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1讲 .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08780 上传时间:2020-01-07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1.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1讲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1讲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1讲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1讲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1讲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1讲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专题 第1讲 .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部分,考点一 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考点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继承与创新,考点三 选官制度的演进,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考点一,一、分封制,1.对象及内容: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土地和人口。 2.权利与义务:分封者与受封者之间是权利与义务关系。 3.影响: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周朝势力范围扩大;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1,主干知识排查,二、宗法制,1.核心:以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宗族内的嫡庶关系,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 2.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

2、承,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长子。 3.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宗法关系即大宗和小宗依身份等级,在各自范围内,对直系和旁系亲属族人进行统治管辖。 4.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在权力继承问题上的纷争,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但易于形成任人唯亲、裙带关系等。,三、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结构。 2.地方分权: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高度集权。 3.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1.西周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1)分封制的特点 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 分布地

3、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 纵向联系:明确周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 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2,热考重点深化,(2)分封制的影响 在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周天子对诸侯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和向心力。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导致了诸侯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 历史遗存影响 a.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 b.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c.中

4、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真题例证1 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 (2015江苏单科,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答案,解析,解析 材料大意为:天子与不同爵位的贵族在朝会时处在不同的位置。由此可知,周朝时期贵族在朝会的时候有尊卑之分,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形成的森严的等级序列,故A项正确。 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秦朝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是汉初实行的政治制度,

5、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B、C、D三项。,考向预测1 分封制对西周统治的积极影响 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 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 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 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答案,解析,解析 材料“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表明扩大了统治范围,故A项正确; 材料“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表明无法推动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故B项错误; 形成强大的家族凝聚力,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 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

6、统治,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2.先秦时期“家国一体”的形成与演变 (1)先秦时期政治制度受宗法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宗族不但是生活生产的基本单位,而且与国家行政系统相结合,构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2)春秋战国以来,宗法分封制崩溃,但其核心的宗法观念与家国一体的传统,逐渐嬗变成为皇位嫡长子继承制、贵族世袭爵位、父权家长制等封建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真题例证2 “立嫡以长不以贤”原则的影响 (2016江苏单科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 C.贵族世袭

7、 D.宗法观念,答案,解析,解析 “家族和睦”不是材料体现的主题,故A项错误; “等级秩序”不是宗法制的内涵,故B项错误; “贵族世袭”不属于材料中的信息,故C项错误; 材料中“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体现了宗法观念下嫡长子继承制,故D项正确。,考向预测2 君臣尊卑秩序与宗法制的瓦解(君臣尊卑所反映的“家国 同构”) 春秋初期,在鲁国宗庙祭礼上,鲁文公将其父鲁僖公(鲁闵公的庶兄)的神主(牌位)置于鲁闵公(鲁僖公的前位君主)之前,这一做法被孔子认为不符合“礼”。这是因为此做法 A.破坏了宗法血缘关系 B.没有得到周王的认可 C.违背了君臣尊卑秩序 D.不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

8、材料“鲁文公将其父鲁僖公的神主置于鲁闵公之前”不符合宗法顺序,但由于其为国君之父,从宗法的角度也有道理,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周王的反对,故B项错误; 鲁僖公曾为鲁闵公之臣,这样做是与君臣之礼不合的,故C项正确; 材料关于牌位的摆放没有涉及继承制问题,故D项错误。,短板1 对史料信息提取理解不到位 例题 (2016江苏单科,2)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如图)再现了这一场景。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 A.描绘上是一致的 B.形式上是一致的 C.风格上是一致的 D.主题上是一致的,3,高考短板突破,答案,补

9、短,查短,查短 此题题干提供了两类史料,一是史记中的文字记载,一是汉代画像石的拓本图片。解答此题时要对两则史料进行分析并加以比较,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A选项错在没有找到二者描绘的情境差异,画像石只描绘了荆轲掷匕首于铜柱的一瞬间的情境,史记还描绘了“秦王发图”等情境,说明读史料不细,信息提取不全。 B选项错误较为明显,二者的艺术形式不同,史记是文字描述,画像石是雕刻艺术形式。 C项易错选,考生可能对史记和画像石的艺术风格把握不准。史记追求历史的真实,画像不追求形象,带有某些夸张和想像,二者在风格上是不一致的。二者只是“主题上”相一致, D项为正确选项。,补短 阅读史料一定要细,要注重史料的细节描

10、述,注意提取史料的全部信息。对需要比较的史料要按照比较项的信息提示解读史料、找出异同进行判断。要注意调动多学科知识,如本题的艺术“风格” “形式”等问题,可运用美术欣赏课的知识和理论进行分析,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针对练1 (2017淮安二模)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这反映出当时 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 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 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 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答案,解析,解析 材料反映出西周王位的继承为:懿王孝王(懿王叔父)夷王(懿王

