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

上传人:田海滨 文档编号:496194 上传时间:2025-07-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穿井得一人》文言文比较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穿井得一人文言文比较阅读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吕氏春秋)译文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了一个人。”听了的人就去传播:“丁氏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内

2、挖到了一个活人。”听到这样的传闻,还不如不听。注释宋: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在今河南商丘一带。而:于是,就。溉汲:打水浇田。溉:浇灌;灌溉。汲:从井里取水。居:停留。于:被及:待,等到。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对:应答,回答。得一人之使:多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多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一、对比阅读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一)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

3、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吕氏春秋)(二)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日:“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日:“寡人信之矣。”庞葱日:“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王日:“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节选自战国策魏策)注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质:做人质。邯郸:地名,赵国的都城。大梁:地名,魏国的都城。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1)家无井而出溉汲(2)闻之于宋君(3)果不得见(4)今邯郸之去大梁

4、也远于市2 .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O例句:两狼之并驱如故。一一(狼)A.晓之者亦舍然大喜。一一(杞人忧天)B.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一一(穿井得一人)C.今邯郸之去大梁也远于市。一一(战国策魏策二)D.下车引之。一一(陈太丘与友期行)3 .翻译下面的句子。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4 .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分别是什么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言?(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

5、不若无闻也。(乙)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日:“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选自吕氏春秋察今)(注释)遽(讪):立即,匆忙。契(ql):用刀刻。5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6 1)及其家穿井(2)求闻之若此7 3)楚人有涉江者过(4)不亦惑乎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7 .(甲)文中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8 .(乙)文中楚人闹此笑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阅读穿井得一人、齐人有好猎者选段,按要求完成下列小题。(甲)宋之丁氏,家无井

6、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地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敌,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日:“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民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选自吕民春秋,有改动)(注释)旷日:荒废时日。致力:致:竭尽(精力)、集中(意志);集中力量从事(某项

7、事业)。疾:急切从事。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3)君宜致力于耕作()(4)人不对()10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2)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11 .(甲)(乙)两文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请你分别谈一谈。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高阳应造屋吕氏春秋高阳应将为室家,匠对曰:“未可也,木尚生,加

8、涂其上,必将挠。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高阳应日:“缘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木益枯则劲,涂益干则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注)涂:泥。挠:弯曲。任:担负,承受。1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OA.及其家穿井(待,等到)B.国人道之(讲述)C.缘子之言(按照,依据)D.木益枯则劲(好处)13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B.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C.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D.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1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2)匠人

9、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15 .两文中“有闻而传之者”闹了笑话,高阳应造屋失败。如希望这两者接受教训,请你各写一句话送给他们。(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家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日:“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乙)疑邻窃斧人有亡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也。颜色,窃也;言语,窃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也。俄而,相于谷而得其跳。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者。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吕氏春秋去

10、尤注:通斧。意:通“臆”,怀疑。颜色:脸上的神色表情。拍(Mi):掘。尤:通“囿”(y6u),局限、蒙蔽。16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是哪一项OA.闻之于宋君(使知道)国人道之(讲述)B.人有亡者(丢失)言语,窃也(语言文字)C.家无井而出溉汲(从井里取水)及其家穿井(等到)D.无为而不窃也(行为)俄而,相于谷而得其(不久)17 .下列各项加点字,用法和意义完舍短例句相同的一项是O例句:国人道之A.有闻而传之者B.求闻之若此C.得一人之使D.意其邻之子18 .翻译(1)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其邻之子非变也,己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19 .甲文和乙文两

11、个寓言故事分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选取其中的一个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为人处世的感悟。(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吕氏春秋)(乙)楚人有担山鸡者,路人问日:“何鸟也?”担者欺之日:“凤凰也。”路人日:“我闻有凤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日:“然。”乃酬千金,弗与。请加倍,乃与之。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路人不遑惜其金,唯怅不得以献楚王。国人传之,咸以为真风而贵,遂闻于楚王。王感其欲献己

12、也,召而厚赐之,过于买凤之金直十倍。(注释)酬:付出。宿:一夜。遑:忧虑。帐:遗o直:同“值”,价格。20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1)国人道之(2)得一人之使(3)咸以为真凤而贵(4)遂闻于楚王21 .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线划开(限断2处)。我闻有风凰久矣今真见之汝卖之乎2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2)方将欲献楚王,经宿而鸟死。23 .下面是两位同学关于甲、乙两段文字的讨论。请你根据上下文,在横线上将对话补充完整。小文:(甲)文丁氏如果把“吾穿井得一人”中的“得”字改为“”,传闻者也不会搞出笑话了。小涵:(乙)文中挑着山鸡的人如果不欺负过路

13、人孤陋寡闻,过路人也不会错把山鸡当成凤凰买,闹出了笑话。小文:两篇笑话都写到国君。我觉得(甲)文中宋君对于谣言是将信将疑,表现在他“(直接引用原文语句),而楚王则是(不引用原文语句,用自己的话概括),所以留下了千古笑柄。小涵:是的,宋君和楚王对待传言的态度是不一样的,这也警示我们做任何事情O(甲)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吕氏春秋)(乙)桑中生李南顿张助于田中植禾,见李核,欲持去,顾见空

