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10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26588 上传时间:2020-01-14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3.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10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10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10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10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10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10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10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ppt(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政治文明历程,模 块 一,专题三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考点十 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栏,目,导,航,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1外交方针,社会主义,独立自主,2外交成就 (1)同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朝鲜、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17国建交。 (2)1950年1月,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思维导图 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背景 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 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2)提出:_年12月,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3)完善:1954年,在中印两国

2、总理的联合声明中;1955年在_上。 (4)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_、互不干涉内政、_、和平共处。 (5)意义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_。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_。,1953,万隆亚非会议,互不侵犯,平等互利,基本准则,成熟,比较辨析 正确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中国成立初“三大方针”的不同 1从目的上看,三大方针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 2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方针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3从影响上看,三大方针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

3、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也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4走向国际舞台 (1)日内瓦会议(1954年) 特点: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 议题:和平解决朝鲜和_问题。 成果: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2)亚非会议(1955年) 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议题: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_。 成果:周恩来提出“_”的方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 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形成了“万隆精神”。,印度支那,亚非国家发展问题,求同存异,轻识巧记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五” 一个政策: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

4、交政策。 两大会议:即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 三大方针: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四点成就:与苏联等17国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 五项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二、外交关系的突破 1重返联合国 (1)背景 广大_日益成为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逐渐破产; 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遭到中国拒绝。 (2)恢复: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意义:是中国外交战线上的一个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发展中国家

5、,易错提醒 恢复合法席位不等于加入联合国。 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为在1945年联合国创立之初,中国既是创始国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对联合国的筹建和成立作出过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理应取代台湾国民党集团,享有在联合国的一切权益,故中国不是重新加入联合国。,2中美关系解冻 (1)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是双方共同的要求。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的需要。 中国:打破外交僵局,改善国际地位;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 (2)历程 1971年4月,“_”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 1972年2月,_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

6、联合公报。 1978年12月,双方发表建交公报。 _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乒乓外交,尼克松,1979,易错提醒 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美建交 中美关系正常化并不等于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正式建交不是1972年,而是1979年。1979年中美两国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但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3中日邦交正常化 (1)原因 _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日本舆论强烈要求尽快实现_,为日本取得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 日本许多对华友好的政党、社团和人士的推动。 (2)概况:1972年9月,_首相访华,双方签署

7、_,日本同台湾当局断绝了“外交关系”。 (3)意义:打开了两国_的历史新篇章;推动亚洲与世界的和平。,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田中角荣,中日联合声明,睦邻友好,4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1)外交政策的调整 原因: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内容: a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新的科学判断。 b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奉行_政策。 c进一步实行开放政策。,不结盟,(2)活跃的多边外交 表现: a20世纪80年代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当选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人权委员会成员国等。 b2000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联合国_会议,首倡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首脑会晤活动。 意义:在维

8、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建设性作用。,千年首脑,(3)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基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开展多边外交。 表现: a1993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美国西雅图出席_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b2001年在上海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c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答题术语,1下列日程是周恩来某次国际会议过程中其中一天的行程安排。这次会议:上午10点,会见柬埔寨王国外交大臣狄普芳;中午11点40分,访晤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下午1点起,与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越南外长范文同会谈;下午4点50分

9、,访晤法国总理兼外长弗朗斯。这次会议( ) A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B推动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C反映中美关系的缓和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考向预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B,解析:由材料中涉及的国家可知,这次会议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A项是1955年万隆会议的内容,故A项错误;日内瓦会议在中国的努力下,推动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故B项正确;中美关系的缓和开始于1972年,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D项是出现在1971年,时间不符,故错误。,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按照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敌我到按照国家利益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逐步成熟。从近5年高考

10、命题来看,外交方面命题不多,只有2016年全国乙卷第31题涉及本部分内容,在2019年高三复习备考时需要注意。,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 (1)革命性: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等方针,从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 (1)包容性:适

11、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展中或发达国家。 (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2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期间,为保守会谈内容机密,双方在场人员不得使用录音机,全凭耳听手记,再各自整理成文本。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苏联阻止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美关系进程笼罩冷战阴影 C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升 D中国已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考向预测二:中美关系的对抗与发展,B,解析:材料并未

