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作业:15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15837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作业:15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作业:15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作业:15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作业:15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作业:15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作业:15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作业:15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 Word版含解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课时作业15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95页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第二次质量考评)我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已出现原始历法。商周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这表明()A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B古代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发展农业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农时观念解析:历法的产生是为农业生产服务,原始历法的出现是因为农业的产生;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从而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历法制定也取得较大的成果。故答案为D项。A项因果倒置,说法错误,排除;材料

2、探讨的是历法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排除B项;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排除C项。答案:D2(2018湖南省益阳市、湘潭市高三调研考试)东汉章帝建初元年诏令:“流人欲归本者,郡县其实禀,令足还到,听过止官亭,无雇舍宿。长吏亲躬,无使贫弱遗脱,小吏豪右得容奸妄。”这说明当时()A流民问题严重B最高统治者希望从根本上解决豪强地主对土地的兼并问题C王朝采取措施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D地方政府的勤政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到处流浪的人想返乡,进行农耕的,地方郡县要根据实数赈济粮食,而不是流民问题严重,排除A。题干中没有提及关于土地兼并的问题,而且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排除B。根据题干可

3、知,汉章帝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支持“流人”回乡从事农业生产,该做法有利于保证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C项正确。题干体现东汉皇帝诏令要求地方长官勤政以维护社会稳定,未体现地方政府的勤政,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答案:C3(2018汕头高三统测)下图是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一项示意图。这反映了()A耕作技术成熟促使人地矛盾开始缓解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完善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解析: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发展到汉代耦犁再到唐朝曲辕犁,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说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逐渐完善,故C选项正确;材

4、料图片无法体现人地矛盾开始缓解,故A选项错误;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指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材料图片也没有反映,故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将小农经济与其它经济形式作比较,故不能说明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故D选项错误。故选C。答案:C4(2018辽源高三诊断)钱泳(17591844)在履园丛话提到“大凡种田者,必需亲自力作,方能有济,若雇工种田,不如不种,即主人明察,指使得宜,亦不可也。盖农之一事,算尽锱铢。每田一亩,丰收年岁不过收米一二石不等,试思佣人工食用度,而加之以钱漕差徭诸费,计每亩所值已去其半,余者无几。”这段材料反映了当时()A雇工种田成为普遍现象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农民雇工种

5、田,自身转投商业D农业经营仍以农民自耕为主解析:从材料内容来看主要谈论的是农业是否需要雇佣的问题。从材料中“若雇工种田,不如不种,即主人明察,指使得宜,亦不可也。”可以看出材料的作者不赞同雇工种田,这也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模式是以自耕农为主要形式的,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与材料内容相悖;B选项无法从材料得出;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答案:D5(2018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高三模拟)唐朝时广东地区的农田种植以水稻为主,到明清时,则出现了“乡民以种稻收薄”,“将土地多种龙眼、甘蔗、烟叶之属,以致民富而米少”的现象,这一变化()A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B是农作物商品化的结果C是小农经济解体的表现 D是重农

6、抑商松动的结果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变化指的是龙眼、甘蔗、烟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这是农作物商品化的结果,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中的变化是经济作物的种植与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小农经济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选项C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未松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答案:B6(2018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一调)考查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明代中后期中国人口数量出现了快速的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这得益于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推广和高产作物的引进。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A加速了明清王朝

7、的腐化进程B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C扩大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D引发了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解析:明清王朝的腐化与人口增长无关,故排除A;经济的转型主要是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近代工业兴起,故排除B;疆域的扩大与人口增长无直接关系,故排除C;人口的急剧增长激化了人地矛盾,造成社会危机,故D正确。答案:D7(2018兰州高三摸底)乾隆皇帝对英商送给他的时钟不屑一顾,说中国小民无此物者甚众,但从来没有误了早晨起来下地,也从来没有误了晚上回家睡觉。对此现象,下列评价确切的是()A乾隆帝为维护国家尊严,痛斥侵略者的野心B乾隆帝认为中国农民勤劳自觉,不需要闹钟C是小农经济下的一种天朝上国的心态的流露D

8、乾隆帝为维护天朝体制,担心小农玩物丧志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在清朝时期中国政府的最高统治者一种盲目自大的心态。A项与史实不符合,因为此时英国尚未来侵略中国,B项内容与材料内容一致,D项说法本身错误,故答案选择C项。答案:C8(2018赣州高三联考)“物勒工名(将工匠的名字刻在所生产的器物上)”本是官营手工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宋代以后有些匠人或私有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将自己的名字或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这反映了()A民营手工产品大多假冒官营产品B民营手工业与官营争夺市场激烈C民营手工业注重提高自身知名度D官营手工业已落后于民营手

9、工业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物勒工名”“本是官营手工业作坊为保证产品质量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可知,“有些匠人或私营作坊主也多仿效此形式”在产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或将“商号标注在生产的商品上”是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而并非假冒官营产品,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民营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争夺,排除B项;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而材料的时间是“宋代”,排除D项。答案:C9(2018河北省定州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帛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

