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2讲 .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08779 上传时间:2020-01-07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1.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2讲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2讲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2讲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2讲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2讲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2讲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2讲 .ppt(7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2讲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部分,考点一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考点二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进步与商业和城市的发展,考点三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古代中国农业经济,考点一,一、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与初步发展;汉代时出现耦犁和一牛挽犁法;隋唐时出现曲辕犁。,二、基本特征:精耕细作,1.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翻车、筒车等灌溉工具;播种工具耧车。 2.生产技术:都江堰、白渠等水利工程;牛耕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耕耙耱技术等。 3.耕作方法:春秋战国的垄作法、西汉的代田法。,1,主干知识排查,三、基本模式:小农经济,1.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

2、建社会。 2.特点: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影响: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四、土地制度的演变,五、经济重心转移,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1.先秦时期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变化及内在联系,2,热考重点深化,(1)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耕作方式(经营方式)的进步。原始社会至春秋以前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夏、商、周三代有少量青铜工具用于生产,这就决定了其耕作技术是“刀耕火种”或“石器锄耕”。落后的工具需要

3、集中更多的劳动力,所以春秋以前的耕作方式是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劳动效率大大提高,这就使小农户个体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成为可能。 (2)耕作方式(经营方式)与土地制度密切相关。集体耕作的生产方式与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和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紧密相连。小农户个体经营是建立在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基础之上的。,点拨,点拨:生产力的进步是贯穿这一变化的主线。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反映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耕作方式(经营方式)、土地制度的变化反映的是生产关系的变革。,真题例证1 战国出土农具反映的社会经济状况 (2013江苏单科,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

4、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 、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答案,解析,解析 题干材料叙述了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因此A项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的表述错误; 也不能由此断定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C项表述错误。 河南辉县出土了一些铁农具,但不能因此断定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该地,排除D项。 铁农具的出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答案为B项。,考向预测1 古代农业生产中的精耕细作 下图

5、为陕北出土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农户生活的悠闲富足状态 B.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情况 C.边疆畜牧业迅速发展情形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状况,答案,解析,解析 画像砖上的内容显示了耕作的场景,无法说明其悠闲富足,故A项错误; 耕作的场景是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的重要表现,故B项正确; 画中虽有禽类,不能说明是边疆地区,故C项错误; 单一的耕作形式不能判断是否与大地主田庄有关,故D项错误。,2.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 (1)基本特点 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 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 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

6、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脆弱性:是一种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的简单落后的小生产模式。 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2)影响因素 生产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 小农经济自身特点:自给自足、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抗御天灾人祸能力差等。 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严重的自然灾害。,真题例证2 唐代的自耕农经济 (2017课标全国卷,26)下表为唐代

7、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解析,解析 材料中土地规模在20130亩的农户占绝大多数(占比为74.1%),说明多数人都能依靠自己的土地生存,反映了当地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B项错误。 材料主要反映了自耕农数量占大多数,C项错误; 仅凭拥有不同土地规模的户数及所占比例,无法判断农业生产效率,D项错误。,考向预测2 小农经济的特点 汉书食货志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

8、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业生产的产量低 B.农民赋税负担沉重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答案,解析,解析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反映了小农经济规模小和产量低;“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反映了小农经济下农民赋税负担的沉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的是土地兼并。这些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C项正确。,3.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1)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

9、的发展;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南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经济重心由北向南的转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人口迅速膨胀,导致我国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3)对文化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也使许多文人学者随之南迁,客观上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5)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一定程度上破坏

10、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真题例证3 经济重心南移和文化的交流 (2017课标全国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解析,解析 南方人喝茶习俗在北方从“被嘲笑”到“道俗皆饮”,体现了南方饮茶文化对北方的影响,这说明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逐渐上升,C项正确。 材料中无法体现唐朝中期南茶才开始北运,A项错误; 喝茶习俗不能等同

11、于饮食习惯,B项错误; 仅由材料无法得出南北方经济水平发展情况,故排除D项。,考向预测3 宋代政府财政收入与经济重心南移的关系 观察下表,表中的数据反映出宋代 宋代政府全国岁入统计表 A.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B.封建剥削不断加重 C.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 D.人口总数不断增加,答案,解析,解析 南宋偏安江南一隅,其税收竟能达到6 000余万,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结果。,短板4 数据分析解读视野不开阔 例题 (2015课标全国卷,27)下表为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此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12、,3,高考短板突破,答案,补短,查短,查短 分析数据时,只注意到了数据所反映的浅层历史信息,不能用宽广的历史视野解读其历史发展的本质趋势。例如本题中只根据数据变化,分析出河南和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变化是:河南减少,江苏增加。据此有的考生误选A项,但理学影响力扩大为何使北方状元人数减少,南方状元人数增多?这根本无法解释,故A项错误。 有的考生误选C项,认为是经济因素的影响,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虽然落后于南方,却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 有的考生认为是政治因素的影响,但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补短 分析时要抓住史料数据隐含的核心信息,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进行

