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选修部分 选修1 .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08796 上传时间:2020-01-07 格式:PPT 页数:55 大小:9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选修部分 选修1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选修部分 选修1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选修部分 选修1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选修部分 选修1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选修部分 选修1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选修部分 选修1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历史江苏专题版二轮复习课件:专题四 选修部分 选修1 .ppt(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四 选修部分,知识整合与重点深化,攻大题 决胜江苏卷增分制高点,知识整合与重点深化,一,一、梭伦改革,1.背景 公元前7世纪末,雅典工商业发展;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激化;雅典当时面临外敌入侵,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首席执政官。 2.主要措施 (1)颁布“解负令”,废除公私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 (2)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3)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4)建立四百人会议、公民陪审法庭,并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1,主干知识排查,3.基本特点 (1)理念:节制、中庸、公平、平等、和谐。 (2)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4.影响 梭伦改革将国家引上

2、了民主政治的轨道,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二、商鞅变法,1.背景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和宗法分封制的崩溃,社会处于转型期。 (2)春秋时期的改革针对经济基础,承认土地私有化;战国时期的改革针对上层建筑,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3)秦国相对落后,秦孝公坚决支持商鞅变法。,2.内容 (1)军事: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编制什伍组织。 (2)经济: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政治: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制定秦律。 (4)风俗:塞私门之请;推行分异令。 3.性质 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评价 (1)积极:推动了秦国

3、社会的发展,而且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型,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消极: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对人民的剥削,激化了阶级矛盾。,三、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 (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北方多年来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北魏面临危机: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3)掌握实权的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动北魏改革。,2.措施 (1)推行均田制;(2)实行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3)整顿吏治;(4)迁都洛阳;(5)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促进鲜卑族的封建化。 3.性质 少数民族学习中原先进文化,促进自身封建化的改

4、革。 4.评价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四、王安石变法,1.背景 (1)北宋中期,出现“三冗”(冗官、冗兵、冗费)“两积”(积贫、积弱)现象,阶级矛盾尖锐,边境危机严重。 (2)庆历新政失败,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2.措施 (1)理财措施:实行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限制了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2)整顿军队:实行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节省了军费开支,使军队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改革科举:改考经义策论,为变法造就人才;改革选官制度,克服恩

5、荫泛滥的弊病。,3.性质 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4.评价 (1)取得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变法的局限性:由于用人不当,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3)新法的变质:成为党争和聚敛钱财的工具,变法的精神被完全改变。,五、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 (1)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 (2)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暴露了俄国农奴制的落后。 (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2.内容 (1)“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民仍受“村社”的管理。 (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俄国司法体系

6、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3.评价 (1)进步性: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 (2)局限性:采用自上而下的形式,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3)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六、明治维新,1.背景 (1)国内危机: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2)民族危机:黑船来航,民族危机加深。 (3)独立改革派的形成;武装倒幕的成功;成立明治新政府。 2.措施 (1)政治:废藩置县;“四民平等”;加强中央集权;建立近代天皇体制。 (2)经济: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3)文化:推行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社会习俗推进西化。 (

7、4)军事:建立现代化军队并辅以武士道教育。,3.评价 (1)进步性:逐渐摆脱不平等条约,成为亚洲的强国;为邻国提供重要的启迪和经验。 (2)局限性:自上而下的改革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七、戊戌变法,1.背景 (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 (4)维新派的准备:创办学堂,聚徒讲学;著书立说,力倡维新;公车上书,恳请变法;创办报刊,传播维新;成立团体,组织力量;展开论战,挑战顽固。,2.内容 (1)政治:

8、允许官绅士民参政,精简机构等。 (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等。 (3)军事:改革军制,精练陆海军,按新法练兵。 (4)文化教育:促进西学传播,废除八股。 3.结果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发动戊戌政变,变法失败。,4.评价 (1)性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上: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社会生活上:开创了新的时代风气、社会舆论和思想观念。,1.分析中国古代改革内容的特点及规律性认识,2,热考重点深化,(1)特点 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都涉及政治制度改革。商鞅变法更

9、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废分封,推行县制,其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时代背景所决定的。,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出发,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

