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4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16779 上传时间:2020-01-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4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4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4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4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4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4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版)教师用书:第1部分 模块4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Word版含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对应学生用书第78页)考向一考查某一改革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例1(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 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

2、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据隋书(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8分)【解析】第(1)问,根据“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可知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根据“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可知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根据“刑网简要,疏而不失”可知法律条文简

3、要而不烦琐。第(2)问,根据“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可知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根据“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可知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皇律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了保障,并为后世法制建设,特别是唐代的法制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答案】(1)特点: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烦琐。(2)意义: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考向二运用改革

4、的有关理论考查陌生的改革事件例2(2017全国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

5、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7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可知政出多门,互相推诿;根据“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可知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根据“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可知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根据“洋人目之为猪圈”并结合近代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可知受西

6、方的影响。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官吏闾民,皆称不便”可得打破了百姓习惯;根据“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可知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可知,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答案】(1)原因: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启示

7、: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考向三以“史鉴功能”为抓手,隐性考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例3(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

8、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有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摘编自庄启东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

9、。(7分)【解析】本题考查的20世纪80年代的工资改革虽然没有直接的书本知识作为依托,但教材中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可供参考。第(1)问,从改革的推进方式、内容等多角度提炼和概括。第(2)问,从积极方面入手,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两个角度分析。【答案】(1)特点: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2)意义: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解题步骤第一步:根据材料,按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或评价划分材料的层次。第二步:根据材料的句意和段意,粗略列出答题的关键点及答案条数。第

10、三步:结合所学知识,进一步丰富答案,如改革的背景,可以从国内外各种矛盾、生产力发展等角度分析;改革的评价要从积极、消极等方面分析。第四步:根据设问结合草列的答案,组织出完整的答案。注意总结“改革内容”时找出能体现改革前后变化的关键词,然后概括;而分析“影响”或“作用”时要联系背景,一般由“背景”带来“影响”或“意义”。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96084075】材料春秋时期以车兵为主、步兵为辅,到战国时期逐渐变成以步兵为主、车兵为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征兵范围的扩大,大批原来居于鄙野的农民被征入伍,他们身份较低,宜于编为步兵;二是车兵受地形条件限制,不能在山林险阻的地区作战

11、;三是坚韧锋利的铁兵器和远射有力的机弩广泛使用,往往使排列整齐的车兵受到巨大损失。骑兵是战国时期兴起的新兵种,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骑兵在对外作战中大显神通。许多使用机弩的战士集合在一起组成弩兵,威力无穷,马陵之战中齐军“万弩俱发”而使敌人一败涂地。由于步兵、骑兵和弩兵的出现,战争的场所就从广阔的平原迅速扩展到山林、江河和险要之地,战争方式更加灵活多变。摘编自李学勤主编战国史与战国文明(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变革的表现。(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变革的影响。(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春秋时期以车兵为主、步兵为辅,到战国时期

12、逐渐变成以步兵为主、车兵为辅”“许多使用机弩的战士集合在一起组成弩兵”可知,从春秋时期的车兵为主、步兵为辅逐渐演变为战国时期的步兵为主、车兵为辅,骑兵和弩兵出现;根据材料“一是由于征兵范围的扩大,大批原来居于鄙野的农民被征入伍,他们身份较低,宜于编为步兵”可知,原来车兵主要为贵族充任,现在大量农民编为步兵,因而兵员主体从贵族为主逐渐变为以农民为主;根据材料“三是坚韧锋利的铁兵器和远射有力的机弩广泛使用”可知,铁兵器和机弩广泛使用。第(2)问,根据材料“由于步兵、骑兵和弩兵的出现,战争的场所就从广阔的平原迅速扩展到山林、江河和险要之地,战争方式更加灵活多变”及广泛使用坚韧锋利的铁兵器和远射有力的

