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单元质检:六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09518 上传时间:2020-01-0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7.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单元质检:六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单元质检:六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单元质检:六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单元质检:六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单元质检:六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单元质检:六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单元质检:六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Word版含解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单元质检六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贵州黔东南第一次联考,25)下图是某考古资料对秦汉时期的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秦汉时期()A.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B.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C.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D.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2.(2018江苏南京学情调研,1)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诗经:“千耦其耘。”(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材料反映了()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C

2、.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导学号253900743.(2018吉林百校联盟联考,3)唐代独异志载:“李衡,江陵种桔千树,岁收其利。谓其子曰:吾有木奴千头,可为汝业,当终身衣食也。”这反映出当时()A.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B.粮食产量已满足需求C.江淮地区经济最发达D.农产品的商品化现象4.(2018浙江嘉兴基础测试,3)我国古代丝织业发展至汉代,纺织技术已经十分高超,下列能为此提供有力证据的是()A.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禅衣B.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花机图C.定州富人何明远私营纺织作坊的记载D.汉代画像砖上的“采桑图”5.(2018湖南师大附中月考二,7)

3、松江府志(松江府,今上海苏州河以南地区)记载明人诗云:“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材料能够反映的信息是明朝()A.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B.棉纺织业中纺和织出现分离C.江南自然经济逐渐解体D.黄道婆推广了棉纺织技术6.(2018河北石家庄二中模拟,15)清代乾隆年间苏州“织作在城东,比户习织,其专业者不啻万家”,估计有织机12 000台。据此可知,当时苏州民间丝织业()A.超过官营手工业B.催生了新的生产关系C.专业化特征明显D.推动了海外贸易繁荣7.(2018海南八校新起点联盟考试,2)战国时期,郑国商人弦高贩卖畜牧产品,经常路过滑国到成周经商,需奔波数

4、百里路。这说明当时()A.较远距离的贩运活动已出现B.郑国鼓励民众从事商业C.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D.官府加强了对商业的控制8.(2018浙江嘉兴基础测试,6)读唐代长安商业分布图,它反映了该时期长安城()A.除东、西两市之外设立更多的“市”B.全城均衡分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C.对城中的“市”已经不再直接监管D.商业活动呈现突破空间限制的趋势9.(2017浙江选考模拟一,5)宋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下列选项中属于宋代商业革命的是()A.海上丝绸之路开辟B.城市盛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C

5、.长途贩运贸易兴盛D.茶馆酒楼等常常营业到三更导学号2539007510.(2018河南八市第一次测评,2)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数次由中央政府颁布并推行全国范围的田制,如秦汉的授田制、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隋唐均田制。据此可知,田制所有权属于()A.国家土地所有制B.自耕农土地所有制C.地主土地所有制D.佃农的土地所有制11.(2018浙江丽水质检,4)汤显祖任遂昌知县期间,勤政惠民,春耕时节都要率衙役带着花酒和春鞭,举行“班(颁)春劝农”仪式,劝农人勤作农事。这一材料主要印证了()A.政府重视农业的思想B.农业生产耕作上的适时性C.经济形态上的封闭性D.农业经营方式上的分散性12.(201

6、8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第一次阶段考试,14)有史料记载,在1840年之前,西方人不能带军器进入广州,“夷妇”也不许进去,以防“盘踞之渐”。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A.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B.禁止发展中外贸易C.坚持维护国家安全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全国卷9月联考,27)宋代把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称为海商或船商,海外贸易繁荣是宋代经济发展极具特色的表现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北宋时期,有明确记载的宋商赴日本贸易达70次。从10121192年,宋海商往高丽贸易117次,共计4 548人,前往东南亚和印度洋

