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课练 07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14570 上传时间:2020-01-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6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课练 07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课练 07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课练 07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课练 07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课练 07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课练 07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历史全程训练计划 复习题: 课练 07 Word版含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练7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材料17531851年广西人口、耕地面积和额定地丁银变化表时间人丁(万口)耕地面积(顷)额定地丁银(两)1753年197.687,4011820年742.989,812393,5451851年782.389,620694,984据上表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可能是()A广西农民生活处境艰难B广西受到外国侵略加剧C广西小农经济发展迅速D广西较早接受国外先进农业技术解析:据材料17531851年广西“人丁”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却在减少,而“额定地丁银”则加倍增收可知:腐朽的封建统治剥削使阶级矛盾激化,广西农民生活处境艰难,故A项正

2、确;外国的侵略加剧在材料中无反映,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得耕地面积的减少,小农经济的发展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错误;广西较早接受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A2(2018武汉模拟)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专设删书衙,根据拜上帝会的教义和原则删改儒家的典籍,特别是对专讲“吉礼”和“鬼神丧祭”之类的言辞统统删掉。这些措施表明太平天国()A试图构建一种新文化B对传统文化删改选用C全力破除传统文化 D严格上下尊卑等级制解析:材料仅体现了太平天国对儒家思想进行删改,不能体现出其试图构建新文化,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的删书衙按照拜上帝会的原则删改儒家经典,反映出其试图把儒学改造为适合其利益和

3、要求的文化,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是对儒学的删改不是全力否定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的拜上帝会主张人人平等,故删改儒学不是为严格尊卑等级,故D项错误。答案:B3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了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立法者应“洞悉天人性情,熟谙各国风教”。他认为当时世界各国中,美国“礼义富足”,“其力虽强而不侵凌邻邦,有金银山而招别邦人来采,别邦人有能者册立为官”。他注意到美国“邦长”“五年一任”,并非终身制,国家大事则由“各省”(即各州)公议决定,官员选任在规定时间、地点匿名投票产生,“以多人举者为贤能也,以多议是者为公也”。他认为下情上达、官员匿名投票选举是实现“权归于一”的重要手段。材料中洪仁玕

4、()A主张通过改革来加强中央集权B对西方政治制度认识较为清楚C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来振兴天国D主张引进外交方面的专门人才解析:“权归于一”,反映出洪仁玕主张通过改革来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洪仁玕认为美国国家大事则由“各省”(即各州)公议决定,否定了联邦政府的权威,对西方政治制度认识不够清楚,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洪仁玕一系列政治革新主张,与发展资本主义的经济主张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引进外交方面的专门人才,故D项错误。答案:A4(2018榆林模拟)洪仁玕认为,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并进而认为使用这些“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

5、且招祸也”。这说明了()A主张学习西方的新思潮萌发B鸦片战争战败对外交的冲击C重振太平天国威风实际需要D傲岸自大的观念发生新变化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学习西方,故A项错误;材料中洪仁玕的观点代表的是太平天国的外交,没有涉及“鸦片战争战败”,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且招祸也”得出洪仁玕只是为重振太平天国威风创造有利的环境,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得出太平天国外交观念的转变,故D项正确。答案:D5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

6、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A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B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C太平天国的失败缘于时代局限D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革命失败解析:材料中“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旨在强调纲领具有空想性的原因,故A项错误;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表明时代的局限,故C项正确;阶级的局限性与材料中“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的时代局限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6(2018衡水金卷高考模拟)1853年末,清朝户部下文:“凡川、粤盐斤入楚(湖北),无论商民,均许自行贩鬻

7、,不必由官借运 令四川、广东各督抚招来商贩,远赴邻村。”清政府允许“私盐”入楚,主要是因为()A四川广东两省的食盐价格便宜B清政府开始实行官盐民营政策C清政府对太平军实行经济封锁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了官盐贩运解析:A项不是主要原因,且在材料中无体现,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允许“私盐”入楚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不能说明清政府开始实行官盐民营政策,故B项错误;据材料清政府允许“私盐”入楚说明清政府并没有对太平军实行经济封锁,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控制湖北,官盐无法进入,只能允许“私盐”入楚,故D项正确。答案:D71911年10月30日,清政府在实行宪政谕中说:“促行新治,而官绅或藉为网

