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ppt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07231 上传时间:2020-01-06 格式:PPTX 页数:91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2019年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2019年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2019年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2019年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pptx(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科技文化,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落实主干知识,研析考情考向,突破核心考点,课时作业,内容索引,落实主干知识,一、四大发明,蔡伦,北宋,哥伦布,唐末至宋初,金刚经,毕升,特别提示 古代中国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 (1)经济基础: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2)政治条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中央集权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与重视。 (4)民族交往与对外交流频繁。 (5)继承前代科技文明成果。 (6)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二、书法艺术 1.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2.书法的字体特点,写意性,字形方正,3.中国古代著名的

2、书法家,王羲之,颜真卿,怀素,董其昌,苏轼,特别提示 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呈现两大发展趋势:一是由繁到简;二是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三、绘画艺术 1.类型:按题材分: 、山水画、花鸟画;按表现技法分:工笔与 。 2.代表,人物画,写意,意境,抒情写意,士大夫画,特别提示 宋元以来,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来的高雅文化倾向。例如在绘画领域出现的风俗画(反映出世俗化倾向)、文人画(高雅文化倾向)。,四、文学成就 1.诗经 (1)内容: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 、 、 三部分。 (2)特点:句式以 为主,或间

3、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 (3)影响: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文学 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风,雅,颂,四言,现实主义,2.楚辞 (1)特点: 的创作手法;句式较为灵活,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 (2)影响:楚辞体被称为“ ”,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3.汉赋 (1)特点:散文和韵文并用,气势恢弘、辞藻华美,反映了文人气度和时代精神。 (2)代表:西汉的贾谊、 、扬雄,东汉的班固、张衡。,浪漫主义,骚体,司马相如,4.唐诗 (1)李白: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 ”,诗风体现了盛唐的气象。 (2)杜甫:诗风充满了忧患意识和人道主义色彩,后人称其诗作为“诗史”,称其人为

4、“ ”。 5.宋词 (1)概念:词是由民间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2)代表:宋代豪放派代表 、辛弃疾;婉约派代表柳永、 。 6.元曲 (1)散曲: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并兴盛于元明时代的一种诗歌体裁,包括 和套数两种形式。,诗仙,诗圣,苏轼,李清照,小令,(2)元杂剧 艺术特点: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用北方流行的 曲调演唱,又被称为北曲或北杂剧。 兴盛原因:早期 的壮大;统治阶级的需要。 名家名剧:关汉卿的 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7.明清小说 (1)明朝 原因:明朝手工业和商业繁荣, 进一步壮大;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散曲,市民阶层,

5、感天动地窦娥冤,市民阶层,成就,三国演义,西游记,(2)清朝: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和蒲松龄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名师指津 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 (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 (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 (3)晚唐时,诗风凝重浓郁,反映了唐朝的由盛转衰。,五、戏曲艺术 1.元代:一人主唱、曲牌联套体的 ,成为元杂剧的核心艺术形式。 2.明代: 的繁荣:形成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昆山腔的“水磨调”成为明清曲牌联套体戏曲舞台上的主腔。 3.清代京剧 (1)形成:乾隆

6、年间, 进京,为京剧诞生奠定基础;道光年间,徽汉合流,京剧形成。 (2)特点: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角色一般分生、 、净、丑四大行。 (3)地位:中国戏曲的精华,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戏曲音乐,传奇剧,四大徽班,旦,特别提示 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1.中国古代四大农书(是古代中国农业发达的结果,同时也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教材断点补遗,2.三大中医学著作,突破核心考点,1.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特点的差异 (1)中国的传统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中国传统科学严格上讲是经验科学、描述科学。西方近代科学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相结合,形成以实验事实为根据的

7、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中国传统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中国传统科技善于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然而缺少揭示现象背后本质的机制;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了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 (3)中国传统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中国传统科技大多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实用性强,但缺乏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近代科技大都重视对事物规律和本质的探索,主要采取观察和实验方法。 (4)中国传统科技主要服务于农业,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务于工业。,考点一 世界科技史上的璀璨明珠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2.1618世纪四大发明在中西方的命运不同的原因,获取材料信息,要求:在材料中找出中国古代