10、政收入,缓和农民阶级与封建国家的矛盾,以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军事改革本质目的是为了强兵,以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反抗和抵御少数民族的进攻。 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看,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加强思想控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汉化政策的体现;王安石变法对教育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2)规律性认识 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这主要是因为: 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

11、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减少了阻力;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多有强大的王权作保障。 王朝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顽强抵抗。,真题例证1 促进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改革 (2017江苏单科,24A)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

12、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答案 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解析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列出主要条目即可;“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是汉族学习少数民族文化,材料中“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

13、,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是改革的影响,而不是现象。,答案,解析,(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答案 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解析 民族融合的特点,从方式、内容等方面归纳即可。,答案,解析,(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答案 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解析 要审透“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社会发展包括政治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等方面,“积极作用”定性为正面作用。,2.对中外改革及成败的规律性认识 (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

14、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4)分析改革成败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去分析。 (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真题例证2 调节社会不同阶层利益的改革 (2014江苏单科,24

15、A)梭伦改革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是调节各阶层的政治权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革以前的雅典是贵族的寡头专政,平民不仅无权议政,而且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顾准希腊城邦制度 材料二 梭伦还必须面对雄心勃勃的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对所谓“好父亲”集团的世袭贵族垄断特权耿耿于怀。 美波默罗伊等古希腊政治、社会和文化史,材料三 (梭伦)仍然把保卫法律的职责授予阿勒俄琶菊斯议会(长老会议),这个议会仍旧是宪法的监察人,它监督最大多数的和最重要的国家大事,惩处罪人尤其有最高的权力,无论是罚金或是判刑

16、。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为实现“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所采取的措施。,答案,解析,答案 措施:废除债务奴隶制,让这部分平民获得人身自由;使他们能够参加公民大会,获得议政的权力;赋予他们选举权(或表决权)。,解析 依据材料“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可知,平民获得了参政、议政权;依据以前“处于债务奴役的状态”,现在可以参政可知是废除债务奴隶制的措施。,(2)材料二中的“新贵”指的是哪个阶层?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享和转移的角度,指出梭伦是如何缓释他们的“耿耿于怀”的。,答案,解析,答案 阶层: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

17、层。 缓释途径:确立财产等级制度;设立四百人会议;部分司法权转移到陪审法庭;最高决策权转移到公民大会和四百人会议。,解析 依据“新贵那些人来自平民家族”可知是指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阶层;缓释他们的“耿耿于怀”是指他们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即可。,(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权利分配的角度,说明后世“民主制度的拥护者和反对者都拥戴梭伦为鼻祖”的理由。,答案,解析,答案 理由:拥护者:梭伦改革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使平民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权利(或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反对者:梭伦改革保留了贵族的一些特权(或贵族政治没有彻底改变)。,解析 首先理解“拥护”是指改革打破了贵族

18、对特权的垄断,“反对”是指他的改革不彻底,然后依据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回答即可。,3.改革的一般原因 (1)旧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需要。如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等。 (2)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等)。如雅典梭伦改革,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3)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长。少数民族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需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有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特长的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4)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实现富国

19、强兵),欧洲宗教改革(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真题例证3 关心“人民的福祉”与民生的改革 (2017课标全国卷,45)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

20、朝变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答案 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解析 依据材料中的“粪土载道”“款项皆被官员私吞”“戊戌变法时期”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城市环境脏乱、经费被官吏贪污、西方的影响等方面说明原因。,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答案,解析,解析 第一小问从改革遭到官民的反对等方面说明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存在的困难;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除旧”

21、“布新”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的内容、困难、领导、宗旨以及改革者的毅力等方面来谈启示。,答案 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 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答案,解析,攻大题,决胜江苏卷增分制高点,一、考情考向与命题规律 江苏卷24题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5年考题统计,江苏卷24题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题突破,命题规律总结 从2013年至2017年五年考题分析,江苏卷24题A具有以下特点: 1.考

22、查的内容固定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 2.分值是固定的,总分10分;设问也是固定的,每题3问。因此,每个设问的分值都不大,多在3分上下。材料多为2段或3段,2017年减少为1段,文字阅读量不大。 3.从考察的内容主题看:2013、2014年主要考查的是古代的改革,2015、2016两年考查的是近代的改革,2017年又循环到古代的改革;考查的重点是古代的改革和外国的改革,孝文帝改革和梭伦改革考过2次。 4.在江苏考纲规定的范围内,王安石变法和戊戌变法还未考过,应值得重点关注。,5.江苏卷对改革模块的考查,基本上以每次改革为主题设计题目,对两次改革比较和综合命题的情况只有2013年一次。对每

