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模块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1.1 .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23439 上传时间:2020-01-13 格式:PPT 页数:93 大小:4.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模块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1.1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模块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1.1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模块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1.1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模块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1.1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模块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1.1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模块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1.1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模块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1.1 .ppt(9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阶段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模块一 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4-,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识普查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 (1)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疆域,稳定统治秩序。(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权利),但需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义务)。 (3)分封对象:王族(姬姓贵族是分封的主体)、功臣、先代贵族后裔。 (4)积极影响: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了统治区域,周文化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5-

2、,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5)消极影响:西周后期,随着周天子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6-,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2.宗法制 (1)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原则);大宗与小宗相对关系;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等级关系。 (3)影响 对当时:保障统治阶级的特权,维持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对以后: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内涵仍体现在我们现在的日常生活和观念中,如尊祖敬宗、宗庙祠堂、族谱等均是宗法观念的体现。 重点提醒自夏朝启继承禹的王位开始,宗族

3、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7-,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早期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但诸侯的权力有相对独立性) 深化拓展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实质就是用血缘关系来治理国家的政治模式),-8-,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史料普查 1.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4、材料能够说明什么现象?(分封对象以同姓贵族为主。),-9-,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2.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财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 礼记大传 材料描述了哪一制度?结合材料,谈谈对这一制度的看法。(制度:宗法制。看法:宗法制对于巩固、完善西周政治秩序有积极的作用;材料反映了宗法血缘关系在西周政治中的重要地位。),-10-,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真题回放 1.(201510月浙江选考)周灭商后,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由是天子之尊,

5、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形成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基础主要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答案,解析,-11-,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2.(20164月浙江选考)周初分封而建的鲁国,曾诞生过大思想家孔子。观察下图,鲁国位于( ) A. B. C. D.,答案,解析,-12-,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3.(201711月浙江选考)古代有学者论及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谓:“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这反映了(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最高执政集团权力的高度集中 C.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D.政治权力的分配采用分封制

6、和宗法制,答案,解析,-13-,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4.(20174月浙江选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周颂我将,-14-,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

7、,(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周颂我将所蕴涵的主要意义,综括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参考答案:(1)分封制和宗法制。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是分封制;依据材料“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并结

8、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宗法制。,-15-,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对西周的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等角度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可得出人们通过乐歌的形式来歌颂周文王的德行;第二小问特点,依据材料“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依据材料“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可得出周王通过祭祀来获得上天的保佑;依据材料“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可得出周王借助上天的权威维护西周的

9、统治,进而得出西周统治的第二个特点即神权与王权的结合。,-16-,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知识普查 一、秦的统一 1.统一的过程 (1)相继攻灭东方六国,结束分裂局面。 (2)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修筑直道和长城。 (3)开凿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平定岭南并置郡,岭南地区开始归入中央王朝管辖。 (4)在“西南夷”地区开辟五尺道,并在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17-,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2.统一的影响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 (2)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3)扩大

10、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强化记忆秦灭六国的过程 按照“下上中”的方位去掌握(韩赵魏、楚燕齐)。,-18-,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二、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 1.郡县制(地方行政制度) (1)建立: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时期推广到全国。 (2)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3)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的重要环节;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后世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重点提醒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选拔和任命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的行政权力体系。,-19-,考点

11、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2.皇帝制度的建立 (1)建立: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 (2)基本特征:皇权至高无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其实质是君主专制)。 深化拓展 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区别,-20-,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21-,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方法点拨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实际上反映了周秦政治制度的演进和创新,如中央官制从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到君主专制的建立,地方官制从分封制下诸侯权力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到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掌握分析地方管理制度的基本思路:实行基础;官员产生的方式、任期、选拔标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制度实质等。,

12、-22-,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史料普查 1.“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有学者对秦直道遗址做了实地考察,使直道的位置和走向得到确认。 如何处理文献史料和田野考古的关系?(考古资料通常可以验证或补充文献记载。) 2.秦律规定,“敢有挟书者族”,即对收藏违禁书籍的人处以灭族的酷刑。秦统治者颁布“挟书律”以及“焚书令”,都与欣赏和实践法家专制思想有关。 依据材料,指出秦朝的统治思想及其表现。(法家思想;焚书坑儒。),-23-,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真题回放 1.(20174月浙江选考)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

