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课练 06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14566 上传时间:2020-01-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课练 0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课练 0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课练 0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课练 0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课练 06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课练 06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课练 06 Word版含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练6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邯郸模拟)光绪六年,中德续修条约规定:“德国允,中国如有与他国之益,彼此立有如何施行专章,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这表明清政府()A外交的屈辱地位明显改变 B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C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 D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解析:根据材料“光绪六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交的屈辱地位并没有明显改变,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错在“完善”,故B项错误;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

2、议专章一体遵守”得出清政府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故D项正确。答案:D2(2018日照模拟)在鸦片战争后的对外谈判中,清政府认为治外法权(英国人在中国只受英国法律约束)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协定关税可以省除争执,只一味觉得五口通商妨碍自身利益。这表明清政府()A彻底屈服于列强的坚船利炮B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C国家主权意识处于缺失状态D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解析:清政府彻底屈服于西方列强是在签订辛丑条约而非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夜郎自大脱离世界发展大势”,材料中并没有有关该点的相关提及,故B项错误;清政府眼中只有所谓的通商经济权,而对相关的近代司法权和关税贸易权却极为淡薄,这是一

3、种主权意识缺失的表现,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相关信息,清政府并非是认为经济主权高于政治主权,而是其在此时还尚未真正意识到相关的司法权等近代国家主权,故D项错误。答案:C3鸦片战争前,在广州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战后,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不得不加入流浪者的行列。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广州()A遭到战争破坏严重 B对外贸易受到限制C受新通商口岸冲击 D抵制洋货运动兴起解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破坏了广州的对外贸易,但不是导致广州对外贸易变化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开放广、厦、福、宁、上,故B项错误;南京条约签订后,广、厦、福、宁、上同时作为通商口岸

4、被开放,因此广州对外贸易受到新通商口岸冲击,故C项正确;D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C4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目光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负责交涉条约的人洋洋得意,以为他们的外交成功。这反映了当时()A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B国人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C改变了“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D寻找到了解决华夷矛盾的方法解析:治外法权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故A项错误;材料中司法主权的丧失被国人认为是外交的成功,说明国人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故B项正确;材料中国人懒得与外国人打交道体现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故C项错误;治外法权不能解决华夷矛盾,故D

5、项错误。答案:B5中国近代有学者称“夫外货舶来品之侵入,关税自主后犹可挽救,独此病入膏肓之洋商工厂,犹如附骨之蛆,不克(不能做到)消除。”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外国在华设厂加重中国经济的危机B领土主权受损影响经济的独立发展C投资设厂成为列强扩张的主要方式D丧失关税自主权引发列强开厂热潮解析:材料体现出把外国的工厂视为不能消除的疾病,反映出外国工厂对中国的危害,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领土主权受损,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投资设厂成为列强侵华主要方式,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丧失关税自主权是在鸦片战争后,而列强在华设厂热潮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故D项错误。答案:A61875年,清政府制定了“海

6、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十年后,将海防建设作为重点,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这一变化是基于()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忧虑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并未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材料时间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俄入侵我国,对中国的边疆、沿海均造成威胁,故B项正确;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关键原因是“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故C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19世纪90年代末,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7李鸿章在马

7、关谈判时曾对日方说:“这次战争证明,欧洲海战陆战的方法不仅白人能用,黄人也能用;贵国非常之进步,最使我惊醒,我们中国长夜迷梦,会因为贵国打击而破灭,然后大步进入醒悟阶段。”这说明李鸿章()A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迷梦B开始认识到西方的优势C丧失了对日本的优越感D改变了学习西方的方向解析:根据题目中“欧洲海战陆战的方法不仅白人能用,黄人也能用”得出:李鸿章的思想转变在此,并非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迷梦,故A项错误;在兴办洋务运动时李鸿章即认识到了西方的优势,并进行了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故B项错误;根据“欧洲海战陆战的方法不仅白人能用,黄人也能用”得出,李鸿章丧失了对日本的优越感,故C项正确;结合所