8、利之图;更改旧制,而权豪或祗为自便之计。驯致怨积于下而朕不知,祸迫于前而朕不觉。”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辛亥革命导致清末立宪失败B清末立宪削弱了皇帝权力C清末立宪导致了官吏的腐败D清末立宪激化了社会矛盾解析:该项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因果倒置,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朕不知”“朕不觉”,表达了皇帝对清末立宪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浑然不知,故B项错误;除官吏腐败外,该项不能体现“权豪或祗为自便”“怨积于下”等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官绅或藉为网利”“权豪或祗为自便”“怨积于下”“祸迫于前”,清末立宪引发了官绅豪强与底层人民的矛盾激化,故D项正确。答案:D8剑桥中华民国史指出,辛亥革命爆发后,“当

9、革命势力表明他们掌握了国家的时候,他承认了民国的必然性。在共和制的最初几年,他为避免同革命领导人完全决裂而讨好他们,面临对抗就作策略上的退却”。这一叙述表明()A孙中山有效地节制了革命激进潮流B孙中山是政治妥协的成功运作者C袁世凯为追求政治目标不择手段D袁世凯是典型的政治实用主义者解析:孙中山是革命党的领导人,故A项与“他为避免同革命领导人完全决裂而讨好他们”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人物不是孙中山,故B项错误;从材料“他承认了民国的必然性”,不能得出袁世凯不择手段,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袁世凯在不利于自己的形势下,就妥协退让,反映出袁世凯是典型的政治实用主义者,故D项正确。答案:D91911

10、年11月7日,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给伦敦的报馆的信中说:“江汉关税务司苏古敦干得尤为出色。海关的旗子是唯一在革命地区飘扬的中国旗。”这说明()A江汉海关被革命政权控制B英国抵制中国的辛亥革命C革命党人对英国实行了妥协政策D清政府得到了列强的支持解析:海关的旗子是黄龙旗,材料中“海关的旗子是唯一在革命地区”,所以江汉海关并未被革命政权控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呈现的是在革命地区,英国悬挂黄龙旗,可看出是对辛亥革命的抵制,故B项正确;材料中呈现的是莫理循对苏古敦的评价,所以C项错误;这是英国的态度,得出清政府得到了列强的支持,故D项错误。答案:B10(2018咸阳模拟)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

11、纪中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失败了的“光荣革命”。该观点主要着眼于辛亥革命()A以温和的方式推翻了清朝政权B使中国开始走上民主共和之路C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D没有从根本上使中国社会转型解析:辛亥革命是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了清政府,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所以没有使中国走上民主共和之路,故B项错误;材料考察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了的革命,不是考察它的成功之处,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并未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D项正确。答案:D11. 1902 年,蔡元培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学校开设有炸药制造技术等相关课程,并认为女子适合从事暗杀活动。这反映出当时()

12、A政治风潮影响新式教育B人才培养注重职业技能C女性社会地位明显提高D办学思想体现兼容并蓄解析:根据材料开设“炸药制造技术等相关课程”“暗杀活动”可知,社会暗杀行为影响学校专业的开设,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的一面,故B项错误;材料中“创办爱国女校”,一定程度体现了女性地位的提高,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提出“兼容并蓄”思想,故D项错误。答案:A12当南北议和之际,北方的孙宝琦致电各省都督:“今者南北意见两无归宿之途,深恐停滞日久,战祸方长,万一牵及外交,为患更深。”南方的张謇则因“英人李治面告,东邻日本与宗社党一月前已有勾结”而忧虑。他们的忧虑反映了当时中国

13、()A实行共和政体时机尚不成熟B南方与北方间的分歧无法弥合C急需结束动乱稳定社会政局D希望与英国合作共同对抗日本解析:材料中涉及的南北议和,指的是辛亥革命时期,南北议和,不是实行共和政体时机的时机不够成熟,而是南北两大政权之间的存亡,故A项错误;意见两无归宿之途是把暂时分歧无法弥合绝对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呈现南北政权的谈判中出现的危机,故C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内在问题所导致的外患,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00年以后西方各国与清政府重订条约,清政府力争撤销领事裁判权,而列强藉口中国法制不完善、太落后,不

14、能保障其国民利益拒不同意。中国此时对国际法有所了解,知道主权的重要性,因而也不相让。1901年中国第一次表示要进行法制改革。1903年清政府设立修订法律馆,先后译出了德、日、法等国的法律,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制定新法的工作。摘编自高其才领事裁判权与近代中国法制变革材料二从1906到1908年在日本顾问冈田的帮助下,更定刑名,删除凌迟、袅首、戮尸等酷刑,完成了大清新刑律并预定1913年实行。它以“折衷各国之良规,兼采近世最新之学说”,而又“不戾乎我国历世相沿之礼教民情”为基本宗旨。此外还采用西方国家法律中的罪名法定主义、犹豫制定(缓刑)和假释制度等。“往昔律书体裁最专属刑事,而军事、民事、商事以及