13、的是( ) A.皇帝制与郡县制 B.郡县制与刺史制 C.皇帝制与封国制 D.丞相制与刺史制,答案,解析,-24-,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2.(20164月浙江选考)秦朝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该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版图。“五尺道”位于今天的 ( ) A.云贵高原、川西及甘南地区 B.闽南、两广一带 C.青海、新疆及陕西南部地区 D.宁夏、陕西一带,答案,解析,-25-,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3.(20159月浙江选考调研)【加试题】秦朝设郡的数目,史记记载是36郡,后世学者根据其他史料记载又有46郡等说法。新近出土的秦简,进一步印证了秦郡设置的数目前后是有变化的。这说明

14、( ) A.史记和出土秦简都是第一手资料 B.出土秦简的史料价值高于文献记载 C.考古资料通常可以验证或补充文献记载 D.新近出土文物史料价值高于以前出土文物,答案,解析,-26-,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选修融合贯通 历史人物秦始皇 知识普查 一、秦统一六国 1.历史条件,2.过程(见必修部分) 3.影响(见必修部分),-27-,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二、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见必修部分) 2.扩大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三、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28-,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

15、四,四、秦始皇的功过 1.功: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过:焚书坑儒,摧残文化;大兴土木(修长城、阿房宫),赋税沉重,刑罚严酷,导致秦很快灭亡。 方法点拨评价历史人物要考虑其所处的历史时代;结合其主要事迹作出评价;要客观全面;要从历史人物所处的各个不同阶段作出评价。,-29-,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文化遗产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知识普查 一、秦始皇陵的结构布局和历史文化内涵 1.结构布局 按照“事死如生”的原则,模仿都城的建制布局。 2.历史文化内涵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座帝王陵。,

16、-30-,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布局、阵容及其所反映的历史状况,秦始皇兵马俑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扫灭六国的磅礴气势和威武雄壮的军阵场面。,-31-,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三、秦陵兵马俑所体现的高超技术和艺术震撼力 1.史学价值 (1)展现了秦军威武雄壮的豪迈气势。 (2)是研究秦朝政治、经济、军事制度、文化艺术及科学技术重要的实物资料。 2.艺术价值 (1)陶俑和陶马是秦代雕塑艺术品中的杰作。 (2)秦兵马俑的大型艺术群塑反映出我国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支奇葩。,-32-,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文化遗产万里长城 知识普

17、查 一、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33-,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二、长城的建筑风格、结构和规模 1.选材和构筑原则: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用险制塞。 2.独特的风格:朴实浑厚、粗犷奔放、雄伟壮观、气势磅礴,与当地自然环境和谐一致。 3.结构 (1)城墙:主要组成部分,根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建。 (2)敌台:城墙上的驻兵点,可驻兵防守,并供储藏武器、粮食。 (3)关城:设在长城的重要关口,长城防守的重点。著名的如阳关、玉门关、嘉峪关、居庸关、山海关等。 (4)烽燧:又称烽火台,是一种报警设施,长城出现之前就存在。 (5)长城的防御工程,以烽燧为报警系统,城墙为前沿阵地,敌台为前沿战斗

18、据点,关城为区域防线的支撑点,后方城障为纵深防线,并以军用道路互相联系沟通,具有强大的防御能力。,-34-,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三、长城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1.文化内涵 (1)建筑艺术: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布局巧妙、结构合理。 (2)装饰艺术:雕饰精美、精雕细刻、美观。 (3)文学艺术:产生了众多民间传说、说唱戏曲、诗词歌赋、绘画雕塑等文学艺术作品。 2.历史作用和影响 (1)防御作用:保护中原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 (2)中外关系: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3)边疆开发:推动长城沿线经济、文化发展。 (4)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

19、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35-,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真题回放 (201610月浙江选考,节选)【加试题】古语云:温故知新。重温历史,汲取智慧和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恩格斯曾经指出:“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将战国时代北边诸国的长城整合为“万里长城”。蜿蜒如带的长城横亘在今天的北中国地区,长城以南,“其人耕稼以食”;大漠之间,“畜牧畋渔以食”。西汉之时,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史谓“凿空”。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00年,历20余年,沿河西走廊,曾多次大修长城。有意味的是,唐朝是少数没有大规模修筑过长城的王朝之一,

