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历史人教版课件:单元综合训练第五单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ppt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09057 上传时间:2020-01-07 格式:PPTX 页数:34 大小:2.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历史人教版课件:单元综合训练第五单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历史人教版课件:单元综合训练第五单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历史人教版课件:单元综合训练第五单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历史人教版课件:单元综合训练第五单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历史人教版课件:单元综合训练第五单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历史人教版课件:单元综合训练第五单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历史人教版课件:单元综合训练第五单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pptx(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史,单元综合训练(五),第五单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一、选择题 1.(2017天津五区县高三期末,3)著名史学家黄仁宇指出:“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可用于证明这一结论的史实是 A.“车同轨、书同文”得以实现 B.出现“世胄蹑高位”的局面 C.三省长官同为宰相 D.废宰相,顾问人员参与谋划,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明朝时期废除丞相、设内阁,使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新的高度,真正实现了皇帝一人独裁和掌控政府的运行,故D项正确。,答案,解析,2.(2017咸

2、阳三模,27)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反映出明朝“巡按” A.可代替皇帝作出决策 B.监察权力的不完整 C.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 D.凡事须向皇帝奏报,解析 据材料“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可知明朝“巡按”要“大事奏裁”,故A项错误; 据材料可知明朝“巡按”要“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故B项正确; 据材料“大事奏裁”,可知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 据材料“小事立断”可知凡事须向皇帝奏报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答

3、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3.(2017商丘二模)“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 A.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 B.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 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 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材料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变化趋势,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与朱元璋的小农意识无关,故B项

4、错误; 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因此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故C项正确; 材料只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涉及宰相制度的废除,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4.(2017合肥二模,27)明初,苏州府的吴江县盛泽镇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三千家”,“栋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由此可见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农村集镇发展迅速 C.农耕文明渐趋衰落 D.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两宋之际,故A项错误;

5、 根据材料中明代到清代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的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繁荣,说明我国古代的农村集镇经济发展迅速,故B项正确; 材料中反映的是集镇经济的发展,并未涉及农耕文明的衰落,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农村集镇的发展,不是城市功能,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5.(2017乌鲁木齐二模,14)历史上的徽商活跃在中国的都市和乡镇,形成了“无徽不成镇”“钻天洞庭遍地徽”的民谚。此类“民谚”较早流行于 A.黄河流域河套地区 B.陕西关中地区 C.长江流域江南地区 D.两广岭南地区,解析 徽商的活动经营范围最早是在安徽南部,故A项错误; 同理,陕西关中地区

6、也不是徽商最早的活动区域,故B项错误; 长江流域江南地区,这是徽商最早起家的地点,故C项正确; 两广岭南地区同样不是徽商最早的活动区域,故D项错误。,答案,解析,6.(2017全国卷高考模拟三,26)乾隆以后,一些经营地主和富农,或利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的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这些地主和富农与他们雇佣的农民“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这最能表明 A.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 B.明清时期农业取得长足进步发展 C.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 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

7、解析,解析 “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的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可知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到农民交租的形态,故C项错误; 清代国家政策为重农抑商,与材料经济形态不符合,故D项错误。,1,2,3,4,5,6,7,8,9,10,11,12,13,14,7.(2017山西二模,27)据记载,在明代松江,“贫者必用绸绢色衣,(纱或熟罗)包头不问老幼皆用”。18、19 世纪之交的浙江各地人民(特别是城市居民)普遍穿绸。这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 A.居民普遍从事丝织业生产 B.居民的经济收入得

8、到提高 C.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D.居民的纺织品消费水平较高,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解析,解析 材料不能反映所用纺织品为购买还是自产,故A项错误; 材料不能反映明清以前居民收入状况,故B项错误; 材料不能推断为民营或家庭等手工业部门生产,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贫者必用绸绢色衣,(纱或熟罗)包头不问老幼皆用”“浙江各地人民(特别是城市居民)普遍穿绸”,体现了在松江、浙江穿高档的绸绢现象比较普遍,故D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8.(2017孝义三模,26)明代王艮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提出“

9、百姓日用即进道”,认为“道”就存在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这反映了心学 A.理论体系发生根本变化 B.进一步得到民众的支持 C.受到儒家民本思想影响 D.开始出现平民化的趋势,解析 “根本”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百姓日用即进道”可知,理学开始走向民间,故B项错误; 民本思想是儒家固有的传统,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百姓日用即进道”“道就存在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可知,儒学主动走向民间,出现平民化趋势,故D项正确。,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

10、,14,9.(2018德州一模,26)黄宗羲提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顾炎武认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些言论 A.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B.反映了两人对明清易代的认可 C.说明了清初思想控制的松弛 D.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思想,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材料思想不能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故A项错误; 材料信息未体现两人对明清易代的认可,故B项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清初思想控制的松弛,故C项错误; 据材料“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

11、乐”和“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可知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思想,故D项正确。,10.(2017周口高三期末,8)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顾炎武提出“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矣”。顾炎武这一主张 A.背离了先秦儒家的政治理念 B.促进了早期启蒙思想产生 C.彻底否定了孔子的思想权威 D.丰富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背离了先秦儒家的政治理念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故A项错误; 启蒙思想太过于超越时代

12、,故B项错误; “彻底否定”说法过于绝对化,故C项错误; 根据材料“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顾炎武提出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矣”可知,顾炎武丰富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成为反对腐朽封建统治的一把利器,故D项正确。,11.(2018山西晋中名校高三联考,6)黄宗羲等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材料意在说明明末清初思想 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 B.适应了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C.本质是传统儒学思想的发展 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1,2,3,4,

