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4课时 .pdf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13360 上传时间:2020-01-09 格式:PDF 页数:67 大小:3.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4课时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4课时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4课时 .pdf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4课时 .pdf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4课时 .pdf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4课时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三课件: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4课时 .pdf(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历史-YLB-必修3-GZ 第 24 课 新中国教育事业和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历史-YLB-必修3-GZ 导入 1 19772013 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 单位:万人 历史-YLB-必修3-GZ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6 年高招调查报告显示,在 2008 年 达到历史最高峰 1 050 万人之后,中国高考报考人数出现下降趋势, 直至 2014 年起开始止跌趋稳。根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6 年高考报 名人数为 940 万,相比 2015 年减少了 2 万人。 高考报名与录取的情况是现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阶段的重要缩 影。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和文化事业经历了一个怎样的 发展历

2、程?由此导入新课。 历史-YLB-必修3-GZ 导入 2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号召以苏联 为鉴,走自己的路。在大会讨论中,陆 定一等就科学文化问题进行发言。陆 定一说:“一个问题就是对于学术性 质、艺术性质、技术性质的问题要让它自由,要把政治思想问题同学术性质 的、艺术性质的、技术性质的问题分开来。”毛泽东和周恩来都对此表示 认同。同年 4 月 28 日,毛泽东作总结发言时指出:“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 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这就第一 次把 “百花齐放” 和 “百家争鸣” 放在一起作为科学文化发展的指导方针。 “双百” 方针是在什么

3、背景下提出来的?实施贯彻的过程中经历 了怎样的曲折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和文化事 业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由此导入新课。 历史-YLB-必修3-GZ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取得的重大进展、 经历的曲折以及教育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理解 “科教兴国” 战略是振兴中华的必然选择;掌握“双百”方针的提出和实施的曲折 历程;理解“文革”对文艺的影响,认识“文革”后文艺的繁荣。 2.过程与方法:运用历史图片、 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 段,提高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归纳整合基础 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

4、值观:通过讨论“教育兴衰对经济发展的不同 影响”,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正确性,努力提高自身的 科学文化知识。 历史-YLB-必修3-GZ 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 和目的。 难点:教育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双百”方 针贯彻的经验和教训。 历史-YLB-必修3-GZ 1.针对本课内容的重点较多,文化教育发展过程曲折、 复杂的情 况,可以阅读相关历史材料,逐步提高自己的解题技能。 2.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文化发展情况的资料回放、情 景再现、问题探究等来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 释。 历史-YLB-必修3-GZ 1.本课时

5、建议用 2 课时。 2.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现实,阐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情况;适当补充文艺资料,培养学生对 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 3.引导学生从家庭三代人所受教育的视角,大体勾勒出我国教 育发展的历程,并围绕党的教育方针、“三个面向”和新课程改革, 谈谈各自的体会。 历史-YLB-必修3-GZ 一、扫盲教育 1.新中国建立后, 工作成为 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革”期间一度中断的扫盲工作得以恢 复和发展。1982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 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 出:在 20

6、 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001 年 1 月 1 日,中国政 府宣布:中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历史-YLB-必修3-GZ 二、义务教育 1.义务教育法和“科教兴国”战略:义务教育是国家普及青 少年教育、扫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 手段,是国家的一项战略决策。1986 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党和国家 提出了“ ”的战略。 2.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的完成:2001 年 1 月 1 日, 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战略目标。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 1.新中国成立之初高等

7、教育的改造和 调整:中国基本参照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 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 历史-YLB-必修3-GZ 2.“教育大革命”:1958 年,伴随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中国 开始实施“ ”,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高 校实行三类办学体制: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各种形式的业余 学校,初步建立起教学、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育体制。 3.20 世纪 60 年代初高等教育的调整:从 1961 年开始,根据中央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教育部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全面 调整,至 1963 年基本结束。 4.“文革”后高考招生制度的恢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 家对教育工作进行了拨

8、乱反正。 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 制度。 历史-YLB-必修3-GZ 5.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就:(1)大学的数量不断增加, 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更趋合理。高校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 学位制度。(2)中国高等教育政策逐步放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成 人高等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都得到长足发展。 四、“双百”方针的提出 1.提出:“ ”是中共倡导 文学艺术和科学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 2.意义:“双百”方针符合我国文艺和 学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促进文艺繁荣、学术民主、科技兴旺有重要 作用。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活跃了人们的思想,学术文化各部门都显 示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五、遭遇曲折 历史-YLB-必修