13、机弩可知,战争规模扩大,战争方式更加灵活,战争更加残酷;步兵军事地位重要推动农民通过军功向贵族转化,从而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君主权力加强;军事战斗力的增强使兼并战争更加激烈,因而加速了统一的历史进程。【答案】(1)表现:从春秋时期的车兵为主、步兵为辅逐渐演变为战国时期的步兵为主、车兵为辅,骑兵和弩兵出现;兵员主体从贵族为主逐渐变为以农民为主;铁兵器和机弩的广泛使用。(2)影响:战争规模扩大,战争方式更加灵活,战争更加残酷;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君主权力加强;加速了统一的历史进程。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96084076】材料西

14、晋时由于战乱,中原地区百姓多迁居江南,形成了许多侨郡县。这些人不在所在州县编户,无固定租税负担,有的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这不仅在经济上使国家失去了众多的劳动力及可供剥削的对象,也给国家的政治造成不便。义熙九年(413年),刘裕实行“土断”,除南徐、南兖、南青三州皆在晋陵(今江苏镇江、常州一带)界内,不在土断之列外,其余“诸流寓郡县,多被并省”。在户籍上,不再分土著和侨人。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的,严厉打击。如大士族刁逵拥有数千奴客,刘裕没收其全部家财田地,分给当地贫民。对于大士族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者,也予以抑制、打击并多次下令“弛湖池之禁”,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人民可以任意樵采捕捞。

15、土断的推行,裁并侨寓郡县,使混乱的基层行政机构得到整顿;同时也抑制、打击了豪强,增加了国家直接控制的赋役对象。庄华峰刘裕与东晋末年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土断改革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土断改革带来的影响。(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西晋时由于战乱,中原地区百姓多迁居江南,形成了许多侨郡县。这些人不在所在州县编户,无固定租税负担,有的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这不仅在经济上使国家失去了众多的劳动力及可供剥削的对象,也给国家的政治造成不便”可知,战乱导致大量流民的形成;世家大族隐藏户口,逃避税收;劳动力的流失给国家经济造成损失;豪门世族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

16、;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第(2)问,根据材料“对于大士族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者,也予以抑制、打击”“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土断的推行,裁并侨寓郡县,使混乱的基层行政机构得到整顿;同时也抑制、打击了豪强”可知,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根据材料“对于大士族地主肆意兼并土地者,也予以抑制、打击”可知,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稳定小农经济;根据材料“增加了国家直接控制的赋役对象”可知,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根据材料“在户籍上,不再分土著和侨人”“如大士族刁逵拥有数千奴客,刘裕没收其全部家财田地,分给当地贫民”“禁止豪强封锢山泽、乱收租税,人民可以任意樵采捕捞”可知,有

17、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答案】(1)原因:战乱导致大量流民的形成;世家大族隐藏户口,逃避税收;劳动力的流失给国家经济造成损失;豪门世族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矛盾尖锐。(2)影响: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稳定小农经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96084077】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很短的时间里,中国实现了名义上的全国统一。在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了一定发展程度的基础上,国民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财税体制改革。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实施海关进出口税则,宣告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此

18、后通过与英、美、法、日等国谈判,至1934年先后公布了四个国定进出口税则,税率实行14级,最低5%,最高达80%,平均税率为25%,改变了过去进口货物不分种类,一律值百抽五的帝国主义强加的不平等关税体制。同时还统一了海陆关关税,由于过去陆路关税比海路关税少纳1/3,因此改订新约后将增加海陆关关税。为了发展本国民族资本主义,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竞争力,还减免了部分产品的出口关税。关税改革加之进出口不断增长,1936年关税收入由1927年的10 716万元提高到34 290万元,增长达22倍,占中央财政收入达3414%。摘编自夏国祥中国近代税制改革思想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

19、关税改革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历史意义。(7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国实现了名义上的全国统一”可知,国家完成形式上的统一,国民政府亟待巩固;根据材料“在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了一定发展程度的基础上”可知,国内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根据材料“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实施海关进出口税则,宣告了中国的关税自主”可知,谋求关税自主,树立国家独立形象;根据材料“1936年关税收入由1927年的10 716万元提高到34 290万元,增长达22倍,占中央财政收入达3414%”可知,改革关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驱动。第(2)问,根据材料“关税

