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九单元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23讲 .ppt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08886 上传时间:2020-01-07 格式:PPTX 页数:87 大小:6.6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九单元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23讲 .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2019版《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九单元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23讲 .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2019版《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九单元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23讲 .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2019版《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九单元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23讲 .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2019版《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九单元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23讲 .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九单元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23讲 .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大一轮复习讲义》人民版一轮通史复习课件:第九单元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23讲 .pptx(8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23讲 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九单元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491978年),落实主干知识,研析考情考向,突破核心考点,课时作业,内容索引,落实主干知识,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国营经济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领导开展了大规模的 运动和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建立起国营经济,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2.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1953年。 (2)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 。 (3)内容: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 (4)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 同时并举。,土地

2、改革,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3.“一五”计划 (1)任务:集中力量发展 ,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结果: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 (3)意义:开始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重工业,4.三大改造 (1)内容 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1956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_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归纳总结 “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3、 (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的十年 1.正确探索 (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_ 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2)中共八大,先进的工业国,经济文化,先进,的工业国,2.主要失误 (1)产生原因: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还没有深刻的认识;急于求成

4、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的速度。 (2)表现:1958年“大跃进”运动和 。 (3)危害: 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3.纠正失误 (1)举措: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施“ 、 、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调整,巩固,4.建设成就 (1)工业方面:建成 、包头等钢铁基地;形成十几个基础行业。 (2)交通方面:除 以外的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 (3)能源方面: 已经实现自给。,精微点拨 八字方针主要调整的内容 主要

5、是调整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政治和认识根源上的失误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武汉,西藏,石油,三、“十年动乱”时期的国民经济 1.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1)重大破坏:在“ ”狂潮影响下,全国经济工作和交通运输等陷入混乱。 (2)出现起色:1971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要求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 (3)复苏发展:邓小平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进行 。 (4)再度混乱:由于“四人帮”的阻挠,经济形势再次遭到破坏。,全面夺权,周恩来,全面整顿,2.“十年动乱”的影响 (1)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2)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宝贵的

6、发展机遇。,突破核心考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年),时空观念,考点一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一五”计划的特点 (1)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2)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3)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4)渐进性和长期性。 (5)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历史解释,2.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 (1)过渡时期总路线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

7、的有机统一。 (2)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是“两翼”,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3)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史料实证,从党的方针、政策、理论中找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关于工业化建设的设想。 材料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

8、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主要信息:_,答案,答案 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论十大关系与八大中得出关于工业化建设的设想是:由较长的时间实现工业化到迅速实现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带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吸取苏联工业化的经验教训。,直通高考 教你做非选择题,(2017课标全国,4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

9、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

10、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分),思维建模 1.准确审题确保答题方向不跑偏,2.规范答题确保答题要点对而全 (1)特点,(2)意义,参考答案 (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时空观念,考点二 探索与失误社会主

11、义建设的曲折发展,1.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左”倾错误,历史解释,2.失误的原因 (1)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2)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 (3)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4)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3.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经验教训 (1)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国情不照搬外国模式。 (2)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始终以经济建

12、设为中心。 (3)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4)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5)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1.论从史出 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理性的探索 史料一 1962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农村十六条”指出:“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部分。它附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他们的助手。” 结论 史料表明承认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和助手,实质上是对“一大二公”公社体制的调整,体现了在农村对“左”倾错误的纠正。,史料实证,史料二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示意图,结论 史料表明1968年“

13、文化大革命”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使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采取有效措施,国民经济迅速回升。,2.史由证来 阅读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出版的宣传画,论证人民公社时期体现的政治理想和“左”倾思想。,宣传画人民公社好(芮光庭作) 提示:从宣传画中的文字信息和画面信息等方面分析。 论证:_,答案,答案 (1)画中出现公共食堂、图书馆、医院、幸福院等机构。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民公社重视社员生活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过于将公社生活理想化。 (2)画中出现很多小高炉土法炼钢,反映了“大跃进”运动中全民炼钢的景象。不仅造成经济

