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道路勘测实习报告教材.pdf

上传人:tbuqq 文档编号:4950850 上传时间:2020-01-18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182.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白山道路勘测实习报告教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太白山道路勘测实习报告教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太白山道路勘测实习报告教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太白山道路勘测实习报告教材.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太白山道路勘测实习报告教材.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太白山道路勘测实习报告教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白山道路勘测实习报告教材.pdf(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文库上搜索。

1、1 道路勘测实习报告书 实习时间: 2011年 7 月 1 日200 年 7 月 8 日 实习地点:长安大学太白山实习基地 指导老师:林宇凡、杨秋侠、陈君 一、实习目的 根据交通工程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本专业学生 在学完专业课之后,要进行一次道路勘测实习。其目的在于为学 生创造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通过学生完整地参与到公路勘测设 计的全过程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勘测实习既可以结合 生产进行,也可采取模拟方式。通过参加道路勘测设计的过程来 巩固所学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任务 书的要求,对一段公路进行详细的勘测和内业设计,编制施工设 计图。通过实习,要求学生掌握公路勘测设计程序及方法;熟悉 相关技术标准、设计规范及勘测规程;学会查阅技术资料、书籍、 手册和图表;能运用设计软件进行道路设计,提高学生组织管理 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为毕业时尽快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奠定基础。 二、设计依据及参考文献 1公路技术指标 公路等级:三级 设计行车速度: 30km/h 2参考文献 (1) 道路勘测设计 (2)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2 (3) 测量学 三、道路勘测内容和步骤 (一)选线及定线 1线路方案的选定 线路方案的选择主要是解决起点和终点之间线路基本走向

3、问 题。该线路穿越地带为多为农田,位居农宅附近,且临近河流。 为了避免水文因素对道路造成影响,选线时应尽量不占河道;同 时选线时应注意避开仙女雕塑和通风口,尽量减少拆迁费用。通 过多次的试验与比较,为了克服较大的高差,同时满足最大纵坡 不大于 6% 的要求,我们通过绕地形展线的方式来拉长线路的长度 以降低纵坡,所以设置了三个曲线以拉长长度。平曲线的设置的 时候应避开两个地方,且满足两个交点处的转角应不小于7。线 路选择时还要注意相邻交点之间应该保持视线通透,以便于测量 工作的进行,同时保证测量的精确度。 2线路转角的测定及计算 在线路转折处,为了测设曲线,需要测定其转角。在进行线 路转角测定时

4、,主要采用测绘法测量线路转折处的转角。将经纬 仪安置在 1 JD处对中,先将望远镜置于盘左, 调平后将经纬仪的望 远镜瞄准花杆,读取水平度数并记入表格中。 再将望远镜转向 2 JD, 瞄准其点处的花杆,读数并记录。上半测回测完后再将望远镜置 于盘右完成下半测回,最后检验上下两半测回的角差是否符合限 差 “ 40, 否则分析原因重新测量。 同理测出 2 JD的水平角。在计算转 角 时,当水平角180为左转角,则 =180+。 最后测出 1JD 处的水平转角为85437, 2JD 处的水平转 角为 410446, 3 JD处的水平转角为252917,测绘法 观测记录表见附表一。 3分角线测定 由于

5、测定曲线的需要,在右角测定后,保持水平度盘位置不 变,在线路设置曲线的一侧定出分角线方向,如图1 所示,设测 角时后视方向的水平度盘度数为a,前视方向的读数为b,则分角 线 方向 的 水 平盘 度数 c 应为 : 2 bc因 2 :, ba cba则 当转动照准部使水平盘度数 为 c 时,望远镜所指方向有时会指 在相反的方向,这是需要倒转望远 镜,在设置曲线一侧定出分角线方 向,并做记号,以便钉桩时确定曲 线中点的位置。 4选定平曲线半径 圆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表 1规定 表1 圆曲线最小半径 设计速度( km/h)120 100 80 60 40 30 20 一般值( m )1000 700