12、体现苏联阻止中美关系正常化,且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据材料“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期间,为保守会谈内容机密,双方在场人员不得使用录音机,全凭耳听手记,再各自整理成文本”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受国家性质和意识形态,即中美关系进程笼罩冷战阴影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升,故C项错误;中国尚未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故D项错误。,大国博弈是冷战后至今国际局势的重要特点,尤其是中美苏三大国的角力和斗争,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政策的核心,是国家关系的基础和载体。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的缓和,正是符合中美双方国家利益的最好体现。中美关系改善,掀起与中国建交的高潮,推动了中日关系的缓和。对于

13、此部分内容,全国卷命题一直未曾考查,属于相对的冷点,但正如60年代的外交关系,从2010年至2015年未命题,2016年却又命题考查,对于这种命题规律,我们理应了然于胸。,1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 (1)根本原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进行“扶蒋反共”;新中国成立后,又推行孤立政策。 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 (1)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 (2)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需

14、要。,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的特征及原因,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 (1)中美之间存在利益冲突,矛盾在所难免。 (2)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2016全国乙卷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B,解析:新中国1972年之后才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时间不符

15、,故A项错误;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增加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对抗来自苏联的威胁,故B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政策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额的增加,并不能说明中国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故D项错误。,1(2016江苏卷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A,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争取越南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可知该国际

16、会议参与国有中国、法国和美国,且与和平解决越南问题有关。这应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1954年,中、美、英、法、苏及有关国家外长,在日内瓦举行的会议,故A项的表述正确;B项的参与国为亚非国家,故排除;中国并未参加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故排除C项;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于1971年,晚于法国殖民者撤出越南的时间“1956年”,故排除D项。,2(2015广东卷17)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

17、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B,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在华政治、经济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与表中“中美贸易急剧减少”数据不一致,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敌视孤立中国,中国选择“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表中“中苏之间的贸易不断增加,中美贸易急剧减少”数据一致,故B项正确;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与表中“中美贸易急剧减少”数据不一致,故C项错误;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与表中“中苏之间的贸易不断增加”数据不一致,故D项错误。,3(2015山东卷22)1

18、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B,解析:1950年中美关系并没有好转,此时美国奉行的是孤立和不承认的态度,故A项错误;中英关系从开始承认新中国,到互派代办,再到大使级外交关系的演变都是从两国的利益和现实的需要出发,故B项正确;欧洲在这一时期主要是追随美国,孤立中国,故C项错误;中英两国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依然存在,故D项错误。,4(2015安徽卷18)联合国大会关于“

19、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D,解析:“冷战”由西方发起,旨在通过非武装手段对抗、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能表明西方针对中国乃至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敌对行动全部失败,故A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实现的标志是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故B项错误;材料只能表明在是否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问题

20、上,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观点,不能据此断章取义说“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故C项错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投票的结果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等关键信息说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认可新中国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故D项正确。,5(2015海南卷25)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 ) 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D,解析:选中国的综合国力迅

21、速提升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现象,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与本题无关,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可知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出现转折的情况下,积极通过经济援助第三世界国家,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故D项正确。,1(2018沧州质检)图片包含一定的历史信息,下图是新中国的一幅宣传画,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A新中国奉行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B远处建筑寓意中苏两国国家利益相同 C新中国工业化追求高速度 D中

22、苏结盟有利于我国的工业化建设,D,解析:中国积极倡导的“结伴不结盟”,在新时期立足于和平发展,正在成为新型国际关系和当前国际安全发展中的一个新潮流,故A项错误;中苏两国国家利益相同的表述与常规不符,故B项错误;图片反映的是中苏友谊,故C项错误;根据图片,反映了中苏间友好关系,中苏结盟有利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故D项正确。,该表主要反映当时中国( ) A打破了美国的经济封锁 B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 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C,解析:图表反映出新中国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逐渐下降,不能体现打破美国经济封锁,故A项错误;材料表述的是对外贸易额的变化,

23、不能体现国家工业发展状况,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为应对两极格局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的敌视封锁,采取了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政策,不断减少与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比重,故C项正确;建立计划经济体制与对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额下降无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3(2018江西重点中学盟校联考)日内瓦会议开始时,周恩来阐述中国外交的基本立场说:“我们尊重各国人民的选择和维护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国家制度不受外来干涉的权利只要世界各国都遵守这些原则我们认为,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世界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这段话表明中国政府( ) A开始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国际公认准则 C