11、太子),这贯穿其中的是血缘宗法关系,故A项正确。 孝王是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的,但夷王不是因为贤明而是因为他是懿王太子而被立为王的,故B项错误; 太子燮被拥立为王而不是其他王子,故C项错误; 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考点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继承与创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1,主干知识排查,1.唐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1)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官制。具体表现在: 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可以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

12、(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削弱相权:三省长官均为宰相,三省之间相互牵制,限制了相权,加强了君权。,2,热考重点深化,(2)科举制度完善了选官制度。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吏,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加强了中央集权。,真题例证3 唐朝三省制对皇权的制约 (2013江苏单科,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

13、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答案,解析,解析 唐朝中央机构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B、C两项混淆了门下省、中书省的职能,可以排除。 D项表述错误。,考向预测3 唐代中枢机构中的行政规则 (2017常州高三模拟)“唐制,任免唐吏,须经吏部;出纳帝命,则为门下省之职。皇帝欲用何人,须照此程序办事。中宗时,权庞用事,常用皇帝直接颁下敕书,斜封付中书,任命官吏。时人称所授之官为斜封官。”这表明 A.君主权力被削弱 B.用人机制较完善 C.宦官专权已出现 D.行政规则受干扰,答案,

14、解析,解析 斜封官是唐朝对由非正式程序任命的官员的一种蔑视性的称呼,这种官职的任命状是斜封的,要从侧门交付中书省办理。这是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冲击,与君主权力被削弱无直接关系,故A错误; 斜封官不符合正式程序,反映出用人机制不完善,故B错误; “权庞用事”不能等同于宦官专权,故C错误; 斜封官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冲击,反映出行政规则受干扰,故D正确。,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行省制度、选官制度体现了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发展。 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

15、,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影响 积极作用: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对于稳定和重建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粉碎内部分裂叛乱、抵御外来入侵,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影响:从目的看,它是为了维护渐趋衰落的封建制度和“家天下”的皇族统治,具有历史的反动性。 从措施看,它是以强化封建专制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把对全国的统治置于皇帝一人之下,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这就违背了时代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从而在根本上奠定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真题例证4 明代制度的创新与内阁属性 (2012江苏单科,4

16、)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答案,解析,解析 本题以史料切入考查明代内阁制的特点,解题关键是熟知明代内阁制的有关史实。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明成祖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到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说明内阁成员地位上升,但辅政功能未变,因此D项正确。,考向

17、预测4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背景下的皇权制约因素 明中叶以后,朝廷中以内阁为首的文官集团经常与皇帝争辩,甚至出现官员以因批评皇帝受到惩处为荣的现象。这主要表明当时 A.君主专制进一步削弱 B.内阁职权凌驾六部之上 C.君权受到一定程度约束 D.文官集团以批评皇帝为乐,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故A项错误; 内阁只是一个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故B项错误; 官员敢于以死进谏,并以此为荣,对皇帝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故C项正确; 文官集团是以皇帝为权力核心的官僚集团,效忠皇帝是其主要宗旨,故D项错误。,3.明清时期的内阁与近代西方内阁的不同,真题例证5 物化的政

18、治制度中英建筑之比较 (2013课标全国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太和殿,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提取材料中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答案,解析,白金汉宫(左)和唐宁街10号(右),自18世纪中期至今分别为英国王宫和首相官邸,答案 (1)提取信息准确,中英比较符合史实。 示例: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皇权至上。白金汉宫工整威严,显示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享有尊贵地位;唐宁街10号平实素朴,却是英国行政中枢,体现民主政治风格。 (2)概括综合。 示例:历史上的一些建筑可视为物化的政治制度、直观的权力结构和有形的政治文化。(考生可从相关建筑的历史传承、历史

19、归宿、现实影响等角度进行拓展性做答,如太和殿现为供人参观的古迹,反映出中国已经告别君主专制、走上民主道路。),解析 解答图片类试题,首先要结合图片所反映的时代特点,将图片信息转换成当时具体历史知识,从政治、经济、习俗、文化传统等多角度解读。解答本题失分主要体现在不能将建筑信息与政治特点相联系,不能恰当将图片信息转换成具体知识点。,考向预测5 明代内阁职权的强化 “永乐时,内阁初设,阁臣与部臣为平交,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材料表明 A.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B.内阁地位上升,职权逐步强化 C.明朝中后期皇权渐趋衰弱 D.内阁职能强化,行政效率提高,答案,解析,解析 根据

20、所学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后,设立内阁作为帮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但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行政机构,也始终未能正式统率六部。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A、C、D三项说法错误,故答案为B项。,4.汉至元中央对地方管辖的特点 (1)分化事权,相互牵制,如北宋文官知州通判制。 (2)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如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如汉朝设刺史,北宋设通判。 (4)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权力,如北宋将地方财政收入的大部分收归中央。 (5)实行一些特殊的管理制度,如汉武帝的“推恩令”。,真题例证6 郡国并行制的实践与矫正 (2017课标全国卷,25