14、结构失衡,还破坏了生态环境。 (3)画中出现粮食满仓,庄稼种植很密集。反映了人们急于求成的“左”倾情绪,但只是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 (4)画中出现全副武装的民兵站岗。一方面说明当时两极格局下国际形势的紧张;另一方面受到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等“左”倾思想的影响。,1.从农业政策看“一五”计划的特点 农业的投资是非常有节制的,不到总投资的8%。一半以上的投资投入工业,其中90%拨给诸如冶金、机械制造、电力、煤、石油和化工等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拨款用来扩大农机和化肥生产的小部分工业投资(3%),证明五年计划(注:指“一五”计划)中被排在靠后的地位。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发现问题 “一五”

15、计划时期投资状况反映出投资的重点。 命题角度 “一五”计划时期农业政策与工业政策的差异;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的启示。,命题材料源,2.人民公社体制的优势 “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无疑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为有效的针对农村社会的治理方式,“它单靠人力就使中国的面貌大为改观,全国建起了上万座水库、几千座小型水电站、几百英里的铁路线,在大江大河上建起了一座座桥梁,开拓隧道,修筑马路,开发了更多的矿藏,灌溉了更多的土地”但从国家行政管理的角度看,人民公社只是一种国家财政不负担的、靠集体自己养活自己的、一切听命于国家计划的劳动组织。 费正清传统与变迁 发现问题 材料信息表明人民公社体制在历史上曾经起过主要

16、作用,与教材观点有出入。 命题角度 人民公社体制的性质;人民公社体制的是非功过。,3.实事求是历来就是中共的优良传统 “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规模家庭副业在不影响集体劳动的情况下,鼓励社员种好自留地,饲养少量的猪、羊和家禽有引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 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 1960年11月 发现问题 针对经济困难,中共中央提出“八字方针”纠正农村工作的失误。 命题角度 “八字方针”的实质;纠“左”的暂时性与不彻底性;实事求是的思想。,4.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生育思想理论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苏联影响,妇女争当“英雄母亲”,1953年全国人口达到6亿多人。1956年

17、周恩来在关于“二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生育方面要加以适当节制”。1957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认为国民收入被人口吃掉了一大部分,只剩下小部分用于积累,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受到影响,反对多子多福的思想,主张两个(孩子)有奖,三个(孩子)有税。1958年马寅初被扣上“经济学界的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1979年光明日报指出“实践证明马寅初先生当年认为国民经济要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也是正确的”、过去“错批一人,误增三亿(人口)”。摘编自马寅初传,发现问题 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已逐渐显现,这一热点备受高考关注。 命题角度 人口过多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对

18、马寅初人口问题主张的评价发生的变化;学术领域政策方针的变化。,研析考情考向,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已考视角,1.命题点:“一五”计划期间基本建设投资比重的变化 (2016课标全国,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答案,解析,1,2,3,4,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重点发展重工业,努力为工业建设提供条件,于是出现住宅建设投资减少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受到抑制的现象,故A项正确; B项表述不符

19、合“一五”计划时期的史实,排除; C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表面解读,不能反映其实质,故C项错误;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故D项错误。,1,2,3,4,2.命题点:“一五”计划期间中西方工业化建设的比较 (2015课标全国,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答案,解析,1,2,3,4,解析 图表反映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英、美两国,实际反映了中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急需改变落后工业面

20、貌的愿望,也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特点的体现,故A项正确。,1,2,3,4,3.命题点:“一五”计划与粮食供应政策的关系 (2014课标全国,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答案,解析,1,2,3,4,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从中获取有效信息。题干材料反映了“一五”计划期间的粮食计划供应问题。粮食供应不涉及工商业改造,排除A项; “一五”计划期间没有发生大规模

21、自然灾害,排除C项; 国民经济恢复在1952年底已基本完成,排除D项。,1,2,3,4,4.命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2014课标全国,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答案,解析,1,2,3,4,解析 “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对于A项“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农村的政权建设”、D项“为

