿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3. (2分)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部文学名著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不少形象个性鲜明,血肉丰满,呼之欲出 ,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B . 由于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这个曾经风光秀丽、游人如织的著名风景区,近年来,已经无人问津了。C . 阳平镇有一处大型的露天蔬菜批发市场。这里每天门庭若市 , 来来往往的人们忙着购买各种新鲜蔬菜。D . 经北京市公安部门的全力侦破,轰动一时的故宫文物失窃案终于水落石出 , 出

3、人意料的是偷窃文物的竟然是一个普通游客。4. (2分) (2019七上江油月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有大约800年左右历史的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尖塔倒塌,屋顶烧毁,损失惨重。B . 武威文庙是西北地区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也是全国三大孔庙之一。C . 导致青少年营养不良的原因主要是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为追求身材过度节食造成的。D . 高校自主招生增加体育测试项目,把身体好不好作为“好学生”的重要标准。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6分)5. (6分) (2017八下分宜期末) 按照提示默写古诗文 1、此夜曲中闻折柳,。2、,而今迈步从头越。3、,自缘身在最高层。4

4、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5、韩愈晚春描写暮春百花盛开的句子是。6、成语“扑朔迷离”源自木兰诗中的。 (1) 此夜曲中闻折柳,_。 (2) _,而今迈步从头越。 (3) _,自缘身在最高层。 (4)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_。 (5) 韩愈的晚春中描写暮春百花盛开的句子是_,_。 (6) 成语“扑朔迷离”源自木兰诗中的“_,_。” 三、 名著阅读 (共1题;共7分)6. (7分) (2013孝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我得往前走吗,先生?”我问。“我得离开桑菲尔德吗?”“我相信你得离开,简。我很抱歉,简妮特,可是我真的相信你得离开。”这是个打击,可是我没有让它把我打垮。“好吧,先生,往前走的

5、命令一来,我就可以走。”(1) 上述这段文字节选自世界文学名著简爱主人公简爱在桑菲尔德庄园中的身份是_,这个“打击”是指_。 (2) 从课文节选精彩片段或上述文段中可以看出简爱的性格特点是_。 四、 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7. (5分) (2017杭州模拟) 学校准备邀请“最美交警”胡警官来校给同学们开展“安全出行,从我做起”的讲座,时间定为2月23日下午2点,请你以学校团委的身份,写一封邀请信,请注意格式和内容。五、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0分)8. (2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有一些花朵是为你开的李雪峰这个叫米家坪的小村庄的后面,是我曾经耕种过十多年的庄稼,农历四月时那毛

6、绒绒青麦穗上一粒粒数也数不清的小麦花,五月时庭院里火焰一般的一朵朵石榴花,村巷里那歪歪斜斜一树一树一嘟噜一嘟噜的紫色或白色的槐树花它们或许曾经把花瓣飘落在我的头发或衣襟上,也或许它们的花粉粘惹在我的鞋子或被露珠洇湿的裤角上,但我没有弯下腰来细细打量或关注过它们,甚至没有为它们稍稍地逗留过。我知道那些花儿不是为我绽开的,它们是属于村庄所有来来往往荷锄掮镐的人们和那些被花色惹得兴奋地跳来跳去的鸟儿以及那些嘤嘤嗡嗡的蜜蜂的。直到20岁那年秋天,我一个人到庄西山坳里打柴,傍晚返回的时候,似乎突然被什么绊了一下,双腿一软就仰面跌倒在那金黄的厚厚落叶上,我索性信马由缰,就仰躺在那弥漫着枯叶焦香和厚厚落叶层

7、下那腐殖质腥香交织的谧凉林地上。在闭眼深深呼吸的时候,我忽然嗅到有一种淡淡的却又清新别致的暖暖馨香,那馨香比兰花清洌,比野梅甘饴,是我从未感知到的一种芬芳。循着花香,轻轻扒开厚厚的落叶,在蓬松的落叶下,我发现了一朵指甲大小的花朵。这朵花瓣沿呈粉红,由瓣沿向内过渡成褐紫,但花蕊周围却是一圈清爽的天蓝色。尤其是花蕊,那针尖般大小又细密的蕊柱,红蓝紫相间,像用彩线绒一根根小心翼翼地绣上去的,在轻轻的晚风中,那奇异的芬芳涟漪一般从中弥漫开来,就像一掬掬暖暖的香水,柔柔地彻底淹没了我的心魂。我远远地拢着手护着它,就像呵护着一只稍不留意就搧翅飞走的蝴蝶,就像呵护着一只汪着惊恐的鹿眼,就像呵护着一缕风轻轻一