21、)右表,答案,解析,右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析 诸侯国与中央的矛盾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基本解决,故A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故排除B项; 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考向预测6 元代的行省制度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称:(元代)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据此可知,元行省 A.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B.辖区广阔但权力不大 C.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答案,解析,解析 材料不是体现行省的权力,而是其权力受到节制,

22、故A项错误; 元代行省的权力大,故B项错误; 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指的是行省制下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表明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故C项错误; 尽管行省权力很大,但受中央政府节制,故D项正确。,短板2 认识不到历史现象的本质 例题 (2017江苏单科,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3,高考短板突破,答案,补短,查短,查短 材料表述了唐

23、朝的两种历史现象,一是让中级官吏出任宰相,这样便于皇帝对宰相的驾驭,二是降低行政职能部门的地位,提升决策相关部门的地位。这样有利于对行政部门的控制。这两种现象都反映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实质是君权与相权关系的调整,故C项为正确选项。 误选A项是对基础知识把握不牢固,三省六部制在唐代从未被废除。误选B项是对历史现象的作用和影响理解不正确,三省长官地位的变化,特别是执掌行政权的尚书省地位的下降,不能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误选D项是对材料信息把握不细致,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不等于决策权的扩大,并且D项表述为历史现象,而非历史现象的本质。,补短 考查历史现象的本质的题目在每年高考题中都有,所以在平

24、时的做题训练中要有清晰的意识,知道哪是历史现象、哪是历史本质。题干中常用的“表明”“反映了”“说明了”等类的术语,往往是考查历史现象的本质。,针对练2 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期制定了一个考成规制:以内阁稽查六科(六科是明初设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这一规制的实施说明此时的内阁 A.已经威胁到皇权 B.有了一定的行政权 C.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 D.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答案,解析,解析 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它对皇权的威胁,故A项错误; 考成规制规定了内阁对六科的稽查,与行

25、政权无关,故B项错误; 考成规制仅仅规定内阁稽查六科,不能据此推断出它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故C项错误; 六科辅助皇帝处理奏章,而内阁可以稽查六科,可见内阁权力较大,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故D项正确。,选官制度的演进,考点三,选官制度,1.察举制:两汉选官的主要途径。 (1)目的:适应专制集权的封建统治的需要。 (2)方式及标准:自下而上进行,以孝廉(品行)为标准。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按门第选拔,垄断仕途。 3.科举制 (1)建立:隋文帝采用分科考试,隋炀帝始设进士科。 (2)发展: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 (3)作用:积极方面: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

26、中央集权。消极方面:八股取士束缚了思想文化的发展。,1,主干知识排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两大阶段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以隋唐为界分为两大阶段 (1)隋唐以前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以门第族望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其方式有世袭和任命两种。 (2)隋唐开始以才学为选官依据,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由皇帝任命。,2,热考重点深化,真题例证7 科举制的现实作用 (2016课标全国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解析,解析 察举制

27、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 察举制更注重考查官员的道德水平,科举制在这方面并不具有优势,故B项错误; 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并不排除世家子弟,故C项错误。,考向预测7 科举制的价值取向 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材料表明 A.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 B.科举制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 C.科举制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 D.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答案,解析,解析 据材料“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

28、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叫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叫千佛名经”可以得出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故D项正确。,短板3 不能完整理解题意,对材料断章取义 例题 (2016江苏单科,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3,高考短板突破,答案,补短,查短,查短 本题易错选为C项,错选原因主要是由于仅据题干中“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不能从整体上完整把握题意。本题备选项中B、D两项在材料中并未涉及(即材

29、料信息未涉及取士科目和录取人数的变化),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补短 审读材料时一定要将题干语句表述读完整,尤其要避免断章取义。本题中“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中的“然”,表明其前后句意有所变化,选题时更应从“然”字转折之意中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从材料信息可知,唐代科举“兼采誉望,不专辞章”,而宋代实行糊名法,依据考试成绩择优录取。这说明宋代考试程序更加公正,故A正确。,针对练3 中国古代某时期制定的选官标准,史称“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悌廉公之行。”该选官制 A.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无法继续 B.明确了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C.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D.使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答案,解析,解析 从题干中该官制选官标准来看,该选官制度属于察举制。察举制实行于西汉,世家大族的没落于魏晋之后,故A项错误; 该官制提出了选官标准,明确了士大夫做官途径,故B项正确; 察举制实行于两汉时期,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后来隋唐科举制兴起,才为历朝沿用,故C项错误; 察举制实行官府征召和地方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科举制才使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故D项错误。,本课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