13、5,6,7,8,9,10,11,12,13,14,解析 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是对明朝灭亡的反思,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无关,故A项错误; 黄宗羲修补封建专制制度的主张,体现出他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故B项错误; 明末清初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本质是传统儒学思想的发展,故C项正确; 宋明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12.(2017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26)中国古代戏剧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所谓的“洞房花烛”模式、“金榜题名”模式和“衣锦还乡”模式,体现了一种“大团圆”主义。此种戏剧模式 A.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反映了人民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C.冲破了宋明理学对思想的束缚 D.说明科

14、举制度得到了很大发展,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材料并未体现反君主专制的一面,故A项错误; 材料中“洞房花烛”“金榜题名”“衣锦还乡”,表达了民众对圆满人生的一种期许、向往,故B项正确; 宋明理学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与材料并不矛盾,尤其程朱理学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与“金榜题名”存在一定的契合点,故C项错误; 材料所述的三种模式中,“洞房花烛”与科举制无关,不能体现其发展,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 13.(2017淄博二模,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规模

15、的都城营建活动对关中地区的森林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而且随着关中地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加剧了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唐高宗在文告中说,因长安粮食供应困难,而洛阳有运河,运输方便,故建为东都。自唐高宗时到玄宗开元二十四年间,皇帝均住在洛阳。五代时期,除后唐都洛阳外,其他朝代均都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建都非在洛阳、长安,而在河南开封。北宋大权集中于中央政府,鉴于中央政府消耗大,又鉴于长安离江淮太远,洛阳虽较佳,但开封更好,故建都于开封。 摘编自全汉昇中国社会经济通史等,1,2,3,4,5,6,7,8,9,10,11,12,13

16、,14,材料二 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中国统一后建都江南的第一个皇帝。居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险固,气象十分雄伟。但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北方元朝残余势力的存在等,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南京远离要防,不便用兵,对北方的控制鞭长莫及。朱元璋曾有迁都的意向,但终未成行。明成祖朱棣,出身燕王,对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心的危害很有体会,成功的迁都北京。北京虽然远离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但有京杭大运河联接江南经济中心,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非常激烈。 摘编自李传永论中国历代都城之变迁,1,2,3,4,5,6,7,8,9,10,11,12,13,14,(1)根据材料一并结

17、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北宋都城变迁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原因。,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 特征:由西向东转移(由关中到中原地区转移);都城多在北方;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军事中心尽可能保持一致。 原因: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粮食短缺;大运河的开通,洛阳、开封地理位置优越;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战乱和民族关系的影响。,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第一小问特征,从时间上唐朝至北宋,据材料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得出关中地区

18、生态环境的恶化,粮食短缺;根据材料一“因长安粮食供应困难,而洛阳有运河,运输方便洛阳虽较佳,但开封更好”得出大运河的开通,洛阳、开封地理位置优越;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战乱和民族关系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朱棣迁都北京。,1,2,3,4,5,6,7,8,9,10,11,12,13,14,答案 评述: 背景:历史上统一政权的都城多在北方;元朝残余势力存在,南京远离要防;意在加强北方边疆的防御。 影响:加强了北方地区的军事力量,有利于维护明王朝的统治;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河海运输多有不便,远离经济中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认识:都城的选址只

19、有相对较好的区位,没有绝对理想的区位。,答案,解析,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根据材料中“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得出背景和影响。根据材料中“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非常激烈”得出都城的选址只有相对较好的区位,没有绝对理想的区位。,14.(2018泉州一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6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16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1000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

2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不过,在这同时西方由于自己的技术成就、经济活力以及社会和政治的多元化,正在发生着变化。而所有这一切,形成一种最终导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动力。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2,3,4,5,6,7,8,9,10,11,12,13,14,1,2,3,4,5,6,7,8,9,10,11,12,13,14,解读材料,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一个具体观点,可以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也可以质疑材料的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1、),答案,解析,答案 示例1:观点: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社会繁盛。 论证:政治上,中央集权加强,战乱较少。经济上,农业经济发达,农业产量和农产品的商品率提高;传统手工业技术先进,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城市发展,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商品经济繁荣,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思想文化上,儒学复兴,理学兴盛,科举制度富有活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 综上所述,稳定促进农耕文明高度繁荣,国力强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2,3,4,5,6,7,8,9,10,11,12,13,14,示例2:观点: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 论证:政治上

22、,皇权不断加强,专制统治强化导致富有活力的制度走向僵化,如科举制度。经济上,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仅在江南地区稀疏出现;明清时期闭关自守,对外贸易得不到发展。文化上,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束缚人们的思想,科技大多停留在前人经验的总结,缺乏创新,没有起到促进中国社会形态发生质变的作用。 综上所述,稳定导致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导致近代社会发展落后。,1,2,3,4,5,6,7,8,9,10,11,12,13,14,示例3:观点:变与不变是中西方国力易位的关键。 论证:明朝中后期,中国仍固守农耕文明,强化君主专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思想文化专制进一步加强、科技缺乏创新,推行“海禁

23、”政策,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制约了新经济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衰弱。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冲破了教会神学的束缚,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新航路的开辟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西方列强国力日益强大。 综上所述,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终究抵挡不住新兴工业文明的冲击,导致中西方国力易位。 示例4:观点:辩证看待古代中国的变与不变。(提示:综合示例1、示例2史实进行论证。),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 解读材料,先提出一个观点,如果选取从6世纪到16世纪,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社会繁盛,从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加强、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上理学的复兴、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发展等方面论述;如果选取从6世纪到16世纪,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则从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加强、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和对外贸易受阻、思想控制的加强、科技缺乏创新等方面分析;如果选取变与不变是中西方国力易位的关键,则还需要增加介绍同时期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的解放,因此论证中西方国力差距的扩大。也可以选择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1,2,3,4,5,6,7,8,9,10,11,12,13,14,本课结束,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