9、3-GZ 1.“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干 扰:1957 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双百” 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和损害。 2.“双百”方针在“文革”中受到 破坏:“文革”期间只有八个“样板戏”,文艺界呈现出“百花凋零” 的局面。 六、文学艺术的春天 1.“双百”方针的恢复:(1)中共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来,恢复“双百”方针为中 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科 学文化领域重新迸发出勃勃生机。(2)1979 年 5 月至 7 月,人民日 报发表“放”和“争”等文章。1979 年 10 月,邓小平在中国 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 历史-

10、YLB-必修3-GZ 2.文艺领域重新迸发生机:(1)在“双百”方针指导下,中国文艺 重现生机。以“伤痕文学”“ ”为先锋的各类文艺流派 交相引领风潮,小说、戏剧、诗歌、影视等争奇斗艳,呈现出一派繁 荣景象。(2)学术、科技领域也不断创新和发展,理论界摆脱了“以 阶级斗争为纲”的僵化思想束缚。(3)从 1996 年开展至今的“三下 乡”活动将文化、科技、卫生送到全国农村。 历史-YLB-必修3-GZ 【答案】 扫盲 科教兴国 教育大革命 1977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反思文学 历史-YLB-必修3-GZ 新中国的人民教育,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了大量建设人 才;“文化大革命”给中国教育事业带来

11、了严重的破坏;“文化大革 命”结束后,中国教育重新获得生机,“科教兴国”战略极大地推动 着中国教育的持续发展。 “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主要前提是政局 稳定,拨乱反正;重要保证是教育立法。 “双百”方针的实质是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艺 术民主和学术民主。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一个基本性方针,同时也是长期性 的方针,它促使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文 化大革命”导致文艺园地百花凋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文 艺再次呈现丰富多彩的繁荣局面。 历史-YLB-必修3-GZ 1.“20 世纪 50 年代初,语文教材中的外国作品首选苏联,虽然不乏 好的作

12、品,但是政治色彩浓厚。如斯大林的在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 代表大会上的演说、特洛岩若夫斯基的战争之后等。”材料 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教育( )。 A.成为苏联教育的附庸 B.借鉴苏联经验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C.没有制定自己的教育政策 D.受到“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 历史-YLB-必修3-GZ 【解析】 “附庸”指的是依附别的国家,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并没有成为苏联的附庸,材料中也没有体现中 国教育依附于苏联教育的信息,故 A 项错误;从“语文教材中的外国 作品首选苏联但是政治色彩浓厚”中不能得出“借鉴苏联经验 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故 B 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为工农

13、 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C 项与史实不符,错误;“外国 作品首选苏联”“政治色彩浓厚”反映出中国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外 交关系,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历史-YLB-必修3-GZ 2.19701976 年高校招生采用“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 复审”的办法,带来了学生文化素质差的弊端。邓小平复出后,为改 变这种状况采取的重大抉择是( )。 A.提出“双百”方针 B.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C.恢复被停止的高考 D.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历史-YLB-必修3-GZ 【解析】 “文革”期间,高等院校招生不需要通过文化课考试 就可以上大学,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

14、缺乏, 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大大下降,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邓小平复 出后,果断恢复被停止的高考,故选 C 项。 【答案】 C 历史-YLB-必修3-GZ 3.1980 年,中断 17 年的大众电影 “百花奖” 恢复举办。 选票是随 大 众电影杂志发出的,每本只有一张选票,而不少工厂、学校、机关 团体中,一两千人中只有一两份 大众电影。 评选结果:故事片 吉 鸿昌得票 14 万张,纪录片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得票 21 万张,美术片 哪吒闹海 得票 42 万张。 这种情况主要反映出( )。 A.人们相对更喜欢美术片 B.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 C.电影事业获得了巨大发展 D.“百花奖”促

15、进了大众电影的销售 历史-YLB-必修3-GZ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可知,电影“百花奖”恢复举办 实质上反映了人们思想文化的变化。 人们参与投票之广泛,可见对其 关注程度之高,说明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迫切要求。 【答案】 B 历史-YLB-必修3-GZ 互动探究一 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 “文化大革命”中有部电影叫决裂,其中的两个主要情节: 一是手上有茧子才能上大学,二是一位教授讲授马尾巴的功能遭到 学生的嘲弄。这部电影带来的最大问题是( )。 甲方:学风淡化 乙方:知识分子地位下降 丙方:价值观扭曲 丁方:科学发展滞后 历史-YLB-必修3-GZ 戊方:“双百”方针被抛弃 己方:教育没能与

