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全国通史版 B版)课件: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宋元 .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08043 上传时间:2020-01-06 格式:PDF 页数:126 大小:884.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全国通史版 B版)课件: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宋元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全国通史版 B版)课件: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宋元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全国通史版 B版)课件: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宋元 .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全国通史版 B版)课件: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宋元 .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全国通史版 B版)课件: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宋元 .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全国通史版 B版)课件: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宋元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全国通史版 B版)课件: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宋元 .pdf(1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宋元 高考历史高考历史 (全国通史专用) 考点一 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考点一 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A A组组 统一命题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课标卷题组 1.(2018课标,25,4分)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五年高考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 北宋(71)南宋(62) 高级官员208 中级官员1510 低级官员128 无官职记录2436 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答案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出身于官员家庭的宰相人数减少,出自无官职记录家庭担任宰相的

2、人数增加,说明社会阶层流动加强,故选B项。从材料信息看,出身于高级官员家庭的宰相人数 明显减少,说明世家大族影响力下降,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宰相权力的变化,排除C项;许多寒 门子弟是通过科举制选拔出来担任高官的,因此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 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科举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史上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它改变了以往门阀士族把持选官权的 弊端,重才学而轻门第,从而扩大了招揽人才的门路,使一批中小地主士人得以参政,适应了庶 族地主在政治上的要求,削弱了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权。科举制将选官权集中到封建中 央政府的吏部,必然也削弱了地方的士族势力。总之,科举制

3、的创立显示了封建皇权的上升和 魏晋南北朝以来门阀士族势力的削弱。它有利于选拔封建统治人才,适应了大一统帝国的统 治需要。 2.(2017课标,27,4分)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 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答案答案 B 本题以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辨析历史 事实与历史叙述的能力。从材料

4、信息看,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不同的文献有不 同的记载,这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历史记载,故B项正确。历史叙述是历史事实的呈 现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呈现方式,A项错误;有的历史叙述也可以客观准确地再现历史事实, C项错误;历史事实的确认需要经过多种手段的验证,如古迹考证、史书辨伪等,综合多种历史 叙述是确认历史事实的可能条件,D项错误。 方法技巧方法技巧 史学素养类试题的解法 对史学素养类试题,考生应分辨备选项的内涵,排除过于绝对的选项。 3.(2016课标,26,4分)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 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5、此事反映了 (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答案答案 A 材料中“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体现出重史传统对君主个人行为 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史书是否真实,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史官记录君主过失对 君主的影响,未体现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C项错误;宋太祖并不排斥史书记录他良好的 真实言行,D项错误。 误区警示误区警示 宋太祖闷闷不乐的原因是担心史官记录他的过失对他有不良影响,不能据此推断 宋代史书的真伪、君主与史官间是否存在尖锐矛盾等。 B B组组 自主命题自主命题省

6、省( (区、市区、市) )卷题组卷题组 1.(2018天津文综,2,4分)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 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 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 )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 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 答案答案 A 元朝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地方官吏的选用由中央负责,军队调动须皇帝批 准,说明元朝地方拥有适度权力,而非缺乏实际权力,A项正确,B项错误;地方官吏由中央负责选 用,军队调动须皇帝批准,说明行省权力没有集中专断,C项错误;材料反

7、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 系,不能体现君主专制的加强,D项错误。 2.(2017北京文综,13,4分)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 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 ) 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 C.知府 D.枢密副使 答案答案 D 本题考查宋代的集权措施。转运使和知府都属于地方官员,排除A、C两项;兵部是 尚书省的下属机构,兵部员外郎属于六部官员,是宰相的下属,由此排除B项。宋代为了加强皇 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因 此,宋代的枢密副使“位同宰相”。本题选D项

8、。 3.(2016江苏单科,4,3分)“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 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答案答案 A 从材料信息可知,唐代科举“兼采誉望,不专辞章”;而宋代实行糊名法,依据考试成 绩择优录取。这说明宋代考试程序更加公正,故选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取士科目和录取人 数的变化,可排除B、D两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 4.(2016浙江文综,16,4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 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