20、有大臣曾建议唐太宗修复长城,太宗曰:“安用劳民”,一笑置之。 据说中国、历史选修教材等整理,-36-,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阅读材料,按照“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思路,分析并概括秦汉修筑长城行动的预期目的及实际产生的结果。,参考答案:预期目的: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南下侵扰。 结果:保护了内地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沿着长城西进的轨迹,形成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37-,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解析:本题考查秦长城、汉长城;长城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

21、出秦汉修筑长城的预期目的是阻止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南下侵扰;第二小问,依据材料“长城以南,其人耕稼以食;大漠之间,畜牧畋渔以食”可得出长城的修筑,保护了内地免遭游牧民族的侵扰,保护了长城以南的农业生产和农耕文化免遭破坏;依据材料“西汉之时,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史谓凿空”可得出长城沿线形成了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结合所学知识还可得出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38-,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知识普查 一、汉朝州刺史的设置 汉武帝在全国设13州部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39-,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

22、点四,方法点拨对中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的复习可利用图示法,通过图示能较好地掌握中央制度的作用,如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从图中可发现相权三分、互相牵制、皇权加强(从右往左)、制约君权(从左往右)。 重点提醒三省六部制是皇权专制下的分权,其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而西方的三权分立是近代“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思想的产物,是近现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两者有本质区别。,-40-,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三、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41-,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四、元朝行省制度,-42-,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方法点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与中央行政机构一样拥有行政、军政、财政等权力,但受到

23、中央的节制,总体而言,随着中央集权不断强化,地方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 强化记忆腹里的范围: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南部以及河南北部等元大都周围地区。,-43-,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五、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见专题总结) 六、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44-,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深化拓展 一、以唐朝三省六部制为例分析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特点及作用,-45-,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辨析,-46-,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三、科举制的作用 1.性质:国家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选官制度。 2.

24、积极影响 (1)对以前的选官制度的突破: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2)对当时的社会: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角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促进文学(诗歌)艺术(书法)的繁荣等。 (3)对后世:由于它是一种文化专制,到明清时发展为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不利于人才培养和科技的进步。,-47-,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方法点拨一般来说理解某一制度的作用可在明确其性质的基础上,从两个时间段来展开,即对当时和对后世,其中对当时产生的作用是重点,可依据性质推理出其作用,如

25、科举制的作用,首先依据其性质可明确通过考试中央可以选拔更多的人才,从而扩大统治基础,而这些人才受过教育,从而有利于提高执政水平,同时也会促成整个社会的读书风尚,另外以考试成绩选官多少体现出一定的公平性等。还可以通过科举制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推理出其消极作用。,-48-,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史料普查 1.伏尔泰指出:“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伏尔泰为什么推崇科举制?(有利于提高政府官员的素质,体现出一定的公平公正性。) 2.据旧唐书文苑传中元万顷传记载:“朝廷疑议及百司表疏,皆密令万顷等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

26、” “北门学士”的设置说明什么?(“北门学士”能参与军国大政,身份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49-,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真题回放 1.(2015浙江文综)下列地方行政区划级别最低的是( ) A.汉代益州郡 B.唐代扬州 C.宋代扬州 D.元代顺宁府,答案,解析,-50-,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2.(201711月浙江选考)【加试题】阎毗精于建筑、雕刻,在隋“以丹青知名”,“领将作少监”。其子阎立德、阎立本“俱传家业”。入唐,立德“为将作大匠,造翠微、玉华宫称旨(符合上意),官至工部尚书”。至立本以将作大匠代兄为工部尚书,后任右相。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27、 ) A.阎氏父子技艺相传职任相袭 B.阎立本绘制反映唐蕃关系的步辇图 C.阎氏家族的升迁受惠于举贤荐能的察举制 D.阎氏父子所擅颇类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答案,解析,-51-,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3.(201711月浙江选考)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 A.汉刺史制 B.宋参知政事 C.明内阁制 D.清军机处,答案,解析,-52-,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4.(201510月浙江选考,节选)【加试题】读史阅世,提升历史学科素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科举制,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以往流