23、个改革主题的考查是命题的主流。 6.从命题的视角看,考查改革的原因、背景、措施、特点、影响等基本知识要素是命题的重点。因此要注意对基本知识的把握。 7.江苏卷与全国卷有明显不同。全国卷对改革的考查基本不考教材显性知识,主要通过材料和隐性知识解答问题。江苏卷对教材的知识依托较大,教材知识对解答问题有较大的作用。答题时要把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结合。,二、高考典例 (2016江苏单科,24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

24、望。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 摘编自华莱士俄国,材料二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逼迫沙皇政府展望未来并加快现代化的步伐,因为如若不然,俄国就会永远不再是一个强国。但是,沙皇政府则怀旧地回顾过去,希望改革能巩固俄国而无须削弱独裁统治。政府对待贵族的态度反映了它最重要的艰难选择:一方面,想要实施现代化的欲望促使它有时候采取与其需要相反的行动,例如,解放农奴。另一方

25、面,想要保持独裁专制制度和社会稳定性的愿望,又促使沙皇把贵族作为传统的基础来依靠。摘编自莫斯俄国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奴制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总结俄国农奴制改革“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的教训。,三、答题流程 第一步 浏览材料。 1.题头语很重要,帮你快速定位考点考向。如本题,首先将考点指向“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显的历史局限性”指向考查的问题,材料应与俄国改革的“局限性”有关,或阶级的局限性、或时代的局限性等。 2.材料内容要快速看,看懂材料的主要信息所说明的主要问题

26、,如材料一反映了农民对“解放宣言”失望,材料二反映了沙皇在改革中对贵族的态度是一种矛盾心态。,第二步 细审设问。找出设问语中的求答词与限定词。如第(1)问求答词是“农民”“不满的原因”,限定词主要是答案来源,没有其他限定。第(2)问要求分析改革“具有保守倾向的原因”,其中“原因”是求答词,“保守倾向”是原因的限定词,答案来源限定在“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第(3)问要求总结改革因“怀旧”保守致使“改革不彻底的教训”,答题点落脚在“教训”。 第三步 调动知识。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中寻找答案方向和要点条数。 第四步 逐问写出答案。尽力做到要点不漏,表述清晰,逻辑严密,文字准确,书写工整。,答案,答案

27、(1)原因:农民缴纳高额赎金;地主割占好地;农民仍受村社限制(管理);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 (2)原因: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沙皇主持改革);专制制度影响;维护贵族利益。 (3)教训:改革要关注人民利益;改革要摆脱旧势力束缚;改革要有展望未来敢于进取的勇气。,方法总结 1.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

28、直接原因。,2.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 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3.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 (1)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 (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 (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

29、力。 (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四、针对训练 (2017江苏省高考模拟考试一)王安石是一位理论上的先行者,希望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的道路。其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以发展财政经济为核心,其理财思想和实践对后世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四年之中,前法尚未真正落实和巩固,后法就接踵而至。有些地方预支青苗钱是发放实物,而归还时

30、却要求交纳现钱,由于物价上的差异,农民可能受双重损失;有些州、县以多贷款为有功,难免出现强迫贷款的情况。 朱柏铭、郑备军改革经验教训王安石变法理财得失谈,(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变法首要解决的是什么?并指出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答案,解析,答案 解决:理财。 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抑制土地兼并。,解析 第一小问首要解决,据材料一“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得出理财; 第二小问目的,据材料导语“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以发展财政经济为核心”,材料一“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得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据材料一“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得出减轻农民负担,抑制土地兼并。,(3)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在推行中存在的问题。,答案,解析,答案 问题: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农民利益受到损害。,解析 据材料二“农民可能受双重损失”得出农民利益受到损害,据材料二“前法尚未真正落实和巩固,后法就接踵而至”得出操之过急,用人不当。,(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王安石在农业方面的理财举措。,答案 举措:免役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解析 据材料二“预支青苗钱”得出青苗法,结合所学得出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本课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