7、沿岸各国的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海商之中人数最多的是沿海农户和渔户,他们或为生计所迫,或为利益驱使出海逐利,加之宋对出海贸易的鼓励,沿海居民中经营海上贸易日益普遍。宋政府为了便于控制,对这些船户另编户籍,发放公凭,方可出海,禁止私贩,也有如“温州巨商张愿,世为海贾”“建康巨商杨二郎,本以牙侩起家”,转而为海商者,涉足海外贸易的宗族、官吏、军将在海商中也占有一定比例。材料二宋商每年冬季在东南亚国家“住冬”,目的是在这里“博买苏木、白锡、常日藤”,“次年再发船”,转贩到阿拉伯地区。宋政府积极招徕外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宋政府需要的外国特产也常常托海商代购。有些海商船只搭载外国

8、使者来宋。密州商人平简因“三往高丽通国信”而被授予“三班差使”。福建海商徐戬“先受高丽钱物,于杭州雕造夹注华严经,费用浩瀚,印板既成,公然于海船载去交纳”。交趾国不能造纸笔,求之省地,主要仰给商人从宋朝贸易。以上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海商的特征并分析海商群体发展的原因。(15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海商在中外关系中发挥的作用。(10分)14.(2018辽宁重点高中协作校第一次阶段考试,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隋代和唐初中唐及晚唐北方水利水利建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各地,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几乎全部恢复,并修建了一些新的灌区。最突

9、出的是引黄灌溉的成功和关中水利的恢复。关中的农田水利,虽然都是在前代基础上进行的恢复和改建,但渠系较前更密,这些工程大大提高了原有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北方战乱,水利建设停滞,进而衰退。从天宝十四年(755年)以后的二十多年中,黄河流域几乎没有兴修新的水利工程,大量的水利工程失修或废弃,与此同时,很多地方人口急剧减少,幸存的一些水利工程灌溉能力也在下降南方水利太湖地区大规模修筑湖堤和海塘,用以抵挡海潮和湖水的泛滥和侵袭,以土塘为主的南北海塘系统已初步形成,南方的灌溉工具除戽斗、桔槔、辘轳等继续使用外,还比较广泛地使用了水车太湖流域、洞庭湖流域和鄱阳湖流域基本上达到了水旱无忧、旱涝有收的目的。其中太

10、湖地区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南方稻区,水库已得到了比较普遍的使用据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12分)答案:1.A根据图表,可知铁制农具包括犁铧、掘土工具、刨土工具、铲、锄等,这表明农业生产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从秦汉时期的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中不能推断当时的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故B项错误;从图表中的数据无法得出这些铁制农具的来源和铁器已得到全面推广,故C、D两项均错误。2.C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11、,这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故A、B两项均错误;从甲骨文卜辞到四时田园杂兴反映了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故C项正确;精耕细作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故D项错误。3.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种植桔树可以成为生计来源,不能说明粮食产量已经满足社会需求,故B项错误;在经济重心完成南移之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北方的黄河流域,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李衡种植桔树能赚钱,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现象明显,故D项正确。4.A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衤单衣清若烟雾、薄如蝉翼,显示了西汉高超的丝织技术,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5.B材料没有提到白银,并且白银早

12、在明代之前就已经成为流通货币,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街头多卖木棉纱”,可知棉纺织业中纺和织出现分离,故B项正确;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C项错误;元代黄道婆推广了棉纺织技术,故D项错误。6.C材料仅反映了苏州民间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未反映官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故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的结论无从得出,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清朝时苏州民间丝织业规模较大,未体现雇佣关系,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清朝时苏州民间丝织业规模较大,这说明苏州丝织业实现了专业化生产,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供丝织业的海外贸易情况,故D项错误。7.AA项与材料“经常路过滑国到成周经商,需奔波数百里路”相符,故A项正确;

13、材料中没有涉及郑国鼓励民众从事商业的政策和官府加强了对商业控制的信息,“郑国商人弦高贩卖畜牧产品”是个体行为,故B、D两项均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故C项错误。8.D根据分布图,可知该时期长安城除东、西两市之外,没有设立别的“市”,故A项错误;根据分布图,可知东市周边饮食服务设施较为集中,而西市周边较少,全城的饮食服务设施分布不均衡,故B项错误;宋以前对市场交易进行了严格限制,材料也无法体现城中的“市”不受政府直接监管,故C项错误;根据分布图,可知7世纪前手工业店数量较少,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附近,而7世纪后手工业店、餐饮店、娱乐场所和旅馆不仅数量大增,而且广泛分布在长安城,

