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11546 上传时间:2020-01-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 Word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三教学案:第一单元 第2课 惨烈的四年战事 Word版含答案.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清单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背景(1)20世纪初,帝国主义纷纷插手巴尔干,巴尔干成为欧洲的火药桶。(2)奥匈帝国视塞尔维亚为向巴尔干扩张的障碍。2过程1914年6月28日,奥匈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街头被塞尔维亚爱国者刺杀身亡,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3影响(1)在德国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2)俄、法、德、英等欧洲大国相继宣布参战,一战全面爆发。萨拉热窝事件是一个突发性的历史事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为奥匈帝国发动一战提供了“借口”;但是,一战的爆发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导致列强之间各种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清单二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从马恩河到凡尔

2、登1.三条战线英、法和德国交战的西线;俄国与德、奥交战的东线;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交战的南线。2第一阶段(1914年)(1)西线:马恩河战役是一战中的首次重大战役。它宣告了速战速决梦想的破灭,开始了旷日持久的堑壕战。(2)东线:德、俄互有胜负,处于僵持状态。3第二阶段(19151916年)(1)1915年:战争重心转移到东线,德国想一举击溃俄国,但未达到目的,德国计划再次落空。(2)1916年:战争重心由东线转移到西线;战争的主动权逐渐转移到协约国;双方陷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凡尔登战役:一战中持续时间最长、最为惨烈的战役。索姆河战役:英军首先使用了坦克。清单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美国参战和苏俄退

3、出战争1.美国的参战(1)战争初期:政策:中立。原因:利用中立国的地位与交战国扩展贸易,大发战争财。(2)战争后期:政策:参加协约国对同盟国作战。原因:美国与协约国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如贸易、贷款等。俄国退出战争对同盟国有利,会损害自己利益;与英、法存在着密切的历史文化联系;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提供契机;捞取战利品和获取战后世界领导权是其根本原因。影响: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在其影响下中国等国对德宣战,一战进入全球规模阶段。2苏俄的退出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坚决退出一战。(1)标志:1918年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2)原因:俄国的经济贫困落后;战争激化了矛盾,爆发了革命;为了巩固新

4、生苏维埃政权。美国参战,除了经济方面的考虑外,还有政治方面的考虑,即当时交战双方都筋疲力尽,美国认为此时参战有利于参与战后分赃和争夺世界霸权。清单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德奥集团的战败1.过程(1)1918年9月,同盟国保加利亚、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相继宣布投降。(2)1918年11月,德国基尔港水兵发动起义,德皇被迫退位,新成立的德国政府与协约国签署了停战协定,一战结束。2原因(1)德奥集团在经济实力方面不如协约国集团。(2)两线作战使德奥集团力量受到牵制。(3)美国、中国、巴西、利比里亚等国家的参战壮大了协约国集团的阵营。3评价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同盟国和协

5、约国集团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非正义战争。探究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史料探究材料一两年半以来,世界的一大部分正在遭受着历史上最可怕的战争的破坏。盟军是为了保卫它们的生存和民族发展的自由被迫作战的。但是,同时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它们建议现在立即开始和平谈判,它们确信它们所提出的以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的建议,是可以作为恢复持久和平的基础的。1916年12月12日德国政府和平建议(1)材料一中,德国是怎样自我标榜其和平建议的出发点和目的的?答案“出于制止流血和终止战争恐怖的愿望”“保证它们人民的生存、荣誉和自由发展为目的”。材料二协约国不

6、得不在它们的答复中首先提出,强烈抗议敌国照会中两点主要论断,这个照会企图将战争责任推到协约国身上,并且宣扬中欧国家的胜利。倡议还企图加强德国和它的盟国的公共舆论。这些盟国已经由于它们的损失而发生严重的动摇,由于经济上被包围而疲惫不堪,并且由于强迫它们的人民作出极大的努力而分崩离析。1916年12月29日协约国政府的答复(2)材料一、二中,双方对当时大战局势的评价有何不同?哪一方的观点比较符合实际?答案德国认为同盟国已取得了许多胜利,显示了不可摧毁的力量;协约国认为同盟国方面经济困难,即将“分崩离析”。后者的观点比较符合实际。结论形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11916年是一战中关键性的一年(1)从双

7、方企图看,交战双方都想在这一年给对方以致命打击,赢得战争。(2)从战争形势来看,这一年发生了三次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和索姆河战役,战争变得更加激烈和残酷。(3)从双方投入看,双方动用了大量兵力和最新式武器,如飞机、坦克和毒气弹。(4)从战争结局看,交战双方特别是德国元气大伤,战争主动权开始向协约国一方转移。21915、1916年战争重心转移对一战进程的影响(1)1915年,战争的重心转移到东线。英法在西线基本上处于战略防御,德国在稳定西线局势情况下,集中兵力进攻俄国,企图一举击垮俄国,结束东线战事,俄军节节败退。但德国因为战线的延长,无力继续进攻,被迫在东线转为阵地战。(2)191

