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课件: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6讲 .pptx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13587 上传时间:2020-01-09 格式:PPTX 页数:36 大小:5.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课件: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6讲 .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课件: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6讲 .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课件: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6讲 .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课件: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6讲 .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课件: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6讲 .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课件: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6讲 .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课件: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16讲 .pptx(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第16讲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和古代的土地制度,考点一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种植,粟麦,牛,铁农具,曲辕犁,筒车,都江堰,漕渠,协作方式,私有土地,“男耕女织”,赋税徭役,历史概念 1.精耕细作: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综合技术体系。它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农业体系的总目标,有利于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2.士族庄园经济:魏晋时期“士族”势力盛行,是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迅速发展的产物。士族在经济上广占良田,形成了庄园经济。士族庄园占有

2、大量土地,拥有许多依附农民,却不向国家承担各种赋税和徭役,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兵役杂税的来源。这种经济具有明显的封闭性,是当时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史论观点 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俞森荒政丛书,考点二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公有制,所有权,战国,地主,宋代,商品经济,历史概念 租庸调制 隋唐时期推行的一种赋役制度。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庸”。这样,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

3、展,也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史论观点 宋朝的土地政策 宋朝从立国之初就开始采取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化的发展趋势,使土地私有制渐趋成熟,较前代比较彻底地释放了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强大生产力,促使了租佃制的繁荣,是宋代社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的制度原因。 宋朝“不抑兼并”的土地制度,巧学妙用,漫画证史 牛耕的出现,牛耕的出现是我国农业动力的 一次革命,畜力代替了人力。,构图解史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济的演进,图片解史 汉代画像砖“弋射收获图”,由图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中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耕文明的某些鲜明特征。,构图解史 古代农业,图解历史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漫画解史 土地兼并,土

4、地兼并使得小农经济破产,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社会动荡不安,这是统治者实行均田制、抑制土地兼并的重要原因。,考法1 史论阐述类小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考题1】 (2015课标全国,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答案 A,明立意 从小农经济的形成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抓关键 “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说明个体生产

5、的可能性。 清误区 本题属于分析评价型选择题,难度较大。考生应警惕出现因果关系颠倒现象,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导致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而并非是结果。,(1)积极因素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改进和推广:如筒车的出现,铁犁牛耕的推广。 个体小农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政府持续推行重农政策,修缮水利,减轻赋税等。 (2)消极因素 个体小农经济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 小农经济的低效性,限制了小农生产者扩大再生产的空间。 历代王朝的专制统治、沉重剥削,加上周期性的社会动荡。,考法2 史料主旨类田庄经济的出现及影响,【考题2】

6、(2016课标全国,25)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答案 D,明立意 从汉代田庄经济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 抓关键 “汉代画像”,图片信息:集体农业劳动。 清误区 本题属于图片类试题,难度较大。考生对精耕细作的概念理解不到位,此图没有反映出通过耕作技术的进步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因此不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1)田庄是汉代地主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占有大量的土地,控制着众多的依附人口,是一个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实体。 (2

7、)汉代田庄是“一个基本自给自足的半封闭式经济单位”,以满足地主的生活和享乐需要为目的组织生产。田庄内部能够“闭门成市”,甚至可以“有求必给”。 (3)田庄还拥有私家武装,称“部曲”“家兵”,由依附农民组成。,考法3 史料主题类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史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和牛耕技术开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曲辕犁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天工开物乃粒

8、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史料二,(1)据史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牛耕技术发生的变化。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牛耕大量退出的原因。(13分) 提示 变化:牛耕技术逐步推广普及(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从黄河流域推广到江南);耕犁不断发展,耕作技术不断进步;因地制宜,出现适应不同地区土质、特点的耕犁。 原因: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人地矛盾突出;使用牛耕成本高,人力廉价;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2)史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人口在数量上和区域分布上的特点。结合图示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变化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1