14、并不局限于东、西两市,这反映了商业活动呈现突破空间限制的趋势,故D项正确。9.D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故A项错误;宋朝时,坊市制瓦解,故B项错误;明清长途贩运贸易兴盛,故C项错误;宋代商业发展的时间限制被打破,晓市、夜市昼夜相连,D项符合宋朝商业特征,故选D项。10.A根据材料“中央政府颁布并推行全国范围的田制,如秦汉的授田制、曹魏屯田制、西晋占田制、隋唐均田制”,可知材料反映的田制都是中央政府把国家掌握的土地授予农民,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故A项正确;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土地制度,与材料中的授田制、屯田制、占田制、均田制不符,故B项错误;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地主掌握土地的制度

15、,与材料中国家把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不符,故C项错误;佃农是指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他们只是使用土地,没有土地的所有权,故D项错误。11.A材料体现的是身为知县的汤显祖,需要举行劝农人勤作农事的仪式,这反映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农业生产耕作适时性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农业活动的支持,没有体现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分散性,故C、D两项均错误。12.D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清朝前期开放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活动,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夷妇也不许进去,以防盘踞之渐”,可知清政府是为了防止其在广州长期生活,主要不是为了维护国家安

16、全,故C项错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和外国的交往,故D项正确。13.参考答案 (1)特征:贸易频繁,范围广;海商为数众多,出身不同阶层;海商贸易为民间性质,受政府严格控制。原因: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东南地区经济崛起(经济重心南移);重农抑商政策淡化;政府鼓励;造船技术、航海技术进步。(2)作用:促进中外经济贸易交流,拉近中外人民距离;充当使者,传递中外信息,加强国家之间的政治交往;传播中外文化科技,推动西欧社会转型。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特征”,根据材料一“赴日本贸易达70次。从10121192年,宋海商往高丽贸易117次,共计4 548人,前往东南亚和印度洋沿

17、岸各国的人数更多、规模更大”得出贸易次数频繁,范围广;根据材料一“海商之中人数最多的是沿海农户和渔户”“涉足海外贸易的宗族、官吏、军将在海商中也占有一定比例”得出为数众多,出身不同阶层;根据材料一“宋政府为了便于控制,对这些船户另编户籍,发放公凭,方可出海,禁止私贩”得出海商贸易为民间性质,受政府严格控制。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温州巨商张愿,世为海贾”“建康巨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南地区经济崛起(经济重心南移);根据材料一“宋对出海贸易的鼓励”得出重农抑商政策淡化,政府鼓励;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造船、航海技术进步。第(2)问,根据材料二“转贩到阿拉

18、伯地区。宋政府积极招徕外商来华贸易”得出促进中外经济贸易交流,拉近中外人民距离;根据材料二“海商船只搭载外国使者来宋。密州商人平简因三往高丽通国信”得出充当使者,传递中外信息,加强国家之间的政治交往;根据材料二“交趾国不能造纸笔,求之省地,主要仰给商人从宋朝贸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传播中外文化科技,推动西欧社会转型。14.参考答案 示例论题: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阐述:隋代和唐初,北方的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恢复了前代的水利工程,并且加以改进,有利于增加农业产量,提高北方农业生产力,这一时期,南方的水利工程则处于逐渐发展时期,农业工具的推广使用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新。中唐及晚唐时期,北方社会动荡造成水利工程受到严重的破坏,农业生产能力下降。而南方先进的水利工具被进一步推广,较多的水利工程确保了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这使南方的农业生产在全国举足轻重。由此可见,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经济的重心逐渐南移。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隋代和唐初与中唐及晚唐时期南北方水利工程的对比。根据材料中南北方水利工程反映的农业发展状况,可拟定论题为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结合两个时期南北方水利工程变化和农业发展状况等史实,进行阐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