9、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 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 )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答案答案 B 据题意可知要求判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据所学分析,唐代政 事堂是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宋代中书门下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其长官行使 宰相权力,故B项符合题意。东周诸侯国具有很大独立性,而元行省是中央集权下的地方行政 区划,排除A项;西汉州刺史是地方监察长官,明监察御史是中央一级监察长官,排除C项;宋提点 刑狱司是中央派出机构,明通政司是中央机构,故

10、D项错误。 5.(2015海南单科,4,2分)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 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 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 ( )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 答案答案 D 谣谶是古代一些方士、政客等为了一定目的所编造的话,也指迷信的人因事后应 验而流传的话。因此,谣谶既没有科学性,也没有历史预见性,D项正确。 6.(2015山东文综,14,4分)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 ( ) A.瓦解宗

11、法体系 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 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答案答案 B 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是为了避免其得到友人、宗族的支持而势力膨胀,威胁中 央集权统治,故B项符合题意。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使其远离宗族,但不足以瓦解宗法体系, A项错误;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起不到健全地方行政机构的作用,C项错误;地方官任职避 亲、避籍不能体现对地方的监察,D项错误。 评析评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 7.(2015福建文综,15,4分)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 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

12、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 (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答案答案 B 中书省对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 是一种集体决策的方式,它可以有效防止大臣专权的局面出现,故B项正确。 8.(2014北京文综,14,4分)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 施之一是 ( ) 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答案答案 A 唐末五代时期藩镇割据,地方势力强大,中央集权大为削弱。宋初,为加强中央对地 方的控制,采取在地

13、方上以文官任知州的办法,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是宋代为削弱相权 而采取的措施,三司使、枢密院分别削弱的是宰相的财政权、军事权,故B、C两项错误。D项 主要是为了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出现于王安石变法时期,不符合题意。 C C组组 教师专用题组教师专用题组 1.(2013大纲全国,12,4分)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 代的路。这体现出 ( )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答案答案 A 古代中国的监察区是由中央派驻官员实行间接管理的区域,行政区则是由中央直

14、 接管理的区域,监察区转为行政区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体现,A项正确。B项中的“经济发 展”、D项中的“疆域变化”等表述均与监察区关系不大;监察区转为行政区后,中央对地方 的监察力度更强,C项表述错误。 评析评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 的能力,难度中等。从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特点的角度认识这一现象是解题的关键。 2.(2013山东文综,11,4分)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答案答案 A 自秦汉至宋

15、元,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自主性逐渐被削弱,故A项正确。秦统一全 国后,确立了皇帝制度,皇帝拥有最高行政权,故B项“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与史 实不符。自秦汉至宋元,宰相并未退出权力中心,故C项不正确。D项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 除D项。 评析评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命题设计平中见奇,通过历史阶段特征切入考 点,对学生如何准确把握历史知识和历史现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3.(2012海南单科,5,2分)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 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

16、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答案答案 C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 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并未反映出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故A项错误。 材料并没有反映出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故B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材料反映的 是宰相权力的削弱和皇权的加强,故C项正确。 4.(2012北京文综,13,4分)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 ) 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 答案答案 C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同时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以及

17、解读图片 信息并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根据图中的信息“中书省”“枢密院”及中轴线可判断出该 都城为元大都,因为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分别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和最高军事机构。 5.(2011江苏单科,4,3分)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 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 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答案答案 B 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可以看出江浙行省获 得了

18、紧急事务处置权,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故A项错误。从 材料中不能看出江浙行省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也不能看出其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故 C、D两项表述错误。 6.(2011天津文综,1,4分)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 ) 大都北京 汴梁开封 临安苏州 益州成都 A. B. C. D. 答案答案 B 元朝大都是今天的北京,故正确;汴梁是今天的河南开封,故正确;临安是今天的 浙江杭州,而不是苏州,故不正确;益州是今天的四川成都,故正确。因此B项符合题意。 考点二 农业、手工业及商业考点二 农业、手工业及商业 A A组组 统一命题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课标卷题组 1.

