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历史二轮专题版社会热点专项练:4 传统文化 兴国之源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15904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历史二轮专题版社会热点专项练:4 传统文化 兴国之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0历史二轮专题版社会热点专项练:4 传统文化 兴国之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0历史二轮专题版社会热点专项练:4 传统文化 兴国之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20历史二轮专题版社会热点专项练:4 传统文化 兴国之源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历史二轮专题版社会热点专项练:4 传统文化 兴国之源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历史二轮专题版社会热点专项练:4 传统文化 兴国之源 Word版含解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社会热点专项练(四)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儒家将“喻于义”的人称为君子,墨家将能够扶危济困作为“兼士”的标准。这表明儒墨两家都()A忽视了个人利益B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C追求个性的自由D具有平等的社会观念B无论是君子还是“兼士”,都是儒墨两家对有修养的人的一种称呼,“喻于义”“扶危济困”都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要求,故选B项;A、C、D三项材料均未涉及,故排除。2在我国古代,每一个王朝都不会永远存在。西汉董仲舒指出:“三统之变,近夷遐方无有,生煞者独中国。”隋朝王通说:“天命不于长,惟归有德。夷狄之德,黎民怀之。”据此可知()A王朝存续的长短关键在于是否行德B古代王朝更替不以人的意志为

2、转移C儒家思想逐渐背离先秦的孔孟之道D儒家的民族思想逐步走向开明包容D由材料可知,董仲舒认为,“三统之变”只有“中国”有,“近夷遐方”是没有的。而王通认为,天命不是永恒不变的,无论是华夏族还是少数民族,只要实行“仁政”、践履王道,就会得到民众的认同与归附。因此西汉儒家的民族思想较为保守,而到隋朝时已逐步走向开明包容,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在董仲舒的思想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3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A课程设置多样化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C向社会下层扩展 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D太学课程设置均是儒家经

3、典,不能体现多样化,故A项错误;太学教育主要还是贵族化,没有走向世俗化,故B项错误;太学是中央教育机构,没有向社会下层扩展,故C项错误;太学设立体现儒学教育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故D项正确。4(2019重庆二模)贤良方正是汉代察举科目之一。始于西汉文帝,在国家出现日食、月食、地震、奇异星象及各种自然灾害之后举行,皇帝对贤良方正科最重视,中举者地位相当尊贵。这种选拔官吏的方式()A深受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B是两汉时期唯一选官途径C反映了古代自然灾害频发D体现了国家对民生的重视A由材料贤良文学“在国家出现日食、月食、地震、奇异星象及各种自然灾害之后举行”可知,与天象变化有关导致统治者重视,这种情况是受

4、到了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中“天人感应”主张的影响,故A项正确。51952年新中国进行了院系大调整。调整前,旧法学院是政治系,法律系分设,以示法律独立于政治之外。调整后,将不同学校分立的政治、法律两系加以合并组建新的政法学院,强调法律和政治是不可分的,法律应服从政治。这种变化()A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法律教育体系B清除了旧中国法律体系的不良影响C适应了人民政权政治建设的需要D奠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法律基础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后,为巩固新政权的需要,强调社会主义法律应该服从于新中国的政治,即适应了人民政权政治建设的需要,故C项正确。61977年5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

5、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邓小平的这一看法()A体现了“双百”方针的要求B首次提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C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D推动了科教领域的拨乱反正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7年,“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处于徘徊时期,全国范围内的拨乱反正还没有开始,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为后来科教领域内率先开始拨乱反正指明了方向,故D项正确;材料中邓小平谈话的主旨是发展教育,发展科技,没有体现“双百”方针,故A项错误;B项表述错误,故排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故C项

6、错误。二、非选择题(25分)7从古至今,中国教育制度和内容不断发生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由地方学即郡国学申送十八岁以上青年入太学,受业一年,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甲等得在宫廷充皇帝侍卫,乙等回归本乡作吏凡属政府成员,皆须太学出身,或是由太学生服务地方政府为吏之双重资格为出身。此等人,皆经政府之教育与选择。每一成员,既通经术,亦称文学,又擅吏事,汉人谓之“通经致用”。摘编自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材料二国民学校修身科初级教科书公民须知目次(注: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审定,商务印书馆出版,1917年1月)(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太学教育的突出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7、10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教育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形成因素。(1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经考试,以甲乙等分发皆须太学出身”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提高官员素质、促进儒学发展、推动大一统等角度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公民须知目次的具体内容,从公民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方面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变革的推动、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国内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国外教育体制的影响等角度概括。答案(1)特点:把教育和选拔管理人才结合起来,把读书和做官结合起来。影响: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政府官员;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有助于加强思想统一,强化中央集权。(2)新发展:注重公民教育,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因素:中华民国的建立,政治体制的变革推动教科书对公民知识的介绍和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主权在民”意识增强;新文化运动促使民众权利意识进一步觉醒,推动现代公民教育理念的发展;民族危机加深,“教育救国”思想兴起并发展;欧美、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教育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