6、400 200 100 65 30 极限值( m )650 400 250 125 60 30 15 不 设 超 高 最 小 半径(m ) 路拱 2% 5500 4000 2500 1500 600 350 150 路拱 2% 7500 5250 3350 1900 800 450 200 4 根据规范 1 JD处、 2 JD处与 3 JD处圆曲线的半径分别设置为 400m 、42m 和70m ,查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2JD 处的平曲线的全加宽值 为1.4m, 3 JD处的平曲线的全加宽值为 1.0m, 1 JD处的平曲线的半 径较大,可以不设置加宽。 (二)中桩测量 1. 直线段上里程桩测设

7、由于起点、终点和交点间的距离较远,不能用皮尺一次性量 出相邻两点间的距离,所以需要用三点定线的方法确定交点间的 直线段的确切位置,以便钉出直线段上的里程桩。将经纬仪架在 1 JD处,C同学调整水平后通过目镜观察立于起点的花杆A,使之与 十字丝交点重合,精准后固定经纬仪的望远镜制动螺旋和水平制 动螺旋。在距起点 50m 距离内让 B同学再立一根花杆 B,通过望远镜 观测其所在位置,观察者C 根据三点一线的原理指挥B同学左右移 动,使 A、B和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其他同学用皮尺丈量距离,以 每隔20m 钉出桩号点, 并打上桩, 依次做好标记, 记录相应的里程。 其他直线段上的桩号点用同样的方法测出

8、。同时测量出线路的各 段的长度,最后各段长度之和即为线路的总长度。 2. 带有缓和曲线的平曲线里程桩的测设 该线路平面线形中的平曲线由缓和曲线和圆曲线组成,这时 平曲线的测设一般分两步进行,先测设对平曲线起控制作用的主 点桩,即直缓点( ZH )、缓圆点( HY )、曲中点( QZ )、圆缓点 (YH )和缓直点( HZ ),然后在主点桩之间进行加密,按每隔20m 桩距测设平曲线上的其它桩点。 平曲线测设元素: 5 切线长:qpR H 2 tan)(T 曲线长: ssH lRlRL 180 2 180 )2( 0 圆曲线长: sY lRRL 180180 )2( 0 外距:RpREH 2 se

9、c)( 切曲差: HHH LTD2 式中:圆曲线内移距 R l p s 24 2 ;切线增长 2 3 2402R ll q ss 。 平曲线主点测设: 直缓点: HH TJDZ 缓圆点: s lZHHY 圆缓点: Y LHYYH 缓直点: s lYHHZ 曲中点: 2 H L HZQZ 交点:校核)( 2 H D QZJD 采用切线支距法进行平曲线的详 细测设, 切线支距法是以直缓点 ZH 或缓 直点HZ 为坐标原点,以过原点的切线为 x轴,过原点的半径为 y轴,利用缓和曲 线和圆曲线上各点的 x和y坐标测设曲 线,如图 2。 6 在缓和曲线上各点的坐标可按缓和曲线参数方程式计算,即: 22

10、5 40 s lR l lx s Rl l y 6 3 l 为该点到 ZH 或HZ 的曲线长。 圆曲线上的各点坐标的计算公式可按下式计算: pRy qRx )cos1 ( sin 式中, 0 180 R l , l 为该点到 HY 或YH 的曲线长 , 仅为圆 曲线部分的长度。 平曲线上各桩号点的坐标计算结果见附表二切线知距法 计算表。 (三)水平测量 1基平测量 基平测量工作主要是沿线设置水准点,并测定其高程,建立 路线高程控制网,作为中平测量、施工放样及竣工验收的依据。 已知起点的高程为 500.00m,将起点作为第一个水准点,沿线路两 侧设置一系列水准点,并形成闭合水准线路。设置的水准点

11、应保 证以相邻两水准点为一测段,能够将线路上的所有桩号点观测到。 采用四等水准测量进行基平线路往返闭合测量,且使其满足闭合 差不大于 30mm 的要求。若满足精度要求,则取往返两次计算的 各水准点的的绝对高程的平均值作为各水准点的地面高程,如果 超出容许闭合差则应该重新测设。基平测量计算结果见附表三 四等水准测量表。 2中平测量 7 中平测量主要是利用基平测量布设的水准点及高程,引测出 各中桩的地面高程,作为绘制线路断面地面线的依据。 中平测量一般以两相邻水准点为一测段,从一个水准点开始, 逐个测定中桩的地面高程,直至闭合与下一个水准点上。在每一 个测站上,除了传递高程,观测水准点外,应尽量多