28、行的看法认为,以科举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新精神。20世纪末叶,一些学者发现以前对科举制的看法,过于简单化。放在古代的历史上考察,它打破了社会、阶级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使平民子弟通过苦读,也有可能成为状元、榜眼、探花。仅凭这一点,都应该为它谱上一曲赞歌。 选自李伯重八股之外等 在历史的变迁中,科举制留下深刻的烙印。对材料中的两种看法,您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所学谈谈自己的认识。,-53-,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参考答案: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简意赅。 倾向于:儒生因科举而地位提升,但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士人醉心功名利禄,导致专心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

29、量相对薄弱。 倾向于: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读书风尚,有益于形成重学风气。以考选官,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合理性。,-54-,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解析:本题考查对科举制的认识。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回答时应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用史实加以说明,要求符合逻辑,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如果倾向,依据材料“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新精神”,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对中国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消极影响回答;如果倾向,主要从科举制的积极影响去回答,依据材料“它打破了社会、阶级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使平民子弟通过苦读,也有可能成为探花”可得出科举制体现了一定的公平

30、性,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然后结合所学知识答出科举制的积极作用即可。,-55-,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选修融合贯通 历史人物唐太宗 知识普查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吸取隋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思想;选贤任能,虚怀纳谏。,-56-,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二、“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57-,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强化记忆图示巧记唐太宗时期的民族关系,-58-,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三、“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 1.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 2.开明的民族政策,密切了唐朝同周边各族之间的

31、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3.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多元色彩,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成为古代君主的典范,并对后来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影响。,-59-,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文化遗产布达拉宫 知识普查 一、布达拉宫的建筑特色 1.布达拉宫的主体建筑:白宫(历代达赖从事政治、宗教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红宫(历代达赖的灵塔殿和佛堂)、僧舍。 2.建筑特色 (1)红白色彩鲜明、层次高低错落、匀称和谐。 (2)采用藏族的碉楼建筑形式,木石混合结构。 (3)殿顶飞檐翘角

32、,殿内木结构多用中原殿堂的梁架、斗拱、藻井等形式,具有汉族的建筑特色。 (4)整个建筑呈现藏汉合璧的风格。,-60-,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二、布达拉宫、大昭寺等建筑的藏汉合璧风格 1.布达拉宫:(见布达拉宫建筑特色)。 2.大昭寺 (1)经堂大殿殿顶覆盖鎏金铜瓦,殿内的梁架、斗拱和藻井等,均为汉族建筑风格。 (2)白石砌墙、里边藏式方窗的碉楼式建筑,则呈现藏族样式。 三、藏汉人民民族团结的精神文化内涵 1.藏汉合璧的风格不仅体现了藏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汉藏人民团结协作的有力佐证。 2.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是汉藏两族友好团结的历史见证,西藏历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33、。,-61-,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真题回放 (201610月浙江选考,节选)【加试题】古语云:温故知新。重温历史,汲取智慧和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恩格斯曾经指出:“行动的目的是预期的,但是行动实际产生的结果并不是预期的。”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将战国时代北边诸国的长城整合为“万里长城”。蜿蜒如带的长城横亘在今天的北中国地区,长城以南,“其人耕稼以食”;大漠之间,“畜牧畋渔以食”。西汉之时,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史谓“凿空”。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00年,历20余年,沿河西走廊,曾多次大修长城。有意味的是,唐朝是少数没有大规模修筑过长城的王朝之一,有大臣曾建议唐太宗修复长

34、城,太宗曰:“安用劳民”,一笑置之。 据说中国、历史选修教材等整理,-62-,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材料二 关于长城,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长城的线路,几乎与400毫米等降水线相重合。长城的兴与修,取决于实际的社会政治状况。 摘自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等 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解读哪一种认识?侧重解读,请结合所学予以阐释说明。侧重解读,请结合所学,以唐朝为例,从内政外交两个层面分析指出唐太宗对修复长城建议“一笑置之”的理由。,参考答案:侧重解读:长城地处北部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长城是联结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要纽带。 侧重解读: 内政:贞