8、拂就会飘散的弱弱云岫。我静静地望着它,它也像温润的眼晴一样默默地望着我,直到夜幕从四周的涧谷深处不知不觉漫过来,我才用枯叶小心地覆遮住它,然后意犹未尽地荷柴离开了。第二天我又赶到那里,但翻尽了枯叶,寻遍了周遭所有的石缝,却再也寻不到那一朵花儿了。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个人也不能两次同一朵花相遇。而只为我们一个人绽放的那一朵花在哪儿呢?我思忖,它可能在你于田塍间踽踽独行的低眉间,也可能在台阶缝隙中一次不经意注视间,甚至在你匆匆忙忙来不及短暂驻足的旅途上。因为,真正的相遇是没有约期的,真正灵与灵的相逢是一种注定的却无法永恒的邂逅。你寻觅到那朵为你才静静绽开的花朵了吗? (摘自新浪博客,原文有

9、改动)(1) 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第段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它在全文中的作用。(2) 第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那朵小花的?(3) 研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请你从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方面加以赏析。(4) 下文是鼎湖山听泉的选段,你认为作者在鼎湖山有没有寻觅到那朵为他绽开的“花朵”?为什么?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 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 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

10、引我遐想。啊, 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9. (20分) (2013连云港)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不求甚解邓拓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如果根本不读书

11、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

12、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而对那些经典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选自燕山夜话,有删改)(1) 请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述思路。(2) 阅读第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3) 第段中运用了什

13、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 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为什么?六、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10. (14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萧诚自务札翰 , 李邕恒自言别书,二人俱在南中。萧有所书,将谓称意,以呈邕,邕辄不许。萧疾其掩己,遂假作古帖数幅,朝夕把玩,令其故暗,见者皆以为数百年书也。萧诣邕云:“有右军真迹,宝之已久,欲呈大匠。” 李邕欣然愿见。萧故迟回旬日,未肯出也。后因论及,李固请见,曰:“许而不出,得非诳乎!”萧于是令家童归见取。既至,李寻绎久,云是真物,平生未见。在坐者咸以为然。数日,萧默候邕宾客云集,因谓李曰:“公常不许诚书,昨所呈数纸,幼时书,何故呼为真迹?鉴

14、将何在?”邕愕然曰:“试更取之。”及见,略开视,至床上 , 曰:“子细看之,亦未能好。”【注】札翰:这里指书法。李邕:唐代书法家。别:鉴别。许:赞扬。右军:即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大匠:指某方面造诣很深的人。迟回:指拖延。寻绎:这里指反复研究。床上:指座榻。子细:即仔细。(1)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朝夕把玩,令其故暗(陈旧)B . 有右军真迹,宝之已久(珍爱)C . 许而不出,得非诳乎(答应)D . 昨所呈数纸,幼时书(文章)(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见者皆以为数百年书也 必以分人B . 子细看之 当余之从师也C . 萧疾其掩己 其如

15、土石何D . 许而不出,得非诳乎 争而不得,不可为强(3) 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表明萧诚是一个虚有其名、知错不认错而又迷信权威的人。B . 李邕观摩了萧诚的字很久,也没有发现是临摹的。C . 李邕观摩了萧诚的字很久,最后发现是临摹的,并非是王羲之的真迹。D . 萧诚把王羲之的真迹给李邕欣赏,李邕很是赞赏。(4) 翻译句子既至,李寻绎久,云是真物,平生未见,在坐者咸以为然。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七、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11. (10分) (2017七上扬州月考) 阅读诗歌,然后回答下列小题。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16、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1) 请赏析“阴阴”一词在诗歌中的作用。 (2) 这首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八、 作文 (共1题;共5分)12. (5分) (2018呼和浩特) 按下列要求写一篇作文。如果用一个字概括当下人的生活状态,非一个“晒”字莫属。晒吃,晒喝,晒玩;晒喜,晒忧;晒老,晒小真是无所不“晒”。“晒”已经成为流行用语,“晒”就是一起分享。晒一张聚会的照片,与人分享真挚的友谊;晒一件自己的作品,与人分享个性的美丽;晒一本书、一首歌、一份心情同学,你想与人“晒”点什么呢?请写一篇文章晒出你想要分享的内容。要求:(1)自拟题目;(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

17、诗歌除外),注意要写出所选文体的特点;(4)字数不少于300字;(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第 9 页 共 9 页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1、2-1、3-1、4-1、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6分)5-1、5-2、5-3、5-4、5-5、5-6、三、 名著阅读 (共1题;共7分)6-1、6-2、四、 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7-1、五、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0分)8-1、8-2、8-3、8-4、9-1、9-2、9-3、9-4、六、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10-1、10-2、10-3、10-4、七、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11-1、11-2、八、 作文 (共1题;共5分)1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

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