9、2分) 提示 趋势:总人口不断增加,区域人口呈现“南增北减”。 原因:经济发展(耕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等);经济重心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1)精耕细作为中华文明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并对亚、欧农业生产产生深远影响。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强大生命力的来源,古代农业强大的生命力正是中华文明得以持续发展的最深厚的根基。 精耕细作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使单位面积土地可能养活更多的人口,这就为人口较快的增长提供了物质条件。,(2)中国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局限性或不足,是导致中国在传统社会逐步落伍的重要原因。 中国传统农业科技重综合而轻分析,重定性而轻定量,注重对农业生物和

10、农业生态系统的外部特征及相互关系的观察和利用,而忽视对其自身要素和内部结构的深入研究,始终没有达到可控实验的水平,缺乏精确的数据和概念体系。 中国传统农业提高生产率的途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为农法的进步与农器的改进的“节劳型”;一为“多劳型”(即投入大量劳动力,一般不采用铁犁牛耕)。明清时期,由于小农经营的制约、人口的增多、经营规模的缩小、农牧矛盾的发展等因素,牛耕的普及程度逊于前代,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型”的轨道,农业劳动生产率出现停滞以至下降的趋向。,学科素养10 从生态(环境)史观角度探讨“中国传统农业的生态文化”,一、农业“三才”生态系统学说 在吕氏春秋的士容论申时篇中首次提出了农业

11、“三才”论:“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稼”(农作物)是整个农业生产系统的核心,“人”“地”和“天”共同构成了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农作物与天时、地利、人力之间构成了一定的生态关系,从而形成了农业生态系统。,二、传统农业的“三宜”生态原则 中国传统农业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三宜”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把农业与气候条件相结合,形成农时知识和月令文化体系;其次是将农业与土地和土壤条件相联系,形成地宜或土宜知识;第三是把农业与动植物不同性状及区域分布相联系,形成物宜知识和风土论等。“三宜”原则是“三才”理论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三、土地生态资源

12、保护的思想与举措 自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的精耕细作的农业体系,采用了集约经营的思想,因而能以有限的土地资源取得高产,同时还维持土壤的肥力。对遏制以扩大土地面积来实施增产的做法,减少土地开垦以及保护农业生态具有一定的作用。这方面在人口急剧增加的明清时期,表现更为突出。 主要举措包括:挖掘农田生产潜力,提高单产;将山地种植方式由沿坡漫种改为修筑梯田,倡导山地分层利用;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在山地丘陵地区修建中小型陂塘堰坝,保持水土;政府采取封山育林的行政管理措施,封山驱民;民间制定以土地山林保护为主要内容的乡规民约,采取各种措施护山育林。 周海燕中国传统农业生态文化简说,素养解读,生态史观认为:“评

13、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能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人类的生态文明,强调的是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倡生态建设,强调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绿色产品,倡导文明适度的消费方式和生态文明社区的建设。 透过文明的生态史观看现代文明,现代文明孕育着深刻的危机: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耗损、酸雨现象、森林资源大量毁灭、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资源危机、垃圾成灾和环境污染等。这迫使人类必须创造新的文化来挽救支撑人类文明的环境,这种新文化就是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协同发展的文化。生态文化的核心是人类社会的可持续

14、发展。,考题例证 (2018河南开封调研)王祯农书卷十一:“围田,筑土作围以绕田也。盖江淮之间,地多薮泽,或濒水不时淹没,妨于耕种。其有力之家,度视地形,筑土作堤,环而不断,内容顷亩千百,皆为稼地。虽有水旱,皆可救御。”材料反映了( ) A.开发围田有助于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 B.开发围田是人地矛盾紧张的产物 C.开发围田是当时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 D.开发围田是政府推动的结果,解析 开发围田会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自然灾害频发(如水灾),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开发围田,增加农田面积主要是因为人口激增,人地矛盾紧张,故B项正确;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C项在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据材料“其有力之家”可得民间自行开发,而政府的推动作用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B,命题突破,近几年,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课标全国卷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考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我国古代的农业生态思想,是漫长农业实践历史中人与自然矛盾关系演化的结果,贯穿了整个农业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农业文化的特点在于其非常注重通过人力来协调农业生产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型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