20、改革加之进出口不断增长”可知,国民政府的关税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根据材料“为了发展本国民族资本主义,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竞争力,还减免了部分产品的出口关税”可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关税对本国经济应有的保护和促进作用;根据材料中时间“1929年”可知,为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客观上也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较具现代化特征的国家财政税收制度。【答案】(1)原因:国家完成形式上的统一,国民政府亟待巩固;国内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谋求关税自主,树立国家独立形象的需要;改革关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驱动。(2)意义:国民政府的关税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对国民经

21、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关税对本国经济应有的保护和促进作用;为日后的长期抗战做了财经和物质准备;客观上有利于建立完整的较具现代化特征的国家财政税收制度。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83年,德国制定了疾病社会保险法,标志着德国法定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德国的医疗保险现已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 在德国,医疗保险制度是由法定医疗保险、私人保险以及法定护理保险组成。法定医疗保险属于强制性保险,其覆盖面达全国人口的90%以上。1925年,私人医疗保险开始迅速发展,主要投保对象是没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群。同时,德国政府注重“有管理的竞争”的理念,这样患

22、者就可以获得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据统计,德国男性平均寿命为727岁, 女性为790岁。但是,社会福利立法却对长时间在私人医疗保险公司投保、岁数比较大的群体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以增加他们转为法定医疗保险的难度。这些现象的存在就表现出对互助原则的损害。摘编自陈成武德国医疗保障制度及其改革探索(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特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德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1883年,德国制定了疾病社会保险法,标志着德国法定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德国的医疗保险现已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可知其医保改革历史较早,医

23、保制度完备;根据材料“法定医疗保险属于强制性保险,其覆盖面达全国人口的90%以上。1925年,私人医疗保险开始迅速发展,主要投保对象是没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群”可知医保覆盖人群广,法定医保为主,私人医保为辅;根据材料“德国政府注重有管理的竞争的理念,这样患者就可以获得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可知引入竞争机制以改善服务。第(2)问,可以从上题归纳的特点来进行说明,根据材料中医保制度完备和医保覆盖人群广的信息可知,医保制度完备和覆盖率不断扩大,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根据材料“德国男性平均寿命为727岁, 女性为790岁”可知,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平均寿命,社会保障制度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功能;根据材料“社

24、会福利立法却对长时间在私人医疗保险公司投保、岁数比较大的群体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以增加他们转为法定医疗保险的难度。这些现象的存在就表现出对互助原则的损害”可知,其负面即限制私人医保不利于发扬社会互助等。【答案】(1)特点:医保改革历史较早;医保制度完备;医保覆盖人群广;法定医保为主,私人医保为辅;立法先行,强制实施;引入竞争机制以改善服务。(2)评价:医保制度完备和覆盖率不断扩大,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了德国人的生活质量和平均寿命;医保等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但限制私人医保不利于发扬社会互助。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安史之乱后,唐代漕运遭到极大破坏,更使中央财政空竭。

25、当时的漕粮都是散装散运,不仅沿途消耗量大,而且便于沿途官吏的截留和盗窃。漕运都由地方承办,纳税户均出脚钱,从民间无偿征发船工与船只,委托富户为“船头”。他们对船工虐待勒索,以致“人不堪命”。漕船因征自民间,窄小破旧,极易损坏。为了解决漕运的问题,盐铁转运使刘晏对漕运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命“囊米而载以舟”,把米装进麻袋,再上船起运。又立纲运之法, “十船为纲,每纲三百人,篙工五十,自扬州遣将部送至河阴。”同时,他在淮河以北列置巡院,在扬州设置漕转院,由国家训练船工水手,漕务完全由中央管理,漕船也由国家制造。从此漕船坚固,使漕粮得到了安全。此外,再利用盐利的收入,分别雇用船工进行漕运,并由国家