22、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不会起到促进作用。 粮食的统购统销本身就是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据此判断C项正确。,1,2,3,4,待考视角,1.命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户籍制度的确立 (2017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四,30)1958 年 1 月 9 日,我国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这个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出现这种状况的背景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国民经济的恢复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答案,解析,1,2,3,4,5,6,解析 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

23、52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 项错误;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11月以后开展的,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 “一五”计划的完成,只是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 D 项错误。,1,2,3,4,5,6,2.命题点:“一五”计划期间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 (2017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三,30)据统计,“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年均积累率为25%左右,而1958年我国积累率猛增至33.9%,1959年、1960年进一步增至43.8%和39.6%。这表明,当时我国 A.工业经济快速稳步发展 B.经济调整措施发挥成效 C.开始调整工农业投资比例 D.工业发展投资高且急于求成,答案,解析,1,2

24、,3,4,5,6,解析 材料提供的时间是“1958年至1960年间”,这期间正是我国的“大跃进”运动时期,“大跃进”运动在建设上追求大规模,基本建设投资急剧膨胀,积累率突然猛增可以得出1958年至1960年间,我国工业发展投资高且急于求成,故D项正确。,1,2,3,4,5,6,3.命题点:苏联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影响 (2018湖南高考考前演练一,31)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最终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促进这一体制形成的主要因素应当是 A.苏联模式的影响 B.社会主义改

25、造的完成 C.西方国家的封锁 D.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答案,解析,1,2,3,4,5,6,解析 根据材料“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最终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可以看出苏联模式对中国经济建设影响很大,故A项正确。,1,2,3,4,5,6,4.命题点:十年探索时期对经济建设问题的应对措施 (2017济南二模,31)1962年2月,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措施,包括:压缩基本建设规模,降低工业发展速度,精简职工人数,压缩教育事业规模等。这些措施 A.确立了“八

26、字方针” B.清除了“左”倾错误 C.反思了“三面红旗” D.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解析 因为“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的“三面红旗”造成了19591961年 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1962年的七千人会议是反思“三面红旗”的,故C项正确。,答案,解析,1,2,3,4,5,6,5.命题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2018河南高考适应性测试,30)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据此说明当时国家 A.提出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战略 B.注重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C.解决了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D.看中内地、西部工业发展

27、的优势,答案,解析,1,2,3,4,5,6,解析 内地,不仅仅指代西部地区,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工业布局逐步平衡”,有利于缩小地区间差距,故B项正确; 有利于解决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非“解决了”,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利于备战”,得出是出于工业布局平衡和备战考虑,故D项错误。,1,2,3,4,5,6,6.命题点:农村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 (2018宁夏高考模拟一,34)1962年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支持实行包产到户等多种农业生产责任制。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A.增强小农经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B.消除农村中存在的剥削现象 C.克服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弊端 D.克服

28、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 解析 1962年刘少奇等主张实行包产到户等多种农业生产责任制,目的是为了克服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端,故D项正确。,答案,解析,1,2,3,4,5,6,课时作业,一、选择题 1.(2017大连二模,31)20 世纪50 年代中期,我国学术期刊中有很多“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市场规律”等词语。这一学术动态反映了 A.社会主义改造成就显著 B.经济领域出现了极“左”思潮 C.市场经济理论得到认可 D.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解析 从材料中“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市场规律”,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学术界研究社会主义与商品、市场的关系,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研究探索,故D项正确。,1,2

29、,3,4,5,6,7,8,9,10,11,12,13,14,答案,解析,解析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这一变化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结果,有利于减少开支,故A项正确。,2.(2018湖南长郡中学高考模拟二,31)据统计,到1965年,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商业机构的从业人员由1957年的522.2万人减少到302万人,减少42.1%。这一变化表明 A.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B.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完善 C.国家财政困难有所缓解 D.国民经济结构走向平衡,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