10、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家庭手工业的发展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解析:根据题干提及均田制下“交纳绢二丈、帛三两或布二丈五尺”,“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可见此规定下注重家庭纺织业,有利于家庭手工业的发展,B项正确。商品经济注重商品的流通,与材料规定没有必然联系,A项排除。题干强调重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与民营、官营手工业无关,排除C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答案:B10(2018菏泽高三期末)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

11、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A民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C工场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解析:依据所学,官营手工业的产品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故B项正确。民营手工业的产品主要用于消费;家庭手工业的产品主要用于缴纳赋税和自己使用,故A、D项错误。工场手工业产生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而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是雇佣关系,这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答案:B11(2018四川省成都市高三联考)明正德松江府志记载:松江“俗务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歇。织者率日成一匹,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息

12、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材料反映了()A私营手工业占重要地位 B小农经济走向衰落C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解析:据材料“俗务纺织,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家庭纺织业产品用于商品交换,说明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故C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私营手工业地位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小农经济走向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B选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应该有雇佣关系的形成,材料无法体现雇佣关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C。答案:C12(2018安庆高三质检)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

13、。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A棉纺织业开始兴起B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C自然经济加速解体D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解析:依据材料中“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可以得出题干所述时间是在清代,而棉纺织业开始兴起是在元代,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新的生产关系进行阐释,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故C项排除;据材料中“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表明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

14、分,共52分)13(2018张家口高三调研)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时间史料出处类别文帝三年贷种食未入,入未备者,皆赦之汉书文帝纪生产和消费并贷元狩三年徙贫民,衣食皆仰给县官,假予产业史记平准书生产和消费并贷本始四年遣使者赈贷困乏汉书宣帝纪生产性借贷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年份地区事由贷放措施赈贷物康熙三年浙江海宁刮飓风、修海塘动款货币康熙五年广东旱灾动支通省积谷散赈谷物康熙十年淮扬民饥截留漕粮6万担,开仓米4万担粮米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材料二对于小农

15、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解析:第(1)问,从“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表

16、格的“类别”中,可以归结出贷款的共同特点是生产和消费并重;从“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表格的“赈贷物”一栏可以概括出“以实物农贷为主”的特点;从“事由”一栏信息可以归纳出有“赈灾救济”性质的特点。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表格中的史料信息与材料二中事由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先结合所学回答出观点,再从封建国家收入来源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特点等方面分析理由。答案:(1)特征: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农贷形式包括实物与资金,但以实物为主);农贷带有赈灾救济性质。(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调节贫富差距;扩大国家经济来源;赈灾救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和巩固统治。判断:不能

17、。理由:封建国家政权的维持必须依赖于对农民的盘剥和掠夺;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必将导致贫富分化。14(2018锦州高三段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后期起,古老的骆驼商道有了一条对等的海路。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方便、大宗、价值又高,能提高船东的利润。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文化孤芳的排外心理。元朝青花瓷的诞生是泉州穆斯林商贾和景德镇窑主共同推动的,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明朝青花瓷工艺改进并流行。清初,珐琅彩进入中国,使瓷器用色逐渐涵盖彩虹的

18、所有缤纷。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和商人频繁往来于欧洲与中国,世界开始聚焦中国。耶稣会士的中国报告和以拉丁文翻译的儒家经典,陆续在法国出版,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中国瓷器的造型风格、优良质地及瓷器上的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1769年,英国玮致伍德建立陶厂,此后引进机器生产,并采用新式转印技术。他不仅采用景德镇的精密分工制度,还推出创新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商业经营事项,如市场调查、报纸广告等。18世纪中期后,熟悉中国的欧洲商人开始反驳耶稣会士描述的理想化形象,指出中国的官吏腐败衰弱的一面。西方知识分子很快转而反对中国,觉得不该把它视为西方社会的榜样;同样地,欧洲人也停

19、止把中国瓷当成典范。18世纪末,欧洲瓷业将中国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也与西方势力上升、前进成为全球重心的时序相互对应。摘编自罗伯特芬雷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的时代、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从唐朝至清朝中国瓷器业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命运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该变化的原因。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关键语句“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将中国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

20、衰退同步进行”归纳概括。第(2)问,中国瓷器经历了从古代中国的瓷器深受欧洲的欢迎到近代中国瓷器逐渐退出国际市场的变化;其原因要抓住“17、18世纪”的时代信息去分析,西方经历工业革命,国力蒸蒸日上,而中国不改进技术、政治腐朽,瓷器随中国国力的衰弱退出世界舞台。答案:(1)特点:瓷器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具有时代特色;瓷器工艺演进与中外文化技术交流密切关联;影响了欧洲瓷器业发展和欧洲文化;后来衰落,其发展变化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国运的兴衰。(2)变化:由被欧洲仰赖到被逐出欧洲市场;由被欧洲追捧到被冷落等。原因:欧洲作坊大量仿造瓷器;工业革命后欧洲制瓷业的生产技术、组织管理和商业运行均有革新;欧洲对中国认识发生变化;明清以后,中国瓷器业虽有工艺发展,但没有出现革命性变化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