26、直接管理。此次漕运改革,成效十分显著,成功地解决了安史之乱后财政调拨上存在的许多困难和问题。摘编自叶振鹏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研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漕运改革的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晏漕运改革的作用。(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当时的漕粮都是散装散运”“把米装进麻袋,再上船起运。又立纲运之法”可知,变散运为纲运(实行集中运输);根据材料中“漕运都由地方承办”“由国家训练船工水手,漕务完全由中央管理,漕船也由国家制造”可知,变民运为官营(由中央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根据材料中“从民间无偿征发船工与船只,委托富户为船头”“分别雇用船工进行漕运,并由

27、国家直接管理”可知,变派役为雇佣(雇佣船工漕运)。第(2)问,根据材料中“使漕粮得到了安全分别雇用船工进行漕运,并由国家直接管理成功地解决了安史之乱后财政调拨上存在的许多困难和问题”可知,提高了漕运效率,保证了北方的粮食供应,缓解了财政调拨困难,减轻了农民负担,劳动者获得更多的人身自由。【答案】(1)内容:变散运为纲运(实行集中运输);变民运为官营(由中央设置专门机构管理);变派役为雇佣(雇佣船工漕运)。(2)作用:提高了漕运效率,保证了北方的粮食供应,缓解了财政调拨困难,减轻了农民负担,劳动者获得更多的人身自由。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康熙帝晚年的“宽仁”之政导致官场贪污盛行、吏治腐败

28、。雍正帝即位后,从维护王朝统治出发,决心整饬纲纪,进行吏治改革。雍正元年(1723年),首先从中央户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钱粮大清理,仅户部就查出250万两的库银亏空。采取革职与抄没家产的手段,对贪赃者予以最高强度的经济惩罚。同年,改革“耗羡”这一社会陋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耗羡归公之制”,并提出“火耗宜减不宜增”的原则。这些举措沉重打击了贪腐行为,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经济掠夺,但也使清代官俸较低的问题逐渐尖锐。因此,雍正帝下令将归公的“耗羡”拨出一部分作为地方官吏的经济补助。这一制度后来也行之中央,形成了清朝的“官员养廉银制度”。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同时,又禁革“陋规”,规定在议给养廉后,各级官

29、员除俸禄和养廉银之外,不得另有所取。注:“耗”即火耗,是始自明代的田赋附加税;“羡”即羡余,是地方以奉献皇帝为名在正赋之外的加派,但多被地方私自截留。“陋规”是指各级官员除薪俸外的各种虽属非法但又相沿日久形成惯例的收入。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雍正帝吏治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雍正帝吏治改革的特点及作用。(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首先从中央户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钱粮大清理,仅户部就查出250万两的库银亏空。采取革职与抄没家产的手段,对贪赃者予以最高强度的经济惩罚”可知,全面整顿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严惩贪官污吏;根据材

30、料“同年,改革耗羡这一社会陋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耗羡归公之制,并提出火耗宜减不宜增的原则”“又禁革陋规,规定在议给养廉后,各级官员除俸禄和养廉银之外,不得另有所取”可知,革除“耗羡”“陋规”等社会积弊;根据材料“雍正帝下令将归公的耗羡拨出一部分作为地方官吏的经济补助。这一制度后来也行之中央,形成了清朝的官员养廉银制度”可知,建立官员养廉银制度。第(2)问,第一小问可以从各项措施的互补性强,改革具有系统性,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并用惩治贪腐行为,打击和预防相结合,体现人治色彩,无法从根本上杜绝与预防贪腐等角度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可以从推动官风的肃清和国家财政的好转,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经济负担,为乾隆盛世奠定了良好基础等角度回答。【答案】(1)主要内容:全面整顿中央和地方的财政,严惩贪官污吏;革除“耗羡”“陋规”等社会积弊;建立官员养廉银制度。(2)特点:各项措施的互补性强,改革具有系统性;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并用惩治贪腐行为;打击和预防相结合;体现人治色彩,无法从根本上杜绝与预防贪腐。作用:推动官风的肃清和国家财政的好转;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经济负担;为乾隆盛世奠定了良好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