19、(2018课标,26,4分)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 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 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答案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据题干可知,北宋前中期,四川地区采取新制盐技 术,井主雇佣大量外地的工匠,且受雇工匠对工作条件和待遇有要求,不然就另谋高就,这折射 出该时期民营手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技术工匠,故选A项。仅从雇佣工匠的待遇要求无法全 面说明手工业者社会

20、地位高,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出制盐业的雇佣工匠现象,并不能说明雇佣 劳动的普及,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现象与盐业专卖制度无关,排除D项。 名师点睛名师点睛 宋代手工业发展与工匠身份的变化 (1)宋代手工业发展规模大、分工细,需要大量工匠,私营手工业多采取雇佣制,官营手工业工 匠也不是无偿服役,而是付给一定的“雇值”,有利于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的松弛。 (2)手工业作坊中工匠身份的变化,促进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2.(2016课标,26,4分)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 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21、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答案答案 B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导致土 地兼并更为激烈,因而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出现了题干中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的 20%左右,其余大都是租种土地的“客户”的现象,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坊市 制度崩溃是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D项表述本身错误。 复习方略复习方略 关注“与众不同”的宋代土地政策。从小农经济产生起,土地兼并就如影随形,导 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很多朝代的统治者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如均田制等。而宋代却反其道而 行之,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引起了命题者的兴趣

22、和注意,宋代土地政策的考查多围 绕该政策进行。 3.(2015课标,26,4分,0.34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答案答案 C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人口南迁给南方地区 带去先进的农业技术,促进了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A、D两项与题意无关。B项不 是推动南方经济发展的因素。 解题技巧 解题技巧 放眼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巧用排除法,答案信手拈 来。 4.(2015课标,26,4分,0

23、.515)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 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 反映出 ( )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答案答案 A 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说明朝廷对该地区风俗文化的认可,实质上也是该地区政 治地位和经济实力上升的重要反映。从材料信息看,宋代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朝廷 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其实质是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选A项。B、C两项与史实 不符;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的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仅是个

24、例,不能体现统治思想与民 众观念趋向一致,排除D项。 解题思路 解题思路 地方的民间信仰为何能够上升到朝廷认可层面呢?这难道不是该地区的影响力扩 大的结果吗? 5.(2014课标,26,4分,0.68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 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答案 A 材料中“券”“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表明交子是一种兑换券,在“富者”不能 兑付时可作为诉讼依据,体现出其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故A项符合题意。“

25、蜀民”造交子 是为了方便贸易而非解决民间的商业纠纷,B项错误;材料只提到富商联合发行交子,后因不能 兑付而官司缠身,不能说明富商社会地位的提高,C项错误;材料缺乏对当时不同地区经济状况 的比较,故不能得出D项的结论。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私为券”“争讼数起”的含义。 知识拓展知识拓展 最初交子由蜀地民间富商主持发行。宋史食货志记载:“富民十六户主 之。”在交子使用越来越广泛的情况下,交子具有了统一的面额和格式,慢慢为大家所接受并 作为支付工具使用,从而具有了信用货币的特征,演变为铸币的符号,成了真正的纸币。作为纸 币的交子跟金银铜铁等铸币比,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如果没有铸币作支撑,其本身就变得

26、一文 不值了。因此,其流通功能的实现在于人们信任这一纸币能够代表实际的铸币,只要信用有保 证,这一纸币就能够发挥其流通的功能而合理地存在下去。 6.(2018课标,41,12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 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 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 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 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

27、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 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 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 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 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 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分) 答案 答案 (1)特点

28、: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 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解析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中的“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 地区”“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各式各样的豆制品”“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 期的实践经验与其他作物轮种”“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等关键信息概括即 可。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中的“重要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送至 南方救灾、备种”等信息归纳概括即可。 B B组组 自主命题自主命题省省

29、( (区、市区、市) )卷题组卷题组 1.(2018北京文综,13,4分)南宋初年,“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 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 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 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 B. C. D. 答案答案 B 南宋初年北民大量南迁,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价格暴涨,经济利益的驱 使及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促使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从而打破了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

30、分布 格局,因此符合题意。农政全书成书于明代,与“南宋”这一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曲辕犁是唐代江东地区发明的适合南方水田耕种的生产工具,排除。本题选B项。 2.(2016天津文综,2,4分)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 “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这一铜 版 ( ) 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 B. C. D. 答案答案 B 该铜版可以证实宋代发行了纸币,正确;该铜版可以反映宋代的印刷技术,正确; 纸币铜版不是纸币交子本身,不能视为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不正确;纸币的发行是商品经济 发展的结果,该铜版见证了