8、学知识,李鸿章所代表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未改变方向,故D项错误。答案:C8威海卫战役时,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致丁汝昌的劝降信中云:“至清国而有今日之败,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谙通便之所致也。夫取士必以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臣,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相升擢。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岂足济夫实效?”日本之辞或有幸灾乐祸之意,但其语也在客观上反映了()A当时清朝军纪松弛B当时清朝吏治腐败C当时清朝教育落后D日本为发动战争蓄谋已久解析:当时清朝军纪松弛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当时清朝吏治腐败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日本联合舰队

9、司令伊东祐亨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清朝教育落后,故C项正确;日本为发动战争蓄谋已久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答案:C9(2018长沙模拟)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近代军阀的跋扈,看似扰乱了中国好几十年,然这一班并无大略,至少是思想落伍,不失现代潮流的人,在今日的情势之下,复何能为?而在今日,国内即无问题之后,对外的难关,仍成为我们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吕思勉意在强调()A思想落后是军阀混战根源B中国自存之理在于打退侵略C当时中国内部已实现合作D中国革命的前途在内不在外解析:根据“对外的难关,仍成为我们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可知思想落后并不是吕思勉所强调的,故A项错误;根据“对外的难关,仍成为我们生

10、死存亡的大问题”可知吕思勉认为外来侵略是关系国家存亡的关键,所以中国自存之理在于打退侵略,故B项正确;当时中国内部并未实现合作,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吕思勉认为中国的前途关键在于外部,故D项错误。答案:B10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A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C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D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解析:晚清政府继续顽固地坚持“天朝上国”思想与题干不符,故A项错误;清王朝在甲午战

11、争中的失败,致使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了广大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爱国救亡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故B项正确;近代中国的分水岭是中英鸦片战争,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很容易推断,“主权”早已在材料中的第一阶段就已被引入中国,故D项错误。答案:B11津京陷落后,西方列强虽没有把慈禧太后列为“首祸”,却以另一种方式“惩办”了她,把她赶出了深宫,使她在仓皇“西狩”途中亲尝了颠沛流离之苦的滋味,几乎丧尽了皇太后昔日的威严。给慈禧太后造成此影响的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的北伐 B英法联军进入北京C义和团在北京的发展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把她赶出了深宫,使她在仓皇西狩途中亲尝了

12、颠沛流离之苦的滋味,几乎丧尽了皇太后昔日的威严”可知外国侵略者占领了北京,并把慈禧太后赶出了北京,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攻下北京,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皇帝主政不是太后,故B项错误;义和团进入北京打击的是外国势力,而不是慈禧太后,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将慈禧太后赶出了北京城,故D项正确。答案:D121905年后,中国报刊杂志中“国民外交”一词增多。如“国民为外交之主体”,“扫除其所谓专制的朝廷外交之误想,一变而为立宪的国民之外交”等。“国民外交”的流行表明了当时的中国()A政府外交逐渐转向被动B近代国际观念深入发展C形成反帝反封建的潮流D传统外交观念开始动摇解析:“1905年后,中国

13、报刊杂志中国民外交一词增多”不涉及政府外交的主动或者被动,故A项错误;“国民为外交之主体扫除其所谓专制的朝廷外交之误想,一变而为立宪的国民之外交等。国民外交的流行”等词是近代国民意识的表现,故B项正确;“中国报刊杂志中国民外交一词增多”不能体现反帝反封建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到“国民外交”一词,强调外交的主体,没有涉及外交观念的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英天津条约规定“长江一带各口,英商船只俱可通商”,但无具体细则。奕奏请制定长江通商章程,将条约的这一内容转化为中国法律,予以颁行。咸丰帝降谕:“

