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系统强化练: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16138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系统强化练: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系统强化练: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系统强化练: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系统强化练: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系统强化练: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系统强化练: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系统强化练: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答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专题二系统训练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于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2、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材料表明()A.经济作物在乡村普遍种植B.农民阶级出现分化C.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D.小农经

2、济已经瓦解3、晚明社会变迁问题与研究中提到,综合粗估结果,1570至1644年美洲白银总共大约有12620吨流入了中国(约占世界银产量的一半)。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 )A.彻底废止“海禁”政策B.拥有先进的手工业C.推行重商主义政策D.积极进行殖民扩张4、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A. B. C. D. 5、古书记载,南宋杭州城“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

3、,以致朝天门、清河坊、官巷食物店铺,人烟浩穰。其夜市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这反映了当时该城( )A商业活动只在白天进行 B商业活动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较小C售卖的商品种类单一 D售卖的商品主要满足皇室需要6、据文献记载,两宋时期,“士大夫发迹垄亩,贵为公卿,谓父祖旧庐为不可居复以医药弗便,饮膳难得,自村疃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郡者,亦多矣”。又如奉化李雄飞之父,“隆于教子,其徙城市,便二子之从师也”。这主要反映了两宋时期( )A.土地兼并导致农村经济萧条B.工商业市镇吸引大量人口C.科举考试促进重学风气形成D.城市职能呈现多元化特征7、人口的变化反映社会发展状况,从下表可推出的正确结

4、论有()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占全国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比例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北宋302554162.9%112247637.1%A.北方安土重迁的观念较淡薄B.北宋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均在南方C.北方战争频繁和经济重心南移D.汉唐经济远比宋代繁荣8、隋唐时期我国城市的发展明显具有从西向东,由北向南的趋势,东南地区的城市越来越繁荣,这反映了( )A.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B.南方手工业大大发展C.南方交通发展超越北方D.南方成为经济重心9、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战

5、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上述现象( )A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B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C标志新的社会制度诞生 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产生10、以下观点能够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A.B.C.D.11、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道光十三年(1832)的70年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56倍。英国从中国

6、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1026倍。这反映出( )A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 B白银大量外流造成社会动荡C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 D闭关锁国下外贸仍较快发展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产机制

7、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

8、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礼记曲礼下材料二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清代御窑仅6座,沿袭“官搭民烧”,到乾隆以后更加衰败。而民窑的规模

9、和产量都远胜官窑,工艺水平也大为提高,产品畅销海内外。材料三 (明清中后期)大户(机户)张机为生,小户(机工)趁织为活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饔飧(生计)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空虚),两者相资为生久矣。蒋以化西台漫记1.材料一反映的手工业属于哪种经营形态?其生产的产品在中国古代诸多手工业产品中居于怎样的地位?为什么?2.材料二反映出手工业生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有哪些?3.材料三表明明朝的手工业出现了何种新现象?出现的原因有哪些?其最大特征是什么?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

10、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材料二 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各账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清稗类钞记载:“开设行号者十余家,向由号家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材料三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1.材料一反映了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2.材料二同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11、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提到魏墓出土的铁器65件中有农具58件,其中包括了一整套铁农具,铁农具用于农业生产,一整套则能说明当时农业的精耕细作程度较高,但不能说明A、C、D选项,故本题选B选项。 2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农民对市场的依赖增强并不能说明乡村开始普遍种植经济作物,故排除A项;题意中没有体现农民阶级分化的内容,故排除B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小农经济的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排除D项。根据“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可知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故选C。 3答案及解析:答案:B

12、解析:本题从全球史观角度考查明末中国对外贸易。明末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反映了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对外贸易中输出的产品(主要为手工业产品)优良,故B项正确;A、C、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4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反映了明中期开始在江南地区部分行业中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指原来在宗庙中用于祭祀的牲口,现在已经成为田里工作的主要力量,反映的是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在农业上应用;是唐代诗人陆龟蒙赞美青瓷的诗句;是陆游描绘南宋草市发展概况的诗句,综合分析可知 符合题意,故选D项。 5答案及解