12、地观测中桩 点。相邻两水准点间所观测的中桩,称为中间点,其读书为中视 读数,可读至 cm 。 将水准仪至于站,后视水准点 1 BM,前视水准点 2 BM,将 读数记入表 3后视、前视栏内。然后观测BM1 与BM2 间的中间点 KO+000 、K0+020 ,将读数记入中视栏。然后将仪器搬到站,后 视水准点 2 BM,前视水准点3BM,然后观测各中间点 K0+040 、 K0+060,将读数分别记入后视、前视和中视栏。由于各相邻水准点 点间的视线通透,无需设置转点,否则的话的得设置转点。按上 述方法继续前测,直至闭合于水准点 10 BM。 中平测量只作为单程测量。一测段观测结束后,应计算测段 高

13、差 中 h。它与基平所测测段两端水准点高差 基 h之差,称为测 段高差闭合 b f, 闭合差 b f=50mm 。中平测量计算结果见附表四 中平测量记录表。 (四)横断面测量 由于横断面测量是测定中桩两侧垂直与中线的地面线,因此 首先要确定横断面的方向,然后在此方向上测定地面坡度变化点 和地物特征点与中桩的距离和高差,再按一定比例绘制横断面图。 用花杆皮尺法测量横断面,首先用皮尺拉紧相连三个桩号点确定 8 线路方向,然后再用十字花杆确定横断面的方向,用皮尺沿横断 面左右两侧各量 10m ,并保持皮尺水平。将花杆依次立于地面坡度 变化点,并测出中点到变坡点的水平距离和皮尺截于花杆位置的 高度即变

14、坡点相对中桩地面的高差。同法可测出所有变坡点距中 桩的距离和距地面的高差,直至所需要的宽度为止。将所测的距 离和高差记入附表 3,表中按路线前进方向分为左侧、右侧。分数 的份子表示测段两端的高差,分母表示其水平距离。高差为正表 示上坡,为负表示下坡。 (五)线路平面图设计 本次设计的道路长为 470.127米的二级道路,为了保持平面线 形的连续顺产,并尽量不占河道,避开雕塑和通风口两个地方, 整段线路共设置了两个转折处, 1 JD处转角为 85437,JD2 处的转角为 410446。结合当地的地形,考虑到圆曲线的最 小长度应大于 3s的行车时间, 为25米,同时由于平曲线为 S形曲线, 两交

15、点间的线路上需要设置两段缓和曲线用以过渡超高和加宽, 根据规范所以选择 1 JD处平曲线半径为 400m, 2 JD处平曲线半径为 42m, 3 JD处平曲线半径为 70m,均大于极限最小半径。由于两交 点间的线路长度为一百米左右,在设置缓和曲线段后夹直线长度 不能满足 3s的行程距离,所以取消夹直线,全部用来设置缓和曲 线,设置缓和曲线长为 30米,满足用最大超高渐变率计算出的缓 和曲线长。按规范要求加宽渐变段同超高过渡段长度一样,所以 加宽也在缓和曲线上进行。 线路平面设计图是公路设计文件的主要内容之一,它综合反 映了线路的平面位置、线形和几何尺寸。线路平面设计图中应示 9 出:沿线的地形

16、、地物、路线的位置及里程桩号、平曲线主要桩 号与其他交通路线下关系;列出平曲线要素和交点坐标表。 (六)线路纵断面设计 沿着道路中心线竖直剖切然后展开即为线路纵断面。由于自 然因素的影响以及经济性的要求,线路纵断面总是一条有起伏的 空间线 1点绘地面线 通过中平测量可以计算出各桩号点的地面高程,在方格纸上 点绘出各相应桩号点的地面高程,并将地面高程点用折线相连, 即得到设计道路中心线的地面高程线线,它反映了中线地面的起 伏变化情况。 2纵坡设计 二级道路的纵坡,不应大于本规范表2 的规定。 表 2 最大纵坡 设计速度( km/h)120 100 80 60 40 30 20 最大纵坡( %)3

