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41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26619 上传时间:2020-01-14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2.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41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41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41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41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41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41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大一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课件:考点41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文化发展历程,模 块 三,专题十二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考点四十一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栏,目,导,航,一、宋明理学 1背景 (1)道教、佛教等思想的传播,冲击_的正统地位。 (2)唐宋韩愈等人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创立 (1)周敦颐、邵雍: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_融合起来,以寻找统一的本原。 (2)张载:开创“_”一派,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 (3)“二程”:确定理学的最高范畴“_”,天理的核心就是“_”。,儒学,精神结构,气学,天理,仁,3成熟:朱熹理学。 (1)内容 理气论:_互相依存,理先于气,理不能离开气。 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慎思明

2、辨,_”;强调“仁”和仁者境界。 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_”,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心”。 (2)影响:朱熹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理气,格物致知,三纲五常,4发展:陆王心学。 (1)概况 (2)地位: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完成。,心即理也,发明本心,心外无物,知行合一,集大成者,思维导图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1)思想主张 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 反对盲从孔子,以为儒家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 提出“绝假纯真”的“_”。 主张“真心”的写作风格,反对摹古之风。 (2)代表作 李贽著

3、有藏书、续藏书、焚书、_等多部著作。,童心说,续焚书,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工商皆本,社会生产关系,易错提醒 1黄宗羲等思想家虽然批判传统儒学,他们仍是著名的儒学大家,是儒学的信徒。他们的新主张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要求,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封建制度的衰落。 2明清之际的儒学趋向实事求是,伴随时代变迁,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一方面继承了理学的许多思想观念,另一方面反对理学的陈腐之处,主张儒学要经世致用,关注国计民生,从而发展了儒学。,3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1)思想主张:对专制君主进行大胆批判,反对神化帝王,认为大多数官吏“_”、“为民贼”,仍把国泰民安的希望寄托在贤君明主身上。 (2)评

4、价:对君权的批判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高度,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思维拓展 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出现的背景 政治上: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经济上: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思想上:明清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理学、心学日益束缚人的思想。,为盗臣,通史链接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轻巧识记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可归纳为“一、三、四、四”,答题术语,1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阳明被朝廷认可为正宗,强调自我、摒弃权威的心学从此取代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这一变化客观上( ) A与专制皇权的强化相伴随 B削弱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与新兴的市民

5、意识相合拍 D推动了伦理价值观的转向,考向预测一:“理”与“心”的激辩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C,解析:专制皇权的强化不是摒弃权威,而是加强权威,故A项错误;心学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是强化了儒学的正统地位,故B项错误;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新兴市民阶层的壮大,人们对个性的追求,要求打破权威的束缚,心学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故C项正确;心学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伦理价值观依然是儒家的伦理价值观,故D项错误。,程朱理学强调“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心学主张“心即理”。认为人天生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

6、,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对“理”与“心”的激辩,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2015年全国卷第40题,宋明理学的发展;2014年 全国卷第26题,对人性的认识;2013年 全国卷第25题,儒学名称的演变;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27题,王阳明心学思想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考查的。,汉代以来儒家思想与其他思想的交融,2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提出“预定奕世之规,置天子于有无之处,以虚静而统天下,则不恃贵戚旧臣以夹辅”,“以法相裁,以义相制

7、,自天子始而天下咸受其裁”。上述言论反映出当时( ) A西方君主立宪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 B“共治天下”理念被思想界普遍认同 C儒家对专制皇权的反思达到新高度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削弱,考向预测二:明清儒学的新风尚,C,解析:王夫之提出“预定奕世之规”,已有“立宪”的意义,但并非受西方君主立宪思想影响的结果,故A项错误;从材料无法推断,王夫之提出的“虚君共治天下”理论被思想界普遍认同,故B项错误;王夫之“虚君共治天下”理念,对专制皇权的批判反思达到新高度,故C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制的严重削弱无关,故D项错误。,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出现了思想活跃局

8、面,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展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萌生的,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开时代之新风。2014年全国卷第25题,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26题,黄宗羲思想主张的民主色彩都是围绕这一主题考查的。,1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有力的物质基础。 2政治:专制集权制度压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缺乏政治基础。 3思想文化: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了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础。 4国人风貌:人们深受

9、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接受新思想因而缺乏群众基础。,明清之际,中国的民主批判思想没能实现社会转型的原因,史料一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他认为,人性本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天人欲”。在认识论上,“格物致知”。“物”就是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朱熹认为,如果放弃对天理的追求,“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它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里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主题:宋明理学的积极意义,史料二 有一天王阳明和朋友去看花,朋友问他,你常说天下无心外之物,你看这朵花,在山中自开自落,不随你的心而开落。你做