30、14,3.(2017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山东、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考冲刺模拟四,31)右图是20世纪50年代的一幅宣传画,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打破了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 B.“一五”计划中农轻重全面发展 C.苏联的援助开启了中国的工业化 D.展现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和热情,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在苏联伟大的援助下,我们将尽最大的努力,逐步地实现国家工业化,解析 材料宣传画中并没有提及美国,故A项错误; “一五”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而非农轻重全面发展,故B项错误; 近代中国的工业化早在19世纪后期的洋务运动之时就已经开启,故C项错误。,1,2,

31、3,4,5,6,7,8,9,10,11,12,13,14,4.(2017莱芜二模,30)下图反映了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C.五年计划的推动 D.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在19501953年,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5.(2018河南高三质检,30)1958年12月7日,毛泽东写道:“张鲁(三国人物)在道路上设饭铺吃饭不要钱,是开了人民公社食堂的先河。”毛泽东的言论表明 A.天下为公的思想有历史渊源 B.大跃进由此开始蔓延开来 C.建设

32、社会主义遭遇到挫折 D.生产力发展阻碍生产关系,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材料“张鲁(三国人物)在道路上设饭铺吃饭不要钱,是开了人民公社食堂的先河”说明天下为公的思想有历史渊源,故A项正确。,6.(2017新余二模,31)读1952年与1957年中国农业经济主要数据对比图,1957年中国农业经济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的推动 C.产业结构的优化 D.市场需求量的扩大,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新中国的土地改革在1952年底就基本完成了,故A项错误; 在

33、1953年至1956年,党中央对农业进行了合作化等社会主义改造,这有利于农业的大规模经营和发展,故B项正确; 这一时期,农业是单一的公有制且产业结构也很单调和不合理,故C项错误; 这一时期,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逐步确立,市场的作用逐渐被淡化直至消失,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7.(2018衡水金卷高考模拟,31)右图为我国 1952年底1956年底主要经济成分的变化: 这种经济成分变化最主要的意义是 A.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B.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D.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答案,解析,1,2

34、,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据材料可得社会主义改造后,公有制经济逐步占主导地位,这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故A项正确。,8.(2017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二模,31)下表为“一五”计划我国国家财政预算支出统计,据此可知,A.“一五”计划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C.“一五”计划使得民生得到重大改善 D.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通过材料表格不难看出,工业建设的财政支出占据了国家“一五”计划总支出的58.2%,这充分显示出国家优先发展

35、重工业的经济战略,故B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9.(2017临沂一模,14)1956年10月的某一天,第一机械工业部的招待所竟然住下了1 440人,全部是机械部下属企业的工作人员,他们来北京只有一个目的:要钱要人。这说明了 A.国民经济恢复势头迅速 B.高度集中计划经济确立 C.国家优先发展机械工业 D.经济所有制发生大变革,解析 1952年底,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就已经完成,故A项错误; 1956年是“一五”计划期间,“一五”计划优先发展的是重工业,故C项错误; 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的经济所有制发生大变革是正确的,但不合题意

36、,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0.右图为1958年创作,反映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集体食堂的宣传画,这表明人民公社化运动 A.保障了工业建设的原料需求 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C.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D.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与工业建设的原料需求无关,故A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B项错误; 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平均主义,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故C项错误。

37、,1,2,3,4,5,6,7,8,9,10,11,12,13,14,11.(2018太原一模,31)1960年底,中央指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并宣布恢复农村集市。这项政策 A.改变了土地所有制 B.根除了“左”的错误 C.旨在加快工业化进程 D.意在纠正“一大二公” 解析 根据材料“1960 年”“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结合所学,1960年提出“八字方针”,该政策意在调整、纠正1958年以来人民公社中“一大二公”现象,故D项正确。,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2.(2017郑州二模,31)1961年3月,安徽省

