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课件:第2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

上传人:白大夫 文档编号:4927717 上传时间:2020-01-14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课件:第2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课件:第2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课件:第2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课件:第2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课件:第2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课件:第2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优选(全国通用版)课件:第2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ppt(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十二单元,第22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 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栏目导航,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经济:_崩溃,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 政治:_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阶级关系:“_”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_”。,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井田制,周王室,士,学在民间,(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思想解放,2主要流派 (1)早期儒学,以德治民,民贵君轻,仁义,礼乐,3其他思想流派 (1)道家 春秋时期老子:认

2、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_”;提出“_”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 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韩非子 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主张:_,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道,无为而治,以法治国,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的剧烈变动 B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A,解析

3、题干问的是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的历史时期,是诸多历史现象发生的深层原因,故选A项。当时小农经济才刚出现,排除B项;“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不是统治者引导的结果,排除C项;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的产物,排除D项。,1儒家思想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其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 (2)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利于封建统治的需要。在当时诸侯割据混乱、封建

4、制度确立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各自体现的时代性,2道家思想 (1)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 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的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

5、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例题】 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对老子第三章中“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 ) A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 B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 C老子主张夏商西周的“亲亲” D老子反对世袭为官制度 解析 “尚贤”即崇尚贤才异能,即鼓励人民竞相“成名”,这会促使社会人群分化,使社会偏离混沌无名状态。老子主张“不尚贤”反映了老子不鼓励社会人群的分化,重“亲亲”之义,从而使社会安守于混

6、沌无名的状态,故选C项。,C,1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 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老子 孔子 韩非子 B墨子 孔子 老子 C孔子 韩非子 墨子 D孔子 韩非子 老子,D,解析 根据材料中“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可以判断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中表示出对旧制度的留恋,希望恢复,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承认现状”“迎合未来之新趋势”体现了法家顺应历史潮流,主张建

7、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体现了道家超越世俗人际关系,追求个人内心平静的价值取向,故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韩非子和老子,选择D项符合题意。,2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子说“令行禁止于天下”。这反映了( ) A诸家思想日益趋同 B统一成为诸子共识 C儒学地位逐步提升 D诸子认同民本思想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诸子百家的思想有各自的体系,并没有日益趋同,故A项错误;材料中儒家、墨家、法家、道家阐述了如何定“天下”,这表明天下一统成为诸子的共识,故选B项;材料中并

8、没有特别强调儒家的地位,而且根据所学,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更受诸侯重用,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思想都没有涉及民本思想,故D项错误。,B,1背景 (1)客观: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2)主观:_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考点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2主张 (1)加强中央集权,提出“_”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加强君权:宣扬“_”,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9、。,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3汉武帝的举措 (1)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起用大批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儒学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 (3)教育 教科书:规定儒家“五经”为官方教科书,教育被儒家垄断。 中央:兴办_,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太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与孔子的“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西汉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

10、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 ) A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 B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 C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 D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D,解析 董仲舒提出设立各级学校教化人民,以仁待民,以礼节民,体现了其主张用儒家思想教化百姓来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改革措施是为了移风易俗,但并没有说董仲舒的改革受到了不良风气的阻碍,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体现“平等”,故C项错误。,1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

11、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 (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3)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的原因与影响,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

12、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3)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4)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例题】 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大臣们认为应给以“增锢二世”的处罚,太尉刘恺指出:“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于善也。”于是安帝下诏禁锢罪臣本人,不株连子孙。汉代多次出现这种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 A地方吏治废弛 B试图

13、重建礼乐制度 C君主专制加强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解析 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根据材料“汉代多次出现这种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可知,儒家思想成为判决案件的重要依据,说明儒家纲常伦理思想得到逐步强化,故选D项;从官员犯罪及大臣的处罚建议可知,“地方吏治废弛”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建礼乐制度”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君主专制加强,故C项错误。,D,1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

14、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C,解析 西周时期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是分封制,各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极大的自主权,春秋战国之乱和西汉七国之乱说明这一制度并不能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相比之下,秦朝创建的郡县制对地方治理更加有效,故A项错误;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体现,其出现时间在西周之后,故B项错误;西周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统治国家,各地受封者均为周氏宗亲,周王即为天子,也是族长,这种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同构”,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的制度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故C项正确;周朝实行分封制,各地的土地和人口

15、归受封者控制,国家不直接控制全国的土地和人口,故D项错误。,2西汉儒学家落下阂、邓平等创制了太初历;以桓谭、扬雄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参与了宇宙结构理论上的浑、盖之争;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对儒家经典多有研究,而且他的天文学思想受到扬雄所著太玄的影响。由此可见( ) A汉代的天文历法与儒学关系密切 B儒学是天文历法发展的主要原因 C汉代儒学推动古代科技体系形成 D汉代儒学成为中国主流思想文化 解析 “儒学家落下阂、邓平等创制了太初历”“儒家学者参与了宇宙结构理论上的浑、盖之争”“张衡对儒家经典多有研究”,表明儒学与古代天文学有着重要的关联,故A项正确;儒学对天文学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不是天文学得以发展的主要

16、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儒学与天文学的关系,故C项错误;儒学成为传统文化主流,始于汉武帝“独尊儒术”,故D项错误。,A,【典例1】 (2018湖南长郡中学选拔考试)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主张“致虚”“守静”,韩非子主张“孔窍虚”,曾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提倡“浩然之气”“反身而诚”。这说明诸子学派( ) A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 B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 C认同各不相同的修养方式 D强调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老子、韩非子、曾子、孟子的主张都是约束自己,提升道德水平,这说明诸子学派都很重视道德修养,故B项正确。 【规范答题】 B,【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典例2

17、】 (2016北京卷)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西方得到传播并引起较大关注,B项表述最符合题意。 【规范答题】 B,【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1孔子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在他看来,死是生的继续,神道是人道的继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孔子反

18、对封建宗教神学 B孔子创立了原始鬼神观 C孔子思想具有人文精神 D孔子吸收了道家的主张 解析 孔子生活在奴隶制社会阶段,故A项错误;原始鬼神观出现于原始社会时期,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孔子关心现实社会中的人,并对鬼神进行朴素的人文解释,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道家主张,排除D项。,C,2春秋是鲁国史观对时事记录的总称。从历史的眼光看,是一部后人所谓的“断烂朝报”,但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原因在于其( ) A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B具有伦理教育的功能 C起到了维护贵族社会的作用 D确立了纪传体史学体裁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春秋经孔子修订、整理后,成为儒家典籍,成

19、为治国和社会伦理教育的规范,因而“被后世统治者所推崇”,故B项正确;孔子代表旧贵族利益,排除A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春秋是编年体史书,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排除D项。,B,1(2016海南卷)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保证 解析 材料中孟子主张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体现了对个人品德的完善,而非坚持个人独特性格,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信息与突破礼制无关,排除C项;“涵

20、养浩然之气”无法体现反抗专制暴政,故D项表述错误。,A,2(2016全国卷)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C,解析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排除A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五经”之中,说明汉代人认为儒学来源于远早于孔子的久远历史传统,故选C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