17、 4 5 6 7 8 9 此次设计的道路等级是二级道路,设计速度为30km/h,根据 规范最大纵坡为6%。为了减少施工费用,设计线路应尽可能的与 地面线拟合,以减少施工时的土石方量。这次设计线路的中心线 的地面线的前一段坡度会比较大,后半段坡度较缓,但在终点处 忽然抬高 2.4 米,所以我们将起点抬高0.35 米,终点降低 2.72 米, 在 231.99米处设置变坡点,前段坡度为 6%, 后面一段坡度为 5.5%, 这样设计的线路基本与地面线拟合,土石方两也会大大的减少。 按规范纵坡的最小长度为150 米,第二段不能满足要求,但是由 于此次设计的线路仅有300 多米,只是线路的一部分,所以在

18、设 10 计范围内的纵坡长度长度可以不用严格按照规范来设置。 3竖曲线设计 在道路纵断面上两个相邻纵坡线的交点,被称为变坡点。为 了保证行车安全、舒适以及视距的需要,在变坡处设置竖曲线。 竖曲线的主要作用是:缓和纵向变坡处行车动量变化而产生的冲 击作用,确保道路纵向行车视距;将竖曲线与平曲线恰当地组合, 有利于路面排水和改善行车的视线诱导和舒适感。 一至四级道路纵坡变更处,均应设置竖曲线。竖曲线半径和 长度应符合表3 的规定。竖曲线半径应采用大于或等于表列一般 最小值;当受地形条件限制时,可采用表列极限最小值。 表 3 竖曲线最小半径和长度 设计速度( km/h)120 100 80 60 4

19、0 30 20 凸形竖 曲线半 径( m ) 一般值17000 10000 4500 2000 700 400 200 极限值11000 6500 3000 1400 450 250 100 凹形竖 曲线半 径( m ) 一般值6000 4500 3000 1500 700 400 200 极限值4000 3000 2000 1000 450 250 100 曲线最小长度 (m ) 100 85 70 50 35 25 20 此次由于线路的起终点高差较大,需设大坡度才能克服高差, 两段线路的坡度相差较小。竖曲线的长度应满足3s 的行程,即竖 曲线的半径选择时应满足mRwL50,算出 R1000

20、0m,考虑 到半径太大对施工带来的不便,所以设置竖曲线半径为10000米。 道路的竖曲线与平曲线组合时,竖曲线宜包含在平曲线之内, 且平曲线应稍长于竖曲线。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 部,应避免插入小半径圆曲线,或将这些顶点作为反向曲线的转 向点。在长的平曲线内应避免出现几个起伏的纵坡。 11 4纵断面图的绘制 线路纵断面图可以看成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图的上半部分, 二是图的下半部分。上半部分主要是用来绘制地面线和纵坡设计 线,下半部分主要用来填写有关数据;自下而上分别是(1)直线 与平曲线;(2)里程及桩号;(3)地面标高;(4)设计标高;(5) 填挖高度值;(6)坡度 /坡长等内容。

21、此外,在纵断面图上适当位 置标出竖曲线位置及其要素。 (详见附图:二级公路纵断面设计图 和附表五) (七)线路横断面设计 道路横断面是指中线上各点沿法相的垂直剖面,它是由横断 面设计线和地面线组成的。其中横断面设计线包括行车道、路肩、 分隔带、边沟、边坡、截水沟、护坡道等。本次设计路线是设计 车速为 60km/h 的二级公路,查规范得: 行车道:双向车道,车道宽为3.752=7.5 米 路肩:路肩宽度为0.75米 边沟:路堤 1:1.5,路堑 1:1 1平曲线加宽设计 汽车行驶在曲线上,各轮迹半径不同,其中后内轮迹半径最 小,且偏向曲线内侧,故曲线内侧应增加路面宽度,以确保曲线 上行车的顺适与