38、委决定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田间管理责任制。到秋末,扩大到全省生产队总数的85.4%。这项政策 A.试图纠正农村“左”倾错误 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提高了人民公社化的水平 解析 农村所有制成分没有根本变化,故B项错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开始推行,故C项错误; 根据所学,农村中的纠“左”就是适当缩小公有制的水平,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二、非选择题 13.(2017黑龙江哈三中二模,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思想界兴起了一股关

39、注和讨论苏联的热潮,即所谓的“苏联热”。以苏联为主题的报刊书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读书杂志3卷7期设“统制经济特辑”,申报于1932年1月25日开始在“专论”一栏连载数篇苏联论。恪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四不主义”训条的大公报也大谈苏联,还把苏联五年计划成功史誉为“记者不可不读”之书。30年代初,谈论苏联已成为一种时尚。 郑大华、张英论苏联“一五计划”对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影响,1,2,3,4,5,6,7,8,9,10,11,12,13,14,材料二 在编制“一五”计划初期,中财委根据测算结果,提出工业的发展速度以每年递增百分之十四为宜。周恩来赴苏谈判前,李富春同志把它改为百分之

40、二十点四。这一发展速度和指标的设定是为了出访苏联、听取苏联意见和争取苏联援助做的准备。同时期,在全国范围内也兴起了一股“俄语热”。当时流行着一句口号“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学习了俄语就可以直接接触苏联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直接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到1952年底,中国建立起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改摘自孙璐苏联对中国“一五”计划经济速度设定的影晌,1,2,3,4,5,6,7,8,9,10,11,12,13,14,(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知识界兴起“苏联热”的原因。,答案 原因:苏联“一五计划”(

41、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功;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希望借鉴苏联成功的经验;九一八事变民族危机加深;国民政府致力于围剿中共,对外战争准备不充分;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进一步暴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可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思考,国际上从苏联的工业化成就、西方经济大危机等方面分析,国内从工业基础、民族危机、国共矛盾等角度分析。,(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热”的变化,并加以评析。,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 变化(特点):主体从知识界引

42、领到政府主导;手段从理论宣传到实践行动;领域从经济到科技、文艺等。 评析: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共成为执政党;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冷战背景下新中国推行“一边倒”政策,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借鉴苏联经验并争取苏联援助。 评价:推动新中国工业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俄语人才;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滋长经济建设的冒进情绪;导致俄语人才过剩。,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第一小问变化,从主体、手段、领域几个角度归纳;第二小问详析要注意先分析原因,再进行结果评价。原因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入手,评价要注意一分为二。,14.(

43、2017青岛高三模拟,23)1956年、1978年、1992年,是现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三个关键时间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注:大意是指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紧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

44、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1,2,3,4,5,6,7,8,9,10,11,12,13,14,材料二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确实包含许多因素: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但能使各要素有机、合理的发生作用,还是取决于制度安排。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1978年)前后三十年的基本国情和自然禀赋并无质的差异,但发展程度却有天壤之别。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 材料三 1949年以来,中国努力推进现代化的蓝图,是先建设社会主义并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它始终是决策的指南。经过苏联的斯大林主义、1956年后中国的乌托邦主义和1977年中共十

45、一大之后邓小平推行的务实主义的探索,现在已经有人在议论,认为中国将可能成为当代实现现代化的一个样板。邓并不放弃社会主义作为最终目标,但对大量的市场经济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说,新的体制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1,2,3,4,5,6,7,8,9,10,11,12,13,14,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的主要表现,说明其变化的原因。,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解析,答案 表现:由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经济体制转变为完全的计划经济。 原因:苏联模式的影响;国民经济建设的加速;社会

46、主义改造的完成。(任答2点即可),解析 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概括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原因可从材料一关键词“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国民经济紧运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总结概括即可。,(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促进1978年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制度安排”的具体表现。,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解析,答案 表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健全完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科技教育体制的调整。,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我国从1978年起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领域所进行的改变即可。,(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务实主义探索”的突出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影响。,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解析,答案 表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影响: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 第一小问,概括材料三中邓小平同志的观点即可;第二小问总结该观点对经济体制的影响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