16、工农群众相结合 历史-YLB-必修3-GZ 【思路引领】 材料主要讲述了“文革”时期电影决裂的 影响,学风淡化并不是最大的问题,故甲方说法错误;知识分子地位 下降是“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不是这部影片的影响,故乙方说法错 误;这部影片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价值观的扭曲,即人们对事情判断标 准的扭曲,故丙方说法正确;科学发展滞后和“双百”方针被抛弃不 是该电影带来的问题,而是“文革”带来的不利影响,故丁方和戊方 说法错误;影片中的情节“手上有茧子才能上大学”“教授讲授马尾 巴的功能遭到学生的嘲弄”与己方说法不符,故己方说法错误。 【参考答案】 丙方 核心素养契合 本题契合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17、和历史解释等。 历史-YLB-必修3-GZ 互动探究二 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材料一 邓小平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指出 “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又在教育战 线的拨乱反正问题中说:“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 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一句空 话。” 材料二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中指出:“科技进步、 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 人才。 我们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 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历史-YLB-必修3-GZ 【学会读

18、史】 注释说明教育是科技的基础。 注释强调了教育在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中的重 要地位。 (1)根据材料一回答邓小平是怎样看待教育、 科技与现代化建设 之间的关系的。 (2)材料二中江泽民的话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思路引领】 第(1)(2)问根据材料信息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 (1)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 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2)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 教育。 【知能拓展】 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历史-YLB-必修3-GZ (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 要把我国建设成

19、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 (2)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推动着教育水 平的进一步提高。 (3)国民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 民经济的提高。 (4)教育是培养人才、 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 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核心素养契合 本题契合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历史-YLB-必修3-GZ 互动探究三 正确认识“双百”方针 下图所示材料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某次会议上的讲话。他 的讲话是( )。 领导我们的国家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办法,或者说两种不同的 方针,

20、这就是放和收。放就是放手让大家讲意见,使人们敢于说话, 敢于批评,敢于争论收就是不许人家说不同意见。我们应 该采取放的办法,因为放有利于国家巩固和文化发展。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甲方:以实现言论自由为目标 乙方: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 丙方:对“双百”方针进行阐述 丁方: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路线 戊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己方:要求采取放和收相结合的方针 历史-YLB-必修3-GZ 【思路引领】 材料体现的是“领导国家的办法”,而言论自由 是人民的民主权利,故甲方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采用 “放的方法” 让大家发表意见,没有体现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故乙方说法错误;根

21、据“让大家讲意见”和“有利于国家巩固和文化发展”,可知材料体 现的是国家对文艺学术方面的自由发展、自由讨论实施的“双百” 方针,故丙方说法正确;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已由新民主主义 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由题干信息无法得出这是新民主主义时 期的文化路线,故丁方说法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 矛盾这两类矛盾的问题,所以戊方说法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我们 应该采取放的办法”,所以己方说法错误。 【参考答案】 丙方 【归纳概括】 “双百”方针提出的现实意义及经验教训 1.现实意义 (1)“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 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

22、明了正确的方向。 历史-YLB-必修3-GZ (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 科学进步、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 (3)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 创作自由。 (4)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 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2.经验教训 (1)党和政府要始终坚持用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处 理问题。 (2)在文学艺术领域要始终坚持“双百”方针,这对发展我国科 学文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3)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同政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23、以及继 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历史-YLB-必修3-GZ 核心素养契合 本题契合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和历史解释等。 历史-YLB-必修3-GZ 1.两种教育制度是性质不同的教育制度吗? 历史-YLB-必修3-GZ 【答案】 不是。“两种教育制度”是两类形式不同的教育制 度,不是性质不同的新旧教育制度。刘少奇倡导的“两种教育制度” 是全日制学校和半工半读学校两种教学形式不同的教育制度,它们 都是为推动教育方针的实施而实行的,都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 历史-YLB-必修3-GZ 2.“双百”方针中所指的自由同资本主义所主张的自由一样吗? 历史-YLB-必修3-GZ 【答案】 不一

24、样。“双百”方针所指的自由是有前提的,是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范围内,各种学术思想自由争论,各种文 学艺术自由发展,但要保证社会主义方向,最终有利于社会主义科学 文化事业的发展。 这与资本主义所主张的自由是不一样的,资本主义 的自由是资产阶级的自由,两者的阶级属性、社会性质不同。 历史-YLB-必修3-GZ 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有何不同?分别有何成就? 历史-YLB-必修3-GZ 阶段 方针政策 成就 新中国成 立初期 以老解放区的教育经验为 基础,吸收旧教育的有利经 验,借鉴苏联经验 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 改造成新中国的人民教 育 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时期 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 育方针