13、解读。例如本题中,“经济重心南移对文化的影响”就是我们解答本题时应站的历史高度,或者说是应该具有的历史视野。,下表是不同时期中原王朝府的南北地理分布情况统计表。出现表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针对练1,解析 材料没有涉及政治中心南移,并且元明清时期政治中心都在北方,故A项错误; 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在一定时期会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行政区划的增多,但并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 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南方地区经济不断发展,相应在政治上的表现则为南方的行政区划不断增多,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故D项错误。,A.政治中心南移 B.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 C.经济重心转移 D.地方

14、行政制度的创新,答案,解析,考点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进步与商业和城市的发展,一、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进步 1.基本形态,1,主干知识排查,2.主要成就,二、古代商业的发展,三、古代城市的发展,1.隋唐以前: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 2.隋唐时期: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3.宋元时期: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 4.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兴起。,1.中国古代三种手工业的地位及转换原因 (1)地位,2,热考重点深化,(2)转换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农业生产的进步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人身

15、依附关系的削弱促进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陈旧的管理模式,压抑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真题例证4 周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2012江苏单科,2)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答案,解析,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材料信息的指向。从材料可以看出,官营手工业分工细密,制造每一个器具都有明确的分工,使得生产具有专业化的特点。A、B、D三项在材料中缺乏信息依托,故排除。,考向预测4 官营

16、手工业的技术传承 管子小匡记载,官府工匠常常互相谈论工事,展示成品,比赛技巧。这有助于 A.增强市场的认同感 B.官营手工业技术传承 C.官府垄断生产技术 D.大幅提高产品的产量,答案,解析,解析 这种对工事的谈论,对成品的展示和对技巧的比赛,有利于技术上交流、提高和传承,故B项正确。,2.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 (1)从城市功能上看,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来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 (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来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工商业城镇。 (4)从

17、城市分布上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转移紧密相联,明清时期,新兴工商业市镇大都分布在江南地区。,真题例证5 唐代城市中“市”的发展特点 (2017南京高三统考)唐代长安东西两市见于记载的有肉行、绢行、药行、大衣行、秤行、鼓行、铁行等;而当时一些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中,同类商品也多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易。由此可见当时 A.手工业生产分工细 B.城市经济空前繁荣 C.商品销售的专业化 D.城市经济功能增强,答案,解析,解析 材料不涉及手工业的生产过程,故A项错误; 材料重点强调的是同类商品多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交易,所以不在于突出城市经济的空前繁荣,故B项错误; 材料突出了同类商品多集中在一个区域进行

18、交易,体现了其商品销售的区域化,体现了商品销售的专业化取向,故C项正确; 材料与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无关,故D项错误。,考向预测5 唐宋之际城市功能的变化 有学者研究发现,唐代城市道路功能单纯,主要满足城市交通需要。到了宋代,城市道路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两旁分布着各种商店,形成繁华的商业街,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道路宽度缩小。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明清。这种变化反映了 A.手工业发展使商业繁荣 B.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 C.江南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D.城市建筑风格的质变,答案,解析,解析 由题干描述可以看出,唐代城市的政治功能较强,到宋代及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更加突出,故选B。,3.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

19、现象及原因 (1)明清出现的新经济现象 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东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 各地之间和内部,尤其是东南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逐渐向边地迁徙,向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2)原因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西欧用大量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换取中国的商品。 自然经济占主体的封建经济,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调节了政府与劳动者的关系。 封建政治中心的北迁,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复苏

20、。,真题例证6 明代的政治中心北移与跨区域贸易 (2015课标全国卷,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解析,解析 明成祖迁都北京,实现了政治重心的北移,客观上加强了南北经济的交流,促进了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 明成祖时期国家早已统一,故A项错误; 迁都有利于跨区域贸易的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以徽商和晋商为代表的商帮,故C项错误; 南宋时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这种经济格局一直到明清时也未改变,故D项错误。,考向预测6

21、 清朝对外贸易的优势地位和白银流入 康熙统治后期,米价持续上涨,特别是康熙五十二年风调雨顺,不仅“田禾大收,即芝麻、棉花皆得收获”,是丰收的大好年成,然米价仍居高不下。这一时期米价的非正常上涨原因最有可能是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人口出现急速增长 C.经济作物的扩大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答案,解析,解析 价格上涨因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物资短缺,另一个是货币过剩,材料中有证据说明粮食丰收,物资短缺排除,由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中国的传统工艺品及茶叶等受到西方推崇,故白银大量流入中国,造成当时市场上白银陡增,物价上涨,故D项正确。,短板5 借助历史背景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 例题 (20