13、析: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杭州为南宋都城,根据材料“食物店铺,人烟浩穰。其夜市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以及所学知识,此时城市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AC与题干不符,D也无从体现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雇佣关系出现,因此选B.点评:两宋时期,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业的繁荣,就是建立在从唐代后期起,市坊严格分开的制度被打破,以及不再限制商品交易的时间基础上的 6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题干中的文献记载,指出了两宋时期人们从农村迁徙到城市居住的原因,一是为了孝顺父母,方便给父母治病;二是为了让子女在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由此可知,当时城市的医疗功能和教育功能相对完备,说明了城市职能呈现

14、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故选D项。A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题干主要说明的是城市的社会功能增强,而不是经济功能,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不能完整体现题意。 7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从表格数据来看,从唐朝到北宋,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大幅增加,北方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大幅减少。联系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由于经济重心南移和北方战争频繁导致人口不断南迁,推动了南方的开发,故答案为C项。安土重迁的观念不分南北,排除A项;北宋的政治中心在东京(今河南开封),不在南方,排除B项;北宋人口数量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排除D项。 8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材料没有涉及手工

15、业和交通,可以排除B和C;材料只是说隋唐时期东南地区城市越来越进步,只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速度加快,不能说南方已经成为经济重心,一般认为在宋代南方才超越北方,成为经济重心。答案为A。 9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的社会变革。材料反映的就是土地私有制的出现,A项中“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是对材料中现象的概括,不存因果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旧的奴隶主贵族逐渐衰落,新兴的地主阶层发展壮大,故B项正确;材料中仅仅体现的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并未标志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故C项错误;土地私有制下导致土地兼并,会造成大土地所有者的产生,而非抑制,故D项错误。

16、10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本题侧重考查了文言文的翻译理解能力。项中“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重农抑商,项中“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反映了抑制商业发展。“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认为以工商为末业,是不合理的,这是重视工商业发展。“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是论述了农业和商业的辩证关系,二者相互依赖,共同发展。故答案为A。 11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清朝实行海禁政策.只是对民间贸易作出了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特许的商行即十三行的主持下开展,故A项表述有误,D项正确;相比英国输华商品总值,中国向英国输出的商品总值要高很多.可见在这一时期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因此白银并

17、未大量外流,恰好相反,白银大量流人中国,据此可以排除B;C项不能得出。 12答案及解析:答案: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 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

18、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其考查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是时空現念、历史解释等。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的图片可以看出,从战国中晚期到清前中期粮食亩产量整体呈增长趋势。第二小问注意明朝和清前期对应的是 14一17世纪,当时西方开辟了新航路,世界联系加强,一些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小农经济的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重、灾害多、生产工具简单等方面分析我国小农经济脆弱的原因,可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分析其顽强的原因第二小问可以联系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进行回答。第 (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三可以看出,一方面重视农业的发展可 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农业

19、,又使其不堪重 负,变革出现滞后性,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湖流。第二小问可从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压迫以及重农抑商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13答案及解析:答案:1.形态:官营手工业。地位:产品质量最高。原因:官府控制,集中大作坊生产;工匠最优秀,技术最高超,生产不计成本;原料等次最好2.变化:明朝中叶以后,在制瓷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原因:官营手工业自身的弊端;明清时期生产力及商品经济的发展3.新现象: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特征:出现雇佣关系解析:1.“形态”要抓住关键信息,即“天子之六工”,即这六种手工业都是为天子服务的,所以应是官营手

20、工业。由于政府调动最优等工匠、最优等原料进行不计成本的生产,所以其产品质量在手工业的三种形态中是最好的。2.“变化”注意抓住一些数字做对比即可得出答案;“原因”一要从官窑自身寻找,二要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要求更多的产品提供给市场来考虑。3.“新现象”注意从材料中提炼、归纳而不要照抄;“原因”和“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4答案及解析:答案:1.社会现象: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资料。本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相同点:都有早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存在。不同点:表现在早期资本家的身份方面,明朝时多由手工业者转变而来,清朝时商人打入生产领域,成为早期资本家。3.不同。材料三反映的是自然经济下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自然经济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解析:1.“现象”可以结合明代苏州纺织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来思考;“本质”可以从机户与机工间的关系来思考。2.“同”不难看出,“号家散放丝经,给予机户,按绸匹计工资”与材料一中“计日受值”相似;“异” 即不同点,材料一中“机户”是由手工业者转变而来,材料二中“账房”本身就是大商人,据此作答。3.“以织助耕”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据此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