14、所有一切章程,必须按照条约,与之妥为商定。”随后在奕所定长江通商章程的基础上,清政府颁布了长江各口通商暂订章程,并一再修改。此类章程虽属中国法律,却不能自主颁行,须与各国商议,取得同意。摘编自郭卫东不平等条约与近代中国材料二乾隆时期正式颁布的大清律例是清朝的基本法律。其中有“略人略卖人”条目,对拐卖人口订有详细条例。由于中国法律不能有效地约束外国人,所以在中外条约订立过程中,中方代表努力将大清律例的这一内容写入中外条约之中。北京条约允许外国人在华招工,同时为“保全”华工,限以“华民情甘出口”的条件。随后中西和好贸易条约规定:“不得收留中国逃人及另有拐卖不法情事。”如有此类情弊,一经中国地方官知

15、会领事官,“即行查出送还中国究办,不得拘留。”摘编自李育民近代中国的条约制度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外条约与中国法律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原因。(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外条约对中国法律的影响。(10分)解析:(1)第一小问“关系”,根据材料综合分析可知近代中外条约与中国法律之间是相互转化的关系。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外条约转化为中国法律的原因有列强的利益要求;条约内容不够具体;清政府逐渐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法律转化为中外条约的原因有清政府司法主权的丧失;清政府维护国家经济秩序和治安的需要;清政府对国际社会的主动融

16、入。(2)“影响”要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来答,积极性有:推动了中国法律对中外关系的关注;改变了政府对法律的认识;客观上刺激了晚清法律的革新和进步;消极性有:破坏了中国的司法自主权,造成了中国法律的半殖民地化色彩;限制和阻碍了中国独立自主地走向法律近代化。答案:(1)关系:相互转化。(3分)原因:中外条约转化为中国法律:列强的利益要求;条约内容不够具体;清政府逐渐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法律转化为中外条约内容:清政府司法主权的丧失;清政府维护国家经济秩序和治安的需要;清政府对国际社会的主动融入。(12分)(2)影响:推动了中国法律对中外关系的关注;改变了政府对法律的认识;客观上刺激了晚清法律的

17、革新和进步;破坏了中国的司法自主权,造成了中国法律的半殖民地化色彩;限制和阻碍了中国独立自主地走向法律近代化。(10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894年8月1日,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相互宣战。朝鲜为我大清藩属我朝抚绥藩服,其国内政事向令自理。日本与朝鲜立约,系属与国(注:与国指友邦),更无以重兵欺压强令革政之理。各国公论,皆以日本师出无名,不合情理,劝令撤兵,和平商办。乃竟悍然不顾,迄无成说,反更陆续添兵乘我不备,在牙山口外海面,开炮轰击,伤我运船该国不遵条约,不守公法,任意鸱张,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论昭然著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师,陆续进发,以拯韩民于涂炭。大清光绪皇帝

18、宣战谕旨(摘录)朕以明治十五年条约(1882年日朝济物浦条约),出兵备变,更使朝鲜永免祸乱,得保将来治安,欲以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先告清国,以协同从事,清国反设辞拒绝清国之计,惟在使朝鲜治安之基无所归 以损害帝国之权利利益,使东洋平和永无保障事既至此,朕虽始终与平和相终始,以宣扬帝国之光荣于中外,亦不得不公然宣战,赖汝有众之忠实武勇,而期速克平和于永远,以全帝国之光荣。对清国宣战诏书(摘录)比较两则材料,指出一处不同,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所指出的不同之处应明确清楚,说明需史论结合,合理充分)(12分)解析:首先,根据题目要求,在众多的不同中,找出其中一处,作为论点。如:甲午中