31、商品经济的发展,正确。故B项符合题意。 3.(2015海南单科,6,2分)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 界第一大港”。这反映出当时 ( )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 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 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答案答案 B 宋元时期,造船航海技术有了较大进步,指南针应用于航海,这都大大推动了海外贸 易的发展,故B项正确。 4.(2015福建文综,14,4分)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 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 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 ) A.唐时瓷都景德

32、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答案答案 D 材料显示陶玉将其所载瓷器称为“假玉器”,上贡给朝廷,“于是昌南镇瓷名天 下”,这反映出陶玉注重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故D项正确。由“景德镇宋景德中始置镇,因 名”可知唐朝时尚未有景德镇之名,故A项错误。B、C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可排除。 5.(2015北京文综,14,4分)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 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 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33、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答案答案 B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有地域限制,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则打 破了坊市分开的地域限制,故正确选项为B。 评析评析 本题考查宋朝商业发展的特点,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探 究历史现象的能力。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理解材料信息反映的现象,透过现象分析本 质。 答案答案 C 从题干信息可知,宋太宗拒绝了某官员关于取消农村集市贸易的建议,本质上反映 了宋朝对市场的监管相对宽松,故选C项。A、B两项材料未反映,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6.(2015重庆文综,3,4分)宋太宗时期,有

34、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 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徒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 主要反映了宋朝 (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坊市制继续实行 7.(2015安徽文综,14,4分)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 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答案答案 A 从材料可以看出,官府严厉打击偷税的商人,而对捉拿偷税人

35、的人予以奖励,这说明 官府重视商税收入,故选A。 8.(2014山东文综,15,4分)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 称谓。这反映出当时 (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答案答案 C 茶、桑、药材等均属于经济作物,茶户、桑户等称谓的出现说明种植这些经济作 物的农户增多且形成一定的规模,这反映出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故C项正确。 评析评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难度中等。解题的关键是理解 茶、桑等经济作物与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之间的关系。 9.(2017北京文综

36、,41,6分)(节选)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 加。 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 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 器。 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 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 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2)结合所学,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6分) 答案答案 (2)参考答案要点: 影响: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

37、,交易规模扩大;促进了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 荣;广州作为海上丝路的重要港口,出现了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蕃坊”,成为国际都市。 解析 解析 (2)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商业和对外贸易。学生可依据材料信息总结出海上丝绸之路 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根据材料中“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 碎片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瓷器”,可归纳出中国当时 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制瓷业的繁荣;从第二 段材料可得出广州因海上丝绸之路而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同时引发新兴行业的形成。 10.(2014四川文综,13,9分)(节选)瓷

38、器是人类文明的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 景德镇位于昌江畔,附近盛产造瓷的主要原料高岭土。北宋景德年间,其生产的影青 瓷成为贡品,景德镇因此得名。两宋之际和元末的大规模战乱,使定窑、龙泉窑等陆续衰落,相 对安定的景德镇,遂成“天下窑器所聚”的瓷都。 元代景德镇制坯、烧瓷等分工不断细化,这时创制的青花瓷、釉里红和卵白釉,至今仍享有崇 高声誉。明朝在景德镇创建御器厂,其组织和分工相当细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 克成器”。宣德、成化年间制造的御窑瓷器堪称经典。嘉靖至万历年间,商品经济大发展,加 之西欧等海外市场的扩大,“景瓷”销量大增。清初对御窑厂进行了诸多改革,如匠役制改为

39、 雇募制,使康乾时代景德镇瓷业再度鼎盛。嘉庆后,因“墨守旧法,且有粗制滥造之弊”,景德 镇瓷业渐趋衰落。(据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等) 材料二材料二 1708年,萨克森一炼金师在欧洲率先研制出瓷器。1710年,萨克森王国宣布掌握制瓷 专利,并成立梅森皇家瓷器厂。1722年,两把交错的蓝剑成为梅森瓷器的商标且沿用至今。经 过不断研发与创新,梅森瓷器逐渐摆脱了中国的影子,被誉为“白色金子”和欧洲第一名瓷。 后来受工业化冲击,全手工作业的梅森遇到极大挑战。1864年新厂建成,为保护手工技艺,他们 将原厂改为博物馆,专门保存模具,300年的石膏模具至今无一缺失,随时能重新制出原汁原味 的梅森瓷器。 梅森

