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目标下的农业结构调整.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941593 上传时间:2020-01-1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9.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碳经济目标下的农业结构调整.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低碳经济目标下的农业结构调整.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碳经济目标下的农业结构调整.pdf(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低碳经济目标下的农业结构调整 低碳经济目标下的农业结构调整 摘 要:发展低碳农业的基本路径是调整农业内部的经济结构, 以黑龙江省为例,应从土地利用结构、农林牧副渔的附加值结构、农 业产业化和农业基础设施等几方面入手。因此,必须进行机制体制创 新,包括:建立商品粮生产基地利益补偿机制;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为经验,推进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 探索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 体制的新型实现方式, 创新土地流转制度; 推进龙头企业之间的资源 整合,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关键词:低碳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志码:

2、A 文章编号: 1673-291X(2013) 29-0007-03 2003 年以来,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核心的低碳经 济理念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得以传播。由于农业生产直接作用于自然环 境,农业中的能源消费构成了重要的温室气体来源,因此,发展低碳 农业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题中之应有义。作为一个农业大省, 黑龙江省 发展低探农业的有效路径是依靠农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一、当前农业结构的特点 (一)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 200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黑龙江省农用地总面积3 950.45 万公顷,其中,林地面积2 440.43 万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 的比重最高,为 61.77%;耕地 1 187

3、.07 万公顷,占农用地总面积的 比重位居第二,为30.05% ;牧草地 222.64 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 5.63%;园地 6 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0.15%;其他农用地 94.44 万公顷,占农用地面积的2.39% 。 从目前的土地利用结构上看,比较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林地、 园地、牧草地占比超过了农用地总面积的65% ,有利于森林碳汇功能 的发挥;另一方面,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为0.31 公顷(合 4.6 亩/ 人) , 远远超过全国人均耕地水平(1.4 亩/ 人) 。因此,从短期看,黑龙江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省的“人地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十分尖锐。 但是,从长期看,

4、黑龙江省拥有众多资源型城市,这些资源型城 市一旦进入资源枯竭期,必然要求城市定位转型,发展接续产业,这 就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加上公路、铁路等交通基 础设施全面建设的铺开, 也将对农业用地造成挤占。 因此,从长期看, 黑龙江省保护耕地面积、保护农业用地面积的任务将十分艰巨。 (二)农业附加值结构 2012 年,黑龙江省农业经济平稳发展, 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 113.7 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478.2 亿元, 增长 5.8%;林业增加值 62.3 亿元,增长 6.7%;牧业增加值 506.5 亿 元,增长 7.9%;渔业增加值 29.2 亿元,增长

5、7.8%;农林牧渔服务业 增加值 37.5 亿元,增长 8.9%。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结构 由上年的 68.5:3.5:24.8:1.3:1.9 变化为 69.9:2.9:24.0:1.4: 1.8 。 从农业附加值结构上看, 黑龙江省农业附加值的主要贡献行业是 种植业和畜牧业,林业、渔业和服务业附加值贡献比较小。 从种植业看, 水稻、玉米、小麦、大豆四大粮食作物20042012 年连续 9 年喜获丰收,产量呈增长趋势,巩固了“全国产粮第一大 省”的地位。对比之下,甜菜、油料、烤烟、亚麻等主要经济作物的 产量则波动较大。以亚麻为例,2011年产量 1.2 万吨, 同比下降 46.7%;

6、 2012 年产量 1.0 万吨,同比下降 12.1%。目前,黑龙江省亚麻纺织生 产能力已从占全国60% 降至 20% 。可见,主要经济作物的产量波动对 种植业的生产力造成了不利影响。 从畜牧业看,近几年畜牧业迅猛发展。2002 年以来,黑龙江省 实施了奶业振兴计划,积极发挥粮食、秸秆丰富的优势,突出发展奶 牛养殖。目前, 黑龙江省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乳制品生产基地,奶牛存 栏量、鲜奶产量和乳制品加工量3 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完达山、龙 丹、飞鹤等本地品牌受到市场认可。另外,生猪产业也在继续做大, 初步形成了全国猪肉生产基地。但是,根据上文的土地利用数据,用 于支撑畜牧业发展的牧草地仅占全省农业用

7、地面积的5.63%,显然过 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林地、牧草地被过度开垦成为农田,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方面造成了土壤流失和沙化, 破坏了生态平衡, 另一方面牧草供给的 大幅减少也使得牛羊养殖成本显著提高,不利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长 期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龙头企业快速成长,加工规模从小到大, 加工层次由粗到精,市场竞争力由弱到强。2008 年,黑龙江省农产 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 500 亿元,比 2000年增长 2.3 倍;全省规 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 700 个,比 2000 年增长 3.7 倍;全省年销 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126