25、 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 育体系,培养了大批人才 历史-YLB-必修3-GZ 续表 阶段 方针政策 成就 “文革”时期 以阶级斗争为纲,中小学一 度停课,大学招生通过推荐 方式 教育战线一片混乱,人才 出现断层 改革开 放以来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三 个面向”方针;20 世纪 90 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 略和“211 工程”计划;实 施义务教育 各类教育飞速发展,培养 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 入了无穷活力 历史-YLB-必修3-GZ 1. 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这一方针

26、施行于(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历史-YLB-必修3-GZ 【解析】 由材料信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 主义的” 可以推断出这一方针施行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当时中国 正处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答案】 A 历史-YLB-必修3-GZ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史研究伴随着电影理论与批评的转型,从 学术史的角度进入一个观念变革、视野洞开的“重写”时期。从电 影史“重写”可以看出( )。 A.国内电影市场基本被外国占领 B.带有“左”倾思想的电影不允许观看 C.华语电影的拍摄水平参差不齐 D.建设性与开放性

27、的学术环境已经形成 历史-YLB-必修3-GZ 【解析】 材料体现不出“国内电影市场基本被外国占领”, 故 A 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左”倾思想已经逐步得到了纠正,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电影理论的转型,没有涉及华语电影的拍摄 水平参差不齐,故 C 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双百”方针重新确立, 文学影视领域又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从学术史的角度进入一个观念 变革、视野洞开的“重写”时期,即处于建设性与开放性的学术环境 已经形成时期,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历史-YLB-必修3-GZ 3.(选做)从 1952 年下半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 调整。下表反映的是调整后工科

28、生和文科生占在校生的比例变化情 况。这一调整( )。 时间 1949 年 1953 年 1965 年 工科生占在校生比例 26.2% 37.7% 43.8% 文科生占在校生比例 33.1% 14.9% 6.8%(1962 年数据) A.适应了经济建设需要 B.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 C.确保了人才结构合理 D.促进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历史-YLB-必修3-GZ 【解析】 工科生占在校生比例不断增长是为了适应“一五” 计划及经济建设的需要,故 A 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符合教育自身发 展规律,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才结构合理,故 C 项错误;新中 国成立后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我国才逐步形成比较完

29、整的教育体 系,D 项与史实不符,故错误。 【答案】 A 历史-YLB-必修3-GZ 4.(选做)1961 年,有中央领导人在文艺工作会议上说:“文化部一位 副部长到四川说:川剧落后。得罪了四川人。当时一位同志回答:落 后不落后要由四川七千万人去回答,去决定。我看这位同志很勇敢, 回答得好!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这表明( )。 A.文艺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 B.中国共产党实行“科教兴国”政策 C.文学创作受到“大跃进”的干扰 D.新中国文艺反映了现实生活 历史-YLB-必修3-GZ 【解析】 从关键信息“落后不落后要由四川七千万人去回答, 去决定”“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

30、老几”中可以看出材料体 现了文艺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故 A 项正确;“科教兴国”战略 提出于 1995 年,故 B 项错误;“大跃进”出现于 1958 年,1960 年“八 字方针”开始纠正“大跃进”的错误,故 C 项错误;D 项与题干信息 无关,错误。 【答案】 A 历史-YLB-必修3-GZ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教育体系是怎样初步形成的?“文革”时期, 我国的教育受到怎样的冲击?“文革”结束后,教育事业又是怎样得 到复兴的?请你自拟一个知识体系图。 历史-YLB-必修3-GZ 历史-YLB-必修3-GZ 历史-YLB-必修3-GZ 历史-YLB-必修3-GZ 素养分类 题号 水平分层 题

31、号 唯物史观 7 基础达标 1、2、3、4 时空观念 1、2、3、4、5、6、7 史料实证 1、2、3、4、5、6、7 基本技能 5、6 历史解释 5、6、7 家国情怀 3、6、7 技能拓展 7 历史-YLB-必修3-GZ 一、选择题 1.夫妻识字歌唱道:“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 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这段反 映某一历史时期我国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的材料所体现的教育方针 出自(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毛泽东有关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批示 C.邓小平关于教育要实现“三个面向”的指示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历史-YLB-

32、必修3-GZ 【解析】 根据材料“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此时应为新中国成立初期。A 项发生于 1949 年,B 项发生于“文 革”时期,C、D 两项均发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故正确答案为 A 项。 【答案】 A 历史-YLB-必修3-GZ 2.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 材料作文还是话题作文,都深深地烙上 了时代的印记。下列资料选自历年高考优秀作文,其中选自 1977 年 高考作文的是( )。 A.“凡是有歌声的地方,都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地大干社会主 义” B.“同外国人做生意,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方面的人才 少了行吗” C.“在做十几年前应做的事:投考普通大学