15、诉讼等项错综其间”。沈家本主张应“随乎时运之递迁”而改革法律结构,制定大清民律草案刑事诉讼律草案等部门法与单行法规,但大多因清朝灭亡而未及颁行。“政刑之权丛于一人之身”。沈家本认为“东西各国宪政之萌芽,俱本于司法之独立。”1907年在法部的主持下,创设审判厅于东三省,并试办于直隶、江苏两省。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司法改革的历史背景。(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司法改革的内容并加以评价。(13分)解析:(1)从材料一“1900年以后西方各国与清政府重订条约,清政府力争撤销领事裁判权”,可知清末司法改革的历史背景是民族危机加

16、深;从“而列强藉口中国法制不完善、太落后”,可知背景是传统法制的落后;从“中国此时对国际法有所了解,知道主权的重要性,因而也不相让”,可知改革背景是西方法制观念的影响;清政府对主权与国际法的认识提高。(2)第一小问“内容”,从材料二相关信息归纳概括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评价”,从清末司法改革的内容和目的等方面思考即可。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西方法制观念的影响;传统法制的落后;清政府对主权与国际法的认识提高。(12分,答出三点即可)(2)内容:废除酷刑,制定新刑法;借鉴西方法律思想;民法刑法等单立;司法独立。(9分,答出三点即可)评价:有利于司法的近代化;为近代法制建设奠定基础;其目

17、的是维护专制统治;实际作用有限。(4分)14(2018邯郸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19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湘江评论连载毛泽东的民众的大联合一文。文中对辛亥革命作了生动的描述并指出:辛亥革命使人们有了“一层觉悟”,这就是“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人们应该有话敢说,有事敢做。同时又指出,虽然辛亥革命所持之“主义”,是为一般民众所赞成的,但革命行动本身,却缺乏广大民众的参与,没有建立起“民众的大联合”。据鲁振祥孙中山辛亥革命三民主义毛泽东半个世纪论说述要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辛亥革命的社会价值”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

18、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解析:根据材料“辛亥革命使人们有了一层觉悟,这就是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可得观点一: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据材料“虽然辛亥革命所持之主义,是为一般民众所赞成的,但革命行动本身,却缺乏广大民众的参与,没有建立起民众的大联合”可得观点二:辛亥革命缺乏民众基础,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不大,没有真正建立起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选择观点一的,抓住辛亥革命政治革命的意义和思想启蒙的作用,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强调其积极作用即可。选择观点二的,抓住辛

19、亥革命的社会影响力,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强调其局限性即可。也可综合以上观点辩证论述,言之有理即可。论述要史论结合,逻辑严谨,文字通顺。答案:示例论题: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2分)阐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

20、极的变化。(10分)(言之有理即可)分值要求1012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引用12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79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围绕所定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能构成逻辑关系;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46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较明确。所举史实对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文字较通顺。03所拟论题不符合要求,或指向不明确。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刷题加餐练1(2013新课标全国卷,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

21、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解析:戊戌政变和义和团运动是反现代化的活动,A、D两项错误;C项是晚清时期中国屈辱历史的体现,不符合题意;选B项。答案:B2(2016新课标全国卷,29)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解析:1903年正值清末“新政”期间,作为官方文件的奏定学堂章程禁止使用的

22、这些新名词从侧面反映了此时民主革命思潮高涨,清政府统治面临危机的社会现实。而清政府此举的目的在于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进而维护清朝统治,因此D项符合题意。此时社会上传播的主要是革命思想,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不符合史实。答案:D3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在进行,洪秀全写了一份御诏给英国特使额尔金,翻译官很艰难地把它译成英文,额尔金看后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作品,这份御诏充满着像“西洋番弟把心开,替天出力该又该,替爷替哥杀妖魔,报爷生养战胜回”这样的语句。这反映了当时()A国内阶级矛盾激化B列强侵略导致民族危机加重C中外反动势力勾结D强国御侮成为思潮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