35、观之治,民族团结政策。 外交:积极友好和开放的对外政策。(言之成理即可),-63-,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解析:本题考查长城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第一小问侧重解读,“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是,长城的线路,几乎与400毫米等降水线相重合”表明长城是地理分界线,是游牧区和农耕区的分界线,是连接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重要纽带;第二小问侧重解读,结合唐太宗时期的内政外交政策作答,内政方面,采取民族团结的政策,外交方面,实行开放的友好的对外政策。,-64-,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知识普查 一、内阁和军机处,-65-,考点

36、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66-,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二、清朝的边疆政策,-67-,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深化拓展 一、丞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68-,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二、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 1.继承和发展:如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体现了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发展。 2.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 3.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特征。,-69-,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史料普查 明会要卷二皇明祖训:“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

37、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材料中明太祖对自秦至宋的丞相的相关评述是否正确?并阐述理由。(不正确;理由:秦朝设置丞相等三公,建立起以皇权为中心的较为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秦亡于暴政,而非中央集权制度;汉唐宋的丞相制度对于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发挥了积极作用。),-70-,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真题回放 1.(

38、20159月浙江选考调研)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有一个辅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它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该机构是( ) A.元朝中书省 B.明朝司礼监 C.明朝内阁 D.清朝军机处,答案,解析,-71-,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2.史学家钱穆指出:“军机处不过是皇帝御用的秘书,实实在在只是皇帝的一个南书房。”其意是指( ) A.中央对地方控制减弱 B.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 C.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D.军机处决策重大事务,答案,解析,-72-,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3.(201510月浙江选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

39、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事皆朝廷总之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 材料中的措施是哪个皇帝开始实施的?其后,为了解决皇帝政务繁杂的问题,又建立了什么制度?这些措施起了怎样的作用?,参考答案:明太祖(朱元璋);内阁制度;强化君主专制。,-73-,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废丞相及内阁制度的确立。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可得出丞相制度的废除,这与朱元璋有关;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内阁制;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废丞相、设内阁强化了君主专

40、制。,-74-,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选修融合贯通 历史人物康熙帝 知识普查 一、康熙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1.崇尚儒家文化、亲书孔庙“万世表师”匾额;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 2.黑龙江流域:亲自东巡,制定战略,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中俄东段边境、首次使用“中国”这一国号)。 3.台湾:任用施琅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巩固海防。 4.云南、广东、福建:亲自指挥、重用汉将、平定三藩之乱。 5.新疆:蒙古:三次亲征,通过乌兰布通、昭莫多战役,平定噶尔丹叛乱。,-75-,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6.蒙藏地区:册封四大活佛,实现分而治之,

41、派人参加布达拉宫扩建。 二、康熙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1.康熙帝缔造和巩固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与子孙雍正、乾隆共同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 2.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封建君王。 3.但是康熙帝未能紧跟时代潮流,为后来西方侵略中国埋下战败隐患。,-76-,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文化遗产明清故宫 知识普查 一、北京明清故宫的布局结构、主要特点和文化内涵 1.布局结构:中轴对称、前朝后寝、王者居中、面南背北。 2.特点:布局严谨、气势恢宏、壮丽辉煌。 3.文化内涵:遵循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礼制而建,突显皇权;遵循阴阳五行学说。,-77-,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二

42、、北京故宫三大殿和内廷建筑的地位和特色 1.三大殿,-78-,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1)太和殿(金銮殿):现存中国古代最高最大的宫殿。其特点是代表着封建皇权的核心,在三大殿中规模最大、气势最雄伟、装饰最华丽。 (2)中和殿:三大殿中规模最小,供皇帝在大典前作短暂休息之用。 (3)保和殿:在建筑上采用减柱法,显得格外宽敞。除夕盛宴及殿试场所。 2.内廷:严谨富丽,布局紧凑实用,富有生活气息,是皇帝及其家眷的生活区。,-79-,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三、北京故宫所体现的宫殿建筑技艺和建筑风格 1.最大特点是注重群体的集合,布局严格遵循古代传统礼制(中轴对称)秩序,凸显皇权至尊

43、,并体现主次分明的等级制度。 2.把皇宫的中轴线和整个城市的中轴线相重合。 3.整体布局严谨,富于变化;装饰艺术丰富多彩,是实用性和装饰性巧妙结合的典范;建筑色彩华丽鲜明,对比强烈。,-80-,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文化遗产颐和园 知识普查 一、颐和园的修建历史、布局结构和主要特点 1.修建历史 (1)初建:乾隆年间。 (2)重建:1860年英法联军和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两次被破坏,慈禧两次修复,形成现在的规模。 2.布局结构 (1)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 (2)按功能可分为政治活动区、生活居住区、游览区。,-81-,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3.主要特点 (1)运