8、个, 打造了“完达山”、“飞鹤”、“龙 丹”、“摇篮”等乳业名牌和“五常”、“北大荒”等米业名牌。依 托着独特的资源优势,黑龙江省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加工基 地。发生金融危机后,由于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农产品加工业 尤其是食品加工业仍然不乏市场需求。但是,从总体来看,在农业生 产上,产业链条短、经营规模小的问题仍然突出。龙头企业的发展壮 大对农户家庭化生产的带动作用尚存在明显的差异化。在畜牧业中, “龙丹”等龙头企业在全省建立的乳源基地分布较广,能够有效推动 农民家庭养牛产奶,带动农民增收;在种植业中,龙头企业与基地和 农户之间的联系尚较为有限,种粮农民的订单式生产不十分普遍。 (四)

9、基础设施建设 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强劲势头, 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得以不断 强化。首先,农业机械化稳步推进,种植环节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2011 年,农业拖拉机拥有量增长了5.4%,但产销环节机械化程度有 待提高,农用运输车拥有量下降了13% 。其次,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方 面成效显著。在“撤并自然屯,壮大中心村、发展小城镇”的战略指 导下,截至 2012年,黑龙江省共整合 368 个自然屯,新建和改造 423 个中心村。但是,在自然屯的整合撤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 社会问题,如农村子女失学问题严重、 农村住宅楼空置率过高等问题。 二、未来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基于以上分析,从低碳经济所要求的

10、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角度来 看,黑龙江省的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如下: (一)优化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首先,从建设用地的角度来看, 应重点保障东部铁路通道和跨省 区公路运输通道等建设用地; 保障农副产品深加工、 能源等产业发展 的建设用地;保障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的建设用 地。因此,应适度增加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加快城镇现有建设用地整 合,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 其次,从农业用地的角度来看,要保护耕地面积,加强黑土地的 水土流失治理和西部荒漠化的综合治理,加强基本农田建设, 提高种 植业用地尤其是粮食基地的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同时

11、为了畜牧业的 长期发展,应深入推动“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加强天然林、 牧草地和湿地的保护力度。 (二)稳定种植业生产,继续大力发展畜牧业 首先,看种植业。在粮食作物的生产方面,主要任务是在粮食产 量已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粮食质量的提高,即发展优质粮食和绿 色农产品生产, 积极建设非转基因大豆、 强筋小麦和优质马铃薯等生 产基地,打造寒地黑土等绿色品牌。在经济作物的生产方面。一是要 稳定亚麻等传统经济作物的产量。 黑龙江省亚麻生产能力的显著下降 昭示了纺织业的发展危机。 其重要原因有几个方面: 龙头企业哈尔滨 亚麻纺织厂改制不顺、濒临破产;民营亚麻厂并起,但多数规模小、 效益差;省财政对

12、亚麻产业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亚麻原种基地难以满 足市场需求等。因此,对于亚麻纺织业,如何走出困境是一个复杂的 系统工程。二是要大力推进蔬菜的生产和出口,大力发展无公害、绿 色、有机蔬菜,建设优质蔬菜生产大省,推进蓝莓、食用菌、蚕蜂、 果蔬等绿色特色产业升级。 其次,看畜牧业。在种植业和畜牧业之间,过去黑龙江省是粮食 大省,一直以粮为纲,但未来应该由粮食大省向畜牧大省转变,实现 主辅换位。为提高畜牧业的整体市场竞争力,加快发展畜牧业,应突 出抓好比较优势强、 产业关联性大的“两牛一猪”生产,重点支持标 准化规模养殖场或养殖小区的建设,尽快建成全国最大、 具有知名品 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质乳、肉、

13、蛋产业基地。大力发展水产养殖 业,加强界江、界河渔业资源保护。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延长产业链条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按照“公司 +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培 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增强龙 头企业对基地和农户的带动能力。 首先,着力培育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深入实施品 牌战略,以品牌建设提高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龙头企业的发 展壮大。 其次,基地的建设是推动龙头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建立符合 地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发专业村和专业小区。 再次,发展订单农业,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 延伸产

14、业链,搞好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基地农户的对接,让企业增 效与农民增收相辅相成。 在黑龙江省, 畜牧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 推动了以乳业为代表的 食品加工业的超常规发展。 与之相比,种植业的产业化发展相对滞后, 是今后需要重点推进的领域。 (四)深化农业机械化进程,适度建设小城镇 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应进一步深化农业机 械化进程,适度建设小城镇。 首先,机械化的主要任务是推进机械化向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后续 环节发展。在养殖业中,要重点推进奶牛的机械化榨奶方式,以替代 传统的手工榨奶方式, 重点推进渔业和生猪饲养的机械化水平。在种 植业中,耕、种、铲、收四个环节里,春耕起垄使用农