23、天国运动。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替爷替哥杀妖魔”反映了太平军把西方基督教徒当成兄弟,把清政府看作妖魔,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答案:A4(2018东北三校一模)英国人呤唎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写道:太平天国军民每隔七天要做礼拜,由长官和书手站在正中,众人分别站立两旁,诵赞美诗;一人朗诵黄表奏章,众人跪拜,读完后,焚化黄表。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太平天国运动是基督教化的运动B传播基督教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内容C宗教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外衣D传教士为太平天国运动制造舆论声势解析: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引入了外来宗教,但其实质是利用宗教外衣进行斗争,故C项正确,A、B两项错误;

24、材料信息无法反映传教士为太平天国制造舆论声势,故D项错误。答案:C5“获得局部成功,是以中国社会的大动乱、大破坏、大倒退为代价的,是以数以百万计军民的生命、鲜血为代价的,是以中国丧失近代的最后机遇而长期沦为帝国主义刀俎下的鱼肉为代价的。”这一叙述表明()A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果极其严重B义和团运动阻滞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C辛亥革命并没有促进中国进步D国民革命引发了具有破坏性的后果解析: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区域性政权,持续十多年,战争波及大半个中国,与材料信息相吻合,故A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涉及的范围有限,主要在山东和京津地区,虽然“扶清灭洋”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其影响与材料中“中国社

25、会的大动乱、大破坏、大倒退”不符,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与“获得局部成功”相悖,排除C项;D项与“长期沦为帝国主义刀俎下的鱼肉”不符。答案:A6剑桥中国晚清史载,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天国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材料中的“社会革命”()A是战争环境的必然选择B是绝对平均主义的体现C强调国家对百姓财产权的尊重D顺应了当时中国小农经济国情解析:材料“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作用”是天朝田亩制度绝对平均主义意识的体现,这脱离了当时社会农耕经济发展的

26、实际,故B项正确,D项错误;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与材料意思相反。答案:B7(2018湖南联考)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反映了资政新篇()A获得了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B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C克服了农民阶级局限并具有可行性D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解析:资政新篇并没有涉及农民阶级最关心的土地问题,因此并未获得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故A项错误;资政新篇未体现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故B项错误;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故C项错误;资政新

27、篇主张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故D项正确。答案:D8清朝的省级行政长官总督和巡抚多由满族贵族担任;而从1860年到1864年,汉族官僚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集团中先后有21位将领担任督抚。这一变化反映出()A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朝军政局面B清政府利用湘军来开展洋务运动C汉族官僚开始掌握中央政权D清朝满汉矛盾最终得到解决解析:根据材料“1860年到1864年”“汉族官僚”“湘军”“21位将领”等可知,A项正确;B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掌握中央政权”说法错误,排除;D项“最终得到解决”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答案:A9美国学者普拉特在其著作中写道:“撰写此书的目的之一,是协助恢复中

28、国在19世纪的世界中应有的位置。大清帝国通过贸易深深融入世界经济中,有数千名外国人住在香港和上海。因此,中国这场内战与地球彼端的欧美有着千丝万缕的纠葛。”据此可知,他()A主张以世界史视野研究太平天国运动B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内战C强调以世界史视野研究武昌起义D深受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解析:在义和团运动和武昌起义之前,香港就已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与“大清帝国通过贸易深深融入世界经济中,有数千名外国人住在香港和上海”不符,B、C两项错误;材料说明作者立足于世界史的视野,并且根据“19世纪”“内战”等信息可知,普拉特在此处评价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故A项正确;作者将这场战争定义为“内战”,而不是“叛乱

29、”或“起义”,说明他撇开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干扰,以历史学家的视角来看待这段历史,D项错误。答案:A10(2018河南洛阳一模)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富士见楼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了充满民族主义的演说。这次演说,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幡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这说明 ()A东京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B推翻清政府的时机成熟C革命思想的传播进一步深入D孙中山的革命威望崇高解析:本题考查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中国留学生中的传播。东京自始至终都没有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故A项错误;1905年,推翻清政府的时机尚不成熟,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

30、发了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幡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可以看出革命思想的传播进一步深入,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孙中山的革命威望是否崇高,故D项错误。答案:C11(2018福建泉州联考)据上海的东方杂志调查,1909年全国发生起义113起,1910年285起。清政府在农村推行禁种鸦片、人口普查、革除陋习等运动也引起了极大的骚乱。这表明 ()A清政府的统治根基趋于瓦解B民众广泛支持民主革命C清政府的改革违背历史潮流D农村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前清政府面临的统治危机。材料“引起了极大的骚乱”说明清政府失去了民众信任,故A项正确;材料中“禁种鸦片、人口普查、革除陋习等运动也引