33、。向四人帮 讨还时间,为祖国争气” D. “在改革开放深入展开的时刻,我们更需要这种横跨度的攀登” 历史-YLB-必修3-GZ 【解析】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地大干社会主义”是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时期的口号,故 A 项错误; “同外国人做生意,建设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体现了改革开放时期的特征,故 B 项错误;“在做十几 年前应做的事:投考普通大学” 反映的是 1977 年恢复高考,故 C 项正 确;D 项是改革开放时期的体现,错误。 【答案】 C 历史-YLB-必修3-GZ 3.1995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做出 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 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 社

34、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一决定的核心主张是( )。 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B.加强教育,提升民族素质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增强国力 历史-YLB-必修3-GZ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 的重要位置”可以判断出此决定的核心主张是实施“科教兴国”战 略,故 C 项正确。 【答案】 C 历史-YLB-必修3-GZ 4.“一切科学的东西,都是在辩论、求证中获得发展,一切优秀的文 艺都是在包容、并存中得到繁荣。”该讲话( )。 A.明确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B.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C.反映了学术问题政

35、治化的要求 D.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精神 历史-YLB-必修3-GZ 【解析】 材料涉及科学领域和文艺领域。“科技是第一生产 力”主要反映的是科技的作用,故 A 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主要 涉及科技、教育领域,故 B 项错误;C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双百” 方针即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故 D 项正确。 【答案】 D 历史-YLB-必修3-GZ 5.下面是我国高考录取率(指当年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之比)表 时间 1977 年 1979 年 1984 年 1988 年 2008 年 2011 年 录取率 (%) 4.8 6.1 28.7 24.6 57 72.3 表中

36、数据说明我国高等教育( )。 A.短时期实现了普及目标 B.由精英化发展为大众化 C.在曲折中逐步发展起来 D.录取率与经济发展一致 历史-YLB-必修3-GZ 【解析】 我国高考录取率在 2011 年达到较高比例,这经过了 长达三四十年的时间,“短时期”与史实不符,故 A 项错误;由高考录 取率从 1977 年的 4.8%增长到 2011 年的 72.3%可知,高等教育日趋 普及,故 B 项正确;图表显示高等教育录取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曲折”没有体现,故 C 项错误;根据图表中 1984 年和 1988 年的录 取率对比,可知录取率并非与经济发展一直保持一致,故 D 项错误。 【答案】

37、 B 历史-YLB-必修3-GZ 6.1983 年,召开了为时十天、 有六百人参加的 “全国轻音乐座谈会” 。 “座谈会”仍然批判流行音乐“极力模仿资本主义酒吧歌星的唱法 和情调”“在台上乱扭臀部,丑态百出”“污染了社会风气”等。这 反映了当时( )。 A.“双百”方针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B.文艺界“百花凋零” C.存在反社会主义制度运动 D.艺术领域还没有实现真正的“百花齐放” 历史-YLB-必修3-GZ 【解析】 1983 年改革开放已经开始,伴随着对外开放,西方文 化传入我国,但文艺界由于受到“左”倾错误影响,仍然不能实事求 是地对待不同艺术流派,在艺术领域还不能真正做到“百花齐放”。 故

38、 D 项正确。 【答案】 D 历史-YLB-必修3-GZ 二、非选择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中国各级教育发展状况 时间 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学校数 在校学 生数 学校数 在校学 生数 学校数 在校学 生数 1949 年 34 万所 2400 万人 5219 所 127 万人 205 所 11.7 万人 2001 年 49.13 万所 1.25 亿人 10.09 万所 9 115.31 万人 1 911 所 1 175.05 万人 材料二 现代中国文盲人数变化 历史-YLB-必修3-GZ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教育的整体状况如何?材料一反映了中等 教育和基础教

39、育的什么状况? (2)分析两则材料中图表所示现象出现的原因。 (3)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你认为我国应该如何加快教育的发展? 历史-YLB-必修3-GZ 【解析】 第(1)问要注意从数据变化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 要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发展措施分析。 第(3)问属于开放性问题,要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谈个 人看法。 【答案】 (1)整体状况: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三级教育 全面发展;材料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文 盲总数和成人文盲率均呈下降趋势。 材料一反映了中等教育发展迅速,国家重视基础教育。 (2)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步形成比较完 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文革”结束后,我国恢复高考制度,推动国民 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重视教育发展,把教育放在优 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立法的保证;改革教 育投资,社会力量办学迅速发展。 (3)进一步采取加快教育发展与改革措施;重视基础教育,提高 国民素质;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建立终身教育机制;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