15、业机械较为普 遍,拖拉机已广泛应用于大多数农业家庭,但是在随后的播种、铲草 施肥灌溉和秋收环节中农业机械使用还远远不足,因此,应重点推进 这些环节的机械化进程, 力争主要农作物实现全程机械化,从而提高 种植业生产效率。 其次,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小城镇建设要适度有序,切不可盲目 追求过快的规模和速度。“撤村建镇”本有种种好处,例如:撤销自 然村后,可以还原耕地,增加耕地面积或增加无人区面积,保护生态 平衡;可以节约基础建设的投入,集中使用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配套,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可以集中使用文教、卫生资金,提高师 资水平,改善教育质量和医疗条件;可以加强社区管理,稳定社会治 最新【精品】

16、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安,降低犯罪率。 但是,如果不注意保持“撤村建镇”的适当规模和 速度,步伐迈得过快过大, 则“撤村建镇”的负面影响将被不断膨胀 放大,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三、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内生动力:机制体制创新 (一)建立商品粮生产基地利益补偿机制,并探索其动态调整方 式 由于粮食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比较大,而粮食的供给需求 弹性都偏小, 因此,对商品粮生产基地应实行保护耕地和支持粮食生 产相结合的利益补偿政策, 这将有利于促进农业节能减排,改善农业 生产条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了确保补偿资金的稳定来源,应 建立商品粮生产基地利益补偿的长期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与市

17、场调控 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坚持政府主导,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 产粮大县、粮食产业项目和水利、 农机等工程的补贴力度; 另一方面, 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参与,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生态补偿方式,拓宽 生态环境保护补偿市场化、 社会化运作的路子。 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 粮食价格形成机制, 形成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 贴动态调整机制,提高粮食生产的成本收益率。 (二)深化集体林区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 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明晰产权、 承包到户作为主要改革目标。 但是,在产权制度改革中一个重要的问 题是如何兼顾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将集体林业的经

18、营权通过承包到 户转让给农户, 经营权的放活有利于增加农户收入,但由于林业生产 活动的投入产出周期很长, 容易诱发农户经营中乱砍滥伐、低价转让 林地等短视行为, 从而影响地区生态环境和地区整体的长期利益。因 此,需要强化对承包农户的约束机制,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放 开林地的处置权。 采取多种形式的确权方式, 例如将林地使用权赋予 多个农民组成的联合体, 以避免林地细碎化等问题的产生。以集体林 权制度改革为经验和借鉴,积极探索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的路径和方 法,有效推进国有林区的市场化运作。(三)探索农村统分结 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新型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土地流转制度 当前,农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

19、的生产方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化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大农业生产的市场要求。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市场化、专业 化和产业化程度, 必须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具体实现形式进行不断的探 索和创新。在坚持和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 营体制的前提下,应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大力发 展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农业, 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 培育土地流 转有形市场,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交易中心;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将农民的分散土地连接起来, 发展连片种植, 使经营形式由一家一户 分散经营向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社、场县共建等规模经 营方式转变。 (四)培育龙头

20、企业,强化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龙头企业无疑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引擎。为了提高产业集中度和 市场竞争力,应注重龙头企业加工资源的整合, 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 着力培育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面广的大型龙头企业。另外,龙 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关系才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只有建立起 “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才能真正推动农业产业化 的深入发展。 目前,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主要是签订产品 收购合同或要素供应合同,以契约为纽带,是契约的联结。在这种契 约式联结中,两者的利益分配主要由龙头企业主导而较少由中介组织 或专业市场带动, 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在与龙头企业的关

21、系中处 于弱势地位,对农产品深加工和流通所带来的利润分享份额缺乏话语 权。因此,今后,应注重发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强化农户与龙头 企业的博弈力量;同时,壮大市场中介组织的规模,加强中介组织和 专业市场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 建立资产联结、 服务联结等多种利益联动关系,推进两者的利益联结 机制向规范化、多样化、内在化、平等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严立冬,崔元锋 . 绿色农业概念的经济学审视J.中国地质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 2 高文铃,施盛高,等 . 低碳农业的概念及其价值体现J.江 苏农业科学, 2011,39(2). 3 吴伟.试论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几个着力点J.山东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5). 4 周文,王炜 . 关于推进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 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73(6). 责任编辑杜 娟 -最新【精品】范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