44、用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构成山外有山、景中有景的幽美胜景。 (2)几乎集中了中国古代所有的建筑形制。 (3)将各种不同风格的园林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博物馆。,-82-,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二、颐和园的园林建筑技艺和古典园林建筑风格 1.颐和园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园林建筑艺术,创造性地吸收和借鉴了南北名园的胜景。 2.东部的宫殿区和内廷区,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格,一个一个的封闭院落由游廊联通。 3.南部的湖泊区是典型杭州西湖风格,一道长堤把湖泊一分为二;北部的苏州街,又是典型的水乡风格。 4.万寿山的北面,是典型的西藏喇嘛庙宇风格,有白塔,有碉堡式建筑。 5.此外,颐和

45、园还汲取了西洋建筑的特色。,-83-,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真题回放 1.(201510月浙江选考)【加试题】下列建筑文化遗产,轴线分明,拱券艺术突出,寺庙文化特点明显的是( ) A.颐和园 B.雅典卫城 C.布达拉宫 D.故宫太和殿,答案,解析,-84-,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2.(20164月浙江选考)【加试题】历史的意义在于对后人的教育和启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康熙时,驻守古北口长城的总兵官向朝廷建议,拨款维修加固长城。康熙帝阅批奏折后认为守国之道不在于修长城,而在于“修得民心”。清王朝治国安邦的一个大手笔,便是将北方草原上凶猛剽悍的蒙古铁骑,变成了护卫

46、江山的真正长城。回放历史的画面,在内蒙古木兰围场、承德避暑山庄、故宫保和殿都曾经纪录下有清一代民族团结和睦的历史佳话。 摘编自世界遗产在中国,-85-,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材料二 回顾清朝的历史,康熙帝无疑是可圈可点的人物,他启动了康乾盛世之门,把一个纷乱而残破的中国引向大治,真正开创了一个空前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新时代。面对进入全盛期的形势,他滋生出一丝总揽朝政的满足感。 对于康熙帝的文治武功,不同时代的人们从不同角度出发,主要有如下一些认识:圣祖仁皇帝平三逆、平朔漠,亿万年久安长治之业实定于此;康熙帝尊崇孔子,超越前代。笼络明朝遗民,使政风为之一变;康熙帝保卫边疆,抵御外

47、侵,缔结和约;康熙帝实现了由乱而治之局,使朝中威胁皇权的各种因素不断受到控制,皇帝乾纲独断。 据清史等整理,-86-,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从“修得民心”的角度,分别指出木兰围场、避暑山庄、保和殿的相应职能。请您用一句话概括清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所创造的成功经验。 (2)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请您选择对康熙帝“文治武功”的其中一种认识扼要予以展开。,-87-,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参考答案:(1)木兰围场:处理民族事务的特殊场所。 避暑山庄: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 保和殿:每年除夕,皇帝在此宴请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 经验:因

48、地制宜地处理边疆问题和民族关系。 (2)选择: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巩固统一国家。 选择:康熙帝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民族矛盾。 选择:康熙帝抗击沙俄对东北的侵略,组织两次收复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中俄东段边界,维护国家主权。 选择:康熙帝改革弊政,励精图治,作为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实行专制集权。,-88-,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四,解析:本题考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第(1)问第一小问,注意问题要求从“修得民心”的角度来回答,故从康熙帝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角度,结合选修四和选修六的知识进行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康熙帝为维护民族团结在内蒙古设立木兰围场,又修建避暑山庄,这些建筑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特点。第(2)问选择,依据材料信息“平三逆、平朔漠”等从军事上维护国家统一来回答;选择依据材料“崇孔子”“笼络明朝遗民”从处理与汉族的关系来回答;选择依据材料“保卫边疆,抵御外侵,缔结和约”从抵抗外国侵略的角度回答;选择依据材料“实现了由乱而治之局”“皇帝乾纲独断”从加强君主专制的角度回答。,-89-,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90-,-91-,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92-,-93-,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