24、推动了印度支那局势走向缓和 D提出的求同存异原则促进会议取得成功,C,解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开始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准则,故B项错误;日内瓦会议是来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的,中国的外交立场有利于推动印度支那局势走向缓和,故C项正确;提出求同存异的原则是在万隆会议上,故D项错误。,4(2018赣州模拟)下图是1954年5月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所配的文字说明是“红色中国的周恩来边打边谈”,颇能概括当时情景。该期杂志“封面”反映的是( ) A“冷战”全面对抗格局正式形成 B周恩来参加重

25、庆和平谈判 C亚非国家自主召开万隆会议 D周恩来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D,解析: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成立后,冷战局面全面形成,故A项错误;1945年举行重庆谈判,故B项错误;1955年召开亚非会议,故C项错误;1954年,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另一方面在国际上受到资本主义阵营的孤立封锁和敌对,故D项正确。,5(2018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测评)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就阿尔巴尼亚等国提案进行表决,结果131个会员国中,一共有76票赞成,17票弃权,35票反对,这使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时间提前了。这一外交成就( ) A与中美正式建交不无关系 B这是非洲国家联合支持的结果 C表明中国综

26、合国力增强 D表明美国的霸权政策不得人心,C,解析:1979年中美才正式建交,故A项错误;第26届联大上赞成阿尔巴尼亚“关于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提案的国家并非仅非洲国家,故B项错误;第26届联大中国恢复合法席位能获得多数国家支持是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的结果,故C项正确;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与美国的霸权政策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620世纪70年代某国领导人访华时致辞:“遗憾的是,过去几十年中,关系有过不幸的过程。其间,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对此,我再次表示深刻的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关系停留在不正常和不自然的状态下,我们只能坦率地承认这个历史事实。”这

27、一致辞( ) A加快了中国重返联合国进程 B推动了美国对华由敌视到合作 C促进了中日两国关系的改善 D实现了中国外交关系重大突破,C,解析:根据材料“过去几十年中,关系有过不幸的过程。其间,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的麻烦。对此,我再次表示深刻的反省”判断是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时言论,此时中国已经重返联合国了,故A项错误;日本首相访华是在中美关系正常化后才出现的,故B项错误;田中角荣访华促进了中日关系的改善,故C项正确;中国外交关系的重大突破主要在于中美关系的改善,故D项错误。,71980年,中苏两国签订的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期满。中国宣布不再延长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此后又提出了不结

28、盟的外交政策。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可以用来表明( ) A不结盟运动取得了新进展 B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破裂 C中国坚持独立的外交政策 D中国有能力维护自身主权,C,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中苏在1980年放弃结盟的关系,与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无关,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阵营的破裂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就已经出现,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国宣布不再延长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此后又提出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材料中表明的是中国的外交政策,不是中国的国力,故D项错误。,8(2018南通、扬州、泰州模拟)有学者认为,它的建立使亚太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组织,这对美国在该

29、地区的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政策是一个挑战,或者是说这是建立起一个通向多极世界的途径。这里的“它”应是( ) A华沙条约组织 B上海合作组织 C亚太经合组织 D北美自由贸易区,B,解析:华沙条约组织在欧洲,与材料“亚太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组织”不符,故A项错误;“冷战”结束后,“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而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与材料“亚太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组织”“建立起一个通向多极世界的途径”相符,故B项正确;材料“对美国在该地区的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

30、政策是一个挑战”表明不是经济组织,故C项错误;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材料“亚太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组织”不符,故D项错误。,9(2018安徽“江淮十校”联考)2017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 A建立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外交关系 B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框架,D,解析:材料中不仅有中国与俄罗斯、欧洲、金砖国家的伙伴关系,还有与美国的新型大国关系,故建立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外交关系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A项错误;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表述过于笼统,不能体现出材料的主旨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中国外交没有以联合国为中心,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国致力于与美国、俄罗斯、欧洲和金砖国家等重要大国和国际集团构建友好关系,反映出中国努力构建大国之间的稳定均衡关系,故D项正确。,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