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7讲 .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08785 上传时间:2020-01-07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7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7讲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7讲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7讲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7讲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7讲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7讲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第7讲 .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7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祖国统一与外交,专题二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考点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祖国统一,考点二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祖国统一,考点一,一、新中国的成立前提条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1,主干知识排查,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成正式确立;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二、三大政治制度的形成奠基确立,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

2、一个新阶段。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三、“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毛泽东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造成民主与法制的践踏。,四、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1.成就: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恢复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建立健全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制度,提出依法治国方略。 2.意义:维护了国家安定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提高了公民的民主法律意识。,五、“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1.理论 (1)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

3、平全面阐述了这一构想。 (2)含义:“一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是指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实践 (1)香港、澳门回归:首先实践了“一国两制”理论,洗刷了民族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两岸关系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打破两岸隔绝状态;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两岸关系有了重大发展。,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 (1)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2)人民代表大会

4、实行民主集中制。 (3)实行新型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实行新型的民族制度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热考重点深化,真题例证1 新中国成立前的民主政治建设 (2013江苏单科,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答

5、案,解析,解析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不符合题干中的时间“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故排除C、D两项; 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主要是为了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答案为A项。,考向预测1 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建国初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主要领导架构中,中共和非中共人员各拥有3位副主席、2位副总理的职位;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构成中,中共与非中共委员的比例达2

6、927。这说明 A.中共践行了建国前的民主构想 B.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得以贯彻执行 C.中共开始与民主党派进行合作 D.新中国政治体制受苏联模式的影响,答案,解析,解析 建国初期的新中国的性质是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故B项错误; 中共与民主党派开始合作是在1946年1月召开的重庆政协会议上,故C项错误; 苏联模式在政治上是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以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为代表的新中国的政治体制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体制,故D项错误。,2.关于台湾问题的认识,(1)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台湾当局的

7、关系问题,应该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2)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 (3)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和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 (4)阻碍统一台湾的因素:岛内“台独”势力的阻碍;国际反华势力对“台独”势力的帮助和对解决台湾问题的阻挠。,真题例证2 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012江苏单科,10)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

8、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答案,解析,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时间“1987年”。从时间看,当时港澳还未实现回归,1992年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据此可直接排除C、D两项。 从当时实际分析,台湾同胞对于“一国两制”仍存在猜疑,对其前景还需要观望,说“普遍认同”与事实不符,而且材料中只是提及了部分台湾同胞,不能说“普遍认同”,故排除A项。 “想家”表达了台湾同胞急于“回家看看”的迫切愿望,B项最贴近材料所反映的问题。,考

9、向预测2 20世纪80年代的返乡探亲潮 下图反映的是台湾第一个返乡探亲团于1988年1月抵达北京时手持的小旗子和穿的夹克。这些材料反映了当时 A.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B.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C.海峡两岸接受“一国两制”构想 D.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答案,解析,解析 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是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允许民众回祖国大陆探亲,因此才有1988年台湾返乡探亲团到达北京,故A项正确; 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是在1992年,故B项错误; “一国两制”台湾并没有接受,故C项错误; 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是在2008年,故D项错误。,短板17 利用

10、史料主旨准确定位历史事件能力欠缺 例题 (2015安徽高考)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3,高考短板突破,查短 “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共同讨论成果”是史料的主旨,结合所学可知,备选项中只有共同纲领与此主旨符合,故答案选C。,答案,补短,查短,补短 考题备选项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排查,说法过于绝对,说法明显有违史实,备选项本身表述正确但与史料没有逻辑关系,均可排除,再结合史料主旨,会很容

11、易确定答案。,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认为:“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的原因是中国实行了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依法治国方略,针对练1,答案,解析,解析 “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关键就在于中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B项正确。 A、C、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考点二,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主干知识

12、排查,1.时代背景 (1)国内: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 (2)国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和激烈斗争。 2.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3.外交成就 (1)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3)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 (4)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二、20世纪70年代外交的重大突破,1.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