22、安全。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的圆曲线 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的时候,应设置加宽, 双车道公路路面加宽 值见表 4。 表 4 公路路面加宽值 12 圆曲线加宽类别应根据公路的交通组成确定。不经常通行集 装箱半挂车时,可采用第二类加宽值,此次设计的二级路为此种 类型,所以采用第二类加宽值,即 2 JD处圆曲线的加宽值为0.7m, 1 JD处圆曲线无需加宽。 为使路面由直线上的正常宽度过度到曲线 上设置了加宽的宽度,需设置加宽过渡段,加宽段与超高都在缓 和曲线上进行,圆曲线上是全加宽。缓和曲线上桩号点的加宽值: b L L b x x 从 ZHK0+166.73-ZH K0+296.06 路段

23、上的缓和曲线所有桩号 点的加宽值计算如下: ZH K0+166.73:mbx0.0 K0+180 :mbx37.07.0 25 73.166180 HY K0+191.73:mbx7 .0 YH K0+271.06:mbx7 .0 K0+280 :mbx45. 07. 0 25 28006.296 HZ K0+296.06:mbx0 .0 2平曲线超高设计 为了抵消车辆在平曲线路段上行驶时产生的离心力,将路面 13 做成外侧高内侧低的单向坡度形式,称为平曲线超高。合理设置 超高,可以抵消或部分抵消离心力,提高汽车在曲线上行驶的舒 适性和稳定性。为了行车的舒适、路容的美观和排水的通畅,必 须设置

24、一定长度的超过过渡段,超高过渡则在过渡段全长范围内 进行,超过过渡段应凑成5 的倍数,最小长度不应小于10 米。 各级公路当采用的圆曲线半径小于表1 中不设超高的最小圆 曲线半径时,应在圆曲线上设置超高。超高横坡应根据计算行车 速度、半径大小、自然条件等情况。按公式 h i R V u 127 2 计算得出 R=400 米和 R=180 米时的最大超高分别为2%和 5%。 过渡段上超高值计算如下: 外缘抬高: c hJGJGJJcx L x iBbibiibh)()( 超高值: B h i cx h 通过上式计算: K0+80:%82.0 h i K0+160:%93.0 h i K0+180

25、:%49.2 h i K0+280: h i 3横断面设计 公路横断面设计是确定公路在该桩位处的横断面设计的形 状、尺寸和具体位置。公路横断面设计目的:为路基施工提供横 断面依据;为路基土石方计算(包括土石方调配 )提供断面数据。 14 横断面设计的主要内容:断面填挖值(T 或 W),路基宽 (B), 路拱坡度、路肩坡度曲线加宽值( i B),超高横坡度 ( b i);路基边沟 形式、尺寸,路基边坡设计;路基土石方计算与调配。 横断面设计步骤: 点绘出将各桩号所在点左右各20米的横断面地面线; 根据纵断面的填挖高度,按内侧加宽外侧超高的原则画出 路基的设计线; 两线相交,构成填方或是挖方面积;

26、 分别计算填方和挖方面积,并计算出用地的宽度; 在横断面上标明桩号、填挖高度、填挖方面积、左右边线 宽度、左右边坡坡度等内容。 将填挖面积用于路基土石方计算表,计算土石方量。 4土石方计算表 土石方计算表是线路设计和路基设计成果的体现,在道路设 计文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详见附表六) 。 四、设计心得 这次在太白山的道路勘测实习,是我们在大学第一次接触的 现场实际操作的设计。由于在来实习之前我们已经做过道路勘测 课程设计,同时大一的时候还进行过测量实习,这为我们此次的 太白山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面对这回的现场设计大家还 是不会太陌生,对于整个设计过程都了然于心。 虽然先前也做过类似的课程设