8、科技的特点在宋金时期医学方面的体现。 材料 宋金时代的医学多是由官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并多次颁发药典。方书和本草医书在社会上大量涌现。还产生了一些杰出的医家和学派,金代有刘完素的河间派和张元素的补气派及张从正的攻下派,这些学派的理论主张和临床经验,对我国的医学有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在针灸科、儿科、妇科及法医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 主要信息:_,答案,答案 材料信息表明宋金时期的医学典型地体现了古代科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政府主导(官府设立医药卫生等机构推动医学发展);注重典籍的整理(涌现出大量的医学著作和众多的医学流派);重经

9、验与实用(重视实践和临床经验;世界领先(某些领域成就较为突出)等。,直通高考 教你做非选择题,(2016课标全国,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袁行霈

10、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审材料 图片材料提供了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路线示意图;文字材料介绍了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的艰辛历程与文化成果。 审设问 试题要求:(1)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2)结合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3)论述要求:有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提炼观点 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明的发展。玄奘西游是学习外来文化,促进中国文明的发展。鉴真东渡是中国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推动世界文明的传播。所以观点要紧扣中外文化交流或中国对世界文明的推动

11、作用。,调动史实 要选取中国古代史的史实,要围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 合理论证 逻辑要合乎答题规范的要求。 答案示例 示例: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1.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特点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这说明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这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满足不断壮

12、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的。,考点二 多彩多姿的文化中国古代的文学与艺术,2.时代特征对艺术风格的影响,史由证来,要求:分析史料,论证三教图体现的时代特征。,史料 右图为明朝画家丁云鹏(15471628)的想象画三教图。画中的孔子、老子、红衣罗汉正同坐于树下在探究玄理。左边的孔子儒雅敦厚,循循善诱,正发表言论;右下的老子谨慎而善辩,他注视着对方,似乎准备随时发问;居中的红衣罗汉双目低垂,安详而平静,从他紧锁的眉头可以看出他已沉于思索之中。这一情景正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推崇“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的现状。画作的人物造型也脱离了以往宗教程式化的因素,有了世俗化的倾向,体现了明后期文人画注

13、重表现个性的风尚。,提示:从思想领域(儒、道、释三教合一)与绘画领域(世俗化倾向)两个角度展开论证。 论证:_ _,此画一方面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状况。 宋明理学思想融合了儒、释、道的大量思想和修行方法,使三者关系密切起来;明代三教合一的宗教观影响到了绘画;统治者利用宗教思想麻痹人民群众、巩固统治,推动了三教走向合一;百姓从宗教思想中去寻求精神寄托。 此画另一方面又反映了明代绘画具有世俗化倾向。 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其注重表现个性的风尚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绘画从高雅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答案,命题材料源,1.唐朝是诗歌巅峰 中

14、国诗歌在唐朝达到顶峰。仅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所录,就有诗人两千二百多人,作品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共九百卷。作诗的人上自帝王、公卿、官僚,下至布衣,旁及僧、道,几乎遍及各个阶层。诗歌与唐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一首好诗写出之后,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可以传到很多地方。除了传抄这种主要的传播方式外,还有传唱、题壁等多种方式,这些传播方式共同促使唐诗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中华文明史 发现问题 材料从唐诗的数量、诗人的身份、生活化、传播速度、传播方式等角度反映了其历史广度与深度。 命题角度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唐诗繁盛的因素与体现;古代文学发展趋势。,2.市民文学的典范明清小说 这一时期(明清)大为繁

15、荣的小说、戏剧也竞相以普通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情感追求作为题材,屠夫、小贩、商人、妓女、牧童、村姑、绿林好汉,以至三教九流进入文学殿堂,成为文学中的主人公,“好货”“好色”成为许多作品的共同主题。 冯天瑜等著绘画中华文明史 发现问题 明清时期小说取材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关注社会底层,越来越多地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 命题角度 明清小说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明清小说的特点与发展趋势;小说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3.理学对宋代绘画的影响 宋徽宗赵佶以画花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例如,一次出考题为“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画家要表现题