8、6年,战争重心再次转移到西线,协约国逐步取得战争主动权。通过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同盟国受到了极大地打击,形势逐渐对其不利。探究点二美国参战史料探究材料一欧洲战争刚刚开始时,美国仍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帝国皇储被刺事件在美国几乎没有引起太大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4年8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该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1)指出材料一中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政策是什么?从材料一中找出美国采取这种政策的优越条件是什么?答案中立政策。“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材料二到1917年4月美国参战时,由华尔街的银行给予协约国方面的现金贷款已达20亿美元,而给德国

9、的贷款只有2 700万美元。(2)材料二和材料一有何矛盾之处?这种矛盾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答案材料一宣称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而材料二中给协约国和同盟国的贷款差距巨大。这种前后矛盾的表现正说明美国统治集团不甘心置身事外,而是打着“中立”的旗号,积极地参与战争,表现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材料三我们乐于为世界的最后和平,为世界各民族的解放,为大小各国的利益作战我们没有任何自私自利的目的和要求,我们不想征服别人,我们不为自己索取赔款,我们不为自愿的牺牲寻求物质上的补偿。威尔逊对德宣战演说(3)材料三中的演说词包含美国的何种意图?美国参战的目的真是威尔逊所标榜的那样吗?你认为美国参战的原因是什么?答

10、案美国准备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不是。美国的参战不是为了捍卫人类的权利、维护世界和平,实际上是为了捞取战利品和战后争夺世界霸权。结论形成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影响1初期中立的原因(1)国内孤立主义势力的推动。(2)对外扩张的重心在拉美和亚太地区。(3)得以远离战火,免受战争的破坏。(4)可利用中立地位,与交战国双方进行军火贸易,大发战争横财。2美国参战的主要原因(1)经济利益:在大战尾声参战,有利于捞取战利品,进一步大发战争财。而且美国与协约国方面有大量经济往来,协约国的胜败直接影响其经济利益。(2)国际形势:俄国十月革命对协约国不利;交战双方精疲力竭,难以为继。(3)政治目的:

11、攫取战后世界霸权。3美国参战的主要影响(1)在军事上,对协约国直接援助,增强了其取胜的砝码。(2)在财政和军需供应方面,更给协约国带来了巨大好处。(3)美国参战,影响了其他“中立”国家。探究点三同盟国集团的瓦解史料探究材料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交通、财政高级官员,人称“梁二总统”的梁士诒就敏锐地觉察到,这场世界大战是中国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大好机会,并正确认识到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1)根据材料一,分析梁士诒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理由。答案中国可借此改变弱国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局

12、面;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材料二长远看来,协约国可任意借助美国经济,但德国却遭到封锁,这使它只能使用中欧资源,这种封锁产生了巨大的效果。美国提供的贷款和它后来的参战更加强了那种效果。1916年末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德国的崩溃。似乎为了对拿破仑进行阐释,上帝还是站在了较大工业的这边。剑桥战争史(2)根据材料二,分析同盟国失败的原因。答案德国遭到经济封锁,物资匮乏;德国军事生产拖垮了本国经济;美国对协约国提供贷款,协约国在经济实力上占有优势;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结论形成一战爆发后,同盟国的优势是如何逐步丧失

13、的1战争主动权转移德奥等国经过充分准备以后发动了世界大战,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但是由于长途行军作战、初期作战失利等因素的影响,主动权逐步转到协约国一方。2作战计划落空德国制订了详细的作战方案“施里芬计划”,但由于没有估计到协约国的力量强大等因素,致使计划落空。3内部统治同盟国集团内部矛盾的加剧比协约国更为明显,内部统治更加不稳定。4力量对比变化开始时双方力量对比并无多大悬殊,但是后来意大利倒戈,美国参战,协约国阵营逐步扩大,越来越不利于同盟国。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引爆了欧洲“火药桶”。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借口,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说明