22、16课标全国卷,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3,高考短板突破,答案,补短,查短,查短 每种历史现象的出现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分析这一现象时,如果联系的背景知识不当,就不能很好地分析历史问题,进而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例如本题题干材料信息是明末江南农村雇工对地主的态度由“柔顺”到“骄惰成风”。如果盲目联系当时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就会误选B项,而实际上这种变化和重农抑商

23、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 明末社会矛盾确实日益尖锐,但雇工地位变化并不能反映这种矛盾,故C项错误。 明末农业生产中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所以雇工对地主态度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补短 在全面获取题干史料信息的基础上,正确对接其历史背景,找到其内在的历史联系。例如本题题干史料反映的是江南农村雇工(佃户)社会地位的提高,这是由于当时农业生产中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所致,而这种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又是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故A项正确。,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1391年,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说明明代的工匠

24、制度 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B.促进了资本主义关系出现 C.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D.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针对练2,解析 联系时代背景:明朝封建制度衰落,封建统治者拼命维护封建制度。明朝对工匠的待遇说明,明朝政府是要把工匠牢牢控制在政府手中,这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故C项正确。,答案,解析,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考点三,一、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主干知识排查,二、资本主义萌芽,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 2.实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出现。 3.特点:出现在少数地区和少数行业;最初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发展缓慢、水平低,整个生产未能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25、。 4.地位:是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新事物,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5.阻因:自然经济,传统观念,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封建制度。,1.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转变的制约因素 (1)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导致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海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及资本转化的进程。,2,热考重点深化,(3)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分散性,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加之沉重的赋税,小农

26、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思想观念: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真题例证7 明末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未体现近代化信息 (2015江苏单科,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答案,解析,解析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反映的是吴江一带商品经济的发展,未体现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

27、制,故A项错误。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反映了当时农村人们忙于纺织,故B项错误。 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C项。 依据材料“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可看出,D项是正确答案。,考向预测7 闭关锁国政策下的清代行商制度 广东新语所载诗曰:“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首诗说明 A.明清“海禁”政策导致白银大量内流 B.闭关锁国政策下官营贸易的兴盛 C.官营丝织品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 D.清初行商制度是官商结合的产物,答案,解析,解析 清初政府实行“以官制商,以商制洋”的策略设立广州十三行,总揽对外贸易并负责转达承办官府与外商的一切交涉。“银

28、钱堆满十三行”的繁荣、富庶景象是由特许经营带来的,故A项错误; 十三行的贸易属于官府控制下的商人经营,不是官府直接经营贸易,故B项错误; 由材料无法推断丝织品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故C项错误; 该行商制度是官商结合的产物,是政府特许经营的行商,故D项正确。,2.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及对比,真题例证8 明代的海禁政策 (2014江苏单科,4)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

29、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答案,解析,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和海禁政策。由材料“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可知,明政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故A项错误,B项正确。 由题干材料“抚臣涂泽民请开市舶”可知,C项错误。 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考向预测8 唐朝对外经商的态度 据全唐文记载:“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观察使常加存问,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往来通航。”皇帝诏令允许蕃客“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这反映了唐朝 A.海上丝绸之路繁盛 B.经济重心南移刺激外贸 C.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设立机构加强外贸管理,答案,解析,解

30、析 从材料信息看,针对蕃客来华,唐朝“除舶脚收市进奉外,任其往来通航”,并且允许蕃客“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这反映了唐朝放松了对外商经商的限制,故C项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海上丝绸之路情况如何,故A项错误;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经济重心南移,故B项错误;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设立机构管理外贸,故D项错误。,短板6 对题干的关键词审读不清 例题 (2014江苏单科,2)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

31、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3,高考短板突破,答案,补短,查短,查短 本题易错选为B项,主要是因为把“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中的“置市官”误当作“置市”。,补短 审读题干材料时应注意准确区别看似一样的历史概念之间的差别。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唐朝有关市的规定。,自万历以来,松江地区有暑袜店百余家,店主将料分发给当地男妇,令其为之生产暑袜,诸男妇各回家中做成暑袜,然后从店中领取报酬。此现象 A.可以佐证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 B.表明松江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 C.证明了此时江南地区经济最为发达 D.说明女人取得了与男人同等的地位,答案,解析,针对练3,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早期状态。结合材料中“万历”“暑袜店”“男妇”“领取报酬”可知,这体现了我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松江地区的雇佣劳动情况,A项符合题意。 B、C两项“最早”“最为发达”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妇女与男子同样受雇于暑袜店主,可以说明女性积极参与劳动,但不能表明妇女与男子社会地位平等,排除D项。,本课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