10、何解释?王阳明的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在他的传习录中说,当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子掉到井里面,必然会动恻隐之心,倘若顺着这种恻隐之心的自然发展,他必定会奔走呼救。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朱熹的主要哲学观点,并分析指明其精华是什么? 提示:观点:本体论上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认识论上是“格物致知”。 精华:但强调控制人欲,遵循正确道德规范的要求是对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王阳明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意义。 提示:思想:“心外无物”,“心即理也”;人固有善性;

11、强调知行合一。 意义:在加强道德修养、克服私欲、实现人的价值等方面,有其重要意义。,史料一中从哲学本体论和在认识论上体现了朱熹的主要哲学观点。其思想精华可从人性与天理的关系上去认识。 史料二中可从“当有一个人看见一个小孩子掉到井里面,必然会动恻隐之心”“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等信息分析王阳明的思想。根据思想内容,可推知其意义。,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理学的突出特点是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理学家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

12、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吸收佛、道因素。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宋明理学的特点,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影响 1积极方面 (1)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2)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3)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

13、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2消极方面 (1)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从而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3)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之风。,1(2014 全国卷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

14、基础薄弱,C,解析:“决定宗教兴亡”表述过于绝对,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之后,佛教并没有走向消亡,故A项错误;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不符合“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态度的变化,再结合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可得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2(2014全国卷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 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D,解析:人性本善是孟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

15、故A项错误;人性本恶是荀子的思想,与题干“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不符,故B项错误;宋明理学家继承和发挥孟子的性善论,并对其加以发挥,主张先天性善论,认为天命之性善而气质之性恶,因此需要“存天理,灭人欲”,故C项错误,D项正确。,3(2013全国卷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C,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儒学由汉唐之际的“周孔之道”到宋代之后被称为“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法的关键应是在宋代发生的相关因素所导致。宗法血缘制度在战国时期已逐步瓦解,

16、排除A项;仁政理念早在西汉已深入人心,排除B项,陆王心学兴起于宋明时期,排除D项。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朱熹整理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儒学的经典,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选择C项。,1(2017浙江卷6)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A,解析: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都是反对君主专制,是在思想上走向近代化的先声,故A项正确;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

17、之的主张是对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没有脱离儒学的范畴,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故C项错误;明清儒学是对宋明理学的批判继承,但还没有形成新的思想理论体系,故D项错误。,2(2016江苏卷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C,解析: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传统儒学,故A项错误;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信息说明李贽违

18、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故D项正确。,3(2016海南卷7)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 B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 C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 D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C,解析:民众崇拜的形成与民众自身的利益和政府的提倡有关系,不完全是英雄个人的品德决定,故A项错误;由“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被世人称颂是其前提条件,不仅仅只有皇帝个人的好恶,故B项错误;关

19、羽因为忠勇被人称颂,符合理学宣扬的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因而被统治者所加封,故C项正确;官府的造神运动最根本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与民众的信仰不符,故D项错误。,4(2016海南卷9)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材,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C,解析:由“有德才可赅(兼有),有才德反损”即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是重男轻女的表现,与男女平等不符,故A项错误;对古代女性的评价更多强调有德,反对有才,与

20、德才兼备不符,故B项错误;由“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可知作者对传统的女性歧视的反感,故C项正确;女诗人主要是对传统女性德才观的不满,没有谈到自身的权益,故D项错误。,5(2016北京卷16)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B,解析:材料中主要提及中国儒家经典在西方引起轰动,但无法体现“普遍接受”,故A项错误;“论语大学”“多部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译为拉丁文在欧

21、洲出版”“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等信息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引起西方关注,故B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中国儒家经典在西方传播,但没有提及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因而无法体现中西文化交流,而且没有明确交代交流的人群仅限于传教士,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任何信息表明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材料中的“引起轰动”在没有进一步资料佐证的情况下不能被当作“政治革命”,故D项错误。,6(2015福建卷1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

22、心明志,C,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培养人才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弘扬道德,规范言行信息,故B项错误;“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意思是先让百姓富足,然后推行教化,达到移风易俗,故C项正确;教化民众,静心明志是在“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基础上,没有突出作者意思,故D项错误。,7(2015海南卷5)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A,解析:据材料中“儒教大有

23、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体现了将佛教的“治心”与儒学的“治世”思想相结合,从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故A项正确;儒、佛开始出现合流是在唐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C项错误;儒学地位发生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故D项错误。,8(2015北京卷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 B C D ,C,解析:朝鲜来华使者认为“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说明他们以程朱理学为正宗,故正确;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并未超越理学范畴,心学承认“理”的存在,只是求理的方法不是外求而是在内心中领悟,故错误;王阳明主张“发明本心以求理”,朱熹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二者观点明显不同,故正确;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发展而不是叛逆,故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考点强化练(三十三),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