19、日战争中双方的外交政策不同。日本政府奉行对外扩张政策,清政府采取的是消极防御政策。其次,根据题目要求,史论结合,从中日两方面,对找出的论点加以论证。如: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了对外扩张之路,力图构建以自己为中心的东亚新秩序。对朝鲜出兵,以实现其帝国的光荣。最后,对这种不同,所产生的影响作简要的小结。如:影响到两个国家的不同命运走向,甲午战争后,日本确立亚洲强国的地位,而中国则进一步沉沦。答案:评分说明:不同之处:指出的不同之处表述明确清楚。既可指出双方外交政策的不同,也可指出双方对中朝关系的认识不同、对日本出兵朝鲜的认识不同、对甲午战争爆发原因的认识不同等。说明:观点正确,史论结合,分析阐述合理

20、充分。第一等级:观点正确,理由充分,史实准确。(78分)第二等级:观点正确,理由欠充分,史实基本正确。(46分)第三等级:观点基本正确,理由不充分,史实不清。(13分)第四等级:观点不正确,不符合基本史实。(0分)示例:甲午中日战争中双方的外交政策不同。日本政府奉行对外扩张政策,清政府采取的是消极防御政策。(2分)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为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日本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力图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东亚国际新秩序。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日本在战前便已 “出兵(朝鲜)备变”,并企图通过战争“以全帝国之光荣”。(4分)而清政府没有对局势变化做出正确判断和积极应对,仍以“天朝上

21、国”自居,因循守旧,维系宗藩朝贡体系;日本出兵朝鲜,清政府未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而寄希望于列强的调停;同时对日本的发展缺乏认识而轻视日本。(4分)中日两国的不同外交政策影响到两个国家的不同命运走向。经过甲午一战,日本确立亚洲强国的地位,而中国则进一步沉沦。(2分)(示例说明:本示例仅就双方外交政策的不同予以说明,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其他角度不再示例)刷题加餐练1(2017新课标全国卷,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 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

22、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解析:本题以近代中国留日学生的区域分布为切入点,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1904年,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及直隶的留日学生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85%以上,而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占比较小,这从本质上说明了近代中国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地区以及直隶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较早,客观上促使这些地区的开放程度与经济文化水平较高,而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较低,故选A项。答案:A2(2013新课标全国卷,29)1877年,清政府采纳

23、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A. 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 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 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 国际地位得到提高解析:领事馆是近代外交的产物。清政府在国外设立领事馆,反映了清政府的外交从封建时代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故选C项。仅靠设立领事馆无法反映A项,排除A项;B项中的“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清政府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排除D项。答案:C3(2016新课标全国卷,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

24、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阅读图文材料,任意提取一个信息,迁移所学知识,进行论证说明。分析论证时要紧紧围绕所提取的信息,不偏离主题,做到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答案:评分要求: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示例:集中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

25、,并抵御外侵。4(2018山西五校联考)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在奏折中说:“若一百分之中仅有一分之人吸食鸦片,则一年之漏卮即不止于万万两,此可核数而见者。况目下吸食之人,又何止百分中之一分乎?”其意在说明()A中英战争主要由鸦片引发B鸦片走私导致了财富外流C国人吸食鸦片者占大多数D鸦片战争实质是贸易竞争解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背景。根据林则徐在奏折中的内容可以判断,这是虎门销烟之前林则徐向道光皇帝陈述国人吸食鸦片的危害,当时鸦片战争尚未爆发,故A、D项错误;根据材料“一年之漏卮即不止于万万两”可知鸦片走私导致财富大量外流,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吸食鸦片的国人占多少,故C项错误。答案:B5(

26、2018吉林长春一模)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下列对领事裁判权理解正确的是()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B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C实现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解析:本题从近代化史观角度考查领事裁判权。由材料可知,领事裁判权客观上引进西方的法律制度,使中国开始了解西方,推动了晚清法制的近代化进程,故A项正确;领事裁判权是不平等条约的背景下对中国的一种侵略,故B项错误;C项所述明显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直接促