16、中“无”,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那种闲散、宁静、安逸的意境被表达得更加准确。 发现问题 宋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反映在绘画上就是更加注重意境。 命题角度 中国画的艺术特点;理学对艺术家、作品的影响。,研析考情考向,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已考视角,1.命题点:汉字的演变及其原因 (2017课标全国,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答案,解析,1,2,3,4,5,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识字写字的人数大大增加,文字使用

17、更频繁,因此促进了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A项正确。 从西周到战国,文字的书写材料基本上以竹简和丝帛为主,变化不大,B项错误; 各国变法的重点是富国强兵,与书法的变化无关,C项错误; D项发生在秦朝建立后。,1,2,3,4,5,2.命题点:汉字演变的历程 (2016课标全国,24)下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答案,解析,1,2,3,4,5,解析 统一文字是在秦朝时期,故A项错误; 材料“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

18、体刻写”体现了汉字从先秦到秦朝及之后的发展演变过程,故B项正确; 材料体现了石经运用的是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并未体现出当时字体的流行状况,故C项错误; 商朝时期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形成相对完整的汉字体系,故D项错误。,1,2,3,4,5,3.命题点:王羲之书法艺术地位的时代性 (2016课标全国,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

19、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答案,解析,1,2,3,4,5,解析 从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到唐朝连西州幼童习字都模仿王羲之的书帖可知书法艺术受到时代的影响;从“无丈夫之气”到“尽善尽美”,体现了个人艺术水平的高低也是影响书法家历史地位的重要原因,故选择C项。 皇帝的好恶会影响但不会“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价,故A项错误。 B项说法过于绝对,D项不能全面概括题干信息,排除B、D项。,1,2,3,4,5,4.命题点:世俗文化与市民阶层队伍的壮大 (2013课标全国,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

20、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答案,解析,1,2,3,4,5,解析 材料把小说称为儒、释、道三教之外的“又一教”,并“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旨在说明小说通俗易懂,流传广泛,再结合材料中“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得出,因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导致市民阶层壮大,从而推动了小说这类世俗文化的发展,故选择C项。,1,2,3,4,5,5.命题点:京剧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013课标全国,28)“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

21、,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价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答案,解析,1,2,3,4,5,解析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不可能真实地再现客观历史,同样也不能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在京剧脸谱中其图案是程式化的,红色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白色象征奸诈多疑;蓝色象征性格刚直、桀骜不驯,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和谐统一,故选择B项。,1,2,3,4,5,待考视角,1.命题点:主流思想对古代科技的影响 (2017重庆八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八,24)

22、古代中国科技著作往往以“经”命名,如医药学的黄帝内经难经本草经,数学的算经十书,还有天文经、星经、茶经、水经等,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了古代科技发展 A.具有儒学化特征 B.追求人与自然和谐 C.为封建统治服务 D.受益于儒学的推动,答案,解析,1,2,3,4,5,6,解析 据材料“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可知,用经学的注解方式编写科技著作,说明古代科技发展具有儒学化特征,故A项正确。,1,2,3,4,5,6,2.命题点:商业发展与宋代文学体裁 (2018兰州一模,26)“街市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其中有不少被称为秦楼楚馆、瓦舍勾栏的娱乐场所。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

23、(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材料表明 A.词兴起于娱乐场所 B.词的格调不高,文学走向颓废 C.词的繁荣与商业发展有关 D.词的风格属于浪漫主义文学,答案,解析,1,2,3,4,5,6,解析 题干中并未提到词的兴起,故A项错误; 题干中并未提到文学走向颓废,故B项错误; 题干中“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说明词的发展与城市商业的兴起有关,故C项正确; 题干中并未提到词的风格,故D项错误。,1,2,3,4,5,6,3.命题点:西游记折射的社会生活 (2017湖南高考考前演练二,26)明朝小说西游记中的诸天神佛、取经僧人师徒