14、()A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B暗杀是反侵略斗争的唯一手段C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D萨拉热窝事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没有关系解析:选CA项中“主要原因”的说法错误,B项中“唯一手段”的说法错误,D项中“没有关系”的说法错误。21914年8月,德国皇帝向军队夸下海口:“你们将会在树叶落下之前返回家中。”他的这一许诺宣告破产是在()A马恩河战役后B索姆河战役后C凡尔登战役后 D日德兰海战后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题干的材料反映了德国梦想速战速决,在短时间内打败协约国集团,而打破这一梦想的则是马恩河战役。故选A。3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15、”,索姆河战役被称为“索姆河地狱”,是因为两场战役()A战役规模巨大 B双方投入兵力很多C持续时间特别长 D伤亡人数特别巨大解析:选D从“绞肉机”“地狱”的字眼上来判断,突出战争的残酷,战役伤亡人数特别巨大。41917年,中国北洋政府对德宣战,并派出大批劳工到欧洲战场服役。80多年后,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曾这样评价说:“任何人都不会忘记这些远道而来的、在一场残酷的战争中与法国共命运的勇士,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结合上述材料,对中国参战的诸多评价中,你最赞成的是()A对德宣战导致不少中国劳工丧生B对德宣战是段祺瑞政府的错误决策C对德宣战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D

16、对德宣战不利于一战的尽快结束解析:选C材料中“他们以自己的灵魂和肉体捍卫了法国的领土、理念和自由”的信息说明对中国参战给予了高度评价,显然是提高了中国当时的国际地位,故C项正确。5“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以下史实能证明列宁这一论断第二层意思的是()一战引发了俄国的二月、十月革命一战引发了德国基尔港水兵起义俄国十月革命使俄国退出战争德国革命使德皇退位,战争结束A BC D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说明的是列宁论断的第一层意思,说明的是列宁论断的第二层意思,故排除A、C、D三项。6之所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没有胜利者的战争”,主要依据是()A双方不分胜负B不管是战胜国还

17、是战败国都付出了惨重代价,承受了巨大损失C协约国和同盟国以停战和谈的方式宣告结束战争D战争的结局没有战胜国和战败国之分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一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胜利者只是赢得了战争,却付出惨重的代价,并且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此选B项。二、非选择题(第7题12分,第8题14分,共26分)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14年8月4日,巴黎)法国士兵迈着整齐步伐穿过街道,引吭高歌:这是阿尔萨斯,这是洛林,这是我们的阿尔萨斯,啊,啊,啊,啊!唱到最后一个“啊”字,歌声化成一片胜利的欢呼。美巴巴拉W塔奇曼八月炮火材料二法国士兵路易迈雷(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生

18、)在1916年曾经写下一段内心独白:“他们知道他们为什么战斗吗?1916年的士兵不是为了阿尔萨斯而战,也不是为了毁灭德国,更不是为了祖国。” 法雅克梅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士兵的日常生活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士兵们的战争信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8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中人们认为战争很快就会结束,而材料二则体现了战争开始后进入持久战的基本状况,两则材料表现了欧洲人对一战认识的变化。第(2)问,根据材料中的时间提示“1916年”,结合相关史实回答。答案:(1)为祖国和自由而战的信念发生动摇甚至被否定。(2)战争持续时间比预期的长;战争

19、异常惨烈,伤亡巨大;士兵们看不到战争结束的希望,对专制的恐惧和反思。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国船只被击沉,美国公民葬身海底,消息传来令人震惊。但其他中立或友好国家的船只和人员在海上遭到相同的厄运,没有什么差别。这是对整个人类的挑战。每个国家必须独自决定它应如何对付这一挑战。我们必须适应我国的特点和宗旨审时度势,谨慎考虑,以作出我们自己的决定。我们绝对不应感情用事。我们的动机既非为复仇也不是为了耀武扬威,而仅仅是为了维护权利,维护人权,在这场斗争中我们国家仅仅是一名斗士 美国总统威尔逊关于宣战对国会的演讲(1917年4月2日) 材料二俄国作战不力,伤亡惨重,引起国内广泛不满,导致俄帝国

20、于1917年初垮台以及同年11月间布尔什维克革命获得胜利。在列宁的命令下,俄国于11月26日单方面停战。几个月后同德国签订正式和约,退出战争。德军从东线撤往西线,企图打破僵局,但因美军抵达法国,将其力量抵消。 一战纪念日 (1)根据材料一,分析美国参战的理由是什么?美国参战对一战的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8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俄国为什么退出一战?俄国退出一战对战争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从“这是对整个人类的挑战”“为维护权利,维护人权”等信息中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归纳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俄国退出一战,既是因为“俄国作战不力,伤亡惨重,引起国内广泛不满”,也是苏俄政府巩固政权的需要;第二小问可依据“德军从东线撤往西线”进行归纳总结。答案:(1)理由:维护世界和平和各国的利益;解放世界各民族。影响:协约国军事实力大增,战局迅速向有利于协约国一方发展;影响了更多中立国家,使其纷纷参战,加速了一战的结束。(2)原因:俄国伤亡惨重,引起国内广泛不满,社会矛盾激化;十月革命的胜利使旧政权垮台,代表人民利益的革命政权建立;巩固十月革命成果和新政权的需要。影响:增强了德军在西线的实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