27、使人们开始向西方学习的因素是鸦片战争的失败,故D项错误。答案:A6(2018安徽合肥一模)晚清某条约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该规定()A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反映了英国贸易逆差被扭转C表明了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D体现了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解析:本题考查南京条约改变中英贸易方式反映的问题。材料是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晚清政府允许英商在广州自由经商,不能体现英国扭转了贸易逆差,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

28、及关税问题,故C项错误;“乃凡有英商等赴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反映的是英国贸易自由化的要求,故D项正确。答案:D7(2018山西太原期末)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皇帝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提出办理中外交涉,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A外交政策由灵活逐渐转向僵化B由保卫主权转向了卖国立场C外交政策正逐步与国际接轨 D始终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解析:本题从近代化史观角度考查晚清对外政策。咸丰帝表示“不必严格守约”,是清政府传统的华夷外交观念的体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专门办理外务的大臣奕却要求“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

29、”,体现了清政府外交政策逐渐与国际接轨,故答案选C项。答案:C8(2018湖北四地七校联考)1864年,上海成立混合法院,主审涉外并兼理中国案件。法院由上海知县担任主审,一名外国领事担任副审列席审判,审判程序一如西方。这一现象 ()A反映了近代中国司法的殖民地性质B标志领事裁判权开始取消C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 D终结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解析:本题从近代化史观角度考查晚清司法领域的近代化进程。外国领事干预中国司法审判,反映出近代中国司法的半殖民地性质,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一名外国领事担任副审列席审判,审判程序一如西方”可知,当时领事裁判权并未取消,故B项错误;“审判程序一如西方”,说

30、明中国司法审判借鉴西方做法,客观上传播了西方司法知识与精神,故C项正确;领事裁判权终结于1943年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故D项错误。答案:C9下面是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中日双方参战士兵体格调查表,据此可推知()年龄(岁)身高(cm)体重(kg)胸围(cm)日兵21.4165.160.8884.95清兵29.8166.6554.7589.5呼吸伸缩差(cm)肺气容量(mL)握力(kg)日兵10.363 63141清兵10.243 12931A清军战斗素养落后日军B军人体质决定战争结局C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D清军战斗精神不及日军解析:材料不能反映战斗素养情况,A项错误;军人体质对战争结局有一定影响,但不起

31、决定作用,B项说法绝对;由表格信息可知,清兵体质明显弱于日兵,这说明清朝不够重视军队建设,故C项正确;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答案:C10(2018吉林一模)甲午中日战争时期郭嵩焘说:“中国官民之势,悬隔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这体现了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A中国下层民众的冷漠B清朝上层不能团结一致C中国政治制度的落后D君主立宪脱离中国国情解析:本题考查甲午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反映的是民意不能上传到统治者耳中,不是反映中国下层民众的冷漠,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清朝上层不能团结一致”,故B项错误;“中国官民之势,悬隔太甚,民气常郁结不能上达”反映的是政治制度的落后

32、,上层与基层之间存在制度上的鸿沟,故C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时期清政府实行的是君主专制,不是君主立宪制,故D项错误。答案:C11(2018嘉兴模拟)1895年4月,泰晤士报说:辽东半岛的割让没有损害到英国的利益,“而按照协定的其他部分,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进”。该报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英国()A在华享有某些特殊的权益B势力范围主要在长江流域C在华利益得到了条约保证D干涉还辽得到清廷的回报解析: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A项说法错误;材料“对领事裁判权却认为通商之务,贵在息争”“免致小事酿成大案”,反映了清政府对领事裁判权的无知,故C项正确;B、D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答案:C12(2018黑龙

33、江大庆一模)据清末长清县志记载:“拳匪四起,倡言保清灭洋,横行劫掠,架户勒赎,河西被害者不计其数。”这表明()A清政府对义和团持支持态度B义和团运动具有消极的一面C洋教势力借助特权欺压民众D扶清灭洋得到全体国民支持解析:本题考查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根据题干关键信息“拳匪”“横行劫掠,架户勒赎,河西被害者不计其数”可知题干材料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的消极影响,故B项正确。答案:B13(2018河北百校联盟联考)1900年8月,浙江秘密会党首领率众起义,在其影响下,衢州百姓起义击毙了保护洋教势力的知县和传教士,史称“衢州教案”。这一事件()A表明清廷成为洋人工具B推动民主革命进入高潮C受北方政治形势的