24、及各路妖怪,均被赋予了鲜明的人物性格。神佛妖魔,他们或娇憨,或城府,或温吞,或火爆,或欲望,或牵绊,他们也都生存在“神”际或“妖”际关系复杂的世间。这反映出 A.“三教合一”的社会趋向 B.该神魔小说折射的是世俗百态 C.宗教逐步庸俗化文学化 D.人文主义在古代中国的缘起,答案,解析,1,2,3,4,5,6,解析 “诸天神佛、取经僧人师徒及各路妖怪,均被赋予了鲜明的人物性格”不能体现儒释道的思想,故A项错误; “均被赋予了鲜明的人物性格。神佛妖魔,他们或娇憨,或城府,或温吞,或火爆,或欲望,或牵绊,他们也都生存在神际或妖际关系复杂的世间”可见这些神魔与世俗百态相关,故B项正确; “诸天神佛、取

25、经僧人师徒及各路妖怪,均被赋予了鲜明的人物性格”可理解为文学世俗化,但不能说明宗教庸俗化,故C项错误; “人文主义”更强调人的重要性,西游记则以体现神魔为主,故D项错误。,1,2,3,4,5,6,4.命题点:汉字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017凉山三模,24)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 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 B.各地文字完全一致 C.中国语言的多样性 D.中华文化的内聚性,答案,解析,1,2,3,4,5,6,1,2,3,4,5,解析 材料体现汉字的文化凝聚力,故A项错误;

26、各地文字并非完全一致,故B项错误; 材料并非强调语言的多样性而是文字的凝聚力,故C项错误; 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故D项正确。,6,5.命题点:中国古代文化的开放性 (2017汕头二模,26)南朝画家张僧繇善画佛道人物,右图是其作品(梁令瓒临摹),画面凹凸,有立体感,画中人物“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这反映了当时 A.中外宗教、艺术交流融汇 B.以形写神的理论开始形成 C.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D.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答案,解析,1,2,3,4,5,6,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南朝”和画中人物的形象“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结合所学当时佛教传入,故A项

27、正确; 以形写神的理论开始形成指的是魏晋时期,故B项错误; 材料并未反映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故C项错误; 材料仅仅说明当时艺术的特点,不能体现出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故D项错误。,1,2,3,4,5,6,6.命题点: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价值取向 (2017银川一中三模,27)明代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而可以死,死可以生。”材料体现作者的思想内涵是 A.主张精神自由与个性解放 B.否定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 C.批判存天理灭人欲 D.提倡经世致用思想,答案,解析,1,2,3,4,5,6,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牡

28、丹亭中杜丽娘追求爱情的精神,体现了精神的自由,故A项正确; 材料并未否定传统思想的主流地位,故B项错误; 材料中并非是“灭人欲”,故C项错误; 经世致用指的是做学问要为现实服务,与题目无关,故D项错误。,1,2,3,4,5,6,课时作业,一、选择题 1.(2018常德一模,25)考古数据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文化统一为政治统一准备了条件 B.文化统一与政治统一之趋势并驾齐驱 C.争霸战争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D.文化发展呈现统一性与多样性共生的局面,答案,解析,1,2,3,4

29、,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统一和政治统一是同步的,故A项错误; 材料中各地工艺和文字大同小异,说明文化有统一趋势,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也有统一趋势,故B项正确; 战国时期是兼并战争,故C项错误; 材料体现的是统一性,未体现多样性,故D项错误。,2.(2017保定二模,28)金史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该科技成就 A.由少数民族带到中原 B.由阿拉伯人传到中国 C.金朝开始应用于军事 D.助推了世界文明的转型,答案,解析,1,2,3,

30、4,5,6,7,8,9,10,11,12,13,14,解析 火药的发明源于炼丹,并非由少数民族带入中原,故A项错误; 火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故B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是在唐代后期,故C项错误; 火药传入欧洲对推翻中世纪封建统治,实现社会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A.古代中国科技主要服务于生产和贸易 B.古代中国科技的实用性与稳缓性 C.古代中国科技的传统性和落后性 D.闭关锁国政策遏制了科技的进步,3.(2017湖北六校联合体高三4月联考,27)根据下面的两幅图片,可以得