27、计,但是当真正来到现场的时 候,才知道以前的很多理想的方法和理论都是纸上谈兵,在实际 中我们要考虑到很多因素,同时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在实习 15 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选线的时候由于田地有的地方高差 较大,同时树木也比较茂盛,所以在相邻的两个交点间的视线经 常不能通透,同时还要考虑到两转角的角度要大于7度,这给我们 的测量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如何充分利用原有道路,使衔接 顺畅;如何克服起终点间的高差,同时还要满足最大纵坡要求, 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但是正是由于这些种种问题的出现, 才不断的激励着我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所在,最后想 尽办法解决问题。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不仅

28、对道路勘测与 设计和土木工程测量这两门课程学到的部分理论知识有了 更深刻的理解和巩固,同时对经纬仪和水准仪的操作也更为娴熟, 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我们的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这为我们将来适应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在这次的实习中,我体会最深的就是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原 本看似工作量很大的一个实习,但是我们小组却只用了三天不到 的时间就完成了,而且内业处理也是很快完成的,这要多亏了小 组每个成员的默契配合。每天晚上回来,我们小组的人员总是会 分工合作,及时完成当天的内业数据处理工作,并把第二天的工 作做详细的规划,预先把第二天可能遇到的不明白的问题通过小 组讨论一起解决,再不懂就请教老师

29、。由于有了充分的准备所以 我们第二天的工作总是可以顺利进行,也避免了不必要的错误造 成的返工。这次的实习中,大家都积极参与,我们小组总是尽量 让每个成员都参与到每一个工作环节中去,让大家共同学习,共 同进步。这短短的七天,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更重 要的是让我们每一个人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提升了班级的凝聚 力,这对每一个同学来说都是一个难忘的回忆。 16 此次实习虽然已经结束,但是通过设计我得到的不仅仅只是 设计的成果,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很多设计方法,这将是我将来 的工作实践的一个宝贵经验。在此次实习中,我深深体会作为一 名设计人员,必须要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要从长期和近期的 各种因

30、素综合考虑。一个好的设计方案将会为一个工程节约很多 的经费和人力物力,这在设计中我们深有体会,有时因为选线不 好将会造成整条线路大填大挖,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 财力的浪费,所以我深刻感受到作为一名合格的设计人员具备扎 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学习生涯和 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专业课的学习和应用。总之,这次的实习感 触很多,不仅进一步加强了我们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同时提高了我们的学习组织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充分体现团队 合作的重要性,这次的实习为我们以后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一周的实习结束了,在这次的实习中不仅检验了我所学习的 知识,使我对抽象的理论有了具

31、体的认识,也培养了我如何去把 握一件事情,如何去做一件事情,又如何完成一件事情的能力。 在设计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 一遍又一遍的检查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我不够细心 的特点,同时也有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误解。实践出真知, 通过亲自动手,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从理论到实 践,在这段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 多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 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实习使我懂得了理 17 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 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

32、中得出结论,才能 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 力。 实习是我们专业课程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着是我们迈 向社会,从事职业工作前一个必不少的过程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深深体会到这句千古名言的真正含义我 今天认真的进行实习与内业,学会脚踏实地迈开这一步,就是为 明天能稳健地在社会大潮中奔跑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次实习,我在许多方面都有所提高。通过认真实习, 综合运用本课程所学的理论,从而培养和提高了我的独立工作能 力,同时也巩固与扩充了道路勘测设计课程所学的内容,掌握了 道路设计中平纵横断面的相互统一,加深了我对道路设计的理解, 提高了

33、我对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能力,同时培养了我综合分析及 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有了提高。而且也让我 明白了思路即出路,有什么不懂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请教,只要 认真钻研,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就没有弄不懂的知识,收获颇 丰。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自己的团队精神,使我更加坚信在今后社 会的发展和学习实践过程中,一定要学会与人沟通,多一份体谅, 多一份关心,注重团队的力量。 在此感谢我们的老师 .,老师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一直 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 路给予我无尽的启迪;这次实习的每个细节和每个数据,都离不 开老师您的细心指导。同时感谢对我帮助过的同学们,谢谢你们 对我的帮助和支持,让我感受到同学的友谊。通过这次实习,在 18 以后的生活学习中,我们会更加注重自己实践能力的培养,遇到 问题,去尽力解决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180015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