34、影响D与义和团运动如出一辙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的影响。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时间与本题不符,故A项错误;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击毙了保护洋教势力的知县和传教士”不能将民主革命推向高潮,故B项错误;1900年8月中国北方正进行义和团运动,开展反洋教的斗争,浙江衢州地区百姓“击毙了保护洋教势力的知县和传教士”显然是受到了北方局势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浙江秘密会党”的主张,不能断定是否与义和团运动如出一辙,故D项错误。答案:C14中国近代某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外国人“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外国人的坟茔建立

35、碑碣,以示“昭涤垢雪”。这些条款造成的严重后果是()A列强结成侵华同盟 B救亡运动的彻底失败C留学风潮日益泛滥 D政府的角色完全转变解析:根据“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等可知,该条约是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D项正确。答案:D15鸦片战争以后,由通商口岸发展壮大的城市,呈现出快速繁荣的景象。但这些繁荣的城市不仅没有承担起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责任,相反“它们是外国商品进入中国的大门,也是中国财富外流的老鼠洞”。这一局面说明()A中国城市发展有限无力带动农村经济B农村经济落后严重影响城市经济发展C中国沦为西方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D欧美列强控制

36、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命脉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材料主旨,即通商口岸城市“是外国商品进入中国的大门,也是中国财富外流的老鼠洞”,此现象说明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故选C项。A、B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列强侵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D项错误。答案:C16光绪二十年(1894年),清政府有保留地加入了国际海关税则出版联盟公约;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清政府应邀参加俄国发起的国际和平会议,并加入相关公约。这一现象表明晚清外交()A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发生重大变化B放弃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C突破了传统外交的制度框架D突破了“中体西用

37、”思想的束缚解析:本题从近代化史观角度考查清末外交。知识结构与认知空间发生重大变化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晚清外交的变化而不是“天朝上国”观念的变化,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以得出清政府突破了传统外交的制度框架,故C项正确;“中体西用”与材料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答案:C171901年2月,流亡在西安的清朝中央政府发出上谕,宣布今后的对外方针是“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还声称:“念列邦之见谅,又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这体现出清政府()A以主权换治权 B主动赔款割地C完全失去自主性 D失去民心民意解析: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题干背景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北京

38、陷落,清朝最高统治者流亡西安,材料体现出了清政府为了能够继续保证自己的统治地位,不惜出卖国家权益,故A项正确;1901年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其中并未割地,故B项错误;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维护在华利益的工具,但清政府依然保留了很大的自主权,故C项错误;材料本身并未体现出民心得失情况,故D项错误。 答案:A对西方列强侵华战争的时间把握不准确18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路易波拿巴修建了枫丹白露博物馆中的中国馆,其中收藏的文物大多是从中国掠夺的,与此相关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解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对列强侵

39、华战争的时间把握不准确。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存在时期是1852187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是18561860年,与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存在时间相吻合。答案:B不能全面把握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阶段特征19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A垄断贸易的要求 B商品输出的要求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求解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忽视了题干中的时间限定。题干限定的时间是19世纪30年代,在四个备选项中,A项与题目无关;C、D两项主要体现的是19世纪末以后列强侵华的要求;只有B项符合当时列强侵华的要求,即希望打破中国的自然经济的状态,达到倾销商品的目的。答案:B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概念理解错误20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为帝国主义间接统治B政治上是半殖民地性质,经济上是半封建性质C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国家独立自主权D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解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概念理解不准确。“半殖民地半封建”既包含政治上的内容,也包含经济上的内容,故B项说法错误。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