31、知,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图一 战国司南 图二 清朝早期象牙罗盘,解析 战国时期的司南是指南仪器,是当时人们为了采玉的需要而发明的,清朝早期的象牙罗盘与战国司南相比较,其原理与功能大抵相似,说明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稳缓性(小农经济时代的产物,缺乏发展的动力),故B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4.(2017山西五校高三第四次联考,24)中国古代著名农书齐民要术氾胜之书都把农业生产看成稼、天、地、人诸因素的有机结合。材料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 A.在理论上能不断与时俱进 B.形成精耕细作的基本

32、特点 C.体现了普遍联系的哲学观 D.对自然环境提出较高要求,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题目材料中列举了古代农书的现象,没有说明其发展的关系,故A项错误; 根据“把农业生产看成稼、天、地、人诸因素的有机结合”更多强调农业与自然的和谐,没有体现精耕细作,故B项错误; 农业与天、地、人诸因素的有机结合可以看出强调诸要素的相互联系,体现了联系的观点,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对自然环境的要求,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5.(2017汕头三模,27)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反复强调“(人)

33、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这一思想 A.不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 B.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 C.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重要性 D.是汉代儒学发展的产物,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医强调人顺应自然的重要性,这一思想有利于中医向现代化发展,故A项错误;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中医强调人顺应自然的重要性,并不等于否定了人对自然的作用,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提及汉代儒学的发展,故D项错误。,6.(2017福州二模,27)明代重要的戏曲作者,大都拥有进士科名,而话本小说的作者或编著者中,却少有举人、进士。出现这一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34、 A.高雅与通俗文艺的不同价值取向 B.士人与市民的不同文化观念 C.戏曲与话本小说的不同消费方式 D.江南与北方的不同区域特征,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根据材料“戏曲作者,大都拥有进士科名”“小说的作者却少有举人、进士”,戏曲与小说的消费群体不同,导致作者的文化水平不同,故C项正确。,7.(2017湖北六校联合体高三4月联考,24)汉代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引用了一首被公认为中国最古老的诗歌,内容是“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首诗 A.承续了诗经的写实风格 B.是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艺术再现 C.说明了汉代重视诗歌的创作 D.反映了秦

35、汉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材料中“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是一首被公认为中国最古老的诗歌,这首民歌简短、质朴,诗句整齐,有和谐的韵律,是原始时代狩猎生活的真实反映,诗经是春秋晚期由孔子整理编订的,收录的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时间不符合,故A项错误; 这首诗是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狩猎)的艺术再现,故B项正确; 汉代赋盛行,同时这首诗也不能说明汉代重视诗歌的创作,故C项错误; 秦朝焚书坑儒,思想文化禁锢,汉代赋盛行,这首诗不能反映秦汉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

36、1,12,13,14,8.(2017郑州二模,26)台湾学者傅乐成认为,宋文化与唐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类型。比如在诗歌上,宋诗写得深奥含蓄,将唐诗的丰腴、通脱、旷达,化作瘦劲、深刻、曲折而富于哲理。形成宋诗这种特点的原因是 A.宋代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B.宋代理学的影响 C.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 D.宋代租佃契约关系的定型,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出现在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 宋代理学弥补先前儒学的不足,提出世界本原是天理,更加思辨化,反映在文学上使得“宋诗写得深奥含蓄”,故B项正确; 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应该带来宋诗

37、的世俗化,故C项错误; 宋代租佃契约关系与宋诗的深奥含蓄无关,故D项错误。,解析,9.(2018宁德一模,26)龙门二十品是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尊造像的题记拓本,如下图所示。其字体的基本特征是 A.因形立意,体正势圆 B.扁方严整,朴拙雄浑 C.状似连珠,绝而不离 D.轻转重按,笔断意连,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A项是篆书的特征,故A项错误; 据材料可得魏碑书法的特点:兼有隶楷两体之神韵,形成端庄大方、刚健质朴、朴拙雄浑的特点,故B项正确; C项是草书的特征,故C项错误; D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错误。,1,2,3,4,5,6,