40、瓷器经久不衰,根源在于对质量一丝不苟的奉守,也离不开一万多种绚丽的色彩和精细的 浮雕。全球瓷厂中,梅森最早建立了自己的绘画艺术学校,工艺师要完成近4年的技术与艺术 教育和10年的经验积累才能上岗。梅森,300年来一直贵为欧洲瓷都,是与严谨的梅森人在坚 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分不开的。(据蒲缇梅森:300年的白金盛宴等) (2)据材料一、二说明,与景德镇相比,成就梅森瓷业300年辉煌的独特之处。(9分) 答案 答案 (2)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保护模具;重视技术专利和品牌保护,如申请专利和 蓝剑商标沿用至今;重视人才培养,如建立专门学校。(9分) 解析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考查

41、学生的归纳概括和比较分析能力。(2)要通读两 则材料,从梅森与景德镇的不同做法上入手分析。 11.(2014天津文综,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 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 “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 景?(6分) 材料二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 119

42、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 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氐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6分) 材料三材料三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 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 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 代年商税额指 数 995998年

43、400万贯100 10041008年450万贯113 1058年700万贯175 10641068年846万贯212 1077年879万贯220 来源: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4分)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3分) 答案答案 (1)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 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 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 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3)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

44、 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 (4)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 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 解析解析 (1)据材料一中“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得出孟子认为农商平等;“有此主张并实行 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体现出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认为“农为本富,商为末富”。分 析商鞅提出重农抑商政策的背景,应结合当时社会状况考虑,如农业经济的重要地位及农业生 产的劳动力状况。 (2)材料二中“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告缗”,说明汉武帝的措施为向工商业者、高利贷 者征收资产税,同时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回答“目的”,应注意汉武帝这样

45、做的背景,即“商人势力迅速膨胀”,得出汉武帝是为了限制、打击工商业,增加财政收入。结 合所学知识,还可归纳出汉武帝实行盐铁酒专卖制度、物价管理、货币官铸等措施。 (3)据材料三中“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可以看出宋代对商业的限制放松,对商业的征税有适当 减免;通过对北宋商税情况简表的分析,可以看出北宋的年商税额呈上升趋势,体现出宋代商业 有了很大发展,商税成为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归纳出北宋商业繁荣、商业地位 重要。 (4)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应综合三则材料,既要看到重农抑商这一基本经济政 策贯穿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又要认识到在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需要,也会放松对

46、商业的限制,鼓励商业发展。 1.(2013课标,25,4分,0.30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 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C C组组 教师专用题组教师专用题组 答案答案 D 宋代中央集权日益强化,A项与史实不符。“不抑兼并”会造成土地高度集中,故C 项不正确。B项在材料中不能得到体现。D项正确。 2.(2013天津文综,2,4分)“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 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 A.政府的大力

47、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答案答案 B 从材料信息可知,自宋代至明代,棉花作为纺织原料,其地位日益重要。这得益于棉 纺织技术的改进,故选B项。A、C两项不属于“前提条件”;棉花成为经济作物也是棉纺织技 术改进的结果,故排除D项。 3.(2013海南单科,5,2分)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 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这表明南宋 ( )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答案答案 A 对比唐初与南宋征收赋税的主体与计算单位可知

48、南宋的货币化程度较高,而商品 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了货币化的程度,故A符合题意。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不符合史实,排除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经济控制逐步加强在题干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D。 答案答案 D 题干材料的意思是北宋初年政府设机构“便钱务”,准许百姓存钱,给以“便 钱”,商旅可持“便钱”到各州兑换,由此可知D项正确。支票是货币的凭证,不可自由流通,A 项错误;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B项错误;“便钱”是百姓存储货币的凭证,不是国家发行的债 券,C项错误。 评析评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难度中等 偏上。抓住“便钱务”“入钱”“便换”等信息是解题

49、的关键。 4.(2013重庆文综,4,4分)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 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 “便钱”是 ( ) 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 5.(2012安徽文综,14,4分)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 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 )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答案答案 A 本题是对宋代商业繁荣特征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得出历史结论 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含义,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