14、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灌溉,后人见桑中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目痛乃小疾,亦行自愈。闻者传语:“盲者得视。”众犬吠声,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选自新辑搜神记)注释南顿:古县名,在今河南项城市。空桑:枯空的桑树,老桑树有枯空的树洞。李君:李先生。此指空桑里长出的李树。豚:小猪。行:不久。众犬吠声:是“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的省略,意思: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着叫起来。形容众人盲目附和,众人随声传闻。翕赫:翕:聚集。赫:盛貌。此指轰动、惊动。25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及其

15、家穿井()国人道之()欲持去()间一岁余26 .下面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丁氏穿井得一人盲者得视B.后人见桑中复生李将复何及C.闻者传语传不习乎D.以余浆灌溉间一岁余27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28 .甲、乙两文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传闻?(一)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二)三人成虎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注),谓魏王日:“今一人言市有

16、虎,王信之乎?”王日:“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日:“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日“寡人信之矣。”庞恭日:“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日:“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注释)庞恭,一作“庞葱”,魏国大臣。质,做人质。2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O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过中不至,太丘舍去(陈太丘与友期行)B.王信之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C.寡人自为知/居自后断其股(狼)D.而言先至/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30 .下列句子断句正确

17、的一项是()A.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B.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C.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D.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3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子井中也(2)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32 .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吕氏春秋)(乙)表叔王碧伯妻丧,术者言某日子刻回煞,全家皆避出,有盗伪

18、为煞神,逾坦入,方开箧攫簪珥,适一盗又伪为煞神来,鬼声呜呜渐近,前盗皇遽避出。相遇于庭彼此以为真煞神皆悸而失魂对仆于地。黎明家人哭入,突见之,大骇,谛视乃知为盗,以姜汤灌苏,即以鬼装缚送官。沿路聚观,莫不绝倒。据此一事,回煞之说当妄矣。(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两鬼相遇)(注)回煞:这是迷信说法。煞,凶神。人死后,会有一天死者的鬼魂要回家一趟,但是要由煞神(凶神)押着回家的,称做回煞。筐:藏物的小箱子,多为竹蔑编制。饵:用珠玉做的耳饰,如耳环。谛:仔细审察。33 .用“/”为下列句子划分停顿(每句划一处)。遇于庭彼此以为真煞神皆悸而失魂对仆于地。34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家无井而出溉汲()

19、2)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O(3)逾垣入O(4)以姜汤灌苏O35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皆悸而失魂学而不思则同B.乃知为盗去后乃至C.以姜汤灌苏可以为师矣D.对仆于地闻之于宋君3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即以鬼装缚送官,沿路聚观,莫不绝倒。37 .甲文是一则寓言,乙文是一则笔记小说,但你可以将乙文当作甲文一样的寓言来读,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给你的启示。(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

20、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元闻也。(乙)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流水。流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注释)表:做标记;流水:黄河的支流;益:通“溢”,涨;涉:渡;坏都舍:房屋倒塌;向:从前;导:引导;尚犹:依旧、仍然。38 .解释下列加点字。(1)及其家穿井(2)国人道之_(3)荆人欲袭宋(4)潍水暴益39 .翻译句子。(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3)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40 .下列句子停顿错误的一项是OA.学而不思/则罔B.静/以修身

21、俭/以养德C.不若/无闻也D.其一犬/坐于前41 .对于甲文中“穿井得一人”造成的误会,你认为责任在传播者还是说最初说这话的丁氏?为什么?42 .寓言总是将深刻的道理寄寓在简短的故事之中,甲文告诉了我们,对于传闻,要有理性分析,不能以讹传讹。乙文中水位已发生变化,楚人仍沿着先前所做的标记过河,结果损失惨重,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乙)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

22、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选自吕氏春秋,北京出版社,2006年7月版)(注)己亥:中国农历用“天干”“地支”来纪年。60年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己亥是其中的一年。44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及其家穿井(2)丁氏对日(3)子夏之晋(4)是己亥也4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有闻而传之者。(2)至于晋而问之,则日“晋师己亥涉河”也。46 .两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共同的道理?(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

23、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选自吕氏春秋)(乙)有盲子道涸溪,桥上失坠,两手攀楣,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坠深渊已。过者告之日:“毋怖第放下即实地也。“盲子不信,握楣长号。久之,力惫,失手坠地。乃自哂三声,日:“嘻!早知即实地,何久自苦耶?”夫大道甚夷,沈空守寂,执一隅以自矜严者,视此省哉!(选自应谐录)(注释)楣:Shiin,栏杆上的横木。自分:料想。第:只管。哂:嘲笑。沈:通“沉”,沉溺。沈空守寂,指陷在空想中。矜严:矜持自负。4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家无井而出溉汲()(2)及其家穿井()(3)盲子不信()(4)视此省哉(

24、49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2)久之,力惫,失手坠地。50 .从(甲)(乙)两文中,你分别获得了怎样的启示?参考答案1 .(1)从井中取水(2)使知道(3)见到(4)距离2 .C(A.代词,他;B.助词,的;C.用在主谓之间,不译;D.代词,他;)3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不是在井中挖到了一个人。4 .宋君没有轻信传言,而是找到丁氏求证,体现了他的实证精神;魏王轻信传言,可见他缺乏主见,立场不坚定。传言不可以不察,谣言止于智者。我们不应该轻信传言,更不能随便传播传言。我们要提高自身素质。译文:(一)庞葱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市集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葱说:“如果两个人说市集上有虎,大王相信吗呢?”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三个人说市集上有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会相信。”庞葱说:“大街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于是庞葱告辞而去,而毁谤他的话很快传到魏王那里。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庞葱回国后,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课件

宁ICP备18001539号-1