38、7,8,9,10,11,12,13,14,10.(2017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高三联考三,12)中国山水画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审美特征,那就是呈现出一种静穆、含蓄、玄淡、浑芒和中庸柔和之美,极少有浮躁不安、剑拔弩张的火气与刚猛之感。这表明中国山水画 A.营造纯真温馨的氛围 B.刻意展现真实的艺术 C.体现鲜明的儒道思想 D.多用于表达政治观念,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题干中中国山水画呈现出静穆、含蓄、玄淡、浑芒和中庸柔和之美,说明中国画注重写意与神韵,并非营造纯真温馨的氛围,故A项错误; 中国画注重神似而非形似,并不是展现真实的

39、艺术,故B项错误; 中国山水画的整体特征与政治观念无关,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11.(2017潮州二模,27)清王昱东庄论画说:“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该绘画理论 A.深受理学观念影响 B.表明文人画彰显人性追求 C.说明画家品德高尚 D.说明绘画与文学地位一致,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根据材料“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可以看出

40、该绘画理论深受理学观念的影响,注重人的品德和道德修养,故A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12.(2017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26)中国古代戏剧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所谓的“洞房花烛”模式、“金榜题名”模式和“衣锦还乡”模式,体现了一种“大团圆”主义。此种戏剧模式 A.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反映了人民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C.冲破了宋明理学对思想的束缚 D.说明科举制度得到了很大发展,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材料并未体现反君主专制的一面,故A项错误; 材料中“洞房花烛”“金榜题名”“衣锦

41、还乡”,表达了民众对圆满人生的一种期许、向往,故B项正确; 宋明理学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与材料并不矛盾,尤其程朱理学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与“金榜题名”存在一定的契合点,故C项错误; 材料所述的三种模式中,“洞房花烛”与科举制无关,不能体现其发展,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二、非选择题 13.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文学作品往往是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当时文人看来,“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

42、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摘编自内藤湖南宋代文化特征,1,2,3,4,5,6,7,8,9,10,11,12,13,14,材料二 宋代之后起源于吴地(今天苏州、上海一带)水上人家的“吴歌”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从“劲歌狂舞”逐步变为“浅吟低唱”。明朝万历首辅沈一贯陈述1598年的社会情景说:“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略无顾忌。”摘编自刘志琴吴歌与人文启蒙,1,2,3,4,5,6,7,8,9,10,11,12,13,14,请回答: (1)材料一中被称为“小道”的文学形式是什么?据材

43、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文学形式“兴旺”的原因。,答案 形式:宋词。 原因:词有利于表达个人情感;形式活泼有利于娱乐传播;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以后中国文学创作的特点。,答案 特点:平民化;娱乐性;形式灵活;关心时政;表达情感。,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文学作品和社会生活的关系。,答案 关系:相互影响。,14.(2017菏泽高三期末,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中古时代(指秦汉

44、至隋唐时期),中国经历了巨大变化,首先是民族重整:经过七八百年的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同时发生文化重整:这个民族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明中期以后,西洋数学、天文地理学、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技术逐渐进入中国,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尊重。意大利人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了几何原本,徐光启所著农政全书还专门介绍了西方水利技术。清初,很多外国人任职于宫廷,主持历法修订并为康熙帝讲授科学知识。一些知识

45、分子认为西学在我国古已有之,只是后来失传,西学实际上源于中学;或者认为西学还不如中学。还有人强烈反对西人主持的历法,理由是“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1,2,3,4,5,6,7,8,9,10,11,12,13,14,(1)结合所学,说明“秦汉至隋唐是中国民族和文化重整时期”这一观点。,答案 说明:民族重整:秦汉以来,中原与匈奴、越等民族接触增多,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推动民族融合;隋唐时期,与吐蕃等民族交流密切,唐太宗的开明政策有利于民族重整。 文化重整:秦汉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中原文化越来越为其他民族接受,孝文帝改革是突出代表;与此同时,其他民族文化、外来文化(如佛教等)也颇为流行。,答案,解析 说明观点要史论结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2)结合所学,概括明清时期中国文化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其特点。,答案 现象:西学东渐(或西方学术传入中国)。 特点:通过传教士传播;主要集中于自然科学领域;在中国的影响局限于宫廷和士大夫阶层;遭到保守观念和力量的强烈抵制。,解析 根据材料概括“新现象”;分析特点时从途径、内容、影响等方面进行概括。,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