31、起了极大的骚乱”与民众支持民主革命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禁种鸦片、人口普查、革除陋习等运动”是进步的,而非违背历史潮流,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故D项错误。答案:A12(2018河南安阳联考)下图为近代报刊以某事件为题材的新闻漫画。该漫画反映的事件()注:图中正中间文字为“瑞徵逃上兵轮”,武昌起义时瑞徵为湖广总督;左边城门上方二字为“武昌”。A开始破坏中国主权和领土B促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C使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D推动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解析:本题考查武昌起义。根据关键信息“武昌”“瑞徵逃上兵轮”及图中人物的服饰和发型,可知指的是武昌起义后当时的湖广总督逃走的情景。

32、我国的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促使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是甲午战争,故B项错误;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推动辛亥革命的发展,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故D项正确。答案:D13(2018广东汕头一模)1913年2月13日,某县议会议长在私人日记中写道:“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八日:阖邑之人仍推予充本县议会之议长若峻辞不往,势必失邑人之望,一应其请,久必招众之怨,新政不能不害民也。”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共和体制逐步被民众所认同B基层政权组织思想成分复杂C清朝帝王年号仍被允许使用D底层民众不满民主共和体制解析:本题考查辛

33、亥革命的影响。题干时间是辛亥革命后,根据“大清宣统五年”“新政不能不害民也”可知该县议会议长具有清朝遗老的色彩,同时据材料日记内容可知,该县受到辛亥革命影响成立了议会,因此可以用来说明民国初期基层政权组织思想成分复杂,故B项正确。答案:B14(2018广东惠州三模)1916年3月,袁世凯宣布退位,放弃帝制。4月21日,袁世凯下令恢复责任内阁制,“委任国务卿总理国务,组织政府”。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当时 ()A革命派掌控了全国局势B新文化运动的成效显著C民主共和思想成为潮流D临时约法得到恢复解析:本题考查袁世凯被迫放弃帝制并恢复责任内阁制。革命派掌控全国局势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所述不是新文化

34、运动的成果,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袁世凯放弃帝制,要求恢复责任内阁制,可知民主共和成为潮流,故C项正确;临时约法并未得到恢复,故D项错误。答案:C15太平天国后期,在洪仁玕呈送给洪秀全的资政新篇稿本中,洪秀全共写下31条批语,除4条有所保留外,其余都写上“是”或“此策是也”。由此可以推断()A洪秀全的施政纲领发生根本改变B资政新篇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要求C太平天国的命运将因此由衰转盛D洪秀全希望通过新政策挽救统治危机解析:洪秀全代表的是农民阶级的利益,他接受资政新篇并不是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因此其施政纲领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故A项错误;资政新篇是由洪仁玕编写的,这只能说明农民阶级中有个别接受西方思

35、想的人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这并不是农民阶级要求的体现,故B项错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标志是天京内乱,故C项错误。洪秀全对资政新篇给予肯定,说明洪秀全希望通过资政新篇挽救统治危机,故D项正确。答案:D16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上述材料表明()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解析:民国时期的教育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教育的根本变化发生于新中国成立以后,排除A项;由题

36、目中的信息可知,民国时期注重平等和法律意识方面的教育,故本题应选C项;材料只能说明民国政府注重民主共和方面的教育,但是无法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D项的表述不符合材料主题,排除。答案:C17孙中山指出:“至于我们民国的约法,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在南京订出来的民国约法里头,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其余都不是兄弟的意思。”据此推断,孙中山批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A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B没有贯彻五权分立的制宪理论 C没有实现主权属于国民全体D没有体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解析:依据材料信息“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等可

37、知,孙中山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A项符合题意。答案:A不能准确区分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18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A互相矛盾B大同小异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解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没有掌握两者的异同点。天朝田亩制度幻想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实行“均贫富”,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两者互相矛盾;故答案为A项。答案:A不能多角度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19辛亥革命后,时人悲愤地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这说明辛亥革命()A终结了中国的封建制度B被帝国主义扼杀了C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愿望D领导人软弱、妥协解析:本题易错的原因

38、是不清楚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购得假共和”与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相对应。辛亥革命后,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并没有实现,故选C项。答案:C不能准确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施责任内阁制的实质20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实行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后,又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行不通B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C中国完全缺乏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D专制独裁的传统在中国没有受到冲击解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没有准确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目的。责任内阁制设立的直接目的是约束袁世凯,防止其专制独裁,根本目的是维护共和政体。而袁世凯将之改成总统制,目的是要独裁专制。这一变化说明民主政治实现的过程是非常艰难的,需要与专制进行激烈的斗争。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