13、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三、新时期的外交,1.政策:奉行不结盟、对外开放政策。 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发挥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作用;发展和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1.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变化及原因,2,热考重点深化,(1)新中国成立初期:“另

14、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并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孤立,在两大阵营之中,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中国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原因是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中苏关系恶化。,(3)20世纪70年代: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原因是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并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急于改善同中国的关系,而中国的发展也需要发展对外交往。 (4)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

15、增强,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中国主张不结盟,发展全方位外交。,真题例证3 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大作用 (2016江苏单科,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答案,解析,解析 由题目的信息可知该国际会议与和平解决越南问题有关。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中、美、英、法、苏及有关国家外长,在日内瓦举行会议。故A项表述正确。,考向预测3 “冷战”背景下中苏关系的变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16、求。 宣传画是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很强的政治、文化色彩。,图一 图二,提取两幅图片反映历史变化的一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答案,解析,答案 示例: 信息:中苏关系从友好到恶化。 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苏结盟。后由于国家利益冲突、意识形态的分歧及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导致中苏关系恶化。,解析 读图可知,图一体现了中苏友好关系,图二体现了中苏关系恶化,据此回答“信息”。结合史实进行说明。注意史实正确,逻辑严密。,2.二战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1)第一阶段(二战结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主要原因:美国推行反共、反社会

17、主义和反人民民主国家的全球霸权政策。期间,支持蒋介石反共内战、侵朝、入侵台湾海峡。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美关系走向缓和,最终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并正式建交。原因:美国侵越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相互削弱并处于劣势,迫使美国调整对华政策;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成为世界上不可忽视的力量;美国霸权政策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中国得到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主要原因:美国“和平演变”在东欧、苏联得逞,使之加紧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不断制造矛盾和摩擦,这是由其本质决定的;由于我国改

18、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国际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中美经济交流日益增长;再加上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经济摩擦等分歧和矛盾的存在。,真题例证4 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2015江苏单科,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答案,解析,解析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万隆会议期间”。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1979年元

19、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故A项错误。 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故B项错误。 1955年时,中国尚未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故C项错误。 “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这些信息说明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故D项正确。,考向预测4 中美关系的改善与冷战格局 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向正常化的方向发展。苏联领导人

20、认为,中国真的是想要进攻自己,所以苏联停止了一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计划,一切的财政都为了巩固国防。材料表明中美关系的改善 A.是不同意识形态相互对立的结果 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是引起冷战格局瓦解的原因之一 D.有助于苏联的经济发展,答案,解析,解析 中国与美国有着不同的意识形态,中美关系改善反映出不同意识形态友好共处,故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中美关系改善对苏联的影响,故B项错误; 苏联为应对中美关系改善导致国内经济进一步下滑,社会矛盾尖锐,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故C项正确; 苏联采取的措施会导致苏联经济更加畸形发展,不利于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短板18 不会借用时空逻辑分析问题

21、 例题 (2016课标全国卷,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3,高考短板突破,补短,查短,答案,查短 时空逻辑意识不足,不能排除掉错误选项。有的考生误选A、C、D选项,就是因为忽视了题干材料的时间信息。“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西方贸易额上升隐含与对外关系政策变化”是史料的主旨。结合所学,与西方国家关系正常化出现于1972年以后,全方位外交出现于改革开放之后,打破欧美对华

22、经济封锁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没有明确的时间。故A、C、D三项均可排除。,补短 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排除与题干时间、地点没有必然逻辑关系的选项,即可快速确定答案。例如本题中,A、C、D三项可排除。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所以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故选B。,(2017苏州调研)1954年10月5日,董必武向中共中央递交的专题报告中提出:应加紧在中科院设立法学研究机构,建议由中国政治法律学会担负具体筹备责任。此报告的背景是 A.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 B.国家正在准备制定新的宪法 C.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急需法律保障 D.中央提出了发展科学文化的“双百方针”,针对练2,答案,解析,解析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故A项错误; 宪法于1954年9月获全国人大